阿Q正傳賞析

導語:《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一部小說,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下面是小編爲你準備的阿Q正傳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阿Q正傳賞析
  阿Q正傳賞析

阿Q形象是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人物畫廊中塑造得最爲典型和豐滿的形象之一。今天小編就從幾個角度賞析《阿Q正傳》,希望能幫助同學們理解全文,一起來看看吧!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創作的代表作,也是魯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爲時化背景,虛構了“未莊”這個舊中國農村的縮影,以貧苦農民的生活爲題材,表現出深刻的思想內涵。從創作動機來看“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整篇小說共九章,本文是節選。

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一個落後的貧苦農民。生活在未莊卻沒有賴以生存的土地,無家無室,棲身於土穀祠;無妻無兒,孤身一人靠給別人打短工爲生,在未莊地位極其低下,精神上更愚弱可悲。阿Q雖有農民勤勞、質樸的品質,卻又沒有擺脫作爲小生產者的侷限性,狹隘、自私和封建壓迫下所產生的愚昧和麻木。此外,阿Q頭腦裏還存在有相當深厚的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結果,“精神勝利法”又只能使他陷入更不幸的深淵。

作品通過對阿Q生活處境和不幸遭遇的描寫,真實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階級關係。阿Q勤勞卻依然一貧如洗,他不僅物質上被剝削得一無所有,甚至連姓趙的資格也被地主趙太爺剝奪了。地主階級對於農民不僅進行物質上的剝削,而且在精神上實施奴役和摧殘。小說通過阿Q與革命的關係,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所謂的革命黨人對於阿Q的革命行動的.排斥,深刻地揭示出“辛亥革命”沒有啓發廣大民衆的覺悟,從而在實際上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此外,本文揭示了阿Q那種以虛僞的優勝狀態逃避現實的“精神勝利法”,其實還是中國國民的自我麻醉、自我欺騙的病態心理。小說通過暴露國民的這一病態心理特徵,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國民性的弱點,意在引起療救的注意。

作者魯迅在人物塑造時,成功地把西方注重描寫人物心理及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等寫作特點,與中國古典小說的白描手法、傳記式的結構以及用人物自身言行來傳達人物神情的傳統寫法融爲一體,使作品既有強烈的現代性,又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此外,作者成功地將悲劇和喜劇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融爲一體,達到了悲劇和喜劇的有機統一。阿0的不幸命運和“辛亥革命” 的失敗都是悲劇性的,但其中也存在着可笑、可氣、可嘆的喜劇成份。督迅將這些悲劇內容連同某些喜劇成份,通過幽默、滑稽、誇張、反語和反諷等手法表現出來,使作品成爲悲喜劇的有機融合,獲得了喜中藏悲、以喜襯悲、寓淚於笑的獨特的藝術效果。

人物極具個性化的語言、誇張的手法和強烈的諷刺性語言,都是使《阿Q正傳》成爲不朽名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