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巴金 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家 巴金 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 巴金 讀後感

家 巴金 讀後感1

《家》的作者是巴金,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大家族沒落分化的過程,批評了封建家庭制度及其倫理道德,同時又歌頌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泣血的鬥爭。

以上是比較正式、官方的介紹。它全面地描述了《家》的深層含義,讓人不覺對它生出一絲敬意。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故事。若是能單純一點,僅以看故事的心態來讀這本書,就算是評判性的文字,也能讀出一種有趣的味道。更何況,巴金先生的語言本就是輕鬆的。那麼現在,想象一下,你正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一部電視劇,名字就叫《家》。

首先,看片頭,瞭解一下演員們。男一號:覺新,男二號:覺民,男三號:覺慧。女一號:瑞珏(覺新妻),女二號:琴(又名張蘊華),女三號:鳴鳳。

至於爲何要選覺新爲男一號呢?

原因有二:其一,覺新是這個故事的主角,故事中到處都充斥着他的身影。其二,則是有關這本書的主題了。

《家》是爲了批判封建家庭制度而存在的,而覺新則飽受這個制度的摧殘,作爲家裏的長子,他被迫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輟學、結婚、工作。他不僅失去了求學的機會,也失去了自己選擇妻子、選擇工作的權利。

幸運的是,他與他的妻子婚後生活很幸福,稍稍彌補了一些他心靈上的創傷。

然而可悲的是,他的初戀和妻子都因他而死,導致緣由都是他的“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面對親戚們的指責,他只是唯唯諾諾。他不頂嘴、照單全收,而對於那些無理、過分的要求,即使是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他也想盡辦法去完成。唉,真是令人又同情又可氣。也正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接下來鏡頭轉到覺民身上。

他也算是這部劇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了。雖然他並不是非常的.英俊瀟灑,但也是學業有成、品學兼優。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抗婚行動成功了,並在最後(《秋》一書中提到)迎娶自己心儀的人兒。雖說抗婚行動的過程有些辛苦,畢竟整天都要躲着,還不能去街上溜達,但是這結果還是挺讓人羨慕的。這裏就要順帶提一下高老太爺,他最初是一個反派角色,覺民逃婚後還說要與覺民斷絕祖孫關係。也是他的兒子太不爭氣了,竟把他給氣病了。又經過兒子兒媳們的一番鬼折磨,最終卻要命不久矣。

在生命的盡頭,也算是迴光返照,他終於意識到他是孩子們的祖父,終於明白了他真正的責任,這才最終決定不再向覺民逼婚。雖然無法挽回死亡的結局,但在彌留之際,他卻感受到了一份作爲祖父應有的親情的溫暖與幸福,並且由一個反派角色改邪歸正了。可喜可賀。

至於三弟覺慧,我認爲他不夠穩重。

面對家道中落,情人離世,他選擇的卻是離家出走,來到上海,投身於革命事業。雖說他的行動、抱負都是爲革命事業,但不要忘了,也是他親手造成鳴鳳的死亡。在得知鳴鳳要出嫁的消息,雖然他也找過鳴鳳,但最終卻放棄了,並默認了鳴鳳的出嫁。本是情人,本該同甘共苦,但他卻將所有事情都推在了鳴鳳身上。在看到出嫁人是婉兒時,他甚至還問,是不是鳴鳳可以不用嫁了,多麼可笑!

最後是鳴鳳,她的身世很悲慘。

一個丫頭,每天都要起早貪黑的幹活,卻還要忍受主人的責罵。她的結局也不怎麼好,雖是自己選擇的,卻也無可奈何。雖有滿腔不捨,也只能憤然跳河。

至於她爲什麼要跳河,這就不得不提到劇中的大反派——馮樂山。他要討姨太太,見高老爺家中的這些丫頭挺漂亮的,就想從中挑一個,於是就挑中了鳴鳳。但論年紀,他甚至都可以做鳴鳳的爺爺了!鳴鳳無法忍受這份屈辱,何況她還有自己的心上人。雖可能無法在一起,但就算是給他當丫鬟,也是幸福的。

所以她最終選擇了跳河自盡。鳴鳳的命運是不幸的,但同時她也是幸運的。

她過了17年捱餓捱打的苦日子,但在生命的盡頭卻擁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愛情。這個世上,還有一個人關心她、支持着她,這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

可是,鳴鳳死了,馮樂山的姨太太怎麼辦?不討了?那怎麼可能,再換一個唄。於是乎,婉兒就成了另一個受害者,但她沒有鳴鳳那份追求幸福的勇氣,即使她也稍稍鬥爭過,最終還是選擇了屈服。

片頭到這裏就結束了,總的來說,故事包括了“三個悲劇”、“一個抗爭”、“一個出走”。分別指的是鳴鳳、梅和瑞珏的死亡,覺民抗婚以及覺慧出走。

當然,《家》這本書有的不僅僅是它那有趣的故事,巴金先生對其傾注了自己的情感,思想相當深刻。

語言雖然樸實,但字裏行間總是流露出作者對鳴鳳等弱者的同情,對覺民等有志青年的讚賞和鼓勵。

巴金先生的字是有魔力的,總能將讀者帶入書中,與故事中的人物一同歡笑,一同傷心,一同奮鬥,一同生活。在與他們共同生活時,還能引起我們自己的思考與感悟。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太多太多,可惜我不善言辭,無法用語言完整地描述巴金先生所創造的“家”,但我仍想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以及,一部好劇!

