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好的學科,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經過思考與查閱資料,我認爲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爲師,身正爲範”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爲主的教學方法。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羣、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品德與社會》作爲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今年,我擔任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學科。以前,由於剛接觸這門學科,總習慣一言堂的辦法傳授知識,導致課堂氣氛死板,學生思維受限,表能力得不到提高。鑑於這些現象,自己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上網學習他人教學經驗。通過學習研究,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深刻認識到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爲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爲,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爲引導者,學生成爲教學過程的主體。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那掏出些不文明行爲》一課中,我因勢利導,除了找出圖中的錯誤做法外,還反思自己的行爲有沒有不文明的時候,從而分清是非,有利於今後規範自己。這樣不但學會了觀察事物,鍛鍊了表達能力,又進了文明禮貌教育,同時又培養了交流與合作意識,課堂氛圍較活躍。

《品德與社會》作爲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講到中國地圖一課時,通過對地圖,認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地大物博,蘊藏着豐富的礦藏,有待於學生們去開發資源,振興中華。

在講到《可愛的家鄉人》一課時,爲了讓學生體會家鄉人的可愛,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瞭解家鄉優秀人物作出的貢獻,激發對家鄉人由衷的敬佩和熱愛之情。讓學生準備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上課時一起體會歌曲的意境。也使用一首古詩開始學習,然後再讓學生說說對家鄉的理解,以及對家鄉的印象。再說說家鄉的一些情況,特產、方言、並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以及簡單瞭解家鄉傑出人物作出的貢獻,等等。

這樣一來學生真正理解了“家鄉哺育了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家鄉,感受自己的家鄉人,體會了家鄉人的可愛,激發對家鄉人的敬佩和熱愛之情。家鄉是兒童走出家庭、社區之後一個比較大的生活圈,家鄉人是在這個生活圈中生活的羣體。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眼中的家鄉人大多與親人相掛鉤,關於其他家鄉人以及家鄉人的可愛之處,學生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用家鄉話拉拉家常爲着眼點,力求挖掘家鄉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再讓學生欣賞家鄉的風景圖、物產圖,意在讓學生明白家鄉所有美好的一切是由家鄉人創造的,他們是一羣可愛的人。在這裏,家鄉人的可愛,需要用最實質的內涵來讓國小生親自豐滿,也只有經歷了真正的欣賞、品嚐、交流等活動後得到的體驗,生髮的情感纔會是深刻的、由衷的。而“家鄉人”是可愛的,但並不等同於“傑出的”。所以在教學時又要注意到平凡的、普通的勞動者,只要有“可愛”之處,那都是值得讚美的。把握了這一點,我在學生明白“家鄉人”是一羣可愛的`人的基礎上,又引導學生從身邊家鄉人做過的平凡事說起,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家鄉人的認識,捕捉到家鄉人的“可愛”之處,激發熱愛家鄉人的情感。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交通問題帶來的問題》一課是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內容,我給本課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兩個關鍵詞:一是觀察,二是思考。具體說,就是讓學生了解交通給人們的生活和環境帶來的影響;懂得交通法規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並運用恰當的方法蒐集各類信息,瞭解現代社會人們是怎麼解決交通問題,並展開想像的翅膀暢想末來的綠色交通。

我認爲,品德課不是對兒童進行空洞的說教,而是要以兒童參與其中的社會生活爲基礎。課堂資源應來源於生活,通過課堂活動和思考,又運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這一課爲載體,綜合了許多孩子身邊有關的交通問題,來設計本堂課的教學思路,讓課堂更多貼近生活。

就本堂課,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第一,着眼觀察。

我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這一指導思想貫穿於整個課堂,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深入挖掘學生的情感。

(1)我利用新聞導入本課,讓孩子們真實地感受到中國的車多,

? ? ? ? (2)運用本學校校門口“週末接學生造成交通堵塞”的照片,讓學生真實感受交通問題就在我們身邊,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有話可說。

(3)用身邊的事例,感染學生,讓他們更理智地看待安全問題。隨後,我利用學校周邊交通圖,讓學生對安全問題暢所欲言,進而介紹一些身邊的交通標識。學生看到熟悉的路段,發言積極,十分投入。

