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水氣污染及其成因教學設計

設計思想

高中地理水氣污染及其成因教學設計

本章主要講述環境污染與防治。目前,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五大問題之一,也是我們地理學科一直關注的問題之一。環境具有自淨能力,但人類排放的污染物超過了環境容量,即環境自淨能力,環境問題就產生了。因此,本章教學一定要抓住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發展觀。本教案選取第一節“水污染及其成因”來設計。“水資源”這部分知識在《必修1》中詳細講過,學生對水源補給、水循環等知識已係統形成,通過對“城市化”的學習,對水污染也略知一二,藉助這一優勢,前半部分教學主要以課堂活動的形式出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於“水污染的成因”這一部分內容,老師要藉助資料加以總結歸納。本節內容設計二課時,第一節課講述課本知識點;第二節課根據課後作業,展開一次關於環保的主題班會。

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講述水污染及其成因,教材首先介紹天然水的自淨作用,先明確定義“環境自淨能力”的概念、及其類別,然後由案例“河道中水的淨化作用”闡述淨化機理,接着介紹水污染現象,即從我們日常最熟悉的“水花”“赤潮”這兩種污染入手,來分析水體的富營養化現象,最後分析海洋石油污染。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但其污染源和危害是本節第一個重點。最後要分析歸納出水污染的防治,這部分內容課本沒有單獨成章講述,因此需要老師依據案例着重分析、歸納總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水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確水污染成因。

2.聯繫當地實際,學習分析有關水污染現象的污染過程及其危害。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繫實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理解調整生產和消費結構對水污染治理的意義。

德育目標:

1.認識水污染現象發生的時間尺度差異;

2.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發展觀。

教學重點:

1.水污染的污染源及其危害;

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學難點: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學方法

1.從水污染的現象入手,聯繫實際生活事例來了解水污染及其防治; 2.通過類比方法舉一反三分析水污染治理的規律性。

教具準備:

收集有關資料(電視新聞資料、相關報刊雜誌資料、景觀圖片資料等),將課本中的圖片製成動畫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水圈是地球四大圈層最爲活躍的一個圈層,水被稱爲生命之源,是地球生命保持平衡和發展的保障。然而令我們感到痛心的是水圈原有的平衡已經被打破,各類水污染困擾着人類。

(打出一些有關水污染的圖片)

第一節 水污染及其成因(板書)

[講授新課]

(通過投影顯示中國重要的大江、大河及湖泊水污染事件資料)

通過投影我們瞭解了水污染帶給人類巨大的痛苦和災難。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水源爲什麼會被污染?什麼叫環境的自淨能力?其機理是什麼?什麼現象被稱之爲水污染?水源污染物有哪些?

一、天然水的自淨作用(板書)

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並結合案例瞭解相關內容:

(問題展示)用多媒體展示上面提出的問題,便於學生思考和閱讀案例。 (課堂活動)學生看完課文後,根據上述所列問題,老師可組織學生展開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分組討論並解決上述問題,最後,老師可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加以概括、總結,並點明核心內容。

1.淨化機理:(板書)

環境對外來物質具有一定的消除、同化能力,這就是環境的自淨能力。 污染物進入自然水體後,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所淨化。(根據課本圖2.1“天然水體淨化作用的機理”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自己分析三種機理各自的特點和規律,從而達到知識間的遷移。)由於各種水體的.淨化能力不同,課本選用了典型案例——河流水的淨化作用。

[問題展示]

根據圖2.2“河道水的淨化作用” 說明河流自淨作用發生的位置以及淨化的機理。從而得出結論“位置不同,淨化的機理也不完全相同”——掌握不同水體的自淨規律,就能以最經濟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2.淨化能力與污染

但是,不論何種水體,其自淨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在一定的時間、空間範圍內,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體,並超過其自淨能力,就會改變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質,改變水中生物羣落組成,造成水質惡化,水體利用價值降低甚至喪失的現象,就稱之爲水污染。

(資料)課本案例“震驚世界的水誤病”

引導學生全面分析事件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造成的危害。

(承轉)除了大氣污染事件以外,人類活動每時每刻都在向大氣排放各種各樣的污染物,如碳、氮、硫的氧化物,可吸入顆粒物和氟里昂等,這些污染物中,有些可以造成地方性大氣污染,如可吸入顆粒物污染;有些還會造成全球性環境問題,如酸雨等。

