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通用14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通用14篇)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掌握小蝌蚪的形態特徵。

2、能畫出自己想象的小蝌蚪遊動的情景。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蝌蚪和青蛙

2、水粉顏料、畫紙

活動過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小蝌蚪,並引起幼兒的回憶。

1.春天到了,池塘裏又出現了一羣可愛的小精靈,他們長着圓圓的腦袋,身穿黑顏色的衣服,

留着一條短短的小尾巴,悠閒地在水裏游來游去。小朋友來猜一猜它們是誰啊?

2.出示小蝌蚪的生活環境。(小蝌蚪)

小蝌蚪長的什麼樣呀?

你知道小蝌蚪遊動時尾巴是怎麼樣的?(扭來扭去,彎彎扭扭)

請幼兒用肢體動作學一學。

二、教師邊講邊示範,幼兒練習。

1、今天我們用手指頭來畫小蝌蚪,你們想不想試一試呀?

2、教師示範畫小蝌蚪過程

伸出食指沾一下顏料,點到畫紙上

擡起手指頭用指尖輕輕地拖出一條尾巴。

出現了一條紅顏色的小蝌蚪。

再出現一條藍顏色的小蝌蚪。

要求:

(1)換顏色時手指頭要用抹布擦一下。

(2)伸出手指頭沾顏料

(3)點在畫紙上

(4)用指尖輕輕拖出尾巴

3、幼兒繪畫

教師巡迴指導。

三、活動結束

1、小朋友畫的小蝌蚪在快樂的遊戲呢,小蝌蚪們可高興啦。

2、趣味練習:蝌蚪變青蛙

你們想看一看小蝌蚪的成長過程嗎?

請幼兒觀看蝌蚪變青蛙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2

活動設計背景

小朋友都喜歡小動物,更喜歡在戶外和大自然的親近。讓幼兒到戶外觀察,體驗活動帶給孩子們的自由和快樂,同時通過泥塑活動訓練幼兒的小手的控制能力。

活動目標

1、體驗活動帶來的自由、快樂的情趣。

2、認識並瞭解蝌蚪的外形特徵及生活情趣。

3、用搓、團、壓等基本方法自由進行蝌蚪的泥塑創作。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並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5、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幼兒認識蝌蚪,瞭解蝌蚪的外形特徵。

教學難點:在用搓、團、壓等基本方法進行泥塑創作活動中訓練幼兒手的控制能力。

活動準備

放大鏡、勺子、裝蝌蚪的瓶子和杯子若干,橡皮泥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師:孩子們,現在是什麼季節?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到大自然中去觀察一種只有春天裏纔有的小動物,猜猜它是誰?

二、基本部分

a)老師帶幼兒到戶外有蝌蚪的地方觀察蝌蚪

教師提出觀察要求:

(1)、注意安全;

(2)仔細觀察蝌蚪的顏色、形狀、游泳的方式、生活的環境;

(3)、可以藉助帶來的工具(放大鏡)近距離的觀察。

b)幼兒分組自由觀察討論,教師巡迴指導。

c)教師提問:小蝌蚪是什麼顏色的?頭是什麼形狀?你還在哪些地方見到過小蝌蚪?

d)教師和幼兒一起小結觀察結果:小蝌蚪在水中快活的游來游去,渾身黑黝黝的,頭橢圓圓的、尾巴扁扁的,住在清澈的水裏。

三、泥塑小蝌蚪

啓發幼兒給小蝌蚪塑像

師:蝌蚪寶寶想請小朋友們給他們塑像,你們願意幫幫它們嗎?

提問:我們以前學過哪些泥塑的方法?請你們用以前學過的搓、團、壓等方法來給小蝌蚪塑像,看誰塑得多、塑得好。

幼兒分組進行泥塑小蝌蚪的活動。教師巡迴進行個別指導。

四、結束部分

點評:讓幼兒互相觀看泥塑作品。表揚積極活動的孩子,體驗活動帶來的成就感。

大家齊心協力盛水舀蝌蚪,把蝌蚪帶回幼兒園自然角飼養繼續觀察。

五、活動延伸:

