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學設計(通用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力》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力》教學設計(通用7篇)

《力》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找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可以引起物體的形變。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力的知識學習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揭示學科特點,能用身邊一些簡單的學習用具通過實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物理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二、教學重:力的概念;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學難點: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難點方法:列舉大量事例,精心設計實驗,使學生對難點問題有深刻的感性認識。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1、引入課題:

“力”字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產力、體力等解釋。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產中的力的現象。本節課我們將學習有關力的知識。

2、力是什麼?

a、請學生列舉自然、生活、生產中有關力的事例。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什麼事的時候需要用力?(教師舉例總結如:馬拉車,人推木箱,壓路機壓路等)其它物體之間是否也產生力的作用呢?(讓學生舉例老師分析)不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地球對月亮的引力。(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舉例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這一句話的深刻含義,及會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例如:一本書放在桌面上,那麼書對桌面有一個向下的壓力,同時桌面對書有一個向上的支持力:)

3、在上述事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 教師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彈簧測力計受拉力伸長、受壓力縮短。

b、學生上臺演示力的作用效果。鼓勵學生使用身邊的學習用具做實驗,例如:直尺,練習本,橡皮等,引導學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讓學習差一點的學生演示,注意鼓勵,態度和藹。)

c、學生通過身邊的一些自然想象舉例說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嘗試歸納總結: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簡稱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同時讓學生利用力的作用效果舉例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及時鼓勵)

4、力的三要素

引導學生舉例分析哪些因素能影響到力的作用效果。舉例:用力彎直尺,改變力的大小觀察直尺的彎曲程度。再例如扳手擰螺絲,用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扳手的不同位置,效果相同嗎?同樣還可以利用教室裏的門改變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點進行關門試驗,體驗力的三要素(注意探究方法)會畫力的示意圖。注意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實驗:

1、兩名學生面對面雙掌對推。

2、請兩名學生上臺演示實驗:拉彈簧

3、請同學們用手拍桌子。

b、請同學們談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離岸時竹篙點岸;手拉橡皮筋;兩人雙手對拍、對拉;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及體會並歸納: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時,乙物體同時對甲物體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練習(嘗試用自己總結的所學知識解決物理習題及身邊的一些物理現象)

例如:體育課上,同學們用腳踢球爲什麼腳會感到疼?

7、課堂小結

本節課初步學習了有關力的知識,知道了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知道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講課的過程中由於較多的使用了學生身邊的一些學習用具通過簡單實驗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物理和生活的聯繫,寓教於樂從而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多鼓勵表揚。使學生在輕鬆的學習過程中自信力逐步得到提升,從而更好地學好本門課程。

《力》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方法與過程: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力現象的好奇,初步領略力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自然現象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並與他人交流的慾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於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於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

教學難點:

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出簡單的規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方法

多媒體網絡教室法,啓發與講解結合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課本圖片引入課題,引起學生探究力的興趣。(教師講述:在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中及大量的自然現象中,許多都有與力有關,怎樣認識力?

本節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力(force)是什麼:

①多媒體演示分析圖5-1中的各種力現象,指出兩個物體。(在教師啓發引導下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分析,最終由學生概括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動詞(舉、推、壓、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說明: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了這種作用,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

③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已見,陳述自己的觀點。(力是什麼?)

④教師提問: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能發生力的作用,不接觸的兩個物體能否也能發生相互作用?

⑤學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現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實驗探究:讓學生做幾個簡單的實驗(用手拍桌子,兩手互拍等)後,多媒體演示課本P77/圖5-2後,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由學生得出"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結論。

②教師說明:物體相互作用的兩個力分別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這兩個力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③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已見,陳述自己的觀點。(物體間力的作用有什麼特點?)

④學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現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①多媒體演示課本P78/圖5-3、圖5-4中的現象,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由學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結論。

②教師解釋什麼是"形變(deformation)、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加油站)

③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總結。

④學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三、鞏固練習:

見《學案》。

四、新課小結:

這節課着重介紹了力是什麼,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業佈置:

1、課本:P79/1、2題。

2、達標題:第5.1節。

六、板書設計: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節

1、力(force)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說明:

①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②力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說明:兩個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

3、力可以使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說明:

①形變(deformation)。

②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力》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n)。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錄像或圖片等,能簡單描述出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徵,從而對力形成初步的認識。

2、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講解日常生活中應用力學知識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旱冰鞋、拉力器、氣球、磁鐵、鐵塊、鐵鋸條、鐵釘等。

(一)引入新課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

(二)新課教學

1.力的概念的教學

用投影儀打出:人推車、拖拉機拉拖車、人提物體、手提箱子、手壓彈簧的幻燈片。請同學們歸納一下,這四個圖有什麼共同點?

