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範文550字

讀了《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讓我收穫頗多。書中郭思樂教授認爲: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爲了學生”;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生本教育的行爲觀是“全面依靠學生”。作爲教師,我才感覺到自己該改變角色了。

《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範文550字

作爲教師,我一直認爲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對得起學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學質量,是積極、認真地服務於學生的充分體現。但沒想到自己其實是犯了“汗水主義”思想,帶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師苦做”思想,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生長空間,更破壞了他們自由生長的規律,使得學生被傳統束縛,無法自由施展。這種“保姆式”的'教育並不可取。既然“拋秧式”教育不僅能減少勞動量,還能給學生帶來自由生長的快樂,且效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爲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我覺得其中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就是“兒童的天性”。是學生內部自然的外在表現。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學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師的成功發掘、積極引導,通過“爲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張揚其天性,完美其人生。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轉變角色,變“傳授者”爲“引導者”,把教師的所有活動變成學生“天性學習”的輔導力量,不做“執鞭”的“耕民”,成爲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師要痛下決心,從根本上走出舊的教學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爲學生打造天性張揚的平臺,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課程改革的建設者、發掘者、操作者。不要“換湯不換藥”,“穿新鞋走老路”。只有從根本上轉變了角色,才能實現教師的解放,學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體驗到“陣痛後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