2.大氣污染物(板書)

(一)可吸入顆粒物(板書)

(用投影打出當日我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

開展空氣質量檢測,發佈空氣質量檢測結果,是環境管理的一種手段,其目的之一在於鼓勵公衆參與,完善公衆監督制度,因此,每個人都應看懂空氣污染指數與空氣質量的內在關係。

(問題展示)一、什麼是環境污染指數?二、什麼是可吸入顆粒物,在技術上怎麼標稱?三、爲什麼北方絕大多數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爲可吸入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是怎樣危害人體健康的?

(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看完課文相關內容,結合我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根據上述所列問題,老師可組織學生展開一系列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分組討論並解決上述問題,最後,老師可根據學生討論結果,點明核心內容。

空氣污染指數簡稱API,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地區評估空氣環境質量狀況的一種指標。它是將許多複雜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經一定方法處理,變成公衆易於理解和掌握的形式。在空氣質量日報中,首要污染物主要是可吸入顆粒物。我們在必修1《地球上的大氣》這一單元學過地球大氣的組成,其中固體雜質是大氣物質的組成成分,可充當凝結核,成雲致雨。然而其中粒經及小的可吸入顆粒物,卻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一種常見污染物。因此,可吸入顆粒物是大氣質量報告中一個重要參數。空氣中懸浮着無數固體顆粒,統稱“總懸浮顆粒物”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顆粒,剩下的就是“可吸入顆粒物”技術上標爲TM10。

人的鼻子是個“過濾器”,它的鼻毛、分泌物和粘膜可以將大多數大於10微米的粉塵過濾掉,只有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纔會隨氣流進入氣流和肺部。少量的顆粒物可以刺激並鍛鍊人的免疫機能。但是,如果吸入顆粒物過多或顆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時,就可能出現免疫功能障礙,危害人體健康。顆粒物中如果

含有較多病菌和病毒時,則可能引發傳染病,長期吸入過量顆粒物,積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塵肺病”,有些顆粒物沉積在肺部,還可能引發惡性病變。

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陳峯) 由中國工程院徐旭常院士倡議,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工程科技論壇第十四場--“燃燒源可吸入顆粒物的環境問題”今天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召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沈國舫在致詞時說,可吸入顆粒物已成爲大氣環境污染的突出問題,應加強其成因和控制技術的研究。 可吸入顆粒物也是目前我國城市大氣環境的首要污染物,尤其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污染問題十分嚴重。據我國環境質量報告書和世界資源報告提供的數據,我國空氣質量超標的城市中,68%存在着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問題。 研究表明,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增加是導致人類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致”作用方面:致癌、致畸、致突變,可吸入顆粒物對大氣能見度也產生極大的影響,也是大氣光化學煙霧、酸沉降的重要貢獻者。並且可吸入顆粒物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爲7-30天,可以長距離傳輸從而造成更大更遠距離的污染。可吸入顆粒物問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我國城市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對外合作。

我國北方地區降水較少,植被覆蓋率較低,有些地區土地荒蕪加劇,加上近年來建築工地遍佈,城市汽車數量猛增,尾氣排放缺乏標準或不達標,使得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在北方地區尤爲嚴重

(這裏可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可吸入顆粒物來源及其危害。)

(課堂練習)1.大量排放氟氯烴化合物,可能帶來的危害是( )

A.酸雨

是()

B.臭氧空洞 C.光化學煙霧D.人畜中毒 2.城市中大量的機動車輛排放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物質,可有造成的危害 A.酸雨

是(B.臭氧空洞C.光化學煙霧D.溫室效應 3.以保護環境和垃圾資源化爲目的,將城市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屬於同一類的 )

B.廢銅爛鐵、破布料 C.舊報紙、廢紙箱A.玻璃瓶、塑料袋

D.易拉罐、果皮

(答案)1.B2.C3.C

(轉承)除了地方性大氣污染外,全球性大氣污染也一直困擾着人類,其中酸雨就是一類。下面我們一起分析這一問題。

(二)酸雨(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