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德的社會實踐報告(通用5篇)

一段難忘的社會實踐結束了,這次社會實踐讓你有什麼觸動呢?寫一份實踐報告,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實踐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社會公德的社會實踐報告(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會公德的社會實踐報告(通用5篇)

社會公德的社會實踐報告1

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爲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爲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爲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作爲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總體情況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說:“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爲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爲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脫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助人爲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爲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爲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爲善最樂”、“博施濟衆”等廣爲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爲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爲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爲榮,以損人利己爲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說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着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爲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爲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說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爲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爲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爲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爲負責。

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爲榮,以違法亂紀爲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爲舞弊不足爲怪,能夠泰然處之。在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爲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人。

綜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準,但我們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王偉凱表示:“大學生依然單純,素質並沒有下降。”在得到社會肯定和表彰的同時,我們應時刻謹記肩上的神聖責任,時刻以社會公德典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好地做一名社會公德形象大使。

社會公德的社會實踐報告2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道德是維繫一個社會不斷髮展的基本保障。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是自古以來,一直是私德繁榮,公德匱乏。隨着時代的變化,社會公德在當今社會已然成爲人的立身之本、社會和諧發展之基、治國安邦之道。在日新月異的21世紀,社會公德更要與文化氛圍,環境狀況結合在一起。當代大學生作爲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社會公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21世紀我國的面貌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大綱》:“現在和今後一二十年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和學科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能否實現,關係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這樣的評價和預估是科學明智的。那麼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究竟如何呢?我們做了相關調查,以期在瞭解到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情況下,分析原因研究對策,爲大學生公德建設獻計獻策,最終促進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公德意識進步和發展。

二、大學生公德現狀調查及分析

各文獻中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定義略有不同,這裏採用的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文明禮貌,助人爲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這一定義。針對各個方面分別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17個問題,面向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本科生髮放問卷300份,收回291份,其中291份有效。

(一)積極方面占主導地位

從調查問卷反饋的結果來看,應當說大多數人具有比較正確的公德意識,能夠在日常行爲中遵從社會公德。主要表現在:

1.在文明禮貌和助人爲樂方面。被問及“在學校見到老師或者同學,會主動打招呼嗎?”83.5%的同學能夠做出積極正面的回答。以及“上課時,你會把手機調成振動嗎?”高達88.7%的同學一定會調成振動。說明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夠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禮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時73.2%的同學願意積極參加各種校園公益活動,還有89.7%的同學會主動給有需要的人讓座。從這些數字中就能看出,當代的大學生具有很高的文明素養和助人爲樂的奉獻精神。

2.在環境保護和愛護公物方面。83.5%的同學不會在景區隨意扔垃圾,77.3%的同學對於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的行爲非常反感。高達75%以上的比率說明,隨着近幾年國家在環境保護和愛護公物方面的大力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當代大學生的保護環境和愛護公物的意識得到了穩步提高,形成了非常明晰的環保概念和意識。

3.在面對網絡言論方面。72.1%的同學都會“非常謹慎”地在網絡上發表言論,74.2%的同學能夠不受網絡上一些抨擊社會的言論的影響。在被問及“如何看待人肉搜索這種行爲”時,72.2%的同學表示反對,對於網絡上的不文明用詞85.6%的同學都表示非常反感。這些數據表明,當代大學生在面對網絡世界的一些偏激言論和不健康內容時能夠保持基本的公德認識,不受影響和蠱惑,堅持自我認識事物的標準。

4.在誠信方面,當被問及“如遇到路人問路,你會如何作答時”,87.6%的同學都選擇了“如實回答”;被問及“如何看待網絡抄襲行爲”;69.1%的同學都表示堅決反對;這說明大多數大學生都恪守誠信準則。

(二)缺失方面有待提高

雖然現階段,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社會公德水平是很高的,主流是積極進步的,但是依然存在着諸多問題,很多地方值得深思,並不斷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主要體現在:

