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接下來小編爲大家搜索整理四年級科學《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

四年級科學《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

教材與學情分析:

《萌發的種子》這一課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四年級下期第二單元第六課時。“萌發的種子”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研究的過程,也是生命單元唯一的一個長期研究活動,活動中教師要給足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研究的準備,培養學生對生命現象長期觀察的素養。它僅靠課堂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適當的根據需要把某些研究延伸到了課外。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植物的種子能夠孕育生命,條件適宜時種子就會萌發,新的生命就會開始生長。

2、植物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種子的各個部分在種子的萌發過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進行對比實驗並做記錄。

2、運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探究種子奧妙的興趣,養成認真細緻、堅持觀察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觀察蠶豆種子的構造與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

 三、教學準備

演示:課件

分組:培養皿、鑷子、小刀、放大鏡、浸泡2天的蠶豆油菜黃豆的種子、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複習:植物媽媽利用哪幾種方法將種子散播到了遠處?

討論:種子在怎樣的.環境下可以萌發呢?

2、播放種子發芽的錄象,配上兒歌《小雨沙沙》

板書課題:種子的萌發

  設計意圖:

情景導入,揭示課題。播放種子發芽的錄象,配上兒歌《小雨沙沙》,很自然地引入了課題。這個靈感還來自於我的孩子,我覺得這首兒歌不僅和種子發芽很有關係,而且生動活潑、耳熟能詳,學生都會唱,這樣和學生很自然地親近起來,學生也很容易從緊張的氣氛中融入課堂。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

(1)種子萌發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首先要了解種子的內部構造。

(2)介紹實驗材料。浸泡2天的蠶豆、油菜、黃豆的種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範用鑷子剝蠶豆皮的方法,強調要領:a.不要着急;b.把剝了皮的蠶豆從開口的那邊小心掰開,放在培養皿中。

(4)分組研究。研究重點:種子可以分成幾部分?注意比較三種種子的異同。

(5)彙報交流。

(6)認識種子的各部分(畫圖)。雙子葉與單子葉的例舉。推測:種皮、胚根、胚芽和子葉在蠶豆種子生長過程中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2、觀察發芽天數不同的蠶豆種子

(1)種子萌發的過程中種子的各部分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2)發放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3)觀察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外形。

(4)解剖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5)彙報交流研究發現。

(6)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觀察發芽的蠶豆這部分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驛細小事物的觀察能力。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這部分是在三年級下冊三單元植物的一生裏面已經研究過的,所以在這兒我只強調鑷子解剖種子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其它的都放手交給學生去操作。

學生很容易得出蠶豆種子可以分成種皮、胚根、胚芽、子葉等部分。以前在三年級研究的時候還提到胚軸,這兒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胚軸就沒有提出來了。

對種子各部分的作用也是採用“推測——驗證——得出結論”的探究方式。

出示圖片:分別觀察、比較發芽3天、發芽6天、發芽9天的蠶豆各有什麼區別?歸納種子各部分作用。

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這是一個讓學生自行設計研究的探究活動。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自己設計一個實驗活動畢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讓學生先自學P33頁介紹的一個對比實驗的研究操作過程,引導學生科學地研究問題。而且要求學生下課後繼續研究並在第33頁作好記錄以後交流。並指出:“我們的科學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在課堂上研究,我們還應該在生活中也注意積累知識,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究,科學家們就是這樣成功的。未來的科學家們就在你們中間。”鼓勵學生繼續探索。

(三)小結

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蠶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葉。

種子的各個部分在種子的萌發過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 拓展與延伸

出示的太空中的植物圖片,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

旨在開闊學生的視野,激勵他們不斷的學習和探索。

(五)質疑

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在種子結構上不同,花和受精過程也不同嗎

(六)佈置課外活動作業

持續觀察蠶豆種子發芽的變化過程並做好記錄。

 板書設計:

種子的萌發

種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葉)

↓ ↓ ↓

根 莖和葉 養分

  本課教學方法設計意圖:

爲順利完成本課制訂的教學目標,抓重點,破難點,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程序進行探究。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爲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

由於科學課堂以“學生自主探究爲核心”的特殊性,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始終注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親自實踐,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獲得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科學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是由一個個的活動構成。我在教學時設計了若干個活動,以求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思維循序漸進地發展。


更多四年級教學設計推薦:

1.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教學設計及反思

2.四年級滬教版真正的憤怒教學設計

3.四年級《三角形的分類》教學設計

4.四年級《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設計

5.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教學設計

6.四年級下冊《花之詠》教學設計

7.《兩個鐵球同時着地》四年級教學設計

8.人教版四年級《頤和園》教學設計

9.小數加減法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

10.四年級教學設計《觸摸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