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葫蘆》讀後感範文

小時候讀曹文軒的作品《紅葫蘆》等時總會被其營造的優美的故事情節感動,現在學了發展心理學後再回首讀《曹文軒作品集》,並嘗試用所學的兒童心理知識去解析小主人公的行徑也別有一番風味。

《紅葫蘆》讀後感範文

在《紅葫蘆》第三節中,灣,妞妞在小島上假想着過日子,找來樹枝蘆葦,割了一些草蓋了一所房子,建了一個雞欄,用泥做了炤,鍋碗盤子,找了一些野菜美美吃了一頓。霍爾認爲遊戲是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的生活特徵在兒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齡的兒童以不同的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徵。中國心理學家認爲遊戲具有社會性,它是人的社會活動的一種初級模擬形式,兒童在與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參與成人的一些活動,可是又受到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遊戲恰恰可以解決這一矛盾,角色扮演遊戲可以幫助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傾向,學會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妞妞和灣的過家家遊戲不僅僅是對他們所瞭解的大人的生活的模仿與重複,也是用以增進同伴感情,加深互相瞭解程度的一種兒童的社會交往手段。

在另一情節中,灣在小島每棵樹上刻上班中同學的名字,忘情的和他們玩耍,或是拉一拉這棵白楊樹上的一根枝條,或是用拳頭打一下那棵白楊樹的枝幹有時還煞有介事的叫着。弗洛伊德認爲少年兒童在遊戲時也有潛意識成分,遊戲是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願望和克服創傷性事件的手段。灣的父親坐牢,鄰里的冷漠甚至害怕,同班同學的孤立,都給他帶來相當大的心理創傷,在兒童時期,兒童會自然表現出對社會行爲的嚮往,對社會羣體的試探去親近,灣自內心渴望與同伴們玩耍,渴望得到鄰里的關愛,他人的理解與關懷,現實的.生活給他很大的落差,也在心理上形成了較大的缺憾,爲了彌補現實中的缺憾,灣只能通過假想與角色扮演的遊戲方式,獲得在幻想中他人的理解與關懷,同伴的喜愛,獲得在童年應有的娛樂的快感,進而遺忘,修補父親坐牢造成的心理創傷。

在《我家姐姐花一朵》中,細米,紅藕每天爭着送梅老師回家,細米紅藕只見也因爲這個原因引發不和引起爭執,紅藕不接受細米的邀請去趕集,細米吃掉媽媽給紅藕的香瓜。低年級兒童對教師懷有的是一種尊敬與依戀之情,他們接觸學校不久,所以集體意識不強,同學之間關心不會表現於外表,在他們眼中,老師纔是學習,同學交往的班集體中心。所以細米紅藕纔會爲了得到老師梅紋的注意,吸引老師目光而爭先表現自己,主動的關懷老師。

在後面的情節中,細米酷愛雕刻,平時總喜歡在課桌,傢俱,地面上刻刻畫畫,引起家人不滿,在爸爸眼中他是一個“朽木不可雕”,在母親眼中他是一個“頑皮的倔孩子”,梅紋的出現改變了一切,細米開始變得乖巧聽話,在雕刻方面也由泄憤開始向專業學習轉變。兒童的學習活動是由不同的動力因素組成的,整個動機系統所引起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需要及其表現形態,諸如興趣愛好理想等,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經形成的學習需要從潛在狀態轉入活動狀態,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或者意向,從而成爲學習活動的動力。細米的雕刻愛好本來是起到愉悅心情的作用,是在家長眼中的一種負面情感需要,梅紋的引導與鼓勵是其產生了學習的動機(獲得讚賞與肯定),進而獲得的積極的學習動力與方向,表現的叛逆性也相對減校

兒童與成人分屬於不同的兩個世界,當我們抱怨小孩性格怪異,性情多變難以捉摸時,是我們從自己的世界,用自己的視角去揣測另一個世界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