教師總結:人推車,人對車施加了力,車受到了力;拖拉機拉拖車,拖拉機對拖車施加了力,拖車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對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壓彈簧,手對彈簧施加了力,彈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學中把人、車、拖拉機、箱子、彈簧等稱爲物體。把推、拉、提、壓等稱爲作用。

請同學概括力的概念。

結論: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通過練習幫助學生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沒有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2)一個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3)只有施力物體或只有受力物體這樣的力存在嗎?

學生做出判斷,師生共同總結:

規律認知:

力是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的,沒有物體或只有一個物體不可能發生力的作用。

即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它們同時出現和同時存在。

2、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一:用磁鐵吸起鐵釘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可讓學生親自到講臺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後教師在總結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發言基礎上總結:在這個實驗中,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了。

結論: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請同學舉出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圍的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們並不一定非要接觸。

通過練習,讓學生學會怎麼判斷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1)、用手提桶時,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麼?

(2)、人通過繩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麼?

教師提出問題:用手拍大腿時,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分別是什麼?拍大腿時有什麼感覺?爲什麼出現這樣的況?

3、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實踐活動:穿旱冰鞋的同學用力推牆

在學生中找一名同學,讓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牆,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總結:穿旱冰鞋的同學向後退

教師對實驗進行總體歸納: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同時也受到乙物體對甲物體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同時成對出現。

划船時,船到岸邊,人用力推岸,對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離岸而去。

引導學生舉些例子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原理。

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雞蛋就破了。

老師:這些現象說明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通過讓學生觀察用手彎曲物體的演示,讓學生總結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單位。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力的符號;力的單位;以及力的單位的符號。

在此介紹英國科學家——————牛頓,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觀教育。

列舉生活中具體事物,讓學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力的大小等。使學生對形成感性認識。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師使用課件,舉一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實例。

老師:在這些現象中物體由運動變爲靜止、由靜止變爲運動,以及運動的快慢、運動方向的變化都叫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請同學到講臺上親自拉彈簧、用力捏氣球、用力彎鋸條等。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生形變的實例。在學生總結實驗現象的共同點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在這些實例中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爲物體發生了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形變)

(三)佈置課外活動作業:

既然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將力作用在堅硬的物體(如:玻璃、桌面等)上物體的形狀會改變嗎?

通過課後小製作,以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板書設計: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單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改變物體的形狀。

(五)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拉、提、壓的作用。也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加了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同時向對方施加了力,也同時受到了對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們同時產生相互作用於對方的力,同時消失,沒有先後之分。

(3)、物體間發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觸,即不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課後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同時使全體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所提高,是廣大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以下幾點措施,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我的粗淺經驗介紹如下:

(一)樹立教師的威信,爭取學生的配合

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爭取學生配合,尤爲重要,而學生肯不肯配合老師又在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信不信任教師,因此要想較好地調動學生,教師必須在學生面前樹立較高威信。首先教師自己要有這個意識,然後做好以下幾點:

1、做好自我包裝和推銷,將自己輝煌介紹給學生;

2、上好第一節課,爭取第一印象;

3、任何時候跟學生說話無論眼神、表情、語氣和身體動作都有充滿自信和果敢,要給學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兩可,猶豫不決;

4、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說到底教師最終還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征服學生;

5、藉助他人來樹立自己的威信,通過領導、班主任和其他教師,甚至高年級的學生介紹和讚揚來樹立自己的威信。

當老師通過努力獲得了學生信服,他們的情緒和學習自然就會被老師調動起來。

(二)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充滿激情和愛心

人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動之以情、攻心爲上是教師調動學生的重要的法寶,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都必須充滿激情和熱情,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科學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樂觀、積極和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而對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愛是推動教育過程的力量之源,教師對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充滿愛心,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和學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關心學生,幫助學生,時時處處都爲學生着想,讓學生都受到的教師的愛,他們也會愛自己的教師,所謂“愛屋及烏”,學生自然也就喜歡學習你所教的這門功課了。

