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經典文章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經典文章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經典文章讀後感

魯迅經典文章讀後感1

這本書收輯了魯迅先生《朝花夕拾》、《野草》等一生全部散文。

讀整片我讀了整整一天,也許我閱讀的速度着實太慢了,也許魯迅先生寫的東西總讓我陷入思想的旋渦,但總算獲益匪淺。而最有印象的散文有《立論》《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詩歌則是《自嘲》《自題小像》。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是我小時候看過的散文,那時總認爲魯迅先生的蛇,三腳的鳥,生着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還有“美女蛇的故事,行如人體的何首烏吃後長生不老的傳所寫的無過於我們現在所看的神話童話書故事,什麼“人面的獸,九頭現在卻不那麼認爲了!魯迅先生寫了那麼多有趣的事,也許並不是因爲要給我們知道他的童年過得有多精彩,而是爲了回憶和緬懷已逝去的人和事。這是一種生命的進化,思想的昇華。長媽媽和百草園,《山海經》和三味書屋都陪伴了魯迅先生的整個童年,都是構成她美好回憶的軸心載體。因此他纔會情不自禁的述說了那麼多。而《立論》這篇散文卻讓我認爲它所說的是那時中國流行的"慣病"—————虛榮氾濫,是非不分。而這恰恰體現了魯迅先生的個性獨特————愛憎分明,明辨是非。對於那兩首詩歌《自嘲》和《自題小像》呢?雖沒學過,但卻讓我喜愛。特別是《自嘲》裏的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卻是千古名句。《自題小像》中的那句"寄寒予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也更是體現了魯迅先生的愛國情懷。這讓我想到平時的自己,自當羞愧。所以我決定今後增加閱讀"愛國立志"的書籍,好萌發我的愛國情懷與奮發之志。

混亂的思緒終於用活躍的文字表達出來,雖不一定是最完整的心靈寫照,但卻是讓我心境平浮的東西,在此,我對魯迅先生———這位中國文壇的金斗士,致以崇高的敬禮!

魯迅經典文章讀後感2

《雜色》是王蒙近年來大量的創新之作中最具有獨特風格也最引起爭議的作品,被稱之爲當代文學中的傑作。

小說描寫的是一段憂鬱多難的歷史,但我從小說中卻又感受到一種咕咕流淌着的樂觀通達的精神,感受到一種激越澎湃,感受到了一種無奈後的崇高,淒涼中的亮色。題記是“對於嚴冬的回顧,不也正是對於春的讚歌嗎?”是啊,經歷革命風雨的洗禮我們的主人公的思想靈魂認識都得到了昇華,就像主人公在八十年代新春來臨時所說的:他永遠記得這匹馬,這一片草地,這一天路程,還有在奔跑時所見的那絢麗多彩的一片光輝,他懷念那一切,他充滿由衷的謝忱。

人生中並不總會是單調的色彩,有喜也會有憂,有酸澀也會有甘甜,那麼這就要我們有着雜色的心態來對待,我們要學會忍耐和大度,寬容和理解,要能夠從另一角度發現人生,發現美。只有這樣,當朝霞從東方冉冉升起時,那曾經的蒼涼就是就是一份絢麗的輝煌!

《秋夜》是一篇具有象徵意義的文章,全文從頭到尾沒有出現一個人物, 魯迅先生巧妙地用秋夜下的棗樹,野花,天空,月亮,小飛蟲等涵蓄而又強烈地表達出對虛僞,欺善怕惡的人的諷刺以及對無畏的革命者和默默無聞的人的稱頌。

魯迅筆下的秋夜是富於張力的。奇怪而高的夜空有冷眼的星星;細小的紅花在涼風中瑟縮着做一個來春的夢;還有棗樹鐵一樣默默直刺向夜空,月亮便窘的發白。這些擬人,所帶來的不是靈動,神奇的感受;也非悽清蕭索。大概是一種冷冷的感覺。好像與這現世並不相連。它們自立於世界之外,並對萬物投以冷眼。

這篇作品寫秋夜後園和室外所見所感,寓情於景,把自然人格化,創造了天空、棗樹、小粉紅花、小青蟲等一組具有深刻意蘊的象徵性形象。作品情景交融,詩意濃郁。象徵手法的運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遠的特點。

