孃家的故事觀後感

由於工作關係,我是很少看電視劇的。一則平時看電視的時間本來就少,看電視劇的時間更是基本沒有;二則當下的電視劇,雖然獲這獎那獎的不少,但能夠真正震撼心靈的作品恐怕就屈指可數了。以我掌握的有限資料,安徽衛視時下正在熱播的《孃家的故事》便是這爲數不多的好作品之一。

孃家的故事觀後感

近期女兒比較調皮,只要我一回家便哭着喊着讓我跟她做遊戲,尤其是晚上,必須全程陪她排積木、玩橡皮泥或者“剪子包袱錘”。於是,在這期間,我便有幸欣賞了妻子一向愛看的電視劇——《孃家的故事》。聽妻子介紹,該電視劇已經播到了第三部,從第一部一直看過來的妻子,時常看的熱淚盈眶。今晚也是如此。三歲多的女兒看到後,和往常一樣,很懂事的給她遞上一張溼巾來……

乍一聽題目,很讓人一下子想到也就是孃家一些婆婆媽媽的事情,恐怕沒有多少看點可言。但細觀看,竟看出一點道道來。我最急於想說的是,這部電視劇非常真實。所謂真實,就是劇情非常貼近我們平常人的生活,展現的都是日常瑣事、俗人生活,但一舉一動無不揭示着一些平時我們極易忽略的簡單道理,扣人心絃,引人反思,催人反剩比如何小東和女兒的關係處理上、江玉鳳得病後的判若兩人上,還有沈建宏曲折的創業經歷上都是如此。她通過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把我們通常認爲複雜的事情,用簡單的道理表達出來,使人看後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我感覺在浮躁之風極易盛行的當下,這是尤其值得稱道的。如果說在我這個80後的記憶裏還能夠搜索到類似感覺的話,恐怕只有家喻戶曉的《渴望》能夠與之媲美了。在這種感覺驅使下,隨着劇中人物履歷的演變,不知什麼時候,我竟然也淚流滿面了。

除此之外,《孃家的故事》系列之所以能夠打動我,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衆多實力派演員的演技。所謂“實力派”(不一定合適,姑且這樣稱呼),並非網絡媒體上整日靠八卦吸引眼球的“紅人”,也不是因出演過多部所謂“大-片”而紅極一時的帥哥美女,而是靠真功夫、真演技贏得觀衆打心眼裏喜愛的真正偶像。比如沈萬海的扮演者林在培,何守傑的扮演者石維堅,李秋萍的扮演者何賽飛等等,都是如此。

前段時間國家廣電總局出臺新的“限娛令”,我覺得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比如節目同質化問題,調解類、講故事類、方言類節目一窩蜂的上,比如鋪天蓋地的來自白大褂和幼稚孩子的廣告,這些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或許,《孃家的故事》系列恰好爲地方衛視的文化體制改革開出了一劑良方。因爲只有真功夫,纔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熒屏也纔會真正贏得觀衆。這使我想起來前段時間各省衛視曾經熱播過的《楊光的.快樂生活》系列,也是通過建立在真功夫基礎上的獨闢蹊徑和創新探索贏得了不少民心。他們的真功夫,不是來自娛樂新聞,不是來自鋪天蓋地的宣傳,而是來自紮紮實實的基本功,這是任何渲染和“賣關子”都不能學得來的。我覺得,這些老演員身上經過勤學苦練學來的真本事,經過數次歷練所形成的氣質,是最爲可貴的。這些老演員,應該成爲當今衆多出道人的學習楷模。或許,只有這樣,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向文化強國進發”的號角纔會更加地真對真實打實。

爲什麼時下很多熱心人士呼籲淨化熒屏?爲什麼我們現在打開電視很難看到真實的生活?個人認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利益驅使下,已經有很多人忘去了原有的“根”。或許,這就是黨中央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原因之所在吧。這使我想起了小時候特別愛吃的煎餅,那是母親用石磨一點一點推出來,用鏊子一點一點攤出來的。而今,石磨煎餅已經基本上被現代化的機器煎餅所取代,我們不得不承認是一種進步的同時,也失去了一種叫做樸實的“根”,比如機器煎餅就怎麼也吃不出石磨煎餅的那種香味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更覺得,不論怎麼改革,真實這個“根”不能丟。或許,這個“根”,就是我們永遠的“孃家”。

電視劇如此,做人也是這樣。這就是《孃家的故事》系列給我的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