(三)加強教法探索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要調動學生的情緒和熱情並不算太難,難的是長時間地維持這種學習熱情,尤其是認真地學習了一段時間後,成績沒有提高的話,熱情更難維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師的教學得法,學生的學習得法,那麼學生學起來就相對輕鬆,學習的效果就好,學生就能從學習中獲得滿足和快樂,由於成功感能夠不斷地得以強化,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就可以較長時間地維持下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教法探索和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對調動學生學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學上應該通過豐富的語言藝術、生動感性的實例,深入淺出,突出重點、難點,注意與學生的雙向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啓發式教學,講練結合,力爭課堂解決問題,向45分鐘要質量,減輕學生課後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做好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包括如何制訂學習計劃,如何選參考書,如何掌握學習各個環節的學習技巧(閱讀技巧、記憶方法、概括知識的方法、向老師提問的技巧等),如何運籌時間,知識的重點、難點和考試熱點的分佈,會考各類題型的解答方法,考試過程的常見失誤與對策等方面。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起來就會主動、輕鬆、針對性強,學習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積極性也就會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請多提寶貴意見。

《力》教學設計 篇4

【設計理念】

摩擦力一節的課堂設計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的興趣,體現物理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義的引出是本節的一個難點,爲突破這一難點,採用了透鏡式教學。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列舉日常生活、生產中物體受摩擦力的事例,學生討論、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點,然後讓學生根據這些特點,給摩擦力下定義。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爲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節的重點,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通過實驗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最後進行評估交流。整個過程全部放手給學生,由學生自己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教師只起引導組織作用。

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節設計的一個亮點。將辯論引入課堂。教師通過巧妙的設計,將學生分爲正、反兩方進行辯淪。通過辯論學生自己總結得出增、減摩擦力的方法。這樣安排的目的,一是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二是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三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結不僅讓學生總結本節學到知識,而且提煉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程序。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麼是摩擦力?

②通過實驗探究並瞭解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③知道摩擦力在實際中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①經歷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學習從實驗數據歸納簡單的物理學規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理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興趣,體現物理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點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壓力與重力的區別,摩擦力的定義

教學方法

對摩擦力的定義採用透鏡式教學模式“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採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對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採用猜想與反駁教學模式。

教具和媒體

教師演示用:小車、彈簧秤、木塊、金屬塊、實物投影

學生演示用:小車、長木板、毛巾、彈簧秤、木塊、金屬塊

【教學過程實錄】

一、複習提問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兩種力?

生:重力、彈力

師:什麼是重力?什麼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課

師:請看實驗:老師把小車放在桌面上,此時小車處於什麼狀態?當用手推小車時,小車怎樣呢?(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回答)

生:開始處於靜止狀態,後來小車慢慢停下來。

師:爲什麼運動的小車會慢慢停下來?

生:小車受到阻力(討論、回答)

師:這個力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摩擦力。

板書:第三節摩擦力

三、進行新課

師: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說明物體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問題)

生:討論舉例(蒐集事例)。

師:(副板事例)運動的小車、汽車、足球等這些物體它們都受到了摩擦力。他們都有什麼共同特點呢?

生:討論回答。

師:點撥、歸納(兩物體是否接觸,在什麼位置,是運動還是靜止)。(歸納分析)

(說明:通過摩擦力事例,討論其共同特點,對國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此時教師應及時充當優秀學生的角色,參與討論。)

師:根據剛纔的分析,同學們討論一下,給摩擦力下個定義。

生:討論、回答,補充(得出結論)

師:板書定義。

(說明:摩擦力定義的得出,主要採用了提出問題──搜尋事例──歸納分析──得出結論的創造性思維程序進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師:明確了摩擦力的定義,對於摩擦力,同學們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呢?(提出問題)

生:(討論,並提出問題)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作用點在什麼地方?方向向哪兒?

師: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問題,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們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首先來解決摩擦力的作用點、方向。請同學們看摩擦力的定義,然後討論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討論、回答)摩擦力的作用點在物體表面上,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師:(板書摩擦力的作用點、方向,並舉例鞏固。)小車在桌面上向右運動時,桌面對小車的摩擦力向左。解決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再來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討論、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觸面、重力、速度、接觸面的面積……(猜想或假設)

師:(副板書)摩擦力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要研究跟其中一個因素的關係應該採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

生:(討論回答)控制變量法。

師: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這些因素有關,首先應該測出摩擦力的大小,那麼如何測木塊在桌面上滑動時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麼方法。

生:(討論、回答)講桌上展示實驗方案。(其他學生現察進行評估、補充)(設計實驗)

(說明:在測量摩擦力時,物體怎樣運動?爲什麼勻速?怎樣判斷?教師應及時參與討論,並找出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

師:明確了摩擦力的測量方法,下面我們先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重力和接觸面這兩個因素是否有關呢?