1、學習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2、繪畫《小蝌蚪》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都很高,都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不足的是,在活動中有些孩子沒注意,舀水時把衣服弄髒了;有部分幼兒對搓、團、壓等基本方法掌握不好。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春天裏,活動室的自然角出現了有代表性的動物——小蝌蚪。從此,孩子們總是爬在哪兒久久地觀察起了大頭細尾的小蝌蚪,談論的話題裏也總是離不開小蝌蚪:小蝌蚪什麼時候長腿呢?它的媽媽是青蛙嗎?爲什麼和它的媽媽長的不象呢?……這時,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靈活地設計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活動。在活動中,主要通過讓幼兒觀察、討論、講述和操作等活動,讓幼兒初步瞭解了小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培養了幼兒熱愛科學的興趣,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關心小動物生長的情感。

活動名稱:

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生長過程和外形特徵;

2、啓發幼兒對小動物的探索慾望和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盛有小蝌蚪的魚缸若干盆

2、掛圖一: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3、掛圖二:小蝌蚪生長變化的四個過程;

4、集體排序圖四張;

5、幼兒操作小卡片每人一套;

6、青蛙頭飾一個;

7、音樂:《悄悄話》。

活動過程:

一、老師帶領幼兒觀察小蝌蚪引入活動主題

1、老師講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提醒幼兒邊聽故事邊觀察“小蝌蚪長得是什麼樣子的,象什麼?”

2、引導幼兒觀察魚缸中的小蝌蚪,討論並講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徵(大大的頭、有眼睛、沒腿、象魚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它的

四個不同的過程,並在活動中適當穿插各種提問。

參考資料:

1、卵子:一個青蛙媽媽在春天時會在池塘或小河裏產下許多的卵子。每個卵子都是圓圓的,軟軟的,許多許多連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動着。

2、剛出生的小蝌蚪:過2——3天以後,小蝌蚪便從卵子裏鑽出來,大大的頭,長長的尾巴,特別象魚,並用頭上的鰓從水中吸進空氣,開始生活。

3、長大的小蝌蚪:大約需要50天的時間。慢慢地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變成了小青蛙的樣子,嘴巴變大了,頭上的鰓沒有了,但尾巴還沒有脫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後,它的尾巴完全脫落。這時,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陸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變成了一個能幹的小青蛙。

三、師生共同小結並請幼兒粘貼,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小蝌蚪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1、小結:以上是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過程,從卵子到變成小青蛙大約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將近3年的時間才能變成它爸爸和媽媽的樣子,世界上還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裏進行變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進行變化,直到長成小青蛙才跳出來。

2、粘貼:請四名幼兒將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小卡片按順序粘貼到不同的四副圖片中,全班幼兒集體觀察並驗證。

3、提問:

(1)爲什麼把小青蛙叫兩棲動物?(可以生活在水裏,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

(2)青蛙吃什麼呢?(昆蟲、蚯蚓、蜘蛛、蝸牛……)

老師提示:青蛙不停地脫皮,舊皮對它們來說也是最好的食物。

(3)爲什麼要愛護小青蛙?(它是捉害蟲的能手,莊稼的好朋友,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有益的,所以要愛護它、保護它)

四、小組活動:請幼兒動手操作,給四張小卡片來排隊。老師要巡迴指導,當幼兒操作結束後,請幼兒之間互相講述。

五、帶領幼兒玩遊戲,加深對活動內容的理解。(伴隨音樂《悄悄話》)。請幼兒一邊說兒歌,一邊用肢體語言來表現,鼓勵幼兒大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之中。

六、活動結束,幼兒自由分組活動。

第一組:講關於小蝌蚪的故事;

第二組:給小

蝌蚪的變化過程小卡片來排隊;

第三組:畫蝌蚪;

第四組:觀察小蝌蚪。

附件(兒歌):

小蝌蚪找媽媽

1、一個卵子圓又圓,

動一動,動一動,真好玩;(動作緩慢)

2、一隻蝌蚪一條尾

游來游去找媽媽;(動作輕快)

3、兩條後腿長出來,

媽媽媽媽在哪裏?(歡快)

4、四條腿呀長出來,

媽媽媽媽在這裏。媽媽……撲向媽媽的懷抱(老師頭戴青蛙頭飾扮演媽媽去迎接“小蝌蚪”)。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有困難時能進行語言求助。

2、激發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活動準備:

胸飾魔法場景,配班教師扮演魔法師

活動重點:

學說“請你我。”能力弱的幼兒學說“我。”

活動過程:

一、引題

“小小蝌蚪水裏遊,搖搖尾巴點點頭,媽媽、媽媽在哪裏,寶寶找你不停留。”(念兒歌進場)

“咦?媽媽是誰呀?我們去找找吧!”

