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原文註釋與賞析

李賀《雁門太守行》原文、註釋、翻譯、在線朗讀與賞析

雁門太守行原文註釋與賞析

【原詩】: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註釋】:

⑴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位於山西代縣。

⑵摧:毀壞。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臨危形勢。

⑶甲光:鎧甲迎着月亮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向日:迎着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着,對着。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開:打開,鋪開。

⑷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製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長城附近多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深紅色。這裏寫夕暉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顯得濃豔。塞上:亦有版本寫作“塞土”。燕脂:調脂飾女面,產於燕地,故曰燕脂,一種紅色化妝品。這裏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據說長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一作“胭脂”。

⑹臨:逼近,到,臨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戰國時荊軻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衆人送至易水邊,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高揚。此句一作“霜重鼓聲寒不起”。

⑻報:報答。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置千金於臺上,以招聘人才、招攬隱士。意:信任,重用。

⑼玉龍:寶劍的代稱。君:君王。

【朗讀節奏劃分】:

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寫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公元814年(唐憲宗元和九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爲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振武軍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

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常務理事朱世英則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認爲此詩可能是寫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公元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公元814年(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衝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翻譯】:

敵軍似烏雲壓進,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

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裏響徹天空;

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豔得如紫色。

寒風捲動着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

凝重的霜溼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爲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

手操寶劍甘願爲國血戰到死!

【翻譯二】:

黑雲壓城頭,城牆像要塌陷一樣;盔甲映着日光,金鱗似的閃亮。

號角的聲音在秋色裏響徹天空,戰場之上遍染鮮血,在夜色中凝成紫色。

寒風半卷着紅旗,輕騎馳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戰鼓聲低沉不起。

爲了報答國君招用賢才的誠意,手揮舞着利劍甘願爲國血戰到死!

【在線朗讀】:

【簡析】:

《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運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此詩用濃豔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奇異的畫面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雲。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並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頷聯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頸聯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