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展示實驗方案並進行評估,找出最佳方案。

師:明確了實驗方案,各小組先討論、設計好實驗表格,並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隨後交流。

(說明:在明確了研究目的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完整地設計出方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迴指導,蒐集實驗數據。)(進行實驗)

師:(實物投影展示實驗數據)請同學們觀察這幾組同學設計的表格與你設計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遞給老師,(展示並進行評估)根據這幾組表格的內容,同學們討論一下,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生:(討論,個別回答並補充)摩擦力與重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重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師:對剛纔的結論,同學們有沒有疑問?(評估交流)

生:思考、討論。

師:(教師充當優秀學生的角色參與討論)老師對摩擦力和重力有關有疑問,認爲不大確切。爲什麼呢?請同學隨老師一起做一個小實驗來體驗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師生實驗:請同學們伸出右手食指,並將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輕輕向前推手指;③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動的過程中感覺有什麼不同?哪位同學談一下體驗。

生:(實驗談體會)手指前進越來越困難(受摩擦力越來越大)。

師:什麼原因使摩擦力變大呢?

生:(討論回答)手對桌面所施加壓力不同,壓力大、摩擦力大。

師:因此,我們對上述結論應做怎樣的修改呢?

生:(討論回答)摩擦力大小應改爲與壓力大小有關。

師:當物體放在水平面上時,物體受的重力和它對桌面壓力大小是相等的。(板書)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度有關。

師: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是否有關,請同學利用桌面器材繼續實驗。(提示:研究接觸面積時,兩個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應控制相同。)

(說明:實驗完全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設計並進行實驗,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親自體驗成功的喜悅,探究的樂趣。)

師:(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迴指導)通過實驗你得到了什麼結論?

生: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無關

師:通過實驗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隻跟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現在老師有一問題:摩擦力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學生討論,舉手示意,教師對兩種不同觀點的學生,進行分組,開一個辨論會,認爲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認爲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師是主持人。正、反雙方在辯論時,一次一人發言,各舉一例證明自己的觀點,自由辯論。)

生:自由辯論。

師:由於時間關係自由辯論此結束,請正反雙方各派一名代表做總結性發言。(學生代表發言)

師:通過辯論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時大好,有時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處,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設法增大,爲我們服務,有害的我們要千方百計減小。那麼增大和減小 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學生討論回答)

師:(板書)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說明:以上將辯論引入課堂,學生興趣高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結

(讓學生討論小結)本節課:

(1)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我們主要採用了幾種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

(3)在研究問題時,採用了幾種思維程序?

(①提出問題──搜尋事例──歸納分析──得出結論)

②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說明:小結不僅要總結知識,更重要的是將本節研究問題的方法及思維程序提煉出來,學生初步學會這些方法並體會到它們在解決問題中的巨大作用,從而實現教學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題

1.自行車在設計、製造、使用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識。

2,下雪天,路很滑,易發生交通事故,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想辦法幫助解決,並說明這樣做的理由。

六、作業

以“沒有摩擦力的世界”爲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力》教學設計 篇5

一、設計思路

1. 設計理念

本課以新課標要求爲理念,教學過程以學生爲主體,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實踐體驗、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主要通過學生自己實驗來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過探究實驗來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同時物理也在改變或影響着生產和生活,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2.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三節的內容。處於彈力、重力兩種力之後,又處於力與運動之前,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是對前兩種力介紹完的延續又是認識阻力對運動物體影響的鋪墊。本課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內容:

(1)摩擦力的定義

(2)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減摩擦的方法。在講述摩擦力時,爲了不使問題複雜化,教材中沒有提出靜摩擦的問題,而是統稱爲摩擦。教材對滾動摩擦也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爲減小摩擦的方法來介紹的。教材中沒有具體講述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教學中使學生有所瞭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過分析一些事例使學生認識摩擦力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說明摩擦力是在阻礙物體運動的。隨後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摩擦在生活和生產中都有重要的意義,教材最好通過例證講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雖然教學的重點在於應用摩擦知識解釋實際現象,學會根據不同條件選擇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但這些應用都基於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應充分重視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

3.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對於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舉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關的例子。但對於摩擦力的認識,也只停留在此而已。對於摩擦力的種類,怎樣的兩物體間會產生摩擦力,摩擦力與什麼有關,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變摩擦力,摩擦力並不是完全是阻力,有時也是動力等,並不知曉。所以,本課在講授、實驗中要注意針對這些難點,設置問題暴露學生認知不足及衝突,而後進行概念轉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滑動摩擦力與什麼因素有關;會區分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及增大有益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等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以及處理實驗數據,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發現規律的習慣。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摩擦力的概念,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解決辦法:通過創設物理情境,學生討論等方法突出重點

