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物必背基礎知識點歸納

如何學習國中生物,怎麼提高國中生物學習成績,是很多學生都關心的問題。其實生物也需要理解和記憶很多知識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中生物必備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國中生物必背基礎知識點歸納

  國中生物知識重點

傳染病和免疫

常見傳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結膜炎、 蛔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 乙肝等。

第一節 傳染病及其預防

1.傳染病是由某種特殊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間或人和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疾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2. 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根據致病的病原體不同,傳染病可分爲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寄生蟲傳染病等。

3. 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羣。

(1)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叫傳染源。

(2)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歷的途徑叫傳播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3)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羣叫易感人羣。

4. 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的病原體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

5.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1)控制傳染源:如隔離、建立專門的傳染病醫院。

(2)切斷傳播途徑:如照紫外線,在教室噴灑消毒液。

(3)保護易感人羣:如接種疫苗或鍛鍊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節 免疫與計劃免疫

1.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膚和黏膜,它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的黏膜上還有纖毛,隨着纖毛的擺動,病菌等異物能被清掃出去。

(2)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殺菌物質中的溶菌酶,能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融解。分佈在血液,淋巴結,脾臟,肝臟等組織器官中分佈有吞噬細胞,可以將侵入人體的病原體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

2. 第一、二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叫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特點是出生以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叫特異性免

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異

物)。

抗原進入體內促進淋巴細胞產生抗體,一定的抗體能與一定的抗原結合,從而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或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抗體對抗原的反應具有特異性,一定的抗體只對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猶如鑰匙與鎖的關係)。

4.免疫的功能:

(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自身穩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產生。(防禦保護)

(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如

腫瘤細胞)。(免疫監視)

6. 疫苗: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製品,接種於人體後,可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提高對特定傳染病的抵抗力。

7. 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過強時,進入人體內的某些食物或藥物會引起過敏反應。找出過敏原,並且儘量避免再次接觸過敏原,是預防過敏反應的主要措施。

8. 計劃免疫意義:

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的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

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孫後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初生二物知識要點

一、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1)孟德爾:(1822~1884),奧地利人,是遺傳學的奠基人。

(2)實驗材料:選擇的是具有明顯相對性狀且閉花受粉的豌豆。(豌豆的相對性狀:植株的高和矮,種子的黃和綠,種皮的光滑和皺縮。)

(3)實驗方法:人工控制的傳粉雜交。

(4)實驗過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給高豌豆(或相反),獲得了雜交後的種子,結果雜交後的種子都是高杆的。孟德爾又把雜交高豌豆的種子種下去,結果發現長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過矮的要少得多(高矮之比爲3﹕1)。

(5)對實驗現象的解釋爲:

a. 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之分,雜交一代中表現的是顯性性狀。例如,豌豆的`高和矮,高是顯性性狀,矮是隱性性狀,雜交的後代只表現高不表現矮。

b. 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爲隱性性狀(矮豌豆)的,其基因組成只有dd(用同一字母的大、小寫分別表示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一種,表現爲顯性性狀(高豌豆)的,其基因組成有DD或Dd兩種。

c. 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d控制的形狀不表現,但d(隱性基因)並沒有受D(顯性基因)的影響,還會遺傳下去。

2. 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近親攜帶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比例較大,其後代患該遺傳病的機率就增大。

二、人的性別遺傳

1.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朗在觀察中發現,男性體細胞中有一對染色體的形態與別的染色體不一樣,他把這種染色體稱爲性染色體。後來,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和斯特蒂文特進一步把男性體細胞中那一對與衆不同的染色體,分別稱爲 X染色體和Y染色體;而女性體細胞中的同一對染色體是一樣的,都是X染色體。

2. 性染色體是指在體細胞中能決定性別性別的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性染色體有2條。

3.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男:44條+XY 女:44條+XX)。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叫常染色體,有1對男女不一樣,叫性染色體(男性爲XY,女性爲XX)。

4. 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精子(22條+Y或22條+X),卵細胞(22條+X)。

5.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比例爲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佔50%。

三、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係。因此變異可分爲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2. 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變異。

3.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基因突變)。

4. 生物變異的意義: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基礎,培育動、植物的優良品種。

  七年級生物考點知識點

人的生活需要空氣

第一節:人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1、呼吸系統的組成兩大部分:①呼吸道;②肺:由大量肺泡組成,氣體交換的場所。

2、呼吸道: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氣管⑤支氣管。課本23頁圖3.2---1

(1)鼻腔:①鼻毛:阻擋灰塵→清潔空氣。 ②黏膜:分泌黏液→清潔、溼潤空氣。

③黏膜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溫暖空氣。

(2)咽:①氣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②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共同器官。

(3)喉:發聲器官 (4)氣管:分支末端形成肺泡

3、肺: ②肺泡數目很多,②肺泡外包繞着豐富的毛細血管;

③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組成,有利於氣體交換。

4、⑴肺泡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

呼吸運動:胸廓有節律的擴大和縮小,從而完成吸氣和呼氣。

⑵呼吸肌兩大類:①肋間肌和膈肌

過程

肋間肌

膈肌

膈頂

原理

吸氣

收縮

收縮

下降

肋骨向上向外移動,胸廓前後左右徑增大、胸廓上下徑增大

肺容積增大,

肺內氣壓低於大氣壓

呼氣

舒張

舒張

回升

肋骨向下向內移動,胸廓前後左右徑縮小、胸廓上下徑減小

肺容積縮小,

肺內氣壓高於大氣

5、人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兩大部分:(1)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裏的氣體交換。

(2)原理:通過氣體擴散作用來實現;

氣體交換

交換部分

交換過程

血液變化

肺泡內的氣體交換

肺泡與血液之間

O2擴散到血液,CO2擴散到肺泡

靜脈血變動脈血

組織裏的氣體交換

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

O2擴散到細胞,細胞中CO2擴散到血液

動脈血變靜脈血

5、呼吸的四個環節:課本28頁圖3.2---10 ①肺泡與外界的氣體交換;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③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④組織裏的氣體交換。

6、課本29頁第一題圖

(1)、AB段:①表示肺內氣壓小於外界氣壓; ②表示吸氣; ③肋間肌和膈肌:收縮;

④肺內容積:增大。

(2)、BC段:①表示肺內氣壓大於外界氣壓;②表示呼氣; ③肋間肌和膈肌舒張;

④肺內容積縮小。

(3)A和C點:表示呼氣結束,吸氣開始的瞬間;

(4)、B點:表示吸氣結束,呼氣開始的瞬間;A、B、C肺內氣壓等於大氣壓。

第二節、人體怎樣獲得能量

1、人體需要的能量來源:①來源於食物;②具體地說:來源於有機營養物質。

2、食物中三大營養物質的熱價:

①糖類:17.15千焦/克;②蛋白質:17.15千焦/克; ③脂肪:38.91千焦/克。

3、能量的釋放:①有機物的氧化分解;釋放能量,用於進行各項生理活動維持體溫。

4、影響能量消耗的因素:因年齡、性別、體質而不同。

第三節、空氣質量與健康

1、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①工業廢氣;②汽車尾氣;③生活垃圾污染;④燃料燃燒;

⑤其它活動產生的塵埃。

2.空氣質量等級:污染物濃度的高低來判斷

3.對健康的影響: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

4.改善措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植樹造林

5.吸菸的危害:①煙的有害成分: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 ②危害:支氣管炎、肺氣腫、癌症③世界無煙日: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