二、過程

1、教授咒語“請你我!”,並講解遊戲規則。

“找媽媽的路可不好走,有三道魔法門,要從門裏的魔法師手上拿到媽媽的畫像,可是想通過魔法門要先學會一句咒語‘請你我!’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吧”

“通過三道魔法門拿到三張圖畫拼在一起就能看見媽媽啦!準備好了嗎?出發”

2、教師引導幼兒遊戲

第一道門:請幼兒一起說,並引導幼兒說出想什麼忙。

第二道門:請部分幼兒一起說,並引導幼兒說謝謝。

第三道門:請個別幼兒說,並繼續引導幼兒說謝謝。

3、拼圖

“三張圖片都拿到了,我們真是一羣能幹的小蝌蚪,現在把圖片拼起來看看我們的媽媽是誰”“看!她是誰?”(幼兒回答)

“對,原來我們的媽媽就是能幹的小青蛙。”

三、結束

“我們是一羣能幹的小蝌蚪,能在有困難的時候請人忙。現在我們一起去媽媽那裏吧!”(念兒歌出場)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5

設計意圖:春天到了,田野的水溝、小河裏也出現了小動物——小蝌蚪,孩子們把抓來的小蝌蚪放在自然角中,大部分孩子都知道小蝌蚪長大以後變成小青蛙,但是對於怎麼變的過程都不知道,孩子們都圍在小蝌蚪旁邊議論着:有的說肯定先長出前腿,有的說肯定先長出後腿,有的還說肯定四條腿一起長出來的。孩子們討論得不可開交。所以我設計了《小蝌蚪變青蛙》的科學活動,讓孩子有個正確的認識。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2、激發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

二、活動準備:小蝌蚪變青蛙ppt,人手一份的青蛙成長卡片,小蝌蚪與青蛙的圖片,青蛙的叫聲。音樂《小青蛙》

三、活動過程:

(一)聽聲音,引起幼兒的興趣

播放小青蛙的叫聲

師:今天,有位小客人來我們班做客,你們聽聽看,誰來了?

(二)觀察青蛙和蝌蚪

1、師:孩子們,你們知道小青蛙小時候是誰嗎?(小蝌蚪)

2、出示小蝌蚪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師:小蝌蚪長得怎麼樣的?

幼兒觀察並說出小蝌蚪的特徵。(黑黑的身體,圓圓的腦袋,細細的尾巴)

3、出示小蝌蚪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師:小青蛙又是長得怎麼樣的?

幼兒觀察並說出小蝌蚪的特徵。(兩隻大眼睛,四條腿,穿着綠衣裳,露着白肚皮)

4、師:真奇怪呀,小蝌蚪和小青蛙長得一點都不像,那是怎麼變的呢?

(三)欣賞故事,瞭解青蛙的生長變化過程。

1、邊講故事,邊用PPT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師:從蝌蚪長成青蛙會經過哪些變化?蝌蚪變成青蛙是先長前腿還是後腿?

它身體的哪個部分會消失?它變成青蛙後都停在哪?過程:卵——蝌蚪——長出後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青蛙

2、重點討論青蛙的前腿和後腿長出的先後順序。

3、教師小結:青蛙媽媽先在池塘裏產下卵,接着變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先長出後腿,再長出前腿,隨後尾巴慢慢變短,變成了一隻青蛙。

(四)遊戲:排隊(人手一份青蛙生長過程)

幼兒爲青蛙成長過程排隊。

(五)教育幼兒要保護小青蛙。

師:青蛙有什麼本領?那我們要怎麼樣保護它們呢?(它是捉害蟲的能手,莊家的好朋友,對我們來說是有益的,所以要愛護它,保護它)

(六)活動延伸

跟着音樂《小青蛙》做律動。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音樂遊戲深入瞭解《小蝌蚪找媽媽》相關故事情節,並學會歌曲《小蝌蚪找媽媽》。

2、引導幼兒做事情要不怕困難、多動腦筋。

3、鼓勵幼兒大膽表現,體驗遊戲的快樂及表演的樂趣。

重點難點

通過音樂遊戲瞭解《小蝌蚪找媽媽》相關故事情節,學會歌曲,體驗表演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小蝌蚪、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鄂魚、青蛙媽媽、頭飾各一個、鋼琴伴奏