2.教學難點: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設計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因素的實驗方案及其實驗操作

解決辦法:採取方案交流和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用啓發、討論、交流法突破難點

四、教學準備

1.實驗器材

(1)演示器材:橡膠棒一個,細毛掃帚一把、軟彈簧一個,木塊、長木板一個

【設計意圖:在學習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及方向時演示,增加學生感性認識,更形象,直觀】

(2)分組器材:牙刷、測力計、毛巾、棉布、長木板、小木塊各12個,鉤碼72個

【設計意圖:讓學生參與並體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實驗過程】

2.多媒體課件

設計意圖:本節課全程使用多媒體課件,原因是:多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於一體,信息豐富,直觀

五、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小遊戲1:讓一個力氣大的男生握住事先抹過洗潔精水的橡膠棒一端,讓一個力氣小的女生握住棒的另一端,觀察現象。

小遊戲2:兩本書儘可能多的錯頁交叉在一起,找兩個力氣大的男生看能不能將書拉開?

探究新知一:摩擦力

<活動1>感受摩擦力

(1)演示實驗:將一木塊放在水平放置的長木板上,用軟彈簧拉,觀察彈簧的狀態。

(2)學生活動:將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後拉桌面(手相對桌面滑動),感受桌面對手有沒有作用?

(3)學生實驗:換用牙刷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後拉桌面,觀察牙刷的狀態

【小結】實驗表明,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會受到接觸面 它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探究新知二:摩擦力的大小

<活動2>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生活中的實例:

(1)推動一張課桌比推動一張講臺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與 有關;

(2)汽車制動後在柏油路面比在結冰路面上更容易停止,猜想摩擦力可能與 有關;

(3)賽車的輪胎很寬,猜想摩擦力是否與 有關;

由上述實例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 、 、 有關。

想一想:在研究上述某一個因素對摩擦力的影響時,我們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研究方法?在實驗中我們又該如何判斷摩擦力的變化呢?

信息快遞: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桌面上的物體,使其沿直線勻速滑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等於物體滑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原理:二力平衡)

2.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探究壓力大小對摩擦力的影響

實驗次數

壓力/N

物體受到的摩擦力f/N

1

2

3

實驗結論: ;

(2)探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對摩擦力的影響

實驗次數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物體受到的摩擦力f/N

1

木板

2

棉布

3

毛巾

實驗結論: ;

(3)探究物體間接觸面積的大小對摩擦力的影響

實驗次數

物體接觸面積的大小

物體受到的摩擦力f/N

1

較大面積

2

較小面積

實驗結論: ;

【小結3】物體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關,與_____________無關。物體間的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______;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 。

<試一試>把一未開封的桶裝水橫放在地面上,用力推和用力拖水桶那個費力?

實驗結論:若把滑動變爲滾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變_____。

探究新知三:生活中的摩擦

<思考>1.摩擦力對於人的生活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試一試舉例說明。

2.對於有害摩擦我們應設法 ,而對於有益摩擦我們應設法 。

【小結4】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練一練:下列示例中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摩擦,分別採用了什麼方法。

(1)自行車的剎車裝置 ;

(2)軸承中裝有滾珠 ;

(3)門與門之間的活頁用久了要塗潤滑油 ;

(4)鞋底的花紋 。

<活動3>說說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着摩擦?是增大還是減小摩擦的?分別採用了什麼方法。

<思考>假如沒有摩擦,世界會變得怎樣?

《力》教學設計 篇6

1、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

2、知道力的單位。

教材重點

難點重點:彈簧測力計測量時的正確使用、力的單位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

活動、實驗

教學過程

複習:

1、什麼是力?什麼是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用力將球擲向牆壁,球被反彈回來,說明了什麼?

新授:

板書:

一、力的測量和力的單位

講解:爲了比較力的大小,必須規定力的單位

板書:1、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N

介紹閱讀:英國物理學家牛頓

提問:1N有多大?

講解:1牛等於你拿起兩個雞蛋所需的力,一般情況下,成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可達560牛,左手最大握力可達430牛。

思考:力的大小如何測量?

