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選擇題知識點的歸納

很多高一的學生都十分重視政治科目的考試成績,其實對於政治考試,我們要重視選擇題,選擇題是容易丟分的,我們需要加強這部分的知識複習。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重點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一政治選擇題知識點的歸納

  高一政治選擇題知識

1.商品的基本屬性搜索

(1)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2)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①作爲商品,必須既有使用價值又有價值,二者缺一不可;②商品的價值離不開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③商品的使用價值也離不開價值,沒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商品,因而也不具有商品的使用價值。

(3)運用商品兩個基本屬性說明有關現實問題

一、名牌戰略(或爲什麼重視產品質量?)

①企業:長期穩定的市場、良好的質量、優質的服務→信譽和形象(無形資本)→更容易實現價值,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巨大的經濟效益,重大的社會影響。

②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入世的新形勢,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二、知識鏈接:我國爲什麼要重視打擊假冒僞劣商品?(結合“劣質奶粉”事件等)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假冒僞劣商品割裂了二者的聯繫;產品的質量關係到經營者的信譽與形象,生產銷售假冒僞劣商品的行爲屬於不公平競爭,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產品的質量關係到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國家依法打擊假冒僞劣商品的行爲是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表現;假冒僞劣商品的出現是市場經濟自發性表現。應加強法制性;假冒僞劣商品的出現是違背市場交易的原則的;假冒僞劣商品的出現是違背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應有的職業道德的。也是屬於不當競爭;國家打擊假冒僞劣商品是行使社會主義國家職能、堅持依法治國原則與對人民負責原則的表現。

2.商品的價值量搜索

(1)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2)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單位商品價值量減少→產品越來越便宜

(3)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商品生產者在同一時間創造商品的數量增加→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商品生產者創造的價值總量增加→盈利→“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商品生產者創造的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

3.貨幣的本質和職能搜索

(1)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它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係。

(2)貨幣的職能:

①價值尺度職能。②流通手段職能。③貯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貨幣。

4.紙幣: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紙幣只是貨幣符號,本身沒有價值,不能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能在商品交換中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屬貨幣的價值執行流通手段等貨幣的某些職能。

5.紙幣的發行量(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貨幣作爲流通手段時,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取決於三個因素:待銷售的商品量、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而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貨幣流通規律)

6.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搜索

(1)通貨膨脹

①含義: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叫做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實質: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②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A、紙幣發行量超過待售商品總量的增長;B、待售商品總量和貨幣發行量都沒有增加,但人們懼怕物價上漲,把貨幣儘快出手,貨幣流通速度加快。

③通貨膨脹的危害:勞動者的實際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購買力降低,商品銷售困難,使價格信息失真,破壞社會正常經濟秩序,造成經濟混亂和效益低下,危害社會穩定。④控制通貨膨脹的方法:首先要控制紙幣發行量,使之與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相符;最根本的辦法是發展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數量增加,價值減小,價格降低。

(2)通貨緊縮

①含義:商品和勞務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所引起的物價總水平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下降的一種經濟現象。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

②原因:宏觀經濟環境由商品短缺轉爲相對過剩;貨幣供應量增長乏力;國外經濟危機傳導的物價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物價持續低迷,消費不振,固定資產投資放慢,最終導致經濟增長乏力。

③影響:商品價格下降,產品積壓,導致企業經營困難,影響企業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強化居民“惜購”心理,導致市場銷售不振;下崗職工增加,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抑制社會總需求,制約國民經濟增長。④措施: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國內需求,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以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7.價值規律搜索

(1)價值規律的內容:“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爲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2)等價交換是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等價交換的原則並不存在於每一場合,而是從整體上說的,要從商品交換的本質上來理解。

(3)價格和供求關係相互制約。

附:價格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關?價值(決定作用、基礎)、供求關係、紙幣發行量、國家宏觀調控、商品經營者的策略和消費者的購買心理等等。

(4)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

(5)價值規律的.基本作用:①調節生產資料和生產力在各部門的分配。是通過價格和供求雙向制約實現的;②刺激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是因爲價值規律要求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交換。是通過競爭來實現的;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本手段:提高勞動者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改進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水平③導致商品生產者優勝劣汰。價值規律的三個基本作用概括講就是優化資源配置。

  高一政治必考知識

1.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係

(1)二者是統一的。①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②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一定沒有價值。

(2)二者又是對立的。①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的目的是爲了實現其價值,爲此他必須讓渡使用價值給購買者。②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目的是爲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因此他必須付出價值給生產者。③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不能同時佔有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2.正確理解“貨幣”的概念

①貨幣是商品交換髮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②貨幣是指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③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④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種只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

3.正確理解“紙幣”的概念和發行

①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②紙幣的本質是價值符號。③紙幣不是商品,自身沒有價值,代替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④紙幣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爲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是受貨幣流通規律支配的,取決於三個因素:待售商品數量(正比)、商品價格水平(正比)、貨幣流通速度(反比),這個關係叫貨幣流通規律。⑤紙幣的發行權在國家,一般由國家的中央銀行負責發行。國家可以決定紙幣的發行量,但決定不了紙幣實際代表的直接量(紙幣的實際購買能力、幣值)。

4.正確理解價值規律

①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客觀規律。②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爲基礎實行等價交換。③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④價值規律的作用:價值規律調節社會勞動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價值規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價值規律可以促進商品生產者實現優勝劣汰。

5.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

①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消費水平的根本因素。②居民收入是影響消費水平的直接因素。居民收入包括居民的當前收入、過去收入、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以及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大小。價格高低影響消費水平。一般來講,價格上漲,消費水平下降;價格下降,消費水平上升。④商品的性能、外觀、質量、包裝等影響消費水平。⑤居民家庭人口數量、消費觀念等影響消費水平。

6.正確理解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係

①生產決定消費。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以及消費的質量和水平,爲消費創造動力。②消費反作用於生產,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的發展。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消費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着導向作用。消費是生產的動力,消費爲生產創造新的勞動力。

  高一政治知識重點

一、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

1、 我國政府的性質: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

2、政府的主要職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2)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3)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4) 提供社會公共服務。

3、政府只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能,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於人民。

4、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的:進一步政府提高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爲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5、政府的作用:

(1)人們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們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務。

5、瞭解政府的性質和職能,相信我們的政府是爲人民服務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尋求政府幫助,監督政府行爲,使我們的公民意識和政治素養的體現。

二、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

1、我國政府的宗旨:爲人民服務。

政府工作工作的基本原則:對人民負責。 2、具體要求:

(1) 堅持爲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必須深入羣衆,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損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易。)

(2) 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真抓實幹;工作着力點放在研究、解決人民羣衆生產生活問題上)

(3) 堅持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國政府在不斷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服務意識,杜絕“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現象。

4、公民求助或投訴的途徑:開設熱線電話;設立信訪部門;發展電子政務;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