家 巴金 讀後感2

巴金的《家》中若干章節讀來讓人感到難以下嚥,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發表《家》時,巴金還對文學矇昧無知:我寫小說從來沒有思考過創作方法、表現手法和技巧等等問題;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

《家》一書寫的是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一代青年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這裏,我只想談談最耀眼的覺慧。

我猜想,這個形象的出發點,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

誠然,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了社會的弊端,舊曆新年夜,他救濟討飯小孩,並思考“你以爲你這樣做,你就可以把社會的`面目改變嗎?你以爲你這樣做,你就可以使那個小孩一生免掉凍餓嗎?……你,你這個僞善的人道主義者”最後矇住耳朵走進房裏,頹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無論是覺慧的心靈的蛻變歷程,還是在大家族陰影下有着令人惋惜結局的鳳鳴等人物對命運無聲的抗爭,透過巴老的筆,我們能看到兩個字:反抗。“是的,我要反抗這個命運。”“讓在我心上燃燒的火噴出來”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滿溢着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如巴老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即便文章有着一個沉重的主題,字裏間仍表現了青年人所特有的活力、困惑和鬥志。“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載到什麼地方去!”“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家 巴金 讀後感3

家是一片孤寂的沙漠。

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創立者和最高統治者,年輕時苦學得了功名,多年爲官,退歸林下,廣置田產,修建房屋,兒孫們知書識禮,老太爺四世同堂,事事如意。他每一天的生活就是到戲院看戲,到朋友家打牌,與朋友們組建九老會,輪流宴客作客,鑑賞書畫古董。在他的心目中,這個家庭興旺發達,他相信它還會興旺發達下去。只是在這和平與愛的表面下卻充滿着仇恨、鬥爭和犧牲。

高覺新是這個紳士家庭的長房長孫。他的父親高克文曾做過廣元知縣,辛亥一齊,就辭官回了省城。覺新中學畢了業,即從父命,不再升學,19歲就進入西蜀實業公司工作。他的婚姻也完全由父母做主,因爲姨媽錢太太與繼母周氏的一點衝突,他不能與兩情相悅的表妹錢梅芬結婚,由父親在祖宗的神主前,用拈鬮的辦法決定了婚姻。因爲對家庭的順從,他斷送了前程和感情,可他想不到反抗,只在心中爲自我痛哭。不能說父母對他不疼愛,父母視這聰明聽話的兒子如珍寶,像寶貝一樣地珍愛着,但他也像傀儡一樣地被玩弄着。高覺新和弟弟們一樣,也喜歡閱讀新思想的書報,但卻在過舊式的生活,因爲他肩負一房的職責。年僅20歲,父親就去世,父親去世的前一天,六歲的五妹死去,父親把繼母和弟妹託負於他。爲了家,覺新願做一個犧牲者,他的願望只是使弟妹長大,好好做人,替爹媽爭口氣。現實壓得他太難受,一味地敷衍忍讓並沒有好的結果,梅表姐死了,瑞珏也死了。

這家庭中的杯具還有鳴鳳和覺慧的感情。鳴鳳自幼喪母,從9歲到17歲,在高家做婢女的這八年,她聽命令,做苦事,流眼淚,吃打罵,最終還是難逃無終局的苦刑:被主人安排給馮老爺做小。鳴鳳也不懂得反抗,她相信世間一切都是由一個萬能無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的,她相信這簡單的信仰,相信命運。高府裏的生活單調,夜靜更深時,她也憂心於看不見一個光明的去處,不知自我歸宿何在,唯有濃密的黑暗。高覺慧的愛並不能拯救她,反添痛苦。感情使她有許多美妙的幻夢,卻又把她丟進黑暗的深淵。她愛生活,但生活卻面面關住她,只留給她一條墮落的路。湖水吞沒了她的生命,未留下一絲痕跡,還像原先那樣平靜。

覺慧是這個家庭的叛徒,他雖大膽,但畢竟還是少年,經濟上未能自立,思想上也還幼稚,但他總算是逃出了這個家。他痛恨這個家庭,痛恨浪費青春和生命的生活,期望做一個與長輩完全不一樣的人。他幼時的期望是能做一個劫富濟貧的劍俠,到中學時他相信的是愛國的熱情和改良主義,“五四”一齊,他又變成了人道主義者。他的思想在逐步變化,他雖有熱忱,但也有卑怯,當他明白鳴鳳第二天就要出嫁後,一夜思索的結果是準備放棄,因爲他所謂有提高思想年輕人的獻身熱誠和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他在《黎明週報》中所寫的'空幻、崇高的文章,改革社會、解放人羣的夢想,在現實面前變得蒼白無力。

張蘊華(琴)和覺民的感情總算沒有步梅表姐和覺新的後塵。琴不是逆來順受的梅表姐,但也不是許倩如。她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來的,她入了女一師,又期望入外專,讀大學,儘管在親戚們看來,女孩子天天在街上走,失了大家閨範。琴的母親張氏雖疼愛女兒,但也

不能對女兒千依百順。她老了,不願再聽親戚們的閒話,只想安靜地活幾年,不再找麻煩。琴對母親沒有抱怨,僅有感激,她愛她的前途,但也愛她的母親。她對倩如說,你的理智能夠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則被感情征服。