2、經驗準備:幼兒演過兒童劇《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過程

1、以故事背景敘述引入主題。

教師創設情境,(鋼琴伴奏舒緩的背景音樂):我是青蛙媽媽生下的小寶寶,天氣暖和起來的時候,我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在水裏游來游去,快活極了。我遊啊遊,轉啊轉,媽媽,媽媽在哪兒呢?於是我唱着歌找媽媽去了。

(1)教師示範表演唱歌曲《小蝌蚪找媽媽》(鋼琴伴奏歌曲音樂,示範唱第一遍)

教師:媽媽到底在哪兒呢,“媽媽,媽媽在哪裏?”你們幫我一起喊媽媽好

嗎?“媽媽,媽媽在哪裏?”(幼兒跟老師複述)媽媽沒有聽見我的聲音,

於是我又唱着歌找媽媽去了。(鋼琴伴奏歌曲音樂,示範唱第二遍)

(2)教師:媽媽在哪兒呢?我找了一天又一天,你們瞧,我的後腿長出來了,我要繼續唱着歌找媽媽去了。(鋼琴伴奏歌曲音樂,示範唱第三遍)

(3)教師:媽媽到底在哪兒呢,你們再幫我喊喊媽媽好嗎?“媽媽‘媽媽在哪裏……”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瞧,我的前腿也長出來了,我繼續唱着歌找媽媽去了。(鋼琴伴奏歌曲音樂,示範唱第四遍)

(4)教師:媽媽還是聽不到我的聲音,一定是我的聲音太小了,你們跟我一起唱歌找媽媽好嗎?(鋼琴伴奏歌曲音樂,在教師帶領下幼兒嘗試唱)

2、小蝌蚪找媽媽——教師帶領幼兒表演唱。

(1)教師:媽媽在哪兒呢,會不會在池塘裏呢?來,我們一起游到池塘裏找媽媽吧,讓媽媽聽到我們的歌聲。請幼兒扮演小蝌蚪,在教師帶領下邊唱邊做動作。(教師幼兒一起唱)音樂結束,鴨媽媽出現,老師帶小蝌蚪上前問:您好!“你是不是我們的媽媽?”鴨媽媽(客人老師扮)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鴨子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上長着兩隻大眼睛,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2)鋼琴伴奏音樂再起,蝌蚪繼續遊,到最後一句“媽媽,媽媽在哪裏”時鯉魚出現,蝌蚪上前問:“你是我們的媽媽嗎?”鯉魚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鯉魚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白白的肚皮,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3)鋼琴伴奏音樂起,蝌蚪遊。音樂結束,烏龜出現,蝌蚪上前問,烏龜回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烏龜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着綠衣裳,大大的嘴巴,叫起來‘呱呱呱’你們到別的地方找找吧。”

(4)(鋼琴伴奏緊張、急促的音樂)鄂魚出現,小蝌蚪游回家(坐回小椅子),聽《小蝌蚪找媽媽》鋼琴伴奏音樂(抒情版)邊休息邊等待危險過去。

3、小蝌蚪鼓起勇氣,再次找媽媽。

(1)師:小蝌蚪們,鄂魚走了,你們害怕嗎?你們累嗎?可媽媽還沒找到,如果再去找媽媽,我們還有可能會遇到很多危險,你們還要不要找媽媽呢?我們的媽媽長的是什麼樣子呢?(回憶青蛙媽媽的樣子)

(2)鋼琴伴奏音樂起,蝌蚪遊繼續找媽媽。音樂結束,青蛙出現。(配課教師扮)青蛙:孩子們!我是你們的媽媽!

(3)教師帶領“小蝌蚪們”觀察青蛙,對照媽媽的特點(大眼睛、大嘴巴、白肚皮、綠衣裳、叫起來“呱呱呱”)確認是媽媽後一起叫“媽媽”。

4、結束部分:

(1)青蛙媽媽讚揚小蝌蚪們不畏重重困難,動腦筋終於找到了媽媽。

青蛙媽媽:孩子們,你們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能夠不怕困難、還能夠動腦筋最後終於找到了媽媽,你們真是太棒了!我們一起唱首歌慶祝一下吧!青蛙媽媽和孩子們一起快樂地唱歌跳舞。(鋼琴伴奏、教師幼兒一起唱歌曲)

(2)教師:小蝌蚪們,我們經歷了各種困難終於找到了媽媽,可是我們爲什麼和媽媽長得一點都不一樣呢?青蛙媽媽:等你們在長大一點就和媽媽一樣啦!教師:哦,好神奇呀!期盼我們快些長大吧!現在我們趕快去探索一下小蝌蚪是怎麼變成青蛙的吧!