1.責任感和正義感的缺失。在調查中,當被問及“如果發現有人作弊通過四、六級考試,你會如何?”時,僅有17.5%的同學選擇“立即舉報”,33.0%的同學選擇“裝作不知道”還有49.5%的同學選擇了“會告訴其他人,但是不會舉報”。還有在被問及“在公共場所遇到小偷,如何做”時,僅有10.3%的同學選擇了“奮不顧身去抓小偷”。這一數據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都選擇了明哲保身的做法,缺乏主人翁意識,並沒有極強的責任感和正義感。衆所周知,責任感和正義感是一個人應有的優秀道德品質,但是調查數據顯示的結果令人十分擔憂,一羣沒有責任感和正義感的青年人如何能夠承擔起國家的未來和命運。

2.公共責任意識不強,在問卷中,當被問及“你會打掃宿舍的公共區域嗎?”僅有62.9%的同學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相比於其他社會公德問題,平均低出15個百分點。我們認爲公共意識是現代公德意識的前提和出發點,是對自我意識的昇華,同時又是對自身以外事物的肯定。我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能夠將外界與個人聯繫在一起,纔是真正做到了實現自身的價值。而相當一部分同學,並不能認識到公共意識的重要性。

3.法制觀念不強,這一點在問卷中表現得極爲明顯。當被問到“在無人看守的十字路口,會闖紅燈嗎?”僅有37.1%的同學回答“一定不會”,4.1%的同學回答“一定會”,而58.8%的同學回答“沒有車輛通過就會”。這一數據暴露了,當代大學生法制觀念的模糊和法律意識的淡漠。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體人民的奮鬥目標。遵紀守法是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公民道德規範的底線。當代大學生作爲整個社會羣體中的高知識階層,理應有更加過硬的法律道德意識,但是依然出現爲一己方便而不遵守法律的現象。

三、原因研討

當代大學生本應該是國民表率,社會棟樑,但卻依然表現出與實際知識水平不相稱的道德水準,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這不禁使我想起司馬遷在《資治通鑑》中曾提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造成當今大學生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複雜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一)社會的多元化

目前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趨勢。社會多元化導致大學生對於社會公德的認識有向碎片化發展的傾向。尤其是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更是對廣大正在由青年人向成年人轉變的大學生產生了侵蝕和動搖。同時我們注意到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融入大學生生活中,大量的負面信息“一切向錢看”“寧願坐在寶馬裏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衝擊着大學生的道德底線,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產生不健康的心理預設。

(二)家庭教育觀念陳舊

在中國家庭中,家長大都抱着“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思想,寄希望於孩子能通過上大學,找好工作來光宗耀祖。很少甚至沒有家長把真正提高孩子自身的道德修養才作爲教育的最終目標。另一方面生活上父母的大包大攬,使得大多數學生成了只會學習的工具,缺乏道德養成的機會。再由於獨生子女政策,使父母給予孩子太多的愛,造成大學生思想的不夠成熟,最終可能釀成大禍。馬卡連柯曾說過:“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愛不夠,子女會感到痛苦。但過多的溺愛雖然是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三)學校教育模式的不完善

學校本應是有意識、有目的進行道德教育的主戰場,可是當今中國的高校將學生的成績當作評價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素質教育。如清華投毒案,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反映了中國高校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上存在的缺失。

四、探索增強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途徑

當代大學生公德意識的缺失,雖然不是主流,但確確實實地存在着。讓人痛心疾首。但在歷史變革時期,我們既要認真對待,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要放平心態,客觀地看待事實。筆者認爲,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積極開展社會公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防止社會公德教育在大學生中斷檔

應在大學課堂中加入社會公德認識與實踐的課程,使同學們首先在校園中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如協助宿舍管理員共同清理宿舍樓,杜絕在公共場所摟摟抱抱等不雅行爲;然後再到社會上參加實踐活動,如義務獻血,幫助環衛工人。通過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達到社會公德教育的目的。