高家是省城北門一帶的首富,但這個家庭不像表面上那樣轟轟烈烈,詩禮傳家,五叔高克定偷偷在外面娶了姨太太,欠了大筆外債,做過西充知縣的四叔克安也暗中支持克定,高老太爺一死,一家人就因爲家產開始起爭執。無疑這個家庭是在衰敗下去,只是它在崩潰途中還在捕獲更多的食物。家是遲早要散的,覺慧期望它早點散,像這樣驚驚惶惶,唯恐散去,結果依然免不掉一散,這才難受。到底有一天要倒的,早點散了,好讓各人走各人的路。

舊家庭中的人不能決定自我的前途,不能決定自我的感情和婚姻,女青年不能進學堂,不能剪髮,甚至要裹小腳,12歲的淑貞的小腳成爲母親誇耀的東西,也成爲哥哥姐姐們嘲笑的資料。家庭中的人不能違反家長的命令,只能順從,順從的覺新沒有青春,沒有幸福,也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期望。即使是五叔克定犯了錯也要捱打,做父親吩咐的一切,毫不遲疑。

舊家庭和禮教固然是束縛,但家庭中的人也靠它討生活,好像是此刻的所謂“體制”。人之所以自願被束縛,是因爲他需要保障和安全,情願交出自由,換得麪包和諂媚的狂喜。禮教之所以惹人厭,是因爲它虛僞,它要給這種彼此依靠的關係披上一層僞裝。紳士們明明興奮的是那些豔俗的粉兒戲,教訓子弟的卻是《戒淫淺訓》。親情固然珍貴,但親情之下也有仇恨和鬥爭,禮教宣揚的完美使這種親情變質,如同迷信一樣,不再被人相信。覺慧的新道德未必就高明過舊道德,崇高的東西總是空幻的,宣揚得過於完美的感情只會歸於冷漠。愛應給人帶來幸福,卻也帶來這麼多的苦惱。

巴金先生在歷次重印的序言中反覆說,反封建的事業還沒有完成。

其實,任何時代,人間都只是一個演杯具的場所,不管是不是有封建家庭。跟着時代走,也未必得酬報。

家 巴金 讀後感4

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一股激流仍在心中涌動……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說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說,等他話說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說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知道自己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矇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

可是在心裏他卻爲着自己痛哭,爲着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着一生的理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裏打轉:‘一切都完了。’他的心裏藏着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說。”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終於,新、慧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達到了高潮——那是在第三十一回覺慧勸覺新幫助已被強制訂婚的二哥與他真愛的琴結婚的段子——“‘你爲什麼這樣生氣?他們只曉得他們的意志應當有人服從,所以你二哥的反抗也沒有用。’‘沒有用?你也這樣說?怪不得你不肯幫助二哥!’‘我又有什麼辦法呢?’覺新以爲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你不記得爹臨死時是怎樣把我們交給你的?你說你對得起爹嗎?’”覺新被擊中了傷處,“‘我如果處在你的地位,我決不像你這樣懦弱無用,我一定會親自斷了馮家的親事!”覺新這時早已抽泣起來,最後,“‘你真是個懦夫!’覺慧這樣地罵了哥哥一句,就走開了。

剩下覺新一人,房裏十分孤寂,十分陰暗,空氣沉重地向他壓下來……”是的,多麼激烈與深沉的矛盾啊!覺新的懦弱不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與無謂的犧牲多對得起爹一些麼!而如果繼續下去,琴不將是第二個梅麼!我彷彿也陷入了一片孤寂,在無邊的黑暗中思考……這種由矛盾所導致的黑暗是讀《家》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的',然而《家》中卻會時時在那些空隙之處讓你看到火光。思維突然遊走到了梅與覺新妻子的那個段子——“‘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她覺得自己也要哭了。‘我知道你們兩個當初感情很好。…他當初真不該娶我。…現在我才明白他爲什麼那樣愛梅花…’……‘…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個傾訴?沒有一個願意聽我訴苦的人。我的眼淚只有往肚裏吞……杜詩說: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然而要不使我的眼枯,我的心又怎能安放呢?…最近眼淚少很多,可心卻常痠痛不止,好象眼淚都流在心裏似的…大表嫂,你不要爲我悲傷,我是不值得你憐惜的……’這盪漾着一個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訴說着一段悽哀的故事,它們一字字、沉重地壓着瑞玉溫柔敏感的女性的心。她忽然微笑了,是淒涼的微笑,感動的微笑。她把兩隻手壓在梅的肩上‘梅表姐,我真是喜歡你。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給你…以後就認我做你的妹妹罷…只要你過得好,我心裏也高興…你答應我你要常常來,這纔是你不討厭我,而且原諒了我…’……”在矛盾中,友情、親情、愛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動的東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滌盪着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現出躍動着的星光。而隨着小說線索的行進,這光也似乎更亮了。……老太爺剛罵完了克安,“他衰弱地躺在這裏——失望,幻滅,黑暗。