活動延伸:

1、表演區投放故事情節中的頭飾,供幼兒進行故事表演。

2、後續引導幼兒進行講故事、故事創編等活動。

活動總結

在本節音樂活動中,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非常高,課堂氣氛很活躍,設計本節音樂活動之前,我在考慮他們希望怎樣唱歌,對幼兒來說,反反覆覆教唱我認爲太枯燥,備課時,我對教師示範唱、幼兒學唱做了調整和修改,以講述故事的方式,讓幼兒富有興趣地多次聽賞的方式激發幼兒對傾聽歌曲、學唱歌曲的興趣。

活動中,我發現欲設的目標能較好地達成,而且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非常高,課堂氣氛很活躍。通過這一節活動,我總結了一下經驗:不要跟“搗亂”的孩子糾纏,尊重他們的興趣或想法,同時用誇張的語言、體態或者教具等吸引其無意注意,幫助孩子回到課堂中來。另外,通過這一活動,我所收穫的是:除了課後反思,備課也非常重要,課前不僅要思考教法、學法,還要預想到突發狀況和細節處理,如出現混亂怎麼辦、孩子對活動缺乏

興趣怎麼辦等等?做好一切準備,我們才能高效地完成每一次活動。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這個月來,我們班開展的是主題活動《春天來了》。春天到了,到處是春意濃濃。一天,我發現我們班的幾個孩子圍在一起嘰嘰喳喳的說的可熱鬧了,我悄悄的走過去想偷聽她們在說什麼。原來,李樂涵昨天和她的爸爸散步時,在田埂邊發現了青蛙的卵,幾個孩子正熱鬧的討論小蝌蚪呢。於是我決定選取童話故事《小蝌蚪找媽媽》開展一次活動。這篇童話故事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配有圖文形式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以及最後變成青蛙的有趣過程。從教材編排看,童話中動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幼兒進行表演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童話中對話較多、重複式結構較多,幼兒很感興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範例。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理解,熟悉故事內容,並能看圖複述故事。

2、感受媽媽們的熱情和關懷。

2、通過故事,讓幼兒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活動準備:

1、頭飾:青蛙小蝌蚪鴨魚烏龜的頭飾。

2、池塘。(提供綠色彩帶)

3、幼兒操作用圖片2幅。

4、在班級的自然角里飼養小蝌蚪。

活動過程:

一、出示自然角里飼養的小蝌蚪,組織幼兒觀察並談論小蝌蚪。

二、 引導語:小朋友們都有自己的媽媽,那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蝌蚪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媽媽的。

二、 教師展示掛圖,引導幼兒談談小蝌蚪遇到誰?他們會說些什麼?

三、 提供材料,讓幼兒看圖編故事

1按照圖書順序編故事

2 提供圖片,讓幼兒在操作板上進行排圖講述

四、 集中幼兒,請1~2名幼兒介紹自己編的故事。

五、 組織幼兒看VCD,與一起傾聽故事。

六、 聽完故事後教師提問:

1、蝌蚪爲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

2、小蝌蚪看到鴨媽媽,是怎麼詢問?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媽媽們的對話時都使用了哪些禮貌用語?這有什麼好處?

3、動物媽媽們的外型特徵有哪些不同?

4、鴨媽媽是怎麼描述青蛙的樣子的?她說的完整嗎?

5、最後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你能說說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有什麼本領?

七、集體邊看VCD邊學習複述故事,重點讓幼兒掌握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幼兒複述時要啓發幼兒通過不同語調速度音色和節奏來表現媽媽們的不同形象。(如烏龜媽媽比較憨厚;大白鵝速度較快,嗓門大,表現出熱情)

八、小蝌蚪找不到媽媽心情是:怎麼樣的?你如果找不到媽媽會怎麼做?

九、小蝌蚪怎麼找媽媽的,我們知道了,在找媽媽的一個多月時間裏,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組織幼兒看蝌蚪變成青蛙的掛圖。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8

設計背景

春天來了,春風吹着,春雨下着,花兒開着,樹發芽了,各種各樣的小蟲也出來了。池塘裏,小河邊出現了小動物——小蝌蚪,這一切吸引着我們農村的'小朋友,他們覺得小蝌蚪真好玩,小蝌蚪爲什麼和媽媽長得不像呢?什麼時候才長得跟媽媽一樣?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小蝌蚪和青蛙》的活動,通過活動讓幼兒瞭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培養幼兒熱愛科學的興趣。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瞭解蝌蚪的生長過程。

2、激發幼兒愛護小動物。

3、讓幼兒瞭解青蛙是益蟲,我們要保護它。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幼兒瞭解蝌蚪的生長過程。

難點: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小蝌蚪找媽媽》故事磁帶。

2、小蝌蚪的生長變化圖。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欣賞錄音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瞭解青蛙生長變化過程。提問:這個故事裏面都有誰?青蛙媽媽在水裏種下了什麼?長出什麼來了?最後變成什麼了?