板書:

2、測量力的大小的儀器:測力計

講述:最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工作原理

演示:讓兩個大小不同的學生分別上臺用力拉拉力器,其他學生觀察彈簧的長度變化情況。

講述:根據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表示力的大小,彈簧秤就是根據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的道理製成的

提問:你知道哪些彈簧秤?備註

待學生回答後,再出示彈簧秤的教學掛圖,介紹常見彈簧測力計。

(2)彈簧秤的使用

①與刻度尺的使用相對比,引導學生觀察彈簧秤和構造、單位、零刻度線等彈簧稱上的刻度值是用什麼作單位的?

彈簧稱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說明:彈簧稱上的這個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彈簧稱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則彈簧稱會損壞。

彈簧稱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說明:不同彈簧稱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

②使用方法:

板書:首先觀察測力計的指針是否與零刻度對齊,若沒對齊,要進行調零劃記下零點誤差;拉力要沿彈簧的軸線方向;讀數時以指針最靠近的刻度線爲準;使用前應來回拉動掛鉤,避免掛鉤被外殼卡住。

學生實驗:每兩人爲一組,發一個彈簧秤和幾個鉤碼,按下列步驟實驗

實驗步驟:

1、觀察彈簧秤,辨認指針、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

2、使用彈簧秤時,測量力的大小不應超過量程,所以測量前應先估計所測力的大小。

3、檢查指針是否在零刻度

4、用手拉彈簧測力計掛鉤,親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5、測量自己頭髮的能承受最大拉力;探究這一數值與頭髮提供者的性別、年齡、頭髮的長度與粗細是否有關

練習:課本P15:2、3作業:B作業本P3、4備註

板書設計:

一、力的測量和力的單位

1、力的單位

2、力的測量

(1)彈簧秤的工作原理

(2)彈簧秤的使用方法

教學

後記

(反思)

文章

《力》教學設計 篇7

科學探究:摩擦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摩擦力的應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認識控制變量發的意義和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願望,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控制變量發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如上圖1,將小車放在長木板上,將長木板逐漸傾斜,讓小車開始慢慢向下運動長木板固定;然後,將一方木塊放在長木板上,發現方木塊並不下滑。

教師:問:剛纔我們看到了什麼?方木塊爲什麼不下滑?

學生:由於方木塊受到了摩擦力。

教師:方木塊下滑是由於它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那麼上面實驗中的小車運動了,它是否也受到了摩擦力呢?

用小車代替方木塊,並將長木板的傾角逐漸減小,直到小車不向下運動,發現此時長木板與桌面仍有一定的夾角。

學生:小車也受到了摩擦力。

教師:什麼是摩擦力?它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1.摩擦力;

教師:通過以上的實驗,你能試着對什麼是摩擦力進行定義嗎?

學生:(要求學生通過思考和比較,並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然後回答)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相對運動或將要發生相對運動是,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做摩擦力。

教師:我們今天主要討論的是滑動摩擦力。仿照上面的定義,你能對滑動摩擦力進行定義嗎?

學生: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滑動時,在接觸面上所受到的阻礙物體相對相對運動的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教師:你能舉幾個在生活中常見的滑動摩擦力的例子嗎?

學生:(舉出生活中常見的滑動摩擦力的例子)

教師:通過這些例子,你知道了摩擦力的對物體的作用和摩擦力的方向嗎?爲什麼?

學生:因爲摩擦力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所以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通過前面的感受和觀察到的實驗,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請同學們進行合理的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1:可能與接觸面受到的壓力的大小有關;

學生2:可能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學生3:可能與物體受到的拉力有關;

學生4: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學生5:可能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

教師:由上面的猜想看來,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比較多,而我們在進行實驗探究時,只能一個一個的去探究,在探究其中某個因素的關係時,必須保證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才能找到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這種方法叫做控制變量法,也叫變量控制法。

教師:在本節課,我們先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係。根據控制變量法的思想,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時,要控制在什麼條件下進行?你有打算如何控制?要改變什麼因素?

學生:壓力大小不變的條件下進行;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方法是;把同一個物體放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表面上,就可以保持壓力大小不變,而又改變了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教師:同樣,要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係,又要在保持什麼因素不變時,改變什麼條件進行呢?你又打算如何控制?

學生:保持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時,改變壓力的大小的條件下進行。在同一木板表面上的同一木塊上加上一個鉤碼,就可以在保證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的條件下,改變壓力的大小了。

三、小結與反饋:

教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學習了科學探究的什麼方法?

學生:(回憶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教師板書)

教師:

(1)滑動摩擦力的定義:(由學生敘述)

(2)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由學生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