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人間失格》讀後感600字三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精選《人間失格》讀後感600字三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人間失格》讀後感600字三篇

精選《人間失格》讀後感600字三篇1

《蓄犬談》中,太宰治曾提到過,藝術家本應是弱者的夥伴弱者的朋友。太宰文學被譽爲弱者的文學。懦弱,是太宰治的出發點,以懦弱爲武器,對僞善社會的公開宣戰。

太宰治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出身豪門,立志文學,大學時積極投身於左翼運動,中途脫逃;生活放蕩不羈,卻熱衷於《聖經》;五度自殺,四次殉情未遂。一生的心理軌跡,勾勒出葉藏的三篇手稿。

生而爲人,《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葉藏出身於封閉式鄉下家庭,周圍冷漠的環境中,他過分早熟地剖析着他人的內心深處。自少年時代起,就反覆經歷了對至美的憧憬和悲慘的失敗。完美無缺,或徹底破滅,糾集了太宰治一生的純粹與脆弱,青春的集中寫照,少年的敏感,也使得其被譽爲永恆的青春文學。

《人間失格》,與其說是圍繞着主人公阿葉的私小說,不如將其視爲太宰治的一本自傳。身爲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孤獨寂寞的世界,感情漸漸麻木,亦至於連最基本的飢餓感都毫無概念。正如阿葉所做的,太宰治逐步把自己包裹進僅僅屬於他的世界,對待旁人,唯有唯命是從的敷衍和應付。

魯迅先生曾說過,精神的潔癖,讓像太宰治一樣的人容不得半點傷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麼,卻又沒有方向。他的痛苦在於他用心看着黑暗的世界。

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滿恥辱。《人間失格》的第一句,便是太宰治的親身感悟。在《二十世紀旗手》中寫道,生而爲人,我很抱歉。生而爲人,卻對人類的滿腹恐懼,對人類的最後求愛,便是在生活中飾演的丑角,僞裝成天真無邪的樂天外表,把自己一步步徹底打磨成搞笑的畸人。

生而爲人,究竟是否應該感到抱歉?降誕於世上,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人羣中,究竟是一種幸運還是不幸?活在世上,是不幸的,需要承受的東西,即使面對他人,也會無緣心生畏懼。活在世上,亦可以是幸運的,有着承擔一切的機會,不也是一種幸運嗎?

精選《人間失格》讀後感600字三篇2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閒下來去看了看這本著作。驚訝的發現才255餘頁,居然不是冗長的故事,倒是讓我更能靜心讀下去。

不過一個下午便看完了整本書,大概不同階級的人看這本書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感受。阿葉的愁苦,是在家庭富足,揮霍享樂之後帶來的精神上的虛無。而我們,大多是平凡衆生,爲生活焦慮,幾乎沒有閒暇的時光去思考自己真正人生的定義。

故事的男主人公大庭葉藏,從幼年開始便體弱多病,卻異常聰穎。常年臥病在牀,仍能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也或許正因此,他似是擁有着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的心靈——或許稱其爲所謂“世俗的`圓滑”更爲恰當,從記事起就不曾有過丁點的童真,爲取悅他人而活着,傀儡般不摻雜絲毫情感。“對討厭的事不能說討厭,而對喜歡的事,也是一樣,如同戰戰兢兢地行竊一般,我只是咀嚼到一種苦澀的滋味,因難以明狀的恐懼感而痛苦掙扎。 ”這是怎樣一種常人不得而知的苦楚與無奈,複雜的“人情世故”過早地將這副幼小的身軀吞噬殆盡,用不再單純的煙塵將他深深埋葬。不敢把自己所愛告訴他人,畏懼因此招來的那些厭惡而挑剔的目光。這使他恐懼,對人類感到深深的恐懼。或許他曾存一絲幼小而無力的單純,卻被生存的緊迫感無情掐滅。也正是因有些這樣黑暗的童年,爲葉藏短暫而跌宕起伏的一生埋下了伏筆。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葉藏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或許這一次又直擊了他的軟肋。關上門,他再也沒有走進那個家。他畏懼人類,甚至畏懼幸福。怕失去,怕傷害,怕一切的未知。就這樣畏縮着匍匐着隱藏在這世間,苟延殘喘地吸取着僅剩的空氣,對那時的他而言已足矣。

他也曾試圖扼住命運的喉嚨,也曾不甘屈服地將厄運打倒在地,尋找自己的幸福。終究卻還是未能敵過籠罩着他的黑暗的重重一擊。

在所謂人世間摸爬滾打至今滿目瘡痍的他,唯一願意視爲真理的,或者說是對他遭遇的一種自我安慰——“一切都會過去的。”曾經擁有一切又失去一切的他,這樣堅信着。

正如小說中酒店老闆娘所說的最後一句話——

「我們認識的小葉,個性率真,幽默風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一個像神一樣的好孩子。」

精選《人間失格》讀後感600字三篇3

《人間失格》,日,太宰治。

看完有一段時間了,很多共鳴,想寫點什麼,又表達不出來。

太宰文學是“青春文學”,亦是“弱者文學”,應是因爲其作品甚至其人的迷惘掙扎痛苦卻不妥協,是少年人才會有的煩惱吧,而正是因爲敏銳聰慧看穿一切仍不妥協,導致其成爲“人間失格者”,也就是世間弱者,最終選擇自殺放棄掙扎。

五一假期時與朋友相處,聊起這本書動情地翻至打動我的第一個章節,朗讀勾畫出的語句給她聽“雙方相互欺騙,卻又頗爲神奇地毫髮不傷,相安無事,好像沒有察覺到彼此在欺騙似的—-這種顯得乾淨利落而又純潔開朗的不信任案例,在人類生活中可謂比比皆是。不過,我對相互欺騙這類事並沒有太大的興趣。”講作者如此簡練精準的用幾個詞語刻畫出人際關係的真相令人擊掌,然而朋友卻並無相同感受,認爲我會共鳴是因爲工作人事頗爲複雜之故。可明明,幾乎在所有的與人相處中,包括至親,我都會不定時有這樣的感受啊。

譯者在序言裏說道:“在現代,一旦試圖富有試驗性地、忠實於自我地生活下午,就很有可能遭到社會的疏遠和異化,成爲‘人間失格者’”。應是很好的詮釋了人間失格,而我很多時候感覺不適的來源也大都是人際交往中的失格,時至今日,年近不惑,依然不願眼睜睜看着自己妥協越來越多背離越來越遠,所以,總想離開,只在可以釋放本性的二人世界裏躲起來再不出來。很多時候,在與人相處時感到難熬麻煩處理不來時,總會想起太宰的那句:“生而爲人,對不起。”不過還是幸運,至親不曾給我的充分在身邊人這裏得到很多,所以不曾起悲觀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