(二)發揮家庭作用,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一直以來都存在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悖的情況。這種現象使廣大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困惑。如,面對暴力行爲,學校教育要求學生要勇於與惡勢力鬥爭,而家庭教育則要求孩子知難而退,明哲保身,這樣的結果是無論大學生怎樣做,都不能得到整個社會的共同認可。而對於青年人來說,得到社會各層的認可是十分重要的激勵,所以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對廣大學生灌輸正確的社會公德思想,也要對廣大家長們輸入正確的理念,帶動整個社會公德意識的提高。

(三)優化社會環境,爲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的滑坡,與當下社會存在着大量不正之風有密切的關係。腐敗現象,網絡上抨擊社會的言論,沒有道德底線的娛樂節目和八卦新聞,都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極爲不好的影響。作爲媒體人和娛樂人,應該樹立先進的典型,傳遞正能量。如近幾年央視的《感動中國》節目就對全國人民,特別是大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筆者認爲應該多多弘揚先進感人的事件,而不是去大肆宣傳負面消息,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媒體應有的作用,將社會風氣向積極健康的方面引導。

(四)健全獎懲機制,真正做到獎罰分明,扶正壓邪

對於那些嚴重踐踏社會公德的同學必須有相應的懲罰機制,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打擊校園存在的不正之風,以幫助、教育同學爲目的,加強他們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自律能力。對社會公德方面表現突出的.更要給予精神或物質上的鼓勵,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行爲。

社會公德的社會實踐報告3

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的開創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我們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如何加強當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難題,到目前爲止關於道德修養教育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科學教育體系。

當今的大學生獨生子女很多,隨着物質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大多數父母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狹獈、唯我獨尊的習慣。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爲人民服務爲核心,以集體主義爲原則,以誠實守信爲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爲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作爲大學承擔着培養四化建設所需人才的搖籃,在人才質量把關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的社會發展需要綜合素質的複合型人才。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在人才質量關上起着重要意義。高尚的道德品質並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形成的。因此,我們要在大學期間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也要學模範、創先進,不斷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

爲了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對現實狀況的真實瞭解,我們經過的仔細的調查。調查結果:

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你認爲這一生應當怎樣度過?”這項調查中,62.5%的同學認爲“要不斷的充實自己以便不落後於時”,18.25%的同學認爲“應當爲國家的興盛和繁榮而努力學習”。在“你認爲人生價值何在?”這項調查中,有50%的同學認爲“看自己爲社會所做貢獻的大小”,有19%的同學認爲“自我滿足程度”,25%的同學卻選上了“說不清楚”這一選項。

二、關心社會問題。

調查顯示:有87.5%的同學通過新聞媒體、電視、報紙等方式瞭解社會問題,也有10%的同學選了“不關注社會問題”的選項。在“國際國內形式你最關心的問題”這項調查中,有50%的同學選擇了“政治、軍事形勢”這一選項,有31.25%的同學選擇了“經濟、科技發展情況”,有12.5%的同學選擇了“文化教育方面”。在“你認爲目前中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一項調查中,有43.75%的同學認爲是“政府官員和企業領導的現象”,有25%的同學認爲是“誠信危機”,還有25%的同學認爲是“道德失範”。

三、社會適應能力,以及愛好方面。

在“你比較感興趣的社團組織”這項調查中,有43.75%的同學選擇“由興趣愛好方面組建的社團”,有31.25%的同學選擇“老鄉會之類的社團”,僅有25%的同學選擇“共青團和中國共產黨”。在“參加社團的目的是什麼?”一項調查中,有43.75%的同學選擇了“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學習知識,鍛鍊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有37.5%的同學選擇了“作爲面向社會,方便找工作的資本”。在“遇到困難你的表現”一項調查中,有96%的同學表示可以冷靜面對困難。

四、其他方面

結果顯示:在個人與集體利益相沖突的時候,有84%的同學可以以集體利益爲重。在“你認爲公共政治課的作用”這項調查中,有50%的人選擇“指導人生”,有12.5%的同學認爲“可以更好的理解國家政策”,但有19%的同學認爲“沒有什麼明顯作用”。在“你認爲當代大學生的現狀”這項調查中,有43.75%的同學認爲“當代大學生思想先進,有知識,但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有18.25%的同學認爲“追求時尚,享受生活”,但是,有25%的同學認爲是“混時間,混文憑”。