沒有人分擔他的痛苦和孤寂,這時候他才明白他在這個家庭裏的真正的地位了”——一切太遲了……在他臨死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來到了那個房間——“他把眼睛埋下去看覺慧,他的嘴脣動了,瘦臉上的筋肉弛緩地動着,他好象要做一個笑容…‘你來了。他…他……馮家的親事不提了。……你們要好好讀書。唉,要……揚名顯親啊。我很累……你們不要走。……我要走了……’他閉了口,手冷了……”又一個人死了,是瑞玉,是在臨產時……終於,“覺新的兩眼突然放出光芒,用他平日少有的堅決的語調說‘我說過要幫你的忙,我現在一定幫你……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他忽然自語:我們這個家需要叛徒,我一定要幫三弟成功。你們看着罷。家裏頭並不全是像我這樣服從的人!”有很多人因爲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着的人卻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動着。這股激流因爲矛盾而真實,因爲矛盾而珍貴,因爲矛盾而深沉,因爲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內涵——我又一次被感動了,因爲就在那個年代,多少還有一個不小的羣體在這股激流中尋找着新的自我,彌補着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着自己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確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與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爲追求,因爲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那一天,覺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將把他帶向未知,帶向一個新的起點。“他最後一次把眼睛掉向後面看,他輕輕地說了一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

我實不忍心不把《家》中一切值得思考的段落列舉於此,但也只有真正讀到《家》的每一句每一字後思維纔會真正有所感悟,心靈纔會真正有所感動。也在此真誠地希望這股激流在所有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家 巴金 讀後感5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悲劇”——這是巴金在讀完了小說《復活》之後的一聲感慨,而我覺得這恰是覺新一生的寫照。

整部小說以“五四”運動爲背景,描述了一個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過程。這個家庭擁有着華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門大家世代書香,其實在這層光鮮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爺爲首的那些所謂的“衛道”“護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們不追隨時代的發展趨勢,固守舊制,壓制一切反抗,竭力維護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這一類的舊話。有這樣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這對於期望新生活卻身爲長孫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擔的覺新來說無疑是道枷鎖,將他的身體心靈牢牢禁錮着,在矛盾,掙扎,痛苦,懊悔中艱難過活。

書中這樣寫道:“‘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對他的確有很大用處,就是這樣的‘主義’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所以,他坦然地以便讀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邊繼續地過舊式的生活。

覺新自己也曾說過:“我的一生就這樣完結了。我不反抗,因爲我不願意反抗,我自己做一個犧牲者……我跟你們一樣都做過美妙的夢。可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希望沒有一個實現過,我的幸福早就被人剝奪了,我並不怪別人,我是自願地把擔子從爹的肩膀上接過來的……”

連他都認爲自己是一個犧牲者了,又何來反抗一說》所以,在祖父母親的安排下,他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梅表姐,娶了另一個少女瑞鈺;所以,他放棄自己喜愛的化學,開始了上班生涯;所以,在他的妻難產而死時卻不能見她最後一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頭來他又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卻是失去了兩個他愛的女人。

他心裏不是不痛,只是從來都沒有在人前流過淚。他是令人惋惜的,因爲他的身份——長房長子,讓它失掉了反抗的資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對覺新,覺慧多次批評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因爲覺慧能瞭解哥哥作爲一個被犧牲者的無奈心情,覺慧能毫不猶豫地選擇逃離這個家庭,但覺新可以麼?

屬於那個時代陰霾下的青年,都擁着一顆劈開黑暗見日明的心。他們在反抗和鬥爭中,有的是一段段不爲人知的辛酸往事。只因爲心中仍有夢,所以他就能忍住痛,只因爲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着幸福,所以,他能堅強地活下去,而不輕易輕賤性命。

覺新覺新,你最終還是,覺醒了吧。

家 巴金 讀後感6

第一次讀巴金的《家》,百感交集。爲書中人物的悲慘命運十分惋惜,萬分無奈。

我最大的體會就是:人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三兄弟中雖然對覺民的描寫不多,但我一直被他的勇敢,堅定所感動。他爲了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理想,努力了很多,甚至不惜作爲家裏的第一個“叛徒”離家出走。他之所以可以如此勇敢、堅定,是因爲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過怎樣的生活。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有一個很明確的的人生觀。是清晰的人生觀支持他、鼓勵他與封建大家庭頑強的`鬥爭下去。對比之下我覺得大哥覺新就是一個不太清楚自己目標的人,他似乎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所以在面對取捨的時候顯得很是糊塗。他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最終留給自己的只是痛苦和悔恨。他放棄了與梅之間的真摯愛情,最終只能在梅的屍首前吐露心聲。他放棄了瑞珏對他的信任,選擇了封建腐朽的制度,最終讓瑞珏淒涼的離去。是他的猶豫將本應屬於她的幸福帶走了。

體會之二就是:性格決定命運。三兄弟截然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他們完全不同的命運。就像人生一樣只有目標是不夠的,還要有鬥志,要有努力。就拿覺慧來說,從我個人眼光來看,他與鳴鳳的悲劇收場與他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他(覺慧)在外面活動的時候的確忘記了鳴鳳,但是回到沙漠一樣的家裏,他又不能不想到她。他是愛情事業都想要,哪一個也不想犧牲一點,又沒有做好統籌兼顧的工作,最後只能是斷送了愛情。而覺新軟弱的性格更是鮮明的代表,他被封建大家族壓得喘不過氣,卻沒有反抗,而是一味的接受,一味的妥協,最終換來的是自己一生的遺憾,一輩子的痛苦。

家 巴金 讀後感7

巴金的《激流》第一部,在今年的寒假我有讀過他的《愛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家》。這次給我的感覺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不一樣的地方。

這只是一年以內的事,卻寫了這樣長的篇幅,這也是作者沒想到的,然而單以這一年的大小事變來描寫,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個正在崩潰的資產階級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了。這裏所描寫的高家正是這類家庭的典型代表,在當時社會的各地都可以找到和這相似的家庭來。