第二,着力輕鬆。

我的教學對象是兒童,交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他們來說太過沉重。所以,我根據教材的特點着力營造、渲染一種輕鬆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注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是採用活動化學習的形式進行,因而活動的全過程是動態發展的,所以提問也是開放性的,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查找相關的資料,充分體現了認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異性,提高的層次性。如在小組討論如何減少尾氣危害時,學生能展開想像的翅膀,從能源、綠化、過濾等多個方面思考,從而解決汽車帶來的污染問題。

這堂課最後一個環節是“金點子徵集活動”,讓學生展望家鄉未來,爲家鄉的交通出謀劃策。學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發揮出來了,我感覺到了孩子作爲社會的一員,也在承擔建設的重任。

限於本人水平與能力,總覺得有些不盡人意之處,還可以再加以改進。上完這堂課後,經過幾個老師的互相交流,我進行了歸納整理如下:

第一:所設計的環節太多了,整堂課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一些交通事故數據後,我讓學生談談該對司機朋友說些什麼。學生很積極,我也沒來得及適時調整引入下一環節,所以後來在討論解決“尾氣危害”時,時間有點倉促。老師應該理性地掌握時間,後來想想其實這個環節可以簡單帶過,學生在討論自己平時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時就已經達到了遵守交通規則的目的,再讓學生說說司機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規則,有點畫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學生一起觀看交通帶來的問題時,因爲要考慮下面的思路,沒有和學生一起觀看感受,沒有做到和學生共情。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和課堂從容清晰地思路,這是我以後要注意追求的。

課堂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學設計時能化繁爲簡,從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課堂能有“勝似閒庭信步”般的從容淡定,讓課堂能收放自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爲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迴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範例,它給予教師巨大的創作空間。在目標的引領下,實現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效整合,會使課堂更富個性風采,更富創意。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我市具體情況,特別是展現我市山區的變化,採用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這些新穎有趣的信息補充,在層層推進的過程中,相得益彰,不僅提煉出對生活的新的感悟,還表現出對社會生活的關切與熱愛。

2.過程性探究

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爲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在教學中,爲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材料,我安排四個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談論、辯論、暢想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終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掌握交通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在活動中也得到情感的體驗。

3.創造性實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爲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啓發。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第三課。通過教學反思如下: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近“以生爲本”。儘量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努力尋找學生易於接受的方法,運用談話法、討論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熟悉瞭解各行各業。感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方便,懂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尊重他們的人格,感謝他們的勞動成果。

二、教學過程每一環節比較流暢,先讓學生了解了各行各業,然後給各行各業分類,最後瞭解社會各行各業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聯繫的關係。上課如流水般嘩嘩譁下來了但自己沒留下印象,總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沒落到實處,比較膚淺。從備課到上課感覺沒有找到任何一個閃光點。更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給學生切身體會。最後一個“創建工廠”環節比較亂,準備好的小組躍躍欲試,都在準備自己的發言,沒有認真聽彙報交流。總體上講沒有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三、每一教學環節進行的很倉促,沒有解決明確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平均用力導致課堂沒有閃光點,沒有突破重難點。

四、學生的課前預習不夠,對生活中各行各業的瞭解並不多,所以老師總在牽着孩子走。

雖然設計了幾個活動,比如:讓孩子聯繫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說說各行各業和自己生活的關係;在瞭解各行各業之間關係的時候,瞭解方便麪的生產過程和怎樣收看電視節目。整個過程中牽着孩子走的痕跡特別重,沒有在孩子的調查、瞭解、探究之後進行教學,然後在課堂引導孩子梳理知識。品德與社會課就是一門以生活爲出發點的學科,儘量讓孩子從自己身邊找到各行各業,可以提前佈置作業,讓孩子聯繫生活實際自己去調查研究,把“球”拋給學生,比如讓學生採訪爸爸媽媽和周圍的人們,他們都在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他們怎樣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業和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等?