存在的問題:

我們大學生應當多多樹立模範形象,提高道德修養的學習氛圍,從過去全社會學雷鋒,學習孔繁森等給人們的思想,來改善我們今天的大學思想教育。特別是我國最近發生的“非典”災難,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在這非常時期涌現出來的.白衣天使的先進事蹟,很值得我們當代大學生去學習。她們的道德品質是那麼高尚,我們應當向她們學習,實際上“非典”時期,她們在無私奉獻的同時,也相當於給我們的當代大學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課。

在黨和國家的要求下,我們應當更好的響應國家的要求,應該更多的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不斷增強我們適應社會的能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給社會奉獻我們微薄之力,爲祖國的建設努力拼搏。

真正明白我們年輕人需要什麼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主動的去實施行動。爲了祖國的繁榮富強不斷奮鬥、不斷進取……同時也要不斷的反思:我們年輕一代需要的是什麼……

一、人生觀、價值觀有些模糊。

大部分學生了解自己的任務,清楚現在的社會競爭情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學沒有明確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潛在的人生危機。

二、素質方面有所欠缺,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

在如此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我們當代大學生,雖然有文化,有知識,但是我們無法很好的適應社會的需要和當今激烈的競爭,那就根本無法談及爲社會做貢獻、無法達到社會以及老師家人對我們的期望。

三、對黨和國家的政策瞭解欠缺。

對黨和共青團沒有濃厚的興趣,就很難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不能很好的響應國家的號召,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讓當代大學生切身的參加和體驗政治活動,瞭解黨和國家的政策。

如何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改變這些現狀呢?

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老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作爲成人教育學院這一特殊的學院,招收的學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對教師隊伍的要求就更嚴格,作爲教師自己都忽視首先修養,又怎樣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呢?現在許多教師只管書本的教學任務,忽視思想道德教育,臺上教師上課時而有些學生卻在下面講話、看小說、零食等不文明行爲是對教師的勞動成果不尊重的行爲,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但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師不說或懶得說,這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教師不但承擔着教學任務的職責,而且也承擔着育人的義務,如果學生養成了這些壞習慣,走上工作崗位上如何能肩負四化建設的重任呢?

但是,作爲我們學生更應當從自身來考慮和解決問題。

作爲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當明白我們肩負的重擔,應當明確我們的任務。我們象牙塔裏的莘莘學子,走向社會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建設者。大學階段是我們這些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大學生教育者承擔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由於我國經濟落後,教育投資相對於發達國家如杯水車薪,教育體制畢竟還是以應試教育爲主,進入大學教育的學生畢竟是經過激烈競爭的優勝者,在中學階段的教育是以題海戰略爲主,父母、老師一般都認爲學生成績好就是好學生,而其他方面的缺點都被良好的成績所掩蓋,這叫“以優遮百醜”,這樣學生進入大學以後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沒有負擔放縱自己,長此以往就很危險,可見思想道德教育對大學教育是多麼重要啊。所以我們的大學教育應當注重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們大學生自身反省,自我認識。

我們應當努力學習的同時也要積極的關注社會,關注我們身邊的事。在許多的社會實踐中,我們應該更多的去掌握一些在社會競爭中生存的技巧和方法。

社會公德的社會實踐報告4

“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羣者謂之公德”。說到社會公德,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是相對於私人生活而言的,公共生活的領域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而逐漸擴大,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當代社會,公共生活日益成爲社會成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公德則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層次。

調查目的: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思想道德修養。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素質,已成爲我國傳播社會公德意識和實踐社會公德規範的重要力量,對宣傳、維護社會公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調查研究,瞭解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發現大學生公德意識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如何更好地傳播公德意識的建議,共創和諧社會。

調查形式:

於20XX年4月7日,隨機抽取湖南地區兩所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和中南大學)的210位學生進行調查,其中男生佔49.7%,女生佔50.3%,調查問卷回收率79.5%,有效問卷167張,有效率100%,人工處理數據,統計圖表用excel來繪製。

調查內容:

從長沙市大學生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態度,對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態度以及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態度三個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一、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態度

此次調查我們通過如下幾個問題,對大學生對待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態度進行了研究。

1、坐公交車時,你會給老幼病殘孕讓座嗎?

