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白毛女觀後感範三篇文

《白毛女》是解放區影響最大的文藝作品,它從宣傳輿論層面上推動了土改運動的進程,參與了主流意識形態與民族記憶的建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提供的電影白毛女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範三篇文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範文(一)

幾千年前,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句話告訴世人要在逆境中發奮圖強。仔細揣摩這句話,能明顯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濃厚的悲劇意識。的確,奮發圖強、堅忍不拔者多數是無背景、無權勢、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兒;而有權有錢、養尊處優之人多好吃懶做、冷酷無情、驕傲蠻橫,無憂患意識,比如黃世仁。

從勵志生存與教育意義的角度來看,1950年的中國黑白電影《白毛女》告訴我們的正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道理。電影講述的是解放前,在華北的一個偏僻農村裏,貧苦農民楊白勞的女兒喜兒與青年農民王大春相愛,同村地主、富農黃世仁見色心動,逼楊白勞用其女兒抵債,楊白勞被迫自殺,喜兒被搶入黃家,受盡折磨後被黃世仁姦污,後喜兒逃出黃家,匿身深山叢林,頭髮全變白了……歷經磨難,喜兒始終沒有放棄,憑着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八路軍的大春回到家鄉,爲喜兒伸冤雪恨,重見光明……電影的結局是在全村公審會上,黃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嚴懲;喜兒絕路逢生後,白髮復青絲,終於和大春喜結良緣。

很典型的一個苦盡甘來的故事,女主人公從喜兒變成了白毛女,最後又白髮復青絲,這個過程中,縱然是“破布爛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難活命”,喜兒也沒有放棄。這是值得我們現代社會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學習的地方。衆所周知,在現代社會,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等帶有身份標籤意義的“二代”現象頻繁成爲了中國社會關注的熱點,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的標籤烙印明顯的折射出了一種階層意識。電影《白毛女》中的喜兒和大春若是生活於現代社會,他們的標籤就是貧二代。黃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擁有和炫耀的財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來的。喜兒和大春,他們沒有炫耀和享受的資本,所以只能努力,時刻保持着憂患意識。

貧苦艱難如喜兒,卻仍然期待“太陽底下把冤伸”,堅信“苦難的日子總能熬出頭”,做風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會時期的、太陽暖照下的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拒絕被扣上富二代、貧二代的帽子,拒絕階層意識,應該像喜兒一樣,不向逆境低頭,做風雪中的舞者。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範文(二)

《白毛女》是一部幾經加工修改,從鄉民之口,經文人之手,向政治文化中心流傳遷移的作品。從某個寬泛的文化角度上看,《白毛女》不僅是一個敘事,不僅是一種心態(mentality),甚至也不僅是一種話語(discourse)——雖然儘可以把它作爲敘事、心態及話語來研究。它還關聯着一種在“解放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實踐——這種文化在形式來源、生產經過和傳播方式上都既不同於“五四”以來在知識分子層中流行的新文化,又有別於“原生的”民間文藝形式和意識形態。而作爲文化產品,它既有明顯的“本土”、“大衆性”或“通俗”色彩,又有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文化人”的加工痕跡。這樣說並不是否定它的政治特徵,而只是想說明,這種帶政治功利性的文學反而可能有一個複雜的歷史和文化的上下文。如何重新清理這個上下文是我們研究“解放區”文學以及整個現代文化史的一個先決條件。

(在歌劇《白毛女》中)政治力量最初不過是民間倫理邏輯的一個功能。民間倫理邏輯乃是政治主題合法化的基礎、批准者和權威。只有這個民間秩序所宣判的惡纔是政治上的惡,只有這個秩序的破壞者纔可能同時是政治上的敵人,只有維護這個秩序的力量纔有政治上及敘事上的合法性。在某種程度上,倒像是民間秩序塑造了政治話語的性質。在某種意義上,歌劇《白毛女》創作中不同話語原則間的交鋒象徵性地展示瞭解放區政治文化的生產過程。當然,我們無法證明非政治的、民間倫理秩序的邏輯就一定代表下層階級的階級意識。而且毫無疑問,就算這種邏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衆意識形態,它也被利用來作了政治宣傳的工具。但它的確作爲某種已被接受的,大衆化的共識在這個劇本中發揮着潛在的定義和限制政治權威的作用,從而給觀衆留出了一個可認同的空間。

與歌劇本相比,電影《白毛女》改寫並強化了某種帶市井文學色彩的愛情主題。在歌劇中,“非政治”的敘事焦點在於一個毀滅喜兒家庭、踐踏和諧平安倫理秩序的惡勢力終受懲罰,蒙受苦難的.良家女子終於得救,申冤復仇。而在電影裏,這個民間秩序經過了某種翻譯,在毀滅與復仇之外,還引申出一個有情人悲歡離合,終成眷屬的好事多磨式的情節。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範文(三)

我是一個從小生活在蜜罐裏的人,家裏人自然都把我當寶一樣的護着,就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那種。但我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但自從我看了白毛女之後,我才知道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家庭。

故事講的是在1944年除夕,抗日戰爭尾聲。冀中楊莊的老佃農楊白勞與女兒喜兒相依爲命,喜兒與同村青年農民大春相愛。楊白勞因生活所迫向惡霸地主黃世仁借了高利貸,之後外出逃債。在除夕之夜楊白勞偷偷回家。黃世仁聞訊後強迫楊白勞賣女頂債,楊白勞喝做豆腐用的滷水自殺。喜兒被搶進黃家,遭黃世仁姦污,逃入深山,頭髮全白。兩年後,大春隨八路軍回鄉,在山洞裏找到喜兒,替她申冤雪恨。結尾處,村民們和喜兒一起開會批鬥黃家的罪行,慶賀窮苦人的重見天日。

故事裏的喜兒爲了逃掉,被迫逃到山裏,過着孤苦臨丁的日子,現在的我們想象不了喜兒受到的苦難,想象不了那一頭的白髮背後所遭遇的,在我看來,這是封建社會的壓迫造成的,這是舊社會的壓迫染成的,這是黑暗的惡勢力造成的。

楊白勞最終被逼上了絕路,他那痛苦的悲吟,他那死前的絕望,爲什麼他會自殺呢因爲他是無法改變的。他被人一步步的算計,他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深淵,然而他卻對自己的命運什麼也不能做,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女兒被人搶去。在那個年代命運是掌握在他人手裏的。而自從解放後,人們命運的輪盤已經能自我把握了,但仍有少數人被命運玩弄於鼓掌之間,不過仍有大多數人頂着壓力而不屈服堅強爲自己的生命而活,在我心裏最敬佩的就是貝多芬,他從小耳朵就不好,但他並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依然堅持着學習着,努力着,爲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最終他成功了,他成爲了著名的音樂家。他不怕被踐踏,持着執着的人生態度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讓自己的生命之花綻放。

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感慨萬千,我十分痛恨可惡的老地主黃世仁,我對喜兒的遭遇感到十分惋惜。那個年代人們沒有自由和土地,所有的一切都在霸主的手上。同時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還有一個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個國家的強大需要每一個人強大起來,所以我們更需要刻苦要求自身努力。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的潮流朝着多元的方向發展,而社會制度適應發展的潮流爲人們的權益打開了一把保護傘,我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