三、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

卵→蝌蚪→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青蛙

小結:(1)、蝌蚪要變成青蛙先——再——後——最後——

(2)青蛙生活在哪裏?(水裏、地上)

(3)青蛙吃什麼?(蚊子、蝸牛……)

四、教育幼兒要愛護小青蛙。

(它是捉害蟲能手,是莊稼的好朋友,是有益的。)

五、幼兒繪畫《蝌蚪》、《青蛙》

六、結束部分:

小青蛙餓了,我們送它們去捉害蟲吧。

教學反思

孩子對青蛙和小蝌蚪比較熟悉,能說出蝌蚪的外形,生活習性,通過活動在瞭解蝌蚪的生長過程的同時,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瞭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徵及生長變化過程。

2、知道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有愛護青蛙的情感。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觀察過小蝌蚪

2、材料準備:課件小蝌蚪變青蛙、小蝌蚪的生長變化圖片人手一份、音樂

活動過程:

一、謎語激趣

價值分析:以謎語引起幼兒的興趣,瞭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徵

“黑黑的身體圓溜溜,細細的尾巴拖後頭,東遊遊、西遊遊,好象許多小黑豆。”猜猜這是什麼小動物?

1、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它喜歡生活在哪裏?

小結:小蝌蚪有圓圓黑黑的身體,細細長長的尾巴,喜歡生活在小河裏、池塘中等有水的地方。

2、學學小蝌蚪

這麼可愛的小蝌蚪,那我們一起來學學小蝌蚪,小蝌蚪黑黑的身體圓溜溜,細細的尾巴拖後頭,東遊遊,西遊遊,上游遊,下游遊,遊呀遊,游來游去真快樂。

二、交流討論

價值分析:瞭解小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

1、你們知道小蝌蚪長大後變成了什麼?長大後和小時侯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小結:原來小蝌蚪是有尾巴沒有腿,長大以後有腿卻沒有了尾巴。

2、小蝌蚪要怎樣長才能變成青蛙的?

3、幼兒排圖片(你認爲小蝌蚪剛先長出什麼?再長出什麼?是怎樣長成青蛙的?)

4、你們有的認爲先長兩條前腿有的認爲先長兩條後腿……我爲你們準備了一套小圖片,請你們先仔細的來看一看,再想一想你認爲小蝌蚪剛開始是怎麼樣的,中間經過怎樣的變化,最後怎麼樣?然後請你們試着排一排。(嘗試排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小結:每個人排的都不一樣,究竟應該是怎麼樣的,我們從電腦博士那裏找一找正確的答案。

4、探究驗證(播放課件小蝌蚪生長變化過)

——這個環節中將他們的興趣點引向深入的探究階段,究竟小蝌蚪是怎麼樣變成青蛙的?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尋求探索正確的答案,使探索的熱情被進一步激發。最後將經驗進行歸納和提升,使探究的結果更加清晰完整。

5、聽完電腦博士的正確答案,請你們再去排一排吧。

小結:師幼一起鞏固小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卵→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消失變成青蛙)

三、保護青蛙

價值分析:從幼兒情感出發,讓幼兒學會愛護青蛙,愛護小動物

1、青蛙有什麼本領?

小結:青蛙是捉蟲能手,保護了莊稼。

2、青蛙的本領這麼大,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呢?

小結:不要去捕捉和吃青蛙(不要做傷害青蛙的行爲)。看到有人捕捉青蛙和小蝌蚪要去阻止。還可以做一些標誌宣傳,青蛙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大家都要愛護它。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學習正確的握筆姿勢,能用毛筆的中鋒和側鋒進行繪畫,畫出小蝌蚪的基本形態。

2、喜歡大膽嘗試不同的畫法,對水墨畫產生興趣。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並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準備:

活動前滲透《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小蝌蚪實物小蝌蚪;墨汁、毛筆;廢舊的報紙、圖畫紙、顏料盤、抹布等。

活動過程:

一、以謎語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黑黑的身體圓溜溜,細細的尾巴拖後頭,東遊遊、西遊遊,好象許多小黑豆。”猜猜這是什麼小動物?