這裏面的主人公是在那些家庭裏常常見到的。這種家庭必然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包含在那裏面的掙扎,鬥爭和悲劇,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在那裏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最後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的出現,我們便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這個“叛徒”就是覺慧。讀完了《家》,我禁不住要愛覺慧。他不是一個英雄,他很幼稚。憑着一個單純的信仰,踏着大步向一個簡單的目標走去: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我偏偏要做別人不許我做的事,有時候我也不免有過分的行動。

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由這不同的性格而得到不同的結局。

覺新本有一個美妙的幻夢,然後自己把它打破了;有一個光榮的前途,自己把它毀滅了。在一個短時期內也曾爲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理想,你又拿“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把自己的頭腦麻醉了。你曾經愛過一個少女,而又讓父親用拈鬮的辦法決定了你的命運,去跟另一個少女結婚;你愛你的妻,卻又因爲別人的鬼話把你待產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去。你含着眼淚忍受了一切不義的行爲,你從來不曾說過一句反抗的話,你活着完全是爲了敷衍別人,任人播弄。

還有一個劍雲,他是一個柔弱,怯儒的性格。他從不反抗,從不抱怨,也從沒有想到掙扎。他默默地忍受他所得到的一切。他甚至比覺新還更軟弱,還更缺乏果斷。其實他可以說是根本就沒有計劃,沒有志願。他只把對一個少女的愛情看作他生活裏的唯一的明燈。然而他連他自己所最寶貴的感情也不敢讓那個少女(琴)知道,反而很謙遜地看着另一個男子(覺民)去取得她的愛情。

在女人方面寫了梅、琴、鳴鳳,也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也有三種不同的結局。

鳴鳳,是性格、教養、環境逼着她在湖水中找到歸宿。

只願琴將來不使我們失望。在《家》中我已經看見希望的火花了。

“——難道因爲幾千年來這條路上就浸泡了女人的血淚,所以現在和將來的女人還要繼續在那裏斷送她們的青春,流盡她們的眼淚,嘔盡她們的心血嗎?

——難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嗎?——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

琴已經發出這樣的疑問了。她不平地叫起來。她的呼聲得到了她同代的姐妹們的響應。

作者在一篇小說裏曾經寫過:“那十幾年的生活是一個多麼可怕的麼夢魘!我讀着線裝書,坐在禮教的監牢裏,眼看着許多人在那裏面掙扎、受苦,沒有青春,沒有幸福,永遠做不必要的犧牲品,最後終於得着滅亡的命運。還不說我自己所身受到的痛苦!……那十幾年裏面我已經用眼淚埋葬了不少的屍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犧牲者,完全是被陳腐的封建道德、傳統觀念和兩三個人的一時的任性殺死的。我離開舊家庭,就像甩掉一個可怕的陰影,我沒有一點留戀。……”

所以作者說他要寫一部《家》來作爲一代青年的呼籲。要爲過去那無數的無名的犧牲者“喊冤”!要從惡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這個工作雖是他不能勝任的,但是他不願意逃避他的責任。

但是在我看來巴金先生把這份工作勝任的很好了,這本書讓我們瞭解當時封建社會的一些情況。讓我感受到這裏面深深的愛恨情仇,感受到作者對封建禮教的痛恨,小說裏面作者個人的愛憎實在是太深了,因爲作者和他們一同經歷過啊!

家 巴金 讀後感8

昨晚一夜終於把家的最後幾章看完,很有想法,覺慧走了,在封建制度下,我佩服覺慧,他是邁向他的美好的未來,他自由了!

在這個封建禮教的家庭中,各人物我大致留下了這些印象:

覺慧:一個有着新時代思想以及敢於挑戰權威心態的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他從不坐轎子,因爲他信奉人道主義,他不分尊卑,因爲他和僕人鳴鳳戀愛,他參加遊 行,他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辦報,正是這樣的青年才爲封建和現代之間架起了一座過渡的橋,敢想,敢幹!

覺民:有着和覺慧一樣的思想,卻終日想着他的琴,他深愛着琴,甚至爲了琴在覺慧的幫助下逃婚,幸好老太爺病重。

覺新:三兄弟的老大,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就是這兩個主義,害了兩個風塵女子,梅和瑞珏,因爲父親高克文死了,所以他要照顧整個家庭,他的這個公館,好似一個小賈府,關係很複雜,所以覺新就像林黛玉進賈府那樣,步步留心,聽從長輩的一切吩咐,他因爲聽從長輩的要求,娶了瑞珏,害了梅,他因爲聽從了陳姨太的要求,把懷孕的妻子送到了又冷又潮溼的.產房,結果連妻子最後一面也沒見到。其實他心裏也不好受,總是默默哭泣,儘自己最大努力承擔一切,到最後,他終於醒悟了,幫助弟弟覺慧走向了光明!