2、坐公交車時,你自己沒有座位,但看到坐着的年輕人對身邊的老人小孩熟視無睹,你會?

3、你會在自習室裏大聲接電話嗎?

4、一位農民工的權益受到侵害,但卻不知如何維護,而你恰好懂這方面的法律知識,你會?

調查發現對於問題一,有70%以上的同學表示一定會讓,25%的同學表示視情況而定,只有3%左右的同學表示不會讓。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具有基本的公德意識,視情況而定的同學,可能是因爲公交車上人很多,自己的座位離老人又遠,不方便給老人讓座。對於問題二,有75%左右的同學,只是心中責怪那人沒素質,但沒有任何行動,有5%左右的同學表示不在意,15%的同學表示提醒年輕人讓座。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具有公德意識,至少對這種行爲表示不滿,但絕大多數保持沉默,缺乏維護公德的勇氣;更深層次的探究,還是私德在起作用,害怕別人不聽勸告,而使自己尷尬,或者說不知道怎樣用委婉的方式提醒他人;在公德與私德之間,大多數人還是在維護私德的基礎上再去維護公德,問題四和問題五同樣顯示出了這樣的問題。

二、對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態度

我們主要是通過調查大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度,以及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等方面進行研究的。

1、你對國計民生的態度是

2、你曾主動去無償獻血嗎?

3、你曾經利用手機或網絡等媒介傳播過淫穢暴力等不良信息嗎?

調查發現,對於國計民生的態度,有57%的同學表示偶爾看一下,只瞭解周圍人談論的事情;40%的同學表示很關心,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只有3%的同學表示與自己無關的不關心。表明大部分同學還是會去關心社會問題,但並沒有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大多都是從別人不經意的談論中,獲得信息的,也有極少數同學表示不關心。當我們調查大學生無償獻血情況時,我們瞭解到有36%的同學表示想去,但不放心;33%的同學沒有獻過血;31%的同學無償獻過血。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還是願意去無償獻血的,但有30%多的同學卻不敢去獻血,因爲擔心衛生條件,害怕自己因爲獻血而感染疾病。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我們認爲跟負面宣傳有關,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報道,大多是會因此而感染病毒。我們的社會、政府應該積極爲大家創建一個安全的環境,作一些正面的宣傳與引導,消除人們心中的障礙,建立人們對社會的信賴。隨着近年來網絡逐漸成爲大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網絡活動也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問題,如網絡暴力,色情信息氾濫等,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們對大學生在網絡中的道德作了調查。調查結果如下:有81.25%的男生從來沒有在網絡上傳播過淫穢暴力等不良信息,93%的女生從來沒有做過,11.25%的男生曾經有過這種行爲,但現在不再有,僅1%的女生有過這種行爲,7.5%的男生一直都有這種行爲,6%的女生一直都有這種行爲。 結果顯示,在網絡上接觸不良信息並傳播不良信息的人羣中,男生明顯多於女生,究其原因,可能是男生的好奇心比女生強。作爲當代大學生,應該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健康進行網絡交往,避免自己沉迷網絡,養成自律精神。

三、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態度

此項內容,我們主要是通過大學生對待環保問題的態度,進行研究的。

1、你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態度是

2、如果在舉行一些環保活動,你會積極參與嗎?