瞭解方便麪的生產過程以及怎樣收看電視節目的環節,直接出示圖片讓學生看,有點塞給學生的感覺,最好讓學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麪的生產過程,收看電視節目單,需要哪些工作人員付出怎樣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資料,引導孩子自己交流發現知識。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體現以生爲本。

在給各行各業分類時,在瞭解社會上有哪些不同行業之後給孩子留下時間自己分類,不要強加給學生。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今天上的這一課是《購物有學問》,主要的教學內容是引導學生討論兩個問題:

①你平常最愛到什麼商店買東西?這些商店有什麼特點

②商店是怎麼能夠賺到錢的?最後讓他們總結一些購物的知識。

孩子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熱烈的討論,個個說得眉飛色舞。在彙報時,各組學生踊躍發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從不同角度總結了各種商店的特點,第一個問題的討論和彙報,用了十五分鐘左右。我在幫助他們逐一理出各種商店的特點時,學生們打破了很多購物的定勢作用,有的孩子一向愛到小店鋪買東西的,認識到了小商店的貨物在質量上可能存在欠缺,有的孩子家庭條件好的,常跟父母在大商場購物,也知道了小商店的靈活方便,轉變了追求氣派購物的意識。

本以爲第二個問題的討論是個難點,可五分鐘不到,很多同學就舉起了小手,而且他們彙報得十分準確到位:就是批發低價的貨物回來,以高價錢賣出去。這時我感到納悶了,追問了一句:“你們怎麼都知道商店賺錢的道理呢?個個都那麼聰明。”有幾個孩子踊躍地站了起來,說:“我曾經到過金鵝市場去批發小物品。”“我曾經參加過學校的小小商品交易會,還在交易會上賺到了八塊錢。”我猛地想起,是啊,去年學校就舉辦過這樣的活動,是我低估了這一個個聰明可愛的四年級孩子。他們的商品交換意識真在我意料之外。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經常說,要以學定教,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課程內容更適合學生。這個討論題,對於經歷過商品交易的學生來說,那是容易得很了。這必將促使我,以後備課要及早了解學情,那樣纔可能順學而導,讓學生的學習水平在“最近發展區內”得到有益的提高。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我講授了《我的家鄉在哪裏》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自己的家鄉,知道了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孩子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很善於評價學生,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學生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20xx年11月8日,教研室的視導活動,準備的課題是八年級上冊第九課項目三《做個聰明的消費者》,總體感覺:架子還算穩,但骨肉不豐滿,不細膩。 先說一下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評價過於簡單、籠統。大多數時候在用“好、很好、還行”等等隨口性的評價,失去了它實質的作用。課後想想,評價應該有三個方面的主要作用:鼓勵、補充、糾錯、提升。鼓勵應該是具體的,學生回答的好,到底好在哪裏,“讀的好,還是有新意,還是很全面,條理清晰”,學生應該有個明確的落腳點。這節課中的糾錯尤其做得不好,如“一學生根據圖片辨別侵犯了哪種權利時,對五種權利的含義及表現明顯認識不清晰,我只是否定了他的答案,換了其他同學來繼續回答。沒有指出原因,更沒有加以引導,分析辨別。我自己也意識到,做好評價的背後是不懈的學習與努力,做爲教師全面素質的提高,性格脾氣,書籍的涉獵,生活閱歷,興趣愛好等等的積累沉澱。我更深深的體會到,在課堂上做好評價的前提,首先老師是一位認真的傾聽者。因爲準備課,連續幾天熬夜,有些疲憊,思維有些卡殼,沒有了聽也就無所謂的評了。

2、問題設計有些隨意。有一部分問題過小,價值不大,缺少思維含金量。僅需要“對”或“錯”的判斷而已;而有些問題過大,過於籠統,缺乏層次性,梯度不夠。如本節課中,引用了網上的一段關於食品安全的調侃段子作爲案例,出示問題:怎樣擺脫這種“爽”的生活?在學生討論中我發現,這個問題太大了,它不是單方面的責任,而是有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甚至還有監管部門,國家的法制建設等等,學生們考慮時卻相對單一而集中,費了不省時間。如果把它分解爲幾個小問題:要想擺脫這種生活,哪些人負有責任?他們各自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有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應該更容易思考與解答。

