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鳥讀後感優秀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荊棘鳥讀後感優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荊棘鳥讀後感優秀

荊棘鳥讀後感優秀1

時隔十八年,我再次拿起《荊棘鳥》這本書,不知是緬懷師範時光,還是想在聆聽一種鳥的聲音。十八年前的記憶,只知道是一曲愛的悲歌,但當時內心也深深的觸動了。所以當我們再次交流起來的時候,我就急不可待的想在讀讀她,還好朋友借我了這本一直想看卻又沒機會看的書。

細細品味了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富有詩意的環境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美麗而悽婉的愛情悲歌,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動了我。但是讀後感觸最深的還是那種痛,那種無奈,那種由於自己造成的無奈,正如荊棘鳥,之所以會痛就是因爲自己找的荊棘。

其實這種痛我們從作者的開卷語中就能深深體會,“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荊棘鳥讀後感500字荊棘鳥讀後感500字。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問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是這麼講的。”每每回味這段話,總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荊棘鳥讀後感優秀2

最近,無緣無故迷上了《荊棘鳥》。我無法理解梅吉對拉爾夫的癡迷,他是那麼的自私。

其實,這個世上有很多隻孤獨的荊棘鳥,不知幸福在何方,只能在迷茫中尋尋覓覓,無數次尋找,無數次等待,卻一直沒有等來屬於自己的幸福,終以傷心度日。

至於其中到底有什麼意義,我也無法言表。只是覺得這樣很美,很美。

可旭旭不太喜歡這本書,她總是愛看一些雜誌。所以,當她興致勃勃地拿走,又愁眉苦臉地還給我,還抱怨到:“全是寫景的,再說,實在太厚了!”我一點也不驚訝。旭旭就是這樣,做事不能堅持到底,半途而廢,但這也正是她的可愛之處,我喜歡她的天真與活潑,不像我,總是看起來很孤僻似的,也只有旭旭懂,這也是我和她成爲朋友的原因。其實我只是無法融入班級,把自己與同學們用一層薄膜隔離開了,這是旭旭對我的評價。

或許我是該考慮考慮自身存在的這種他人不易接近的性格了。畢竟,有時,我也會感到孤獨、無助。

旭旭的其他朋友,還悄悄跟她說:“你沒事別跟顏荀伊在一起了,看她有點陰暗。”可旭旭總是搖搖頭說道:“你不懂她。”

旭旭果然是我的好朋友,永遠不會因爲別人的流言蜚語而拋棄我這個好朋友

荊棘鳥讀後感優秀3

十幾年前一個無聊的假期,隨手拿來一本被書名吸引的厚書。就這麼一直讀了下去。回憶起來是當“肥皂劇”消磨時光的,也是年少不能理解作者的下筆用意。事後多年才知道這部書1977年問世即在西方文學界佔有重要地位,以女主梅吉與拉爾夫神父愛情爲主線,描寫了克里夫家族半個世紀興衰故事。更是享有澳大利亞的'《飄》之譽。

這次把這本書翻出來,短時間翻閱了一遍。這本書帶有強烈的邊疆文學色彩,與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描寫阿拉斯加的美國邊疆文學有類似之處。可能因爲描寫故事發生地都是遠離世界中心和文明中心的邊疆之地。澳大利亞和美國近代作家寫作風格雖然都是源於英國英語文學,但與之截然不同。沒有了英國文學華麗的辭藻和修辭。代替的是樸實無華,貼近生活的詞句。正像馬克·吐溫、傑克·倫敦、海明威和本書作者考林·麥卡洛一樣都是出身社會底層。跟着作者的筆觸,給讀者展現了一幅澳洲的魅力田園風光。

用作者在書中的一句話解釋本書得名最爲準確“我們各自心中都有某些不願意摒棄的東西,即使這個東西使我們痛苦得要死。我們就是這樣,就像古老的凱爾特傳說中的荊棘鳥,泣血而啼,嘔出了血淋淋的心而死。咱們自己製造了自己的荊棘,而且從來不計算其代價,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並且告訴自己這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