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經典作品優秀讀後感作文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魯迅的作品對於瞭解中國歷史非常有幫助。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關於魯迅的讀後感內容,歡迎參考閱讀。

魯迅經典作品優秀讀後感作文

  關於魯迅的讀後感篇一

讀《朝花夕拾》隨感

《朝花夕拾》是我讀過的最深刻的作品之一,它強烈地震撼了我的心靈。我敢說,我再也不用以往的眼光來看待社會了。

在這部回憶性的散文集中,文學巨匠魯迅用他犀利的筆觸,對舊社會的種種黑暗現象予以了無情的揭露,對封建孝道的虛僞、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摧殘予以了尖銳的抨擊,對打着“公理”、“正義”的“正人君子”和草菅人命的庸醫予以了辛辣的諷刺……同時,他還不忘寫下自己青少年時期的趣聞和逸事:有他在百草園裏的歡樂,有藤野先生對他的關懷,有父親病重時的悲傷,還有與摯友範愛農的一段恩怨……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散文莫過於《父親的卜。這篇散文回憶了父親患病時,爲父親求醫的坎坷和庸醫誤人的實質。在求醫的過程中,魯迅請的是S城中最有名的大夫,事實上有名氣卻不一定能妙手回春。由於當時的社會不發達,西醫還未普及,大夫只能用傳統的中醫來治療,偏偏用藥十分荒唐,診金又高得很,好像病人生死與他毫不相干,最終父親不治而亡。可以說,是庸醫的名不副實和誤人的醫德,釀成了這場悲劇。讀到這裏,我不禁想到如今誤人的庸醫仍然大有人在。

雖然有許許多多在SARS期間獻出生命的白衣天使值得我們去歌頌,但在日常生活中,時常可以看到庸醫誤人的現象:不是粗心地把手術刀落在了病人的身體內,造成不必要的醫療事故;就是誇大形容患者的疾病有多麼的嚴重,藉以賺取更多的醫療費。前不久,姥姥感到胃疼,到醫院一看,買回了一包昂貴的藥品,足足有百來塊錢。可是吃了一個星期也沒見好,還是爸爸托熟人買了一包幾塊錢的常用藥,姥姥一吃胃就不疼了。你說這是不是很可笑?現在,醫生拿回扣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貴藥”時代,可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由於藥價太貴,已經怕去醫院了——一到醫院,幾年的積蓄就得花光,弄不好還要傾家蕩產,債臺高築。有病不能看,只能在家等死,農民的悽慘經歷,難道這些醫生不知道嗎?我想,造成“看病難”這一社會問題的根源不僅僅在於體制,還在於醫生的良心和道德。如果醫生連一點對病人的愛心都沒有,那麼不論他的名氣有多麼大,他仍舊是一個誤人的庸醫。

深深地感激這本《朝花夕拾》,喚起了我對社會的再度審視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這是一個多麼珍貴的收穫啊!

現今的世界,有太多的人承受着社會的不公:中東局勢硝煙再起,黎巴嫩平民流離失所;非洲大陸饑荒不斷,無數的幼兒無米爲炊;中國醫療缺乏保證,重病的農民臥牀待死。但在我讀了《朝花夕拾》後,深感社會還是在進步的,和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相比,現在人民的生活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逐漸完善。

我相信,21世紀,美好的人間絕不是一個神話傳說。

  關於魯迅的讀後感篇二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以筆作槍,大膽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禮教,猛烈抨擊封建文化與封建道德,從而奠定了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基石。我讀過他的許多作品,其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學裏學過的文章藤野先生。

魯迅寫這文章的當時,中國在鄰邦日本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沒有來由地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讓我想起在郁達夫先生的沉淪中,那個在心中默默呼喚着“祖國啊,你怎麼不快點強大起來,你的兒女在這裏受苦那!”的留日少年。這種國人,希望祖國強大而不去努力,只是無助地祈禱,讓人不僅憐憫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裏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裏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在這篇文章裏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動、感激與懷念,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

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報國之情。藤野先生,記敘的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藤野先生回憶魯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

這讓魯迅甚爲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台,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爲魯迅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這樣一位有着高貴人格的老師,也難怪魯迅說:“在我所認爲我師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魯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棄醫從文的轉變,表達了魯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他曾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

“但從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中,魯迅才深刻地認識到,學醫可以拯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魯迅說:“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着,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爲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着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爲'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他平等公正、一絲不苟的爲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連一根畫錯位置的血管也要當面替學生改過來;他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說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他尊重學生,儘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些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污辱的清國留學生是多麼大的鞭策和鼓舞啊。

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魯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作品的字裏行間,無不洋溢着魯迅對這位恩師的讚揚與牽掛。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輔導,是希望將日本精湛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爲中國的人們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事實上,魯迅先生留日學醫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將醫術還原到了它本來面目——爲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而不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爲目標,着實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斷地“寫爲‘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一次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使藤野具有了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至於影響學生的一生。

因此,作爲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促進教學上的師生互動,爲學生的終生髮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學校人際關係中,居首位的是師生關係。美國羅傑斯的"人際關係"理論、前蘇聯的"合作教育學",都把師生關係提到辦學水平的高度來認識。

良好的師生關係必須依靠深厚的師生情感來維繫,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學生對教師的敬佩和愛戴,是產生師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諧師生關係的基礎。蔡雲芝先生與學生的關係就十分和諧,他愛學生,教學生唱歌跳舞,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弱勢學生,爲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打抱不平",難怪學生做夢都想到他,幾十年以後仍然惦念着他。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

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爲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鬥爭着,爲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鬥。

在魯迅的精神家園裏,有藤野播下的種子。藤野先生也啓發着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關於魯迅的讀後感篇三

小說《狂人日記》是《吶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這篇小說是以狂人的十三則日記的片段連綴而成。小說裏的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症的人,患者對外界的事物格外敏感,並且不由自主的產生錯覺與幻覺,感到自己時時處於被迫害的境況下,於是不斷產生疑慮與恐懼,心神不寧。魯迅小說裏的狂人正是這樣的。他時時刻刻全神貫注於“吃人,”覺得別人要吃他,於是便惶惶然,不可終日。讓我明白如果讀書,有知識,就不會被封建思想俘虜,縱容醜陋的慾望,不會使人生充滿不和諧。

雜文《世故三昧》裏的《爬和撞》,是篇有趣的文章。它議了爬,又議了比爬更高一級的撞。就像英語中的比較級。它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用一種方法去做某件事失敗了,但不要灰心喪氣,可以再試着用別的辦法去做,兩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成功爲止!到那時,再回過頭去看看你走過的路是否值得?我想那時,你一定會笑着說:“功夫不負有心人!”

散文《野草》感人至深。文章大意是一棵無人注意的小草,它卻以頑強的生命力,掀翻了壓在身上巨大的石塊,頑強的鑽出地面。表現了不畏困難,任人踐踏、樂觀向上的可貴精神,代表着強盛的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藉此來啓發和鼓舞人們的鬥志。雪萊的一句話:詩人是這個社會沒有被承認的立法者。魯迅的那些詼諧幽默的語言,雖然揭露的社會是黑暗,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內心酸苦與無奈。

所以,和諧人生,讀書起步。

魯迅的文章好比一面鏡子,既照亮了歷史,也照亮了人們的心靈。它讓人多了一份歷史的厚重和沉甸甸的責任感。魯迅曾給自己作過最準確的評價:“橫眉冷多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我們如今要做的就是多讀魯迅,多讀他的文章,多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