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文言詩文知識點彙編之一詞多義

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義項,在另一個句子裏又是一個義項。一般說來,一詞多義的各個義項之間均有一定的聯繫。

會考文言詩文知識點彙編之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應該由本義入手,來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詞的本義有兩種理解:A.就詞的來源說,即該詞的最初意義。如“去”的最初意義是“離開”,“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B.就詞的應用來說,把常用的那個意義算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意義。如“兵”的常用意義是“士兵”等。

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展而來的,同基本義有相似的、相對的或相關聯的意義。如“刑”,本義是“刑法”,基本義還包含對犯人的處罰,後來這個意義發展出“懲罰”的意義(皆刑其長吏《陳涉世家》)。

比喻義是詞的比喻用法固定下來的意義,有的比喻義是從詞的本義、基本義產生的。如“窩”的'本義、基本義都是“鳥獸昆蟲居住的地方”,從這個意義產生出的比喻義,即“壞人居住的地方”。

按照多義詞、義項、例句及篇目順序整理:

①跟從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②順從,聽從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

③順着,隨着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與朱元思書》)

④依從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⑤介詞,由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⑥介詞,向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①名詞,泛指馬鞭子執策而臨之(《馬說》)

②動詞,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③記載(名詞用作動詞)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①舊的,原來的(知識)溫故而知新(《論語·爲政》)

②原因,緣故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兩小兒辯日》)

③特意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④所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①詳細,詳盡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②具有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核舟記》)

③工具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傷仲永》)

④備,置辦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

⑤同“俱”,全,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①字條,文字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陳涉世家》)

②書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③文書,公文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詩》)

④着作,書籍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孫權勸學》)

⑤書寫乃丹書帛曰“陳勝王”(《陳涉世家》)

①滅亡,亡國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②逃跑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

③同“無”,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許①答應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

②贊同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③名詞,處所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

④代詞,此,這樣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

⑤數詞,表示對數量的估計,左右,上下潭中魚可百許頭(《小石潭記》)

⑥擬聲詞,hǔ曳屋許許聲(《口技》)

①停止是亦不可以已乎(《魚我所欲也》)

完結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③罷了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④同“以”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隆中對》)

⑤已經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隆中對》)

①振作一鼓作氣(《曹劌論戰》)

②奮起,有所作爲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③寫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興建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⑤勞作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記》)

⑥起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滿井遊記》)

⑦像……那樣馬作的盧飛快(《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使

①使者,使節齊無人耶?使子爲使(《晏子春秋》)(第一個“使”是動詞,派)

②派遣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③出使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④讓,令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出師表》)

⑤假使,假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魚我所欲也》)

①靠近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核舟記》)

②比較,較量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

③及,等到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陳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