二、觀察實物小蝌蚪。

1、小蝌蚪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一起看一看。(觀察小蝌蚪,相互說一說)提問:小蝌蚪長得什麼樣子?它生活在哪裏?它是怎樣游泳的?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小蝌蚪有圓圓黑黑的身體,細細長長的尾巴,會在水中游泳。

三、引導幼兒學習小蝌蚪的基本畫法。

1、小蝌蚪這麼可愛,老師真想把它畫出來,小朋友們想不想?那該怎麼畫小蝌蚪呢?(提示語:身體怎麼畫?然後呢?)   2、請個別幼兒上前示範,並請其他幼兒說說是怎麼畫的?

教孩子們正確的拿毛筆姿勢,在毛筆蘸墨時,要讓毛筆喝足了墨水,而且毛筆不能接着從盤子中拿出,要在盤子邊緣滾一滾,舔好筆,將多餘的墨汁蘸掉。

3、教師示範小蝌蚪的基本畫法。

“小小蝌蚪圓腦袋,濃墨側鋒畫出來;長長尾巴彎又細,豎起筆來用中鋒。”

四、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要求小蝌蚪的身體要畫的圓一點,塗色要順着一個方向。

五、評價活動。

教師扮青蛙媽媽說:“呱呱,我的寶寶在哪裏?教師說:“青蛙媽媽在找小蝌蚪寶寶了,我們一起把小蝌蚪送回家吧。”由“青蛙媽媽”評價幼兒的作品。

活動反思:

我在示範蝌蚪畫法的時候,由於需要換材料畫尾巴,這之間孩子們比較不能協調。我可以引出一個知識點,告知幼兒蝌蚪是先長身體的,慢慢地才長出尾巴。這樣就將多次按壓身體後再添畫尾巴的方法自然地教授給幼兒了,他們也能更好地理解了。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準備了三週的劇場演出終於如期舉行了,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我們共選出了《小蝌蚪出生》《尋找媽媽》《小蝌蚪的好朋友》《找到媽媽》等幾個經典劇目。在所有的演出中,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參與了進來,可以說這個主題課程是孩子們最最感興趣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孩子們在活動中也就收穫了許多許多:像海報製作的分工合作、服裝道具的分享、動手能力隨之提高、演出的快樂……

【活動目標】

1.能夠運用不同的語氣、動作、表情表現《小蝌蚪找媽媽》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徵。

2.能夠與同伴配合排練劇目、佈置舞臺、服裝準備、擺放座位等,共同完成演出任務。

3.願意大膽、自信的參與表演和其他活動,體驗觀看和表演的快樂。

【活動準備】

音樂、道具、服裝、佈置相關的舞臺及背景。

【活動過程】

1.交流前期準備情況,引導幼兒爲演出做好準備。

(1)幼兒交流各組的排練情況及在籌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共同討論協商解決。

(2)討論演出中要注意的問題,教師進行彙總提示。

(3)重點提醒幼兒演出應該注意的細節。

如:提前準備好道具、服裝、提前候場,注意人物出場順序、臺詞與臺步等。

(4)請幼兒合作佈置“劇場”。

如:舞臺背景、舞臺景觀、座位擺放、製作座號等。

(5)請幼兒進行演出前的準備,明確分工,檢查服裝、道具、對臺詞,進行角色裝扮等。

(6)進行以上過程的點評。

老師再次組織幼兒有秩序,有目的的進行活動。

2.教師擔當演出主持人,介紹演出的劇目及順序,提醒幼兒做有禮貌的觀衆。

3.組織幼兒按順序進行表演,鼓勵幼兒大膽運用動作、眼神、語氣表現不同的角色。

【活動延伸】

將小劇場的活動延伸到表演區,指導幼兒擔當小主持人的角色主持演出。

我們的演出開始了!小蝌蚪們準備好!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在《小蝌蚪找媽媽》故事的基礎上,嘗試運用團、搓、捏、粘等泥工技能塑出故事中的動物。

2、萌發泥塑的興趣,發展初步的立體造型能力。

活動準備:

幼兒經驗準備:熟悉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物質準備:

泥工板、橡皮泥、抹布、牙籤、彩紙、青蛙、烏龜、小魚玩具頭飾

活動過程:

一、複習故事《小蝌蚪找媽媽》(通過複習故事,進一步幫助幼兒感知蝌蚪、青蛙、烏龜、魚的外型特徵)

教師圍繞故事內容進行提問,

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先遇到了誰?接着遇到了誰?

