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五篇

爲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常常要根據具體情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對一個行動明確一個大概的方向。方案應該怎麼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五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要求:

1、鞏固7個生字,掌握“有——無”“遠——近”等反義詞。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並猜出謎底。

3、會正確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具:

山水畫一幅,小鳥。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1、以前我們學過謎語嗎?背背看,對,背的是謎面,那謎底是什麼?

2、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謎語詩,詩的名字叫“畫”(板書)。

3、出示畫。

二、導入新課。

1、師:老師這兒也有一張畫,是一張我們中國傳統的山水畫。

2、指導觀察畫、理解詩的前兩句。

(1)山是什麼顏色?(先請前排一位學生說,再請後排一位學生說。)遠看也看得清楚,我們戶外活動時,很遠的大山的顏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爲什麼這兒山的顏色站得很遠都看得清呢?(因爲這是“畫”)

(3)聽山上流水的聲音,仔細聽。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聲音聽得到嗎?水聲音是怎麼樣的,學學看。

(5)看,這兒的水從那麼高的山上流下來,聲音是很大的,可我們都聽不見,爲什麼呢?(因爲那是畫!)

 三、朗讀指導

1、這兩句詩裏,有兩對意思相反的詞,請每一個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筆把它們圈出來,指名回答。

2、看,聽,都是可以做出動作來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詩人很講究用詞的,看上下句,有一對反義詞,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多整齊。

4、看手勢,朗讀。

(手勢打高,語調升高,手勢打低,語調放輕,把詩的美念出來。)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四、指導觀察、理解詩後兩句。

1、現在是什麼季節?春天開什麼花?

2、春天來了,桃花還開嗎?秋天,桃花、迎春花還在不在?

冬天呢?

3、那爲什麼這兒春天過去了,桃花還是開着呢?(是畫!)

4、出示小鳥。

(1)這裏有只小鳥,你用手扇扇它,小鳥怎麼啦?

(2)害怕了,你用一個字來說是什麼?

(3)“驚”就是心裏害怕了,所以是豎心旁,左邊一個北京的“京”,左義右聲,這樣的字,被稱爲什麼字?(形聲字)。

(4)請一位學生走至畫前)請你用手扇扇,小鳥驚嗎?爲什麼不驚?

(5)請在這兩句詩裏圈出反義詞。指名回答。

5、朗讀指導。

(1)古代的詩很講究用詞,這後兩句詩也不例外,名詞對名詞,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2)看手勢朗讀後兩句。

(手勢移動長,語調加長,手勢起伏加大,語調快。)

(3)朗讀全文。

(4)背誦全文。

 五、小結

這首詩的謎底是什麼呢?(畫)詩抓住了畫上山水花鳥的特點,寫得很美,也寫得很整齊。

六、寫字指導、講評。

重點:色、聲、無、驚。

以上就是國小一年級語文《畫》教學案例全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課文說了家庭生活中的一個小故事,小云生日那天,媽媽送給她一隻布熊。因爲媽媽總是忘記自己的生日,小云就想把生日借給媽媽,並將布熊送給媽媽。全文語言淺顯,體現了母女真情。

 【教學要求】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今、正、雨、兩4個字。認識2個偏旁飠、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給媽媽的原因。

【教學重點】

認識本課的生字和朗讀課文,從故事中瞭解母女間的情感。

【教具準備】

《生日歌》錄音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飠、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給媽媽的原因。

〖教學重點

認識生活和朗讀課文,從故事瞭解母女間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啓發談話,揭示課題

1、放生日歌曲,提問:誰知道生日是指哪一天,每個人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生日。

2、平日裏,你們會向別人借東西,也會把東西借給別人,聽說過借生日嗎?出示課題18、借生日。

二、初讀課文

1、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瞭解大意。

2、提問:

課文中誰把生日借給誰?我指的是誰?

3、再讀課文,共分幾個自然段?你想讀哪個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

1、指名讀1、2自然段。

2、認識兩段中的生字。

3、小云的媽媽說自己把生日給忘了,媽媽真得是忘了嗎?

(小云的媽媽並非忘記了自己的生日,而是隻想到別人。)

4、指導朗讀:

您怎麼從來不過生日?沒見過媽媽過生日,小云感到疑惑,要突出從來,讀出納悶的語氣。

四、學習三、四自然段

1、指名接讀三、四自然段。

2、小云把生日借給媽媽前,心裏會想些什麼?