琴:一個有着先進思想的女孩,卻爲母親而牽絆,她熱愛她的母親,怕母親被別人說閒話,所以連短髮也不敢剪,她的家庭很不幸,只有她和她母親相依爲命。她和覺新相戀,是信任支持着這份荊棘叢中的愛。

徐倩茹:剪短髮,有一個詞概括,灑脫

鳴鳳:命很苦,自幼淪爲人奴,在高公館伺候了七八年,最後還是被無情地拋棄,她因爲秉持着覺慧的那份愛,所以幾度抱有希望,但最後才明白,沒希望了,她跳進河中,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老太爺:害人不淺,整個一封建老混 蛋,爲了面子,他害了多少人,整日做着四世同堂的美夢,年紀這麼大了,還娶了個姨太,自己不夠,還把鳴鳳送給馮樂山這個王八蛋做姨太......陳姨太:年紀應該不大,卻樂此不疲地伺候老太爺,做他的姨太,還整日胭脂水粉,把臉塗得紅撲撲的,走過就飄過一股不自然的香氣,還扭着腰,噁心死了,老太爺死的前後,她想透了腦筋,終於想出了請巫師驅鬼和把瑞珏移到過城門又過橋的鬼地方的辦法,他大概整日跟着老太爺,思想也腐朽了。

劍雲:印象不深,他很自卑,喜歡琴卻不敢說

瑞珏:很賢惠的一個女人,身爲人 妻,她體貼丈夫,卻不知丈夫心中已有別人,知道後,她也坦然面對,身爲人母,她疼愛海兒,最終卻只落得個死......

黃媽:一個和藹的女僕,深受覺民覺慧兩兄弟喜愛

整個故事應該是以覺慧爲主線,訴說了一代人在封建制度下受到的壓迫,他們有的崛起,有的卻永遠地倒下。

家 巴金 讀後感9

《家》裏面我最喜歡的人物是琴,不僅因爲她有才華,更因爲她是封建社會裏剩下的唯一希望。

我佩服她。她與覺民的愛情不是利益的紐帶,不是遵循父母之命,不是誰想攀附誰。他們僅僅情投意合,僅僅因爲愛而單純地想要相依相偎一輩子。

有人認爲《家》裏德覺慧纔是新時期的希望,但以我之見,琴乃唯一的光。覺慧是青年,有着青年的朝氣與不羈。但他在愛情面前,選擇了退卻。因爲鳴鳳畢竟是婢女,而他是少爺啊。也許在他心裏,這就是他們之間的永遠不可逾越。

不然當他知道鳴鳳被爺爺送給了一個老頭,爲什麼僅僅想要向鳴鳳道歉,而不是爭取救回她?

但琴的'愛情不是軟弱。當她知道覺民被迫定親,她氣,她恨,她沒有哭。也許她是在怨爲什麼覺新不去反抗,不去拒絕那親事。她知道自己有多愛他,所以她願意爲他咆哮似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高覺新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爲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着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裏說對方的閒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爲兩大類:一種是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一種是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覺新”來說,他就是那些逆來順受孝順子弟,他“父親”自作主張讓他和現在的“大嫂”結婚,他心中雖不願意,因爲他愛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爲自己的愛情去爭取,只是惟命是從,結果最終還是和自己所愛的人分開了。

梅和瑞珏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說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裏,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

看完後我暗自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那個人吃人的年代,我暗自慶幸還有琴的存在。

小說的最後,覺慧終於離開了他厭倦已久了的家,要到上海去,尋找那個屬於年輕人的新的社會。文中的最後一句話“他最後一次把眼睛掉向後面看,他輕輕地說了一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讓人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走進新社會的希望.

家 巴金 讀後感10

社會是不斷的在進步,像《家》裏面的“覺民”、“覺慧”那樣,有着先進禮貌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行爲以及家長的封建思想意識,爲自我所認識的真理去奮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並不是說我們也要反封建社會(此刻我們不是在封建的社會裏),而是勇敢的反對社會上錯誤的腐敗的思想意識,要敢於開拓創新,堅持遵紀守法,相信科學,堅持科學真理,反對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來說吧!文章中的“鳴鳳”是一個丫鬟,她喜歡了“三少爺”,但之後她被“老太爺”賣給“馮老闆”做小老婆,她心中不願,但她身份低下,無選取的權力,最後跳湖自盡。再比比我們此刻的社會,此刻的社會人人平等,不分貴賤,沒有主僕之分,一視同仁,而且每一個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會那樣,身份低下的人,能夠隨便給有錢人家的公子少爺老爺當作禮品或物品用金錢買賣,完全沒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們充分的展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識把人們一個個逼上了絕路:大少爺“高覺新”終日思念“梅”;“鳴鳳”因被迫婚自盡;“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終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此刻的思想是開放的,並不侷限於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透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爲開放,變傳統爲創新,變專制爲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不敢創新,沒有民主;但此刻有了,還有了互聯網,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有了很多能夠讓我們瞭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一比較,證明了社會在發展,人類禮貌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着。我們能夠向《家》裏面的“覺民”、“覺慧”學習,理解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爲借鑑,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順從,否則到頭來還是苦了自我,要爲自我的理想去奮鬥。

《家》描述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透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而這天我們的家,家裏面我們成爲了中心,父母長輩爲我們而日益忙碌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連家務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爲父母分憂,甚至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有給最好的條件”。但是事事父母徵求和尊重我們的意見,寵愛並且溺愛我們,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就應滿足,就應回報他們。看了《家》以後,我們爲之反思,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這天,是否應感覺到慶幸,感到快樂,感到幸福,並不斷努力,用自我最完美的成就來回報父母長輩們爲我們的付出呢?不管怎樣,這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要幸福,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硝煙、沒有戰爭、沒有奴役、沒有飢餓……儘管生活中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我們已經比他們原先的生活狀態好了很多,很多,我們就應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家 巴金 讀後感11

