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寫於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這本書使叔本華成爲享譽世界的哲學家。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人生的智慧讀後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人生的智慧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一)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儘量幸福、愉快地度過這一生。因爲人生來就是有罪的。生來就是來遭受痛苦的。所以,我們應該找到對策。那就是以快樂對付痛苦。

關於這方面的教誨在哲學上可稱爲“幸福論”。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爲,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絕對優於非生存。即死亡。

我們依戀這一生存,是因爲因爲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所作的妥協。而是主動地享受生存。並且渴望這一生存能夠永恆地延續。生生不息。

個人很喜歡他的這本書。很多地方甚至心有靈犀。達到了深層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還是可喜。斯人已逝。人類還將生生不息。希望能與大家分享。一起成長。

叔本華說,意大利醫學家數學家卡丹奴斯的《論逆境》與他這本箴言書大同小異。

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第一部第五章裏,摻進過簡短的幸福論方面的論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學家尼采對他的哲學一度推崇備至。

現代主義大師蘭茨卡夫卡曾說過:“叔本華是一個語言藝術家,僅僅因爲他的語言,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地讀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見,略同。

但,愚人們——也就是各個時代數不勝數的大多數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樣的事情。

正如伏爾泰說,“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是照樣愚蠢和邪-惡,跟我們剛纔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所發現的並沒有兩樣。”

所以佛說,要苦渡衆生。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儘量幸福、愉快地度過這一生。因爲人生來就是有罪的。生來就是來遭受痛苦的。所以,我們應該找到對策。那就是以快樂對付痛苦。

關於這方面的教誨在哲學上可稱爲“幸福論”。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爲,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絕對優於非生存。即死亡。

我們依戀這一生存,是因爲因爲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所作的妥協。而是主動地享受生存。並且渴望這一生存能夠永恆地延續。生生不息。

個人很喜歡他的這本書。很多地方甚至心有靈犀。達到了深層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還是可喜。斯人已逝。人類還將生生不息。希望能與大家分享。一起成長。

叔本華說,意大利醫學家數學家卡丹奴斯的《論逆境》與他這本箴言書大同小異。

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第一部第五章裏,摻進過簡短的幸福論方面的論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學家尼采對他的哲學一度推崇備至。

現代主義大師蘭茨卡夫卡曾說過:“叔本華是一個語言藝術家,僅僅因爲他的語言,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地讀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見,略同。

但,愚人們——也就是各個時代數不勝數的大多數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樣的事情。

正如伏爾泰說,“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是照樣愚蠢和邪-惡,跟我們剛纔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所發現的並沒有兩樣。”

所以佛說,要苦渡衆生。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二)

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現在欣賞到大師級的文字、音樂,常常由衷的發出敬佩的感受。人類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羅素說過,女人對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產生嫉妒,男人則通常對同行的男人產生嫉妒;幸好,上帝還賦予了人類另外一種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夠多發展敬佩這種感情,也許將來會有時間和意願去欣賞藝術、美術、雕塑之類的內容,但就目前而言,書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內涵也最豐富的藝術形式。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被叔本華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雖然這本書完成的時代在叔本華的後半生,但在這本書中,叔本華常常表現的像個自負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異常熱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爲個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註解。舉幾個讓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見解: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說過,理性的人們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樂,其本質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確實肯定的。舉個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順利的,你很少感受到這些順利給你帶來的快樂,即使有,也只是轉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說牙疼、損失少許錢財,這個痛苦都會時時的拜會你,給你帶來深刻的印象。因此,快樂只是表象,無法持久,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世上人們都去追求快樂,感官上的,情慾上的,權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與其追求快樂,不如避開痛苦。

獨處的好處,一個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豐富,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少,才能從獨處中自得其樂,而獨處對於天才而言,則更是必需的部分。一個無法忍受,無法從獨處中獲得快樂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貧乏的,是這世上大多數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開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會好好享受獨處的好處。

哲學家,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先行者,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拓者,他們的思想往往遠遠領先於他們的時代,不被當時所理解,但最終真理就是真理,即使過了幾百年,也會被重新認定;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在當代就被大家讚揚的傑出人物,往往死後會被遺忘。因爲天才就是引領人類的火把和旗幟,他們永遠前行在大多數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三)

讀完書看完附錄,和那麼多偉大的人物一樣,我也被叔本華深深吸引。確實,就像尼采說的,叔本華是爲自己而寫,文字不矯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堅定、自信。本書,讓我對哲學也產生了興趣。

直接行動就是在噹噹網上訂購了“尼采、柏拉圖”,和哲學搭上夥之後,反觀之前的讀物,覺得層次太過低劣,接收到的知識不知經歷了多少個“消化腸道”,搞不清是第幾手了。當真正閱讀名着時,會發現,很多我認爲新鮮的論斷有可能是好幾個世紀之前的產物。在19世紀叔本華的書中,發現很多現下都非常“時髦”的觀點,如同新瓶裝舊酒,可見我的孤陋寡聞。

1、對待現在、過去和未來的態度

很多心靈導師都告誡人們要“活在當下”,其實在19世紀叔本華便認爲“現在“尤其珍貴。他花了很長一段論述來說明過去、現在和未來對人們的影響,並明確表示“現在纔是唯一真實和確切的;相比之下,將來的發展幾乎總是與我們的設想有所不同,甚至過去也與我們對過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現在的'重要性“由於懊惱過去和操勞將來,我們拒絕美好的現在時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這可是徹頭徹尾的愚蠢做法”。賣瘋了的暢銷書《當下的力量》無非也就是圍繞這些理念。

2、關於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於內心的寧靜和人際關係的和諧“因爲看到某名家的這句話,我不遠千里去北京參加她的工作坊。而這裏,叔本華對於人自身幸福的論述更加的的精準。他說“人的內在擁有對於人的幸福纔是最關鍵的。財富除了能滿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對於我們的真正幸福沒有多大影響。”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說法也很多,但是這幾句話,簡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屬性,幸福無關乎他人和財富,僅僅關乎自身。這個理念,是不是也能從目前林林總總的心靈雞湯類書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關於世界的看法

大學時候某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簡單,世界便待你簡單“,叔本華說“同一樣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樣的境遇,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都不盡相同,處在同一樣環境的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個人到底生活於何樣的世界,首先取決於這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事物對人的影響,取決於人對事物的認知,這和心理學的情緒ABC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應該說情緒ABC理論從這個觀點中吸取了養分。

4、關於變化、關於夢、關於別人的看法、關於社交

“只有轉換變化纔是永恆的”

“人的內在衝動不知不覺地受到了我們睡夢的指引,這些夢帶着預示的內容”雖然弗洛伊德說自己沒有受到過叔本華的影響,真是這樣嗎?夢的解析,意識和性在叔本華的書中都是有論述的,而且就像這段對夢的描述一樣,都相當之精闢。

“我們可以把那些瑣碎的、每時每刻煩擾我們的小小不幸視爲存心給我們做練習和鍛鍊之用,這樣我們就不至於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這種觀點是不是比“心靈雞湯”更爲實用?

“如果我們真的擁有這方面的素質和長處,那我們並不會想到故意去顯示、炫耀它—想到我們的這一份擁有,我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這就是“曬幸福,分得快“的哲學原理。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熱衷程度大致上與他的精神思想價值成反比。”所以獨處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說當今中國“無大師”估計就是不夠孤獨,嵇康、阮籍、陶淵明這些真正的隱士,才能創造出一流的作品。

總之,在現代心靈雞湯類書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內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瘋狂轉發的“時髦論點”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學理論觀點,在本書中都可見端倪,且更爲簡練、精闢,不愧爲《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