(大家討論後,明白小云在媽媽的影響下,懂得了關心媽媽,同學們應該向她學習。)

3、指導朗讀:

最後兩句話是她經過思考想出的辦法,要讀出肯定的語氣,表現出小云的天真可愛。

五、全文朗讀

1、分角色朗讀課文,師生讀,同學與同學讀。

2、配《生日歌》讀。

六、擴展活動

親手作一件小禮物送給爸爸媽媽,並說一句祝福的話。

〖課後小結

低年級的學習貴在實字上,紮實地讀字,讀詞,讀句,讀文,能幫助學生壘好語文學習的每一塊磚。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練習書寫本課4個生字。

3、指導完成課後練習讀讀說說。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讀生字。

二、分小組自學生字

要求:

1、讀準字音,注意正、怎、飯、拿等字的讀音。

2、分析字形,用不同的辦法來記憶,指導寫字:

今:撇尖低,捺腳稍高,開口度大,撇捺相接處,點和橫收筆都在豎中線上。

正:注意橫,豎的長度,第二橫是長橫的一半,左豎是右豎的一半,最後一橫長,稍凸起託連豎。

雨:冂要寬,蹭的豎,不出框,最後四點兩兩對稱,如隔窗看檐下的雨水均勻滴下。

兩:冂內兩個人字分佈均勻,人的捺均變爲點。

3、學生寫字,老師巡迴指導。

三、複習鞏固

1、複習課文內容,完成課後練習題:

先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提示:紅花中的字可以做詞頭,也可做詞尾。

2、分小組比賽。

3、每組選出代表,全班比賽。

四、想象故事的結尾

1、請同學們編出故事的結尾。

2、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五、講評小結

〖課後小結

注重各項學習任務的有效落實。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目標達成的前提,真正落實還需要教師在課中通過調控讓全體學生有效習得。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設想】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衆朋友──古橋、樹林、山泉經過作者動情的敘述,這些自然界的朋友們也彷彿走到了每一位讀者的心中,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正當在與朋友們互訴心聲之中,作者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真切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所以本文教學定位在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以陶治學生心靈,使學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觀的教育。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假如你沒讀過《山中訪友》這篇課文,請展開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漢榮先生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學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訪問一位德高望重,曾經與自己同呼吸共患難的山中隱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訪問一位功成身退,隱居山林的朋友,他們約好了對酒吟詩;作者訪問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經常在山中實地寫生。訪一位多年不見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藝;訪一位隱居山中的詩人煮茶論詩;訪一位得道的僧人禪悟人生;訪山中的動物要保護動物等) 可李漢榮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訪了怎樣的朋友?讓我們閉上眼睛,去聽聽作者給我們講述他山中訪友的經歷。

二、整體感知

教師配樂朗讀《山中訪友》,學生聽讀並思考:李漢榮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1、誰能說說李漢榮先生去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呢?

明確:作者拜訪了古橋、樹林、山泉、小溪、螞蟻、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老柏樹等。

2、可是李漢榮先生爲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學生討論後明確: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交流探討

1、李漢榮先生是那麼地熱愛大自然,讓我們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帶着豐富的想象,跟他走進山中,去會晤他山中的衆朋友,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它?用我喜歡 ,是因爲 的句式說一句話。

2、既然是山中訪友,那麼李漢榮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嗎?他們又是怎樣交流的?

明確:李漢榮先生在文章中,已經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裏已經成了一個個玄奧而善良的思想,他對大自然的喜愛程度已經遠遠不是隻用眼睛去觀賞他們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與大自然的朋友們交談。然後美讀課文。

3、在美妙絕倫如行雲流水般的語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學生自由談)

四、課堂小結

教師結束語:當你懷着一個好心情看這個世界時,你會發現世界原來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來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員,去親身感受大自然脈搏的跳動,用大自然的語言去跟遊人進行一次心靈的交談。李漢榮先生把自然景物當作自己的朋友,感覺那麼美好,那麼親切。孔子曰: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我說:有朋自山中來,不亦樂乎?有朋自大自然中來,不亦樂乎?同學們,讓我們敞開心扉,走進大自然,去擁抱大自然,廣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課。

五、佈置作業

把在體會課文美妙絕倫如行雲流水般的語言時的美妙想象寫下來,課下交流。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2.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3.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爲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啓示吧。

二、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略)

三、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課文。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敘了什麼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c.“我”爲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爲什麼跟着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e.後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四、討論:

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後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五、佈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

一、朗讀思考: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敘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b.父親爲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啓示?

c.“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爲什麼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啓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這個環節是爲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爲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爲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啓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三、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後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四、佈置作業:

1.練習:一、二、

2.閱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內容分析:

圓的面積是學生認識了圓的特徵、學會計算圓的周長以及學習過直線圍成的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以前所學圖形的面積計算都是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而像圓這樣的曲邊圖形的面積計算,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教學關鍵之處在於學生通過觀察猜想、動手操作、計算驗證,自主探索、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並能靈活應用圓的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本課的教學應緊緊圍繞“轉化”思想,引導學生聯繫已學知識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知識中分析、研究、歸納,從而完成對新知的建構過程,建立數學模型,培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學生情況分析:

國小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很大程度屬於直觀幾何的學習階段,而幾何本身比較抽象的。本節內容學生從認識直線圖形發展到認識曲線圖形,又是一次飛躍,但從學生思維角度看,六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邏輯思維能力。這一學段中的學生已經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到數與計算、空間圖形等較豐富的數學內容,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歸納、類比和推理的數學活動經驗,並具有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繫現實生活,組織學生利用學具開展探索性的數學活動,注重知識發現和探索過程,使學生感悟轉化、極限等數學思想,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在學習活動中,要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理解圓面積的含義;掌握圓的面積公式,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實驗操作,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

3.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初步瞭解極限思想;體驗發現新知識的快樂,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能夠正確地計算圓的面積。

【教學難點】:理解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學準備】:相應;圓的面積演示教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場景——《馬兒的困惑》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馬兒吃草的範圍是一個什麼圖形嗎?