大魚長什麼樣?烏龜呢?大白鵝呢?

小蝌蚪的媽媽長什麼樣?

總結: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先遇到了鴨媽媽、接着又遇到大魚、烏龜和大白鵝,最後才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二、聯想創作(嘗試運用團、搓、捏、粘等泥工技巧塑出故事中的動物)

過渡語:今天,小蝌蚪想請小朋友們幫他們把找媽媽中遇到的所有動物用橡皮泥請他們出來,你們願意幫幫小蝌蚪嗎?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泥塑的方法?

總結:你們說得對,以前我們用搓、團、壓等方法做過很多不同的點心餅乾等,今天我們就來用這些方法來做你喜歡的小蝌蚪等動物,等會看誰塑得多、塑得好。

2、幼兒提出自己覺得有困難的塑造步驟,請集體一起幫助解決。

3、選擇小蝌蚪找媽媽中自己喜歡的某一動物場景,自由塑造。

4、老師巡迴指導: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動物的外形特徵。

指導幼兒運用團、搓、捏、粘等泥工技能塑出故事中的動物。

提醒幼兒可以運用牙籤將頭與身體兩部分連接起來。

三、展現交流(萌發泥塑的興趣,發展初步的立體造型能力)

1、啓發幼兒講述自己製作的方法,鼓勵幼兒的創新精神。

2、共同佈置一個展現區:小蝌蚪找媽媽。

3、說說:你覺得誰做的泥塑好,爲什麼?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在幼兒園課程中,數學活動比較抽象,幼兒難以理解和運用的。我認爲,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只有找到數學知識與幼兒生活經驗的結合點,纔能有效地促進幼兒對數學的探索興趣和認知發展。所以我設想:可不可以在故事載體中整合多元信息,在幼兒感興趣的故事中找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切入點?《小蝌蚪找媽媽》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童話故事。爲此我設計了以小蝌蚪找媽媽爲主線的活動,來貫穿整個環節。

幼兒基礎分析:

中班下學期,孩子們已經有了數的概念,能夠手口一致的點數10以內的數,並能夠說出總數,但是部分孩子還是對大小排列方式的不同,數量卻相同的一些物品的點數,還是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基於這種狀況,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數與數量的關係並體驗數學的重要和興趣。

一、教學目標:

1、能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物品的數量。

2、發展觀察及點數能力,體驗數數的快樂,進一步感知春天特徵。

3、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4、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重點與難點

重點: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物品的數量。

難點:不同排列的點數方法。

活動反思:

春天是一個特別美好的季節,所以幾乎每門課中都有關於春天的內容。數學不僅是人們生活和勞動必不可少的工具,通過學習數學還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活動中孩子對排列順序似乎也明白了很多。作爲老師,除了教給他們知識外,還得關注他們的思想。要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引導觀察發現實物有規律地交替排序,並能講述出排列的規律。根據中班孩子認知特點及發展水平。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發散性思維能力。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指畫《小蝌蚪》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嘗試將“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用連環畫的形式進行表徵。

2、合理構圖,能用多幅圖的形式簡單概括故事內容。

3、樂意用繪畫的形式表達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瞭解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2、物質準備:繪畫紙、水彩筆、炫彩棒。

【活動過程】

1、回憶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引導幼兒構思繪畫主題和內容。

提問:小蝌蚪找媽媽故事中,小蝌蚪都找了哪幾個小動物做媽媽?小結:鴨媽媽、烏龜媽媽、鵝媽媽、魚媽媽。

2.通過交流、討論的方式,引導幼兒瞭解多幅圖的作畫形式。

提問:你創編的小蝌蚪找媽媽裏有幾個小動物?可以用幾幅圖表現?怎樣讓別人能清楚的明白你在故事中所表達的內容?

小結:幼兒可將畫紙進行劃分,每幅小圖可以表現小動物,也可標註上數字明確繪畫的順序。

3、鼓勵幼兒自由作畫、大膽表現。

教師巡迴指導,重點指導幼兒先將畫紙劃分成需要的多幅圖形式,再畫出主要小蝌蚪、動物和背景。

4、欣賞作品,分享交流,激發關愛他人的情感。

引導幼兒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進行分享自己的愛心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