在調查大學生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態度時,有70.5%的同學表示有意識,儘量少用;6.5%的同學表示堅決不用;25%的男生表示不在意,6%的女生表示不在意。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學有一定得環保意識,在能不用的情況下儘量不用,女生的環保意識要強於男生。可能是因爲女生比較細心,比較關注細節,更注重環保。部分原因可能是性格差異造成的。同樣在調查大學生參加環保活動的積極性中,我們發現女生的積極性也要高於男生。

從上述三個方面的分析表明長沙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具有以下特點:

一、大多數大學生具有公德意識,並在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

二、大多數大學生能自覺遵守公德但缺乏維護公德的勇氣;

三、大多數大學生還是會在維護私德的前提下再去維護公德。對於以上特點,我們認爲有如下原因:

1、大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修養和素質有待加強和提高;

2、社會公德所規範的行爲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爲細節,而大學生往往會忽視這些細節;

3、從衆心理普遍存在;

4、網絡中的不良信息的影響,如:網絡中的暴力遊戲等;

5、學校和家庭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待加強;

6、社會陋習依然存在。

關於如何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公德意識,我們有如下建議:

1、首先是加強大學生自身修養與素質,通過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公德意識,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懂得“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的道理,從小事做起,從小節攻起,帶頭踐行公德規範;

2、其次應該加強家庭與學校對大學生公德意識的教育。大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家和校園,作爲家長應該給孩子正確的道德教育,不要將一些自私利己、時時提防他人的錯誤思想教給孩子;作爲學校,應該多開展一些有關加強公德教育的活動,讓同學們積極參與,並讓他們從實踐中培養公德意識;

3、最後政府應該要爲提高大學生公德意識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在路邊乞討的人們能夠獲得救濟;完善醫療保障制度,讓人們在更完全、更清潔的醫療環境中得到治療。總的來說,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進一步加強需要個人、家庭、學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實現。只有人們社會公德意識的普遍提高,社會風氣纔會逐漸變好。

社會公德的社會實踐報告5

社會公德是指在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要求每個社會公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衆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是社會生活中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爲準則,是維持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進行的最基本條件。

社會公德的內容是對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規範和要求。

作爲社會主義社會的新公民,和諧社會的主人公,其社會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着我國精神文明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爲此我在20xx年12月12日進行了一次關於科爾沁左翼後旗(簡稱科左後旗)甘旗卡鎮公民的社會道德的調查。

科左後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東南部,東部和南部分別與遼寧、吉林兩省毗鄰,屬東北經濟規劃區。總土地面積11570平方公里,轄16個蘇木鎮(場),262個嘎查村,總人口40.2萬人,其中蒙古族佔73%,聚集着蒙、漢、回、滿等19個民族。這裏人傑地靈,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各項事業興旺發達。素有“馬王之鄉”、“黃牛之鄉”、“沙稻之鄉”、“民歌之鄉”、“旅遊之鄉”的美譽。

此次調查在科左後旗甘旗卡鎮進行,調查對象爲科左後旗甘旗卡鎮的全體公民,我利用自制的調查問卷(請見附表)對公民進行了隨機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00份。

通過問卷設計,調查實踐,數據統計,我順利完成了“關於科爾沁左翼後旗甘旗卡鎮公民社會公德”的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看:公民作爲社會主義社會主幹羣體,70%左右的被調查的公民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20%左右的公民表現爲良好;僅有不到10%的公民公德意識薄弱。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爲標準,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相關。

在我國現代社會中,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爲:

1.文明禮貌;

2.助人爲樂;

3.愛護公物;

4.保護環境;

5.遵紀守法。

爲此針對這五項內容進行調查。

1.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爲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社會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相處,舉止文明以禮相待。自覺杜絕說髒話、隨便猜疑、欺騙他人等惡習。這是處世做人最起碼的要求。

在講文明禮貌方面,在被調查的人員中100%的公民認爲文明禮貌十分重要。95%的公民表示做到了尊老愛幼,81%的公民能夠禮貌接待陌生人,84%的公民會主動向老弱婦幼和殘疾人讓座,並且覺的理所應當。但是在對待自己父母親人方面,62%的公民表示曾經對父母不禮貌,如大聲呵斥等。另外,70%的人在生活中不自覺的使用不文明用語或者做出不文明行爲。94%的公民認爲幾乎每天都能在外出期間或工作間聽見不文明用語或者看見不文明現象。