生:是一個圓形。

師:那麼,要想知道馬兒吃草範圍的大小,就是求圓形的什麼呢?

生:圓的面積。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圓的面積。(板書課題:圓的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馬兒的困惑”這一場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同時使學生感悟到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與身邊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處不在,同時瞭解學習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探究合作,推導圓面積公式

1.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師:關於圓的面積你想了解什麼?

(什麼是圓的面積?圓的面積怎樣計算呢?計算公式又是什麼?計算公式怎樣推導?……)

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來?

生: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切割成兩部分,把這兩部分拼成長方形師:哦,請看是這樣嗎?(教師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等於長方形的寬,因爲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

師:同學們對原來的知識掌握得非常好。剛纔我們是把一個圖形先切,然後拼,就轉化成別的圖形。這樣有什麼好處呢?

生:這樣就把一個不懂的問題轉化成我們可以解決的問題。

師:對,這是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當中的一種很好的方法。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方法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

師:那圓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什麼圖形?你們想知道嗎?(想)

2.演示揭疑。

師:(邊說明邊演示)把這個圓平均分成4、8、16份,沿着直徑來切,變成兩個半圓,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

師:如果老師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那又會拼成一個什麼圖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師演示)。

師: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師再繼續分下去,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會越小,拼成的圖形就會越接近於什麼圖形?(長方形)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滲透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那就是轉化的思想,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新的問題可以轉化成舊的知識,利用舊知識解決新的問題。並藉助電腦的演示,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化曲爲直的剪拼過程。]

3.學生合作探究,推導公式。

(1)討論探究,出示提示語。

師:下面請同學們看老師給的三個問題,請你們四人一組,拿出課前準備的學具拼一拼,觀察、討論完成這三個問題:

①轉化的過程中它們的(形狀)發生了變化,但是它們的(面積)不變?

②轉化後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的(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圓的(半徑)?

③你能從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推導出計算圓的面積的公式嗎?嘗試用“因爲……所以……”類似的關聯詞語。

師:你們明白要求了嗎?(明白)好,開始吧。

學生彙報結果,師隨機板書。

同學們經過觀察,討論,尋找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師:如果圓的半徑用r表示,那麼圓周長的一半用字母怎麼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師:如果用S表示圓的面積,那麼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就是:S=πr2

(4)齊讀公式,強調r2=r×r(表示兩個r相乘)。

從公式上看,計算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麼條件?在計算過程中應先算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拼成的長方形與圓之間的對應關係,有效地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1.同學們,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要求圓的面積,必須先知道什麼?

(再次出示牛吃草圖)

師:這匹馬最多能吃多大面積的草,現在會求了嗎?

教師應加強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指導,並提醒學生注意公式、單位使用是否正確。

2.教學例1。

如果我們知道一個圓形草坪的直徑是20,每平方米草皮8元,鋪滿草坪需要多少錢?

要求鋪滿草坪需要多少錢,要先求什麼呢?(先要求出圓形草坪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我們該怎樣求它的面積呢?請大家動筆算一算這個圓形草坪的面積吧!

師: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與圓面積計算有關的實際問題。

(出示第三題)

3.小剛量得一棵樹幹的周長是125.6c。這棵樹幹的橫截面的面積是多少?

分析題意後學生獨立完成(組織交流,評價反饋)

同學們真棒,解決完上面的三個問題後敢不敢來挑戰下面的問題?

4.已知半圓中三角形ABC的高是5釐米,面積是30平方釐米,半圓的直徑是多少?求陰影部分面積。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掌握了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可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解答,從而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小結、回顧反思

師:你們對於圓面積的疑問現在解開了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知道哪些條件就可求圓的面積?

(知道半徑、直徑或是周長)

知道半徑:S=πr2

知道直徑:S=π(d÷2)2

知道周長:S=π(C÷π÷2)2

師:同學們,猜想驗證、操作發現是我們在數學學習中探索未知領域時經常要用到的方法,用好它相信同學們會有更多的發現!

【設計意圖:全課總結不僅要重視學習結果的回顧再現,也要關注學習經驗的反思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科學探究的方法。】

五、課後延伸

圓除了轉化爲長方形,還能轉化爲什麼圖形呢?

板書設計:

長方形的面積 = 長 × 寬

圓的面積 =圓周長的一半 × 半徑

S = πr × r

= π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