有一點還值得自己欣慰:各環節的設計,案例的選擇,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這一天恰逢“黨的十八大”召開,導入時進行了時政播報,也是政治課的一大特點;中間選用的案例,都是近年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問題,如“毒膠囊事件”,“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採用了學生們喜歡的形式:漫畫、網絡段子、視頻(中間有一段歌曲改編),以詼諧幽默的形式接近了學生與教材、社會的距離,營造了融洽的課堂氣氛。

困惑:在課堂上如何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其實這一點不是個新課題。就自己而言,從未正兒八經堅持來做,常常碰到課堂沉悶,學生無話可說時,讓學生自由討論一下,更多時候形式遠遠大過了作用。

一節課結束了,遺憾很多,我會一直努力!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把學生的現實生活作爲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學生的生活品質和能力。回顧整節課,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1、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教學。

本節課創設不同情境開展教學,凸顯了《品德與社會》緊密聯繫生活的特點。在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小組交流等學習方式中感受交通與人們生活的關係,通過圖片的展示,學生蒐集的各種資料的交流讓學生形象地感知了交通的重要性,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

2、多種學習方式學習,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在教學中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不斷地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走進文本,帶着問題去思索,學生學得有目的,給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交流、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成爲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學生討論時不僅使學生認識交通的好處,還設計了小小設計師這個環節,注意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社會現象,嘗試合理、有創意地解決實際問題。

3、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無形地進行思想教育。

在教學中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知識還能夠寓思想教育與教學之中,真正實踐了《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的教育意義,在認識交通給人們帶來的方便的同時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一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時,我給本課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兩個關鍵詞:一是觀察,二是思考。具體說,就是讓學生了解交通給人們的生活和環境帶來的影響;懂得交通法規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並運用恰當的方法蒐集各類信息,瞭解現代社會人們是怎麼解決交通問題,並展開想像的翅膀暢想末來的綠色交通。

我認爲,品德課不是對兒童進行空洞的說教,而是要以兒童參與其中的社會生活爲基礎。課堂資源應來源於生活,通過課堂活動和思考,又運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這一課爲載體,綜合了許多孩子身邊有關的交通問題,來設計本堂課的教學思路,讓課堂更多貼近生活。

就本堂課,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第一,着眼觀察。

我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這一指導思想貫穿於整個課堂,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深入挖掘學生的情感。

(1)我利用複習舊知導入本課,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真實感受認識到中國的交通發展迅猛給生活帶來方便,然後讓學生自學課文了解大意,並展示了一系列圖片資料,讓學生看到了交通給社會帶來的諸多問題。

(2)我運用本學校校門口“接送學生造成交通堵塞”的實例,讓學生真實感受交通問題就在我們身邊,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有話可說。

(3)在教育學生要注意交通安全時,我展示了國小生在馬路中間踢球造成車禍、不滿12週歲上路騎車違反交通規則的課件,用貼近生活的事例,感染學生,讓他們更理智地看待安全問題。隨後,讓學生對安全問題暢所欲言,進而介紹一些身邊的交通標識。學生看到熟悉的路段,發言積極,十分投入。

(4)在談到治理交通污染、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時,我展示了政府在交通方面是怎樣治理和利用新能源的。讓學生進一步真實地感受到新能源帶給我們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就在我們身邊。

第二,着力輕鬆。

我的教學對象是兒童,交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他們來說太過沉重。所以,我根據教材的特點着力營造、渲染一種輕鬆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注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

(1)在這堂課中,交通事故作爲一個嚴峻的問題,我不想太沉重地渲染,而是讓學生在快樂輕鬆的交談中懂得要遵守交通規則,樂意做一個遵守交通規則的人。

(2)教師採用詼諧的語言,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是採用活動化學習的形式進行,因而活動的全過程是動態發展的,所以提問也是開放性的,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查找相關的資料,充分體現了認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異性,提高的層次性。如在小組討論如何減少尾氣危害時,學生能展開想像的翅膀,從能源、綠化、過濾等多個方面思考,從而解決汽車帶來的污染問題。

