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溪亭》原文及翻譯賞析

《蘇溪亭》原文及翻譯賞析1

  蘇溪亭

《蘇溪亭》原文及翻譯賞析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古詩簡介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與《蘭溪棹歌》相近。戴叔倫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舊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東陽令,蘇溪在今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與浙江省東陽市不遠,這首詩大約是他在這段期間所作的。

翻譯/譯文

蘇溪亭邊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干象《西洲曲》裏的那人是誰呢?

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豔麗的容光,顯得悽楚可憐。

賞析/鑑賞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與《蘭溪棹歌》相近。戴叔倫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舊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東陽令,蘇溪在今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與浙江省東陽市不遠,這首詩大約是他在這段期間所作的。

詩中所寫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別之情。“蘇溪亭上草漫漫”,寫出地點和節候。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這時的溪邊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淥波”,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別緒,正爲下句中的倚闌人渲染了環境氣氛。“誰倚東風十二闌”,以設問的形式,托出倚闌人的形象。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干的那人是誰呢?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裏的人:“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干頭。闌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這位倚闌人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的是什麼呢?“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雖是眼中之景,卻暗喻着心中之情:遊子不歸,紅顏將老。“一汀煙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體描繪。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豔麗的容光,顯得悽楚可憐。這景色具體而婉曲地傳出倚闌人無端的'悵惘,不盡的哀愁。如此寫法,使無形之情因之而可見,無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詞裏的警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可能就是受到這首唐詩的啓發的。

四句詩全是寫景,而景語即情語,情景融渾無跡。詩人描寫暮春景色濃郁而迷濛,恰和倚闌人沉重而憂鬱的心情契合相印,詩韻人情,雋永醇厚。

《蘇溪亭》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譯文及註釋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蘇溪亭外野草青青,無邊無際;是誰隨着東風唱着闌干十二曲呢?

蘇溪亭:在現在的浙江義烏市。漫漫:無邊無際。十二闌:樂府古曲中有闌干十二曲。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tīng)煙雨杏花寒。

春天來得晚了些,燕子還沒有歸來;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風中只感淒寒。

燕子不歸:遠方未歸的遊子。汀:水邊平地。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蘇溪亭外野草青青,無邊無際;是誰隨着東風唱着闌干十二曲呢?

春天來得晚了些,燕子還沒有歸來;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風中只感淒寒。

註釋

蘇溪亭:在現在的浙江義烏市。

漫漫:無邊無際。

十二闌:樂府古曲中有闌干十二曲。

燕子不歸:遠方未歸的遊子。

汀(tīng):水邊平地。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寫於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仲春。當時,詩人由浙江東陽赴湖南曹王李皋幕府,途經義烏的蘇溪時,觀賞江南溫婉秀麗的晚春美景圖,在蘇溪亭中有感而作。

鑑賞

該詩的首句寫地點和節候,次句寫倚闌人的形象;三四句寫春光將盡,燕子尚未迴歸舊巢,煙雨籠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鮮豔的容光,具體而婉曲地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詩中所寫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別之情。

“蘇溪亭上草漫漫”,寫出地點和節候。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這時的溪邊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淥波”,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別緒,正爲下句中的倚闌人渲染了環境氣氛。“誰倚東風十二闌”,以設問的形式,托出倚闌人的形象。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干的那人是誰呢?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裏的人:“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干頭。闌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雖是眼中之景,卻暗喻着心中之情:遊子不歸,紅顏將老。“一汀煙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體描繪。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豔麗的容光,顯得悽楚可憐。這景色具體而婉曲地傳出倚闌人無端的悵惘,不盡的哀愁。如此寫法,使無形之情因之而可見,無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詞裏的警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可能就是受到這首唐詩的啓發的。

四句詩全是寫景,而景語即情語,情景融渾無跡。詩人描寫暮春景色濃郁而迷濛,恰和倚闌人沉重而憂鬱的心情契合相印,詩韻人情,雋永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