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歷程》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的歷程》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的歷程》讀後感

《科學的歷程》是一本關於科學史的書籍。

《科學的歷程》表現出了兩種編史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吳國盛集納了傳統的科學史史料,在很多問題上延續了傳統科學史的敘述方式。另一方面,吳國盛對很多問題的敘述又表現出自己的見解。這就可以使普通讀者既可以瞭解作爲大衆語境之下的科學史,又可以看到吳國盛這位導遊所發現的獨特景觀。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既有深刻的理論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繪。因爲作者的學術研究橫跨科學哲學和科學史兩大領域,因此也註定了本書的一些特點。在對一些歷史事件描述時,既能讓讀者鑽進去,又能讓你走出來,對有些問題進行了適度反思。比如在談到18世紀英國產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時,除了對紡織、蒸汽機的發明進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認爲“工業革命基本上是在與理論科學無關的情況下發生的,但卻馬上帶動了相應學科的發展。科學自此越來越面向實用技術,並形成了科學—技術相互加速發展的循環機制”。閱讀此書有點像登山時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導遊,在引領你看景的同時,還能陪你談古論今,思考原由。

本書還有兩個令同行刮目、讓讀者感激的優點:一是插圖豐富,並且隨文在版面周邊出現。這樣能使所敘述的歷史事件更加生動、直觀、親切,關鍵是能使讀者有一個想象空間和印象,並長留在他的腦海中。二是這次第二版作者彌補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氣力補充了註釋、參考文獻及索引,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參考文獻第十條,作者把近20年國際和國內出版的科學史書籍進行了系列點評,內容既涉及綜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談到內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有縱論的架勢。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對照,這樣讀者如果想進一步研究的話,可通過索引和參考文獻查找更詳細的資料。

吳國盛在本書中一直強調現代科學正處在十字路口上,科學的未來如何,人類的未來如何,是一個應該引起現代人反思的問題。在本書最後一章,他對科學進行了一定的反思,認爲在科學成功的背後,我們必須注意到潛在的危險;人類通過大規模開發大自然,雖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動搖人類生存的根基。

無論如何,吳國盛並不反科學——他有什麼必要要反科學?吳國盛並不認爲科學不好,而是希望科學能更好、更人性。至於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如果作爲科學傳播或科普出版的理論爭鳴,當然也不無益處。儘管有些爭論其實不是學術問題,而是心理問題或情緒問題。究竟那種科學傳播形式讀者更喜歡、能更好地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科學的歷程》可能給出了一個答案。因爲親近科學的最好途徑,可能就是從瞭解她的歷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