由此可見,公民對文明禮貌的普遍認知程度比較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付諸行動。文明禮貌反應一個人的基本道德素養,也體現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

2.助人爲樂

助人爲樂,見義勇爲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調整相互關係的最一般的行爲規範之一。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助人爲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在助人爲樂方面,78%的公民自願參加過愛心捐募活動。65%的公民會對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54%的公民有見義勇爲的想法,96%的,公民在面對不法行爲時選擇量力進行制止,只有3%的公民會選擇“路過打醬油”。

由此可見,公民對幫助他人,見義勇爲持支持態度。

3.愛護公物

愛護公共財物是社會公德極其重要的內容。尤其在公共場合更要注意這一點。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根據調查數據,觀察發現,公民對於公共設施的愛護也比較好。

在愛護公物方面,65%的公民對愛護公物態度不夠堅定,認爲應該視情況而定。83%的公民表示有過損壞公物的經歷(如踩踏牆壁,踩踏草坪等),94%的公民表示在看見有人損害公物會加以制止。

由此可見,公民對愛護公物的意識應該有所提高。社會公物是社會共有的財富,應該加以珍惜與愛護。這既是對社會勞動成果的尊重,也是對社會財富的節約,有利於資源的使用。

4.保護環境

保持社會公共生活的環境整潔、舒適和乾淨,保障社會爲了成員的身體健康,每個公民都應當講究公共衛生、保護生活環境,這也是社會公共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行爲規範。講究公共衛生,造成優美環境,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是社會風尚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如此表明公民對我們生活的環境還是很愛護的。

在保護環境方面,86%的公民認爲愛護公共衛生極其重要。53%的公民參加過環境保護的行動。75%的公民表示對城鎮一些破環環境的行爲(如隨意丟棄垃圾)表示厭惡。但是對於已在地下的垃圾只有13%的人選擇拾起放入垃圾箱。同時在草坪玩耍時,36%的人表示無所謂,60%的人選擇視心情而定。

由此可見,公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強,有很高的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明,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5.遵紀守法

法律是對公民行爲的必要約束及規範,是對道德的補充。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紀律,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既要遵守國家頒佈的有關法律、法規,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場所的有關規定。遵紀守法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以遵紀守法爲榮,以違法亂紀爲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由此表明公民在遵紀守法着方面的狀況並不理想。公民對自己的紀律要求比較低;在遵紀守法方面還有待提高。

在遵紀守法方面,79%的公民瞭解一定的法律知識。只有極少數的公民對於法律意識比較淡薄。正如我們的調查,對於“在公共場所插隊行爲的態度”有一半以上的公民表示會馬上制止,三分之一左右的公民會在心裏抱怨,僅有5%左右的公民會在心裏謾罵和15%的公民對此視而不見。

由此可見,公民對紀律意識應該加強,遵守法律法規,履行作爲公民的義務。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自覺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法紀觀念。

當前,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的主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但是存在着一定的不文明行爲,少部分公民存在着道德問題。究其源頭,其原因有二。

(一)思想品德,道德修養等重視不夠。在當今的商品經濟時代,整個社會都存在着社會道德問題,道德修養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人們對社會公德意識標杆開始下降,嚴重的影響了公民的人生價值的趨向與追求。

(二)公民自身的主觀因素,現在的公民大都爲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家長的溺愛,成長的環境往往一帆風順,由此造成了他們缺乏一定的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人生價值認識產生了一定的偏差。

那麼科左後旗甘旗卡鎮的公民應當如何遵守社會公德問題?引導社會公德意識的加強?

1)公民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強個人自律,堅決抵制不良風氣的誤導。

2)公民應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3)從小事做起,從小口做起。注重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爲細節,公民自己以身做則,大力提倡文明禮貌、助人爲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約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爲。

社會公德與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存在着着緊密的聯繫。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衆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爲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這是和諧社會公民的義務,希望廣大科左後旗甘旗卡鎮的公民攜起手來,爲維護社會公德而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