魯迅經典文章讀後感3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散文全集》,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爲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於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紛飛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只是現在,倒寧願忘記那場雪了呢,因爲沒有樂趣,只有被約束的難受!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裏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裏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於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着實事的動盪,體味着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裏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鬆。可是,也不得不說,以當事人孩子們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麼纔是我們的快樂。

魯迅經典文章讀後感4

每當腦海浮現魯迅二字時,我就會想起他那人格的獨立,正因爲他的真實,筆鋒如刀刻在心中刻畫着中華民族的靈魂。而且,他有強烈的使命感,魯迅之所以是魯迅,是因爲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嚇,他出門不帶鑰匙,以示不歸之志。他不惜以生命高揚理性,以其堅毅警示衆生,因而使人望其項背而終生敬仰。

當我拿起魯迅的靈魂作品時,我彷彿看到了中華振興的良藥。魯迅曾說過,“醫治中國人只是把他們的身體治好,但卻救不了他們。”所以,魯迅開始從文,用他最樸素的語言,寫出了最具攻擊性的文字,讓國人,仍至世界體會到他的所向披靡的無畏精神。

小時候曾讀過《朝花夕拾》,但鬱悶的是我當時沒能讀懂,生生地誤會了魯迅的文學功底。後來,心智趨向成熟的我漸漸觸到它的內涵,它講述的鄉村生活體現了眷戀和厭惡相互參透的鄉戀情。另一個是魯迅在逐步接受進步文明的同時,也在現實中摧殘着破舊的,愚弱的故鄉。

魯迅先生對兒童問題的關注一直是藝術創作的重要話題,如《朝花夕拾》中的百草園,三味書屋,五猖會,魯迅以其少年“單純與自由”的心靈去看待,評價自身和世界。但是,在充滿童趣的散文中,又輔成人的視角來僅觀兒童時期的生命體驗。父親在“我”大聲叫嚷中痛苦地嚥了氣,現在“我”知道這卻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這樣,魯迅在兒童視角與成人的視角的轉換過程中,不斷地咀嚼,追尋童年經驗,從兒童封建社會重壓下的弱者的角度出發去抨擊封建文化兒童的腐蝕,傳統的教育方式對兒童尊嚴的踐踏。

我輕盈蓋上書本,手指依舊殘留着書頁上淡淡的香韻,但我知道,那始終會散去;但是,那鋒利筆鋒在心中刻畫過的痕跡,卻與歲月的長流而深深沉澱於心靈的深處。

魯迅經典文章讀後感5

昨天在魯迅的《彷徨》裏又一次讀到了《祝福》也就是在不久我又在網上看了一遍同名電影。這已經是我第二遍讀和看《祝福》了。書中說的和影視演的是有一些出入的,但是主要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我總感覺影視裏祥林嫂要更加的深刻。直到現在我也無法想像爲什麼在那個社會一個人竟然會那樣悲慘的死去,不知道是因爲那是的人思想太保守了還是說現在人的思想太開放了。

書裏的這樣一段讓我頗有些印象——以身爲乞丐的祥林嫂碰到回魯鎮的魯迅問魯迅:人死後到底有沒有魂靈,魯迅也不太確定當時我感覺應該是魯迅爲了給祥林嫂一些精神寄託才說:可能有吧。但是祥林嫂又反問道:那也有地獄了?魯迅無法回答了就搪瓷的走了。幾天後魯迅從下人的嘴中得知祥林嫂死了,這使得魯迅很是愧疚總感覺是自己的話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可見魯迅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一個人,當祥林嫂二次喪夫走投無路又一次回到魯四爺當下手的時候,同爲下人的柳媽竟說祥林嫂到陰間要被那兩個死鬼用鋸鋸成兩半,這使得祥林嫂很是恐懼只有去廟裏捐門檻讓萬人踏千人騎才能減輕自己的罪孽。祥林嫂將積攢的一年的工錢去廟裏捐了一條門檻,後來總被主人打發了從此變成了乞丐,就這樣在死了兩次丈夫阿毛又被狼吃了之後祥林嫂終於沒有了氣力就在那個祝福的晚上祥林嫂死去了。

縱觀祥林嫂的一生怎是坎坷二字了得一個那麼要強的女人到最後卻是那樣的命運在過去的社會人太容易死了病源來自思想上,現代的人也太容易死了病源來自身體上,這也許就是常說的橫豎都是一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