《家》這本書用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逐漸衰落反映了封建禮教與新思潮的碰撞下,以覺慧三兄弟爲代表的人生命運任人擺佈與忍受不反抗所得到的結局。

從三兄弟來看,大哥覺新,面對祖父的一言堂,他雖感到不滿,卻無心反抗。他的“作揖主義”和“不反抗”不僅讓他在思想上離覺慧覺民越來越遠,而且也讓他親手埋葬了他的兩段愛情以及兩個與他惺惺相惜的年輕的女人。他身上肩負着父親臨終前交給他的大家庭,他儼然使自己快速進入“長兄爲父”的角色,他在高公館裏和長輩們相處,幾乎是曲意逢迎,點頭哈腰,他的身上已經沒有了覺民覺慧身上的.青年氣質,而是像一個老成的社會人。我認爲他的人生是這個封建大家庭中最悲慘的,他的心已經死了,可不知道他是否決定試着去反抗這個帶給他死寂的封建禮教?

二哥覺民,他的思想遠比覺新更加激進,他不滿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他渴望新思潮的洗禮,他與覺慧一同接受着新思想帶給他們的奮進。但他又與滿心投入於反封建隊列的覺慧不同,因爲他熱衷於追求愛情,在愛情面前,他決不妥協,他用逃婚贏的了他和琴的愛情,在這個大家庭中,他沒有覺慧那麼多的憂愁感傷,憤憤不平,不知道覺慧離開之後,他是否會成爲那個像覺慧一樣,極力反抗封建禮教的新青年?

這本小說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幾個女人的坎坷悲慘的命運。在那個時候,女人並沒有獨立的地位,依附於家庭和丈夫,也得不到尊重。婚姻任由長輩的安排,絲毫不顧女人的想法,最後無力反抗,只能以死解脫,生命每到這裏,便變得無比脆弱。每次讀到這些,我都會慶幸自己生活在21世紀,能夠向着成爲一個獨立的新女性的目標而奮鬥。可歷史已爲過去式,那麼我讀完這篇小說得到的啓示就是在這樣一個新時代,我們應該盡情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在沒有封建禮教束縛的今天,我們應該加緊珍惜,努力成爲一個讓自己滿足的女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走自己想要走的路。[拳頭][拳頭][拳頭]

家 巴金 讀後感12

青春是美麗的東西!——題記

風颳得很緊,飄着雪花路上走着一對年紀差不多的兄弟倆——是有着一樣的身材,穿着一樣的衣服,但弟弟覺慧的眼睛比覺新的眼睛更明亮然而這兩個看似差不多的兄弟倆卻有着不同的思想,最終是兩個不同的命運

哥哥覺新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任何事情都一味的服從,從來沒有抵抗過雖然有的事情心裏是不滿的卻從來都不說“不”父親幫他做親、後來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爲由不讓瑞鈺在家裏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去城外生產最終,他雖然不願意卻還是服從了沒有說“不”結果,封建制度吞噬瑞鈺的生命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他的青春就在一味服從中結束了

弟弟覺慧,卻有着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塑造了覺慧大膽、叛逆者的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反帝反封建的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爲,他也敢於反抗最後義無反顧地走出了家庭

覺慧的青春是叛逆的、是反對封建等級觀念的、敢於挑戰封建等級觀念的、是有滋有味的、也是無悔的在當時他是一個進步青年,他反抗這個命運,他的思想、他的工作都是從這一點出發的

然而得着這個不公平的命運的,你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做了這個命運的犧牲者的,同時還有無數的人——我們所認識的和那一些我們不認識的這樣受摧殘的盡是那些可愛的、有爲的,年輕的生命我愛惜他們,爲了他們,我也應當反抗這個不公平的命運

在這本書中單說憤怒和留戀是不夠的我還要提說的`是信念自然是先有了認識才有了信念舊家庭是漸漸地沉落在滅亡的命運裏了我看見它一天一天地往崩潰的路上走,這是必然的趨勢——這便是我的信念

這些在文中的人物的青春有的是無悔的,我想覺新對於他的青春是後悔的吧?青春是屬於我們這個年齡的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它不屬於任何人甚至我們的至親我們的青春因該有我們自己決定,而不是讓一個人在前面引導,它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前提是你喜歡不喜歡、想不想,若不喜歡、不想去做就不要去做不然最終也會後悔的,甚至也成爲這個社會的犧牲品

我會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不會讓我後悔,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家 巴金 讀後感13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着屬於自己的家。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在那裏你可以毫不掩飾地表現自己,因爲那時的你不需面對嚴厲的老闆、嚴肅的老師等等,那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

家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定義。自古以來,數百句經典詩句都是思家頌家的。貧窮時,家是一個窩,是尋找慰藉和溫暖的地方;富裕時,家更是你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家不是財富堆砌起來的空間,它一定要包含着情,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但是巴金筆下的家,卻給了我不同的定義和感受。

我瞭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着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着重要的地位。閱讀後,我覺得高家就是個小社會。裏頭性格迥異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他們的所愛卻是命運極其的相似。溫柔的梅表姐,有着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壓迫的丫環鳴鳳,這三個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學識各異可是面臨的痛苦還不是一樣,一樣不能自主婚姻,一樣被封建的舊勢力逼迫着,不反抗的就流着淚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無法反抗的只能自我瞭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樣,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覺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着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滿無法逆轉的壓抑情緒,我想,他們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頭了。