這堂課最後一個環節是“金點子徵集活動”,讓學生展望家鄉未來,爲家鄉的交通出謀劃策。學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發揮出來了,我感覺到了孩子作爲社會的一員,也在承擔建設的重任。

限於本人水平與能力,總覺得有些不盡人意之處,還可以再加以改進。上完這堂課後,經過幾個老師的互相交流,我進行了歸納整理如下:

第一:所設計的環節太多了,整堂課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交通事故數據後,我讓學生談談該對司機朋友說些什麼。學生很積極,我也沒來得及適時調整引入下一環節,所以後來在討論解決“尾氣危害”時,時間有點倉促。老師應該理性地掌握時間,後來想想其實這個環節可以簡單帶過,學生在討論自己平時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時就已經達到了遵守交通規則的目的,再讓學生說說司機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規則,有點畫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學生一起觀看交通帶來的問題時,因爲要考慮下面的思路,沒有和學生一起觀看感受,沒有做到和學生共情。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和課堂從容清晰地思路,這是我以後要注意追求的。

課堂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學設計時能化繁爲簡,從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課堂能有“勝似閒庭信步”般的從容淡定,讓課堂能收放自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我講授了《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和感受到了交通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們很喜歡,他們在表演中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關注學困生,爲他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同學們勇敢地舉起了自己的手,孩子們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他們笑得是那樣開心。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要多表揚、少批評,讓他們多在學習中找到一些樂趣。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關注學困生,應爲他們設計一些問題,爭取讓孩子們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閱資料,爭取使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一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品德與社會》作爲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要養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爲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爲,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爲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爲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教學反思《《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從關注學生智能出發,拓展有限的課程資源,從各個角度發展學生的智能。教學設計中,儘可能通過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學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課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我的家鄉在哪裏》的整個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了以下特點:

一、活動化教學:

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緊扣教學目標設計了一系列有效的活動,層層遞進,有序進行,把認知和情感有機地統一於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與各科知識有機地聯繫,營造愉悅的情境,並把課堂與生活聯繫起來,通過課前調查與課後延伸,拓展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品德生活化、活動化、情感化的特點,讓學生在認知家鄉、感悟家鄉的活動過程中增強熱愛家鄉的感情,養成熱愛家鄉的習慣,展示熱愛家鄉的行爲。

二、合作式學習:

本課多個環節是小組的合作學習。教師通過擴充教材內容,適時恰當地加大了課堂學習的容量,細看學生的活動,由個人呈現蒐集的資料→小組內互換交流→集體共享共識→教師小結。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所有學生都有了參與探索的機會,他們面對面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相互協作,共同參與,整個課堂形成了信息活動的”場”,在充滿了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羣體交往中,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學習。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學生們對注意交通安全並不陌生,但缺乏的是對現代交通安全意識以及對珍愛生命的感悟,在本節課課前,我組織引導學生調查交通標誌和交通違章情況,使學生獲得的是親身體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對於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使學生警醒。進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規要靠自覺,具備現代交通安全意識。

使學生懂得珍愛生命的重要,教學中我還注意培養學生的是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態度和社會行爲,突出社會性的特點。在備課階段一方面要深鑽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老師也在課前充分的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進而極大的拉進了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這堂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還與學生的品格養成有重要的作用。通過課上與學生的交流,老師知道很多學生說謊都是有難處、有這樣和那樣不得已的原因,這也就是說謊的藉口,不能說是說謊的理由。在遇到麻煩時得想辦法積極解決而不是撒個慌簡單了事,撒謊暫時解決的問題,總有一天事情的真相要暴露的,你還將爲之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我們絕不能撒謊!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我在本課的教學中,與孩子們共同探討關於誠實的話題。既可以啓發家長自覺地加強言傳身教,給學生良好的榜樣作用,也可以促進家長對自己教育的方式進行反思、加以改進。在這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地與父母溝通,給予正確的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