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語文聽課記錄

課堂觀摩,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路徑,而聽課記錄,則是行走在該路徑上的必備工具。自我校實施“青藍互助”工程以來,我們鼓勵結對師徒每週上傳自己的聽課記錄,在收集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精緻與細膩,也發現了泛泛與粗放。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做好語文聽課記錄的方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如何做好語文聽課記錄

一、抄記階段

入職之初,我們大都急於從前輩的課堂中汲取經驗,渴望借老教師的課堂瞭解各章節重難點、掌握不同課型的基本流程、學習課堂教學管理的一般策略。於是,在聽課記錄中,我們專注於對授課人語言、板書的抄錄,對課堂教學流程進行着忠實的記述。一堂課下來,寫的手痠指麻不說,還經常因爲專注於抄錄而錯過了許多精彩的、最值得體驗的瞬間。應該說,停留在這個階段的我們,雖少了些個人思考,但虛心向學的態度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二、描述階段

在一段時間的積澱後,我們開始對如何上好一堂課有了初步的、碎片化的認識,也的確在這些認識的指引下嚐到了一些甜頭。於是,當我們再去聽課,便懂得了不僅要對上課流程進行客觀上的記錄,更要對其進行主觀上的描述。例如,在授課人要求學生完成某道練習後,我們不再只做“老師要求學生做第×頁第×題”的客觀記錄,而是結合自己對該題目爲何設置於此的思考,做“設置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內涵的×練習”的主觀描述;再例如,當授課教師就某問題提問某同學後,我們不再只記下“老師提問×同學×問題”,而是“老師依據×問題的難度提問了×水平的同學”。在本階段,“他”的課堂,開始向“我眼中的他的課堂”轉化,我們也開始在聽課記錄本上留下觀察與思考的痕跡。

三、評價階段

慢慢的,當我們開始對教材內容有了更爲系統的認識、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有了更爲迫切的追求、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有了更爲精準的反思、對各級倡導的教學理念有了更爲深入的理解,待我們再次走進“他”的課堂,便十分驚喜的發現,自己不僅能繼續從中學到本領,還能對“他”的設計與安排提出質疑、做出修正,即我們開始由關注“他是如何上這堂課的”向“他如何上這堂課會更好”過度。讓我們以描述階段的“設置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內涵的×練習”爲例,在評價階段,我們可能會提出“用×練習替換×練習效果更佳”、“在設置×練習的基礎上,還應添加×變式練習”、“題目出現的先後順序有待調整”等觀點。當然,“評價”不單指質疑,還包含諸如“×練習有效的從×方面拓伸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的肯定,而這些質疑與肯定,都預示着“我眼中的他的課堂”正在走向“我的課堂”,到這個階段,纔算真正汲取營養。

四、反思階段

在評價階段,我們雖就“他”的課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這些見解與思考大都散落於教學各節點,由於缺乏串聯與提升,使其難以得到廣泛應用。因此,若我們有志於對課堂教學形成更高、更廣的認識,就必須努力將這些零散的認識規整爲系統的認知。例如,在作出“在設置×練習的基礎上,還應添加×變式練習”的評價後,應進一步上升到“有梯度的‘題串’既能滿足不同學生的認知需求,又能在富有探究性與趣味性的.變式練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在應用中實現對概念的深度理解”。於是,在我們的聽課記錄中,會出現更多類似“×題串設計缺乏層次性與多樣性”、“ ×題串練習中缺乏對×思想方法的滲透”、“講評課應樹立‘習題串’理念”、“新授課應樹立‘問題串’理念”等規律性認識。待我們回到自己的課堂,便能推人及己,“聽”以致用。慢慢的,當我們對如何在課堂上提出一個有效的問題——至少應兼具指向性(問題設計用意明確)、簡潔性(問題描述精煉準確)、層次性(問題搭配梯度合理)、探究性(問題設計引人入勝)的特點——形成系統認識,便又能從上述角度,在別人的課堂上評價、修正別人設計的問題。如此,內外交互,反思可成。

五、 重構階段

在進行了一番有深度的反思後,無論我們走進誰的課堂,都能從問題有效性的角度對整堂課的問題設計進行宏觀把控,並做到邊聽、邊記、邊評、邊思,直至邊備(即在聽課過程中對整堂課的問題設計與師生活動形式進行重建,聽課的過程,已成爲備課的過程)。落實到我校的具體要求上,就是要聽一堂課在多大程度上體現了“問題導學.小組合作.師友互助”的基本理念——是否設計了問題串;問題串是否具有指向性、簡潔性、層次性、探究性;在解決每個問題時,是否恰當運用了學生自學、師友對學、小組羣學的活動形式;師友或小組成員間是否真合作、深合作;師友或小組對學習成果的展示方式是否得當;教師的評價是否及時、反饋是否清晰、提升是否到位,等。時間久了,就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無論哪個學科,只要我們從“問題串”與“活動形式”這兩個層面去聽、去記、去評,數學老師評的了美術課,語文老師也評的了化學課。

因此,在一位教師經歷了記、述、評、思、備的五階段成長後,我很難想象他的聽課記錄上只有走過場的寥寥數語,很難想象他在聽課時大腦不是在飛速運轉,很難想象他在評課時會無話可說,也很難想象他不會以聽課、評課爲專業成長的突破口。衷心的希望,每一位懷揣教育理想的六中教師,都能在青藍互助、集體備課等教研活動中,學會聽課、學會評課、學會上課,以實現我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藍,亦可勝於藍”的長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