其中有一段話:

“在高家,在這個大公館裏,鳴鳳的死和婉兒的嫁很快地就被人忘記了,這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情並沒有給高家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大家只知道少了兩個婢女,主人們馬上又買了新的來代替,綺霞代替了鳴鳳,翠環代替了婉兒,在人的數目上來說,並沒有什麼變動。在很短的時期中鳴鳳的名字就沒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兒、倩兒、黃媽和別的幾個人的心中,這個名字還常常喚起一段痛苦的回憶。是吧,即使少了一個人,也不會讓世界因此改變,更何況少的是兩個微不足道的丫頭。”

“家”在書中僅是一條線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纔是靈魂的所在。在當時的封建時代裏,追求民主自由就猶如沙漠裏的徒行者尋找綠洲。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和研究,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學知識,而且讓我認識到社會的進步,民主的發展。看了《家》以後,我們是否應該爲享受到民主自由帶來的幸福而感到快樂呢?

家 巴金 讀後感14

《家》這部書是以中國封建禮教下的大家庭爲背景,闡述了在那個時代的青年們如何被摧殘。

巴金是以自我的大家庭爲背景完成這部小說的。在高家這個大家庭中,主要人物有高老爺子,他是整個家庭封建禮教的主人,也是整部小說杯具的創造者。高覺新是高家的長孫,是一個擁有現代思想的進步青年,無奈卻因要繼承家庭,順承父輩的意思,而斷送了大好前程,成爲封建主義的奴隸,並在進步思想與封建思想中間夾縫求生。高覺慧是高覺新的同胞弟弟,他同樣是愛國的.進步青年,他厭惡自我的家庭,並且支持自我的二哥覺民逃婚,去追求自我的幸福,同時他也干預追求自我的幸福,大膽的同丫頭鳴鳳談戀愛。或許這樣的事發生在現代是很正常的,但在那個時代的婚姻都是講究門當戶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便可看出高覺慧的確是一個用於衝出封建禮教的進步青年。

當然,高覺慧是一個正面的例子,但在封建社會下,更多的是悲慘的例子。比如高覺新,他的婚事原本能夠很順利,不想高覺新的繼母和梅的母親在牌桌上發生矛盾,於是梅的母親一氣之下就退了這門親事。而高老爺子居然用抓鬮的方式來決定覺新的婚事。而覺新的人生杯具並沒有就此停止。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又遇到了他的初戀情人梅,覺新便在梅雨現任妻子瑞鈺之間十分矛盾,結果梅卻因爲覺新而含恨而終,而瑞鈺卻因難產而死,他縱有萬般無奈的怒火卻不敢發泄,這一切都因爲封建禮教與他自我的不反抗主義而造成的。

覺慧並不像他大哥那樣軟弱,他決定挑戰象徵封建主義的爺爺,支持並幫忙二哥覺新逃婚,並在他的撮合下,他的二哥覺民最後反抗成功並能夠與表姐琴在一齊。他自我加入新青年的社團,與社團成員一齊出版《新青年》這本雜誌來指責所謂的政府軍隊對學生與百姓們的傷害。儘管他們到處受到政府的打擊與排擠,還幾次被警告務必要停止出版,但他們並沒有停止與惡勢力的鬥爭。繼續想辦法出版《新青年》,但命運似乎也與覺慧開了一個玩笑,他的戀人鳴鳳要嫁給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爲妾,而鳴鳳因爲覺慧而不願嫁給別人爲妾。無奈之下選取投河自殺。覺慧因爲鳴鳳的死,大受打擊,一氣之下決定離開這個令人窒息的封建家族。所幸的是在他的大哥和二哥的幫忙之下,他離開這個家,走向一個新的天地,上海。

巴金以自我的形象創造這個人物覺慧,我十分喜歡他,有自我的思想,敢於創造機會,去追求自我想要的生活,這才象我們現代人一樣,有蓬勃的生命力。

家 巴金 讀後感15

讀完整本書給我的感受很豐富。

首先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生活社會生態原來是這樣的,其實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我們以前讀過的很類似,但是在同樣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卻有着很不一樣的社會生態。

因爲在川蜀地,思想上的浪潮還沒能很深入影響到這些地方,所以當地接觸到新思想往往是進度很慢的一個地方。

第二個,其實更多的就是對於人物的.這些感覺了。

嗯,其實都很老套。一些思維或者說是一些昇華起來的內容,其實就是都是我們以前司空見慣的一些理論,我都能夠很好的理解。

在開頭我就說過,作爲讀者,這本小說給我帶來的體驗感很好,讓人讀起來就沒有那麼枯燥。

這種要衝破舊社會的牢籠,要去衝破這些時代的掣肘,大部分那個時代的小說情節都有所體現,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都一直在說這個事情。

哪一個積極向上的小人物不都是在終其一生地衝破時代牢籠?

當然在合適的故事背景下,這樣的人物都是值得歌頌和學習的,因爲他們都會有值得我們去汲取的力量。

可是我們的一生實在太短,我們的目的真的不是要去追求別人眼裏的不一般就能取悅自己,而找到最珍貴的自己的價值,已經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也許我讀書的境界還不夠高,難免總是把作者的許多描述當作是刻意安排的故事情節,其實往往未必如此。

但是作爲讀者的我,還是十分感謝巴金先生塑造了這麼生動的人物角色,能讓人在當今這樣的時代下,讀到這麼有力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