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中行走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在愛中行走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愛中行走讀後感

這本書選自馮老師推薦的“大夏書系”,我在手機上草草翻閱,覺得題目《在愛中行走》很有詩意,於是買了回來,拿到後才得知這是9名校長眼中的教育細節之美。

仔細拜讀,被大師們的文筆,理念、魄力以及他們的作爲所感動,時而激動不已,心中涌起一團熱火,總覺得自己應該幹些什麼;時而會被其中的案例感染流下淚花。

一、校園文化的匠心設計

從教近三十年,自己雖一直在農村學校,卻不算偏遠,我深深地感受着校園環境、教育理念的不斷更迭,教學樓、學生食堂、花園也包括衛生間,我親歷着這一切的變遷,確實都在進步。但是當看到竇桂梅校長介紹他們學校的達100多種以上的樹木:法國梧桐、加拿大紅楓、“鬆中皇后”白皮松……華應龍校長介紹他們的生物角:美麗的.孔雀、可愛的小鳥、奇特的火雞、靈活的松鼠……衛生間不是一排蹲坑而是一扇扇小門,小門上有精緻的小標牌、美麗的圖案、溫和的語言時……我還是深深地感受到距離,雖然我們的孩子在現有的條件下依舊很快樂健康的成長,但他們缺少見識、文明、優雅和品味。

二、全新的教學模式,值得學習和借鑑

長沙市朱愛朝校長提出的以“二十四節氣”爲主題,講傳統故事,誦古典詩詞、體驗節氣中的遊戲和習俗等形式,讓學生記錄自然筆記,是那麼熟悉卻被忽略的主題,紮實也接地氣。

竇桂梅老師提出的“讓考試變成嘉年華,真正實現樂學目標。”是一個不錯的考試方法。從教20多年來,對於班上那些中下遊學生,一直是老師們忽視的,不免有一些歉疚,他們學習成績總在不上不下的尷尬地帶,老師不批評,也不表揚,每每想靜心跟這些孩子聊聊的時候,可能會因爲這樣或那樣的事情耽誤,畢竟不是非解決不可的問題,必須叫家長溝通,或跟孩子當面解決;他們更不優於那些優等生,活動或成績總會讓老師掛在嘴邊,這些中下層次的孩子也許長此以往習慣了那份默默。但作爲老師應該給予他們表現的機會,我認爲可以通過過關測試,把平時的整張試題測試變成碎片,字詞、背誦、默寫等,他們或多或少的會優於別人,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也增加了老師關注機會。

三、蘊含哲思的言語,激勵自己不斷前進和成長

北京第二實驗國小華應龍副校長在介紹李烈校長時,摘述了李校長在元宵節前夕的一段話,我覺得非常好,“人有時候應該像水一樣前進:如果前面是高山,就繞過去;如果前面是平原,就漫過去;如果前面是張網,就滲過去;如果前面是閘門,就停下來等待時機。願你如水般順應萬變,快樂前行。”生活中有時候難免有迷茫或停滯不前的狀態,但是李校長的話語似乎道出了所有的境遇,每一種情況下,你應該怎麼做,即便是對一個已過不惑之年的人來說,也是醍醐灌頂,豁然開朗,這給予的是一種智慧和策略,也是面對困難的一種勇氣和膽識。

張麗鈞校長這樣說過:“上帝愛人愛不過來,於是有了母親;母親愛人愛的偏狹,於是有了教師。教師給予學生的愛稱得上盈而不溢、勞而不矜、嬌而有度、諍而有益。”這是對教師的愛的一種詮釋,公正、熱情、持久卻有度,這是對老師的更高要求。

最後,我以程紅兵老師的話做結語:“如果教育是農業,那麼教師就是農夫,但教師是一個有詩人氣質的農夫,做着有詩意的事業。我們默默地耕耘,我們澆水培土施肥,我們對每一棵幼苗都竭盡全力,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開花,也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才能結果,甚至我們不敢肯定,每一棵幼苗最終能開出多少豔麗的花,能接出多大的果實,但我們依然執着努力,耐心地等待,靜待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這就是詩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