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無可上人》賞析

《送無可上人》作者爲唐朝文學家賈島。其古詩全文如下:

《送無可上人》賞析

圭峯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前言】

《送無可上人》是唐代著名詩人賈島創作的一首小詩。該詩以優美的言語描寫了詩人在秋雨初晴之際,送別從弟無可禪師時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從弟的贈別之情,同時也用離別凸顯出了詩人自己的孤獨之感。

【註釋】

①圭峯:在長安西南,賈島應舉落第後,與從弟無可寄居於其下草堂寺。

②麈尾:指用麈的尾毛做的拂塵。古人閒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後古人相沿成習,成爲名流雅器,時常拿在手裏。

賞析

在秋雨初晴的時候,詩人送其從弟至天台問道。“蛩鳴”承“霽色新”,見出雨後之情形,“同離寺”則接次句而來。三、四句承上啓下,一寫送,一寫別,由此過渡到“獨行”二句。這兩句,是賈島生平得意之語。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謂賈島自注雲:“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後人也激賞之。如方回評爲“絕唱”,紀昀評爲“果有幽致”。(《瀛奎律髓匯評》卷四十七)表面上看,這兩句承上離別而來,寫自己的孤獨。由於從弟離去,在潭邊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隨;幾次歇息下來,也只有樹木相伴。

而從深層次來看,此聯又體現了對佛禪的領悟。獨行潭邊,潭上之人與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開悟的事蹟。而在樹旁歇息,此歇息者又是誰,不過是色身而已。果真如此,那麼,離別之事又何須看得太重。但禪家講納於境而不滯於境,到底未能泯滅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後說:“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送行詩,多屬一時興發,豈得待三年而成也,乃至如此自惜復如此自許。蓋因浪仙好作苦吟,故有此等傅會。其句雖奇,卻似遊離於篇,與送人意未合。故施潤章《蠖齋詩話》評曰:“餘謂此語宜是山行野望,心目間偶得之,不作送人詩當更勝。”是亦所謂有句無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