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指導國小數學探究性學習

淺談如何指導國小數學探究性學習

淺談如何指導國小數學探究性學習

一、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明確探究方向

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要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莫過於創設有效的情境。作爲課程實施者,不能把教材內容嚼碎了餵給學生,而要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在教材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造一種“情境”,把學生引入積極的探究狀態之中。如“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教學,我先讓學生回憶比例的意義,再出示習題3∶5和0?6∶1,12∶6和5∶2,1/2∶1/3和9∶6,80∶2和200∶5,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判斷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正確地作出判斷後,教師指出: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比例外項,中間的兩項叫比例內項。接着教師設疑:“老師沒有先求比值再作判斷,而是根據比例的一種特殊性質很快進行了判斷,你們想知道嗎?”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了,相互交頭接耳:比例有哪種神奇的`性質呢?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明確了探究方向。

二、提供典型材料,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探究性學習將科學領域的探索方式引入課堂,就必須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建立猜想──展開驗證──形成結論”這樣一個科學研究的過程。但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經歷這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呢?我認爲教師應精選素材,給學生提供充分開展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3∶5=0.6∶1,1/2∶1/3=9∶6,80∶2=200∶5三個比例,想一想:“比例中兩個外項與兩個內項之間存在着一種什麼關係,你能發現嗎?”學生觀察上面的幾個比例認真思考,不一會兒有些學生作出了自己的猜想,並迫不急待地開始嘗試與同伴進行交流,這時我進行了教學調控:“你發現的是不是偶然現象呢?最好自己舉幾個例子驗證一下,以免鬧出笑話。”學生一個個安靜下來,在紙上寫比例並驗證自己的猜想。後來我讓學生交流並彙報,許多小組發現的規律是:比例中兩個外項相乘的積與兩個內項相乘的積是相等的。還有學生用自己所舉的例子進行了驗證,這時又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認爲這個規律不適合所有的比例,如4∶5=7∶9中兩個外項的積就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大家紛紛看着這個同學,教師將他所舉的比例寫在黑板上,確實4×9≠5×7,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下果然難倒了不少學生。幾個反映靈活的學生馬上指出:4∶5和7∶9不能組成比例,但從反面證實了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最後師生共同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出,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大膽猜想,小組驗證,合作交流,發現了數學規律,培養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注重鞏固反思,讓學生強化探究效果

我們認爲,探究性教學過程中組織引導學生鞏固反思是必不可少的。鞏固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反思則可以強化探究過程並逐步加深印象,再次體會探究的樂趣,增加主動學習的內驅力。“比例的基本性質”中,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1)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讓學生判斷:6∶3和8∶5,0?2∶2.5和4∶50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2)根據3×40=8×15寫比例,能寫多少個?(3)你能用3、7、12、9這四個數組成比例嗎?若不能,請從3、7、12、9中替換一個數,使之組成比例。這種練習層層遞進,使學生在鞏固和加深比例的基本性質理解的同時,培養了從基本概念出發思考問題的習慣。在課尾則引導學生反思:“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還記得比例的基本性質是怎樣發現的嗎?你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這樣讓學生品嚐了勞動碩果,反思了學習過程中運用的各種探究方法,使學生在回憶科學歸納推理的同時,再次體會到探究的樂趣,並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捨的探究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