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心得感悟

《追憶逝水年華》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代表作,帶着我們去懷念青春。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的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心得感悟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篇一

寂寞如果可以在春天歸來時開放,應該是青春中最陰霾的一朵花,終要在陽光的溫暖中凋零。但脆弱的往往是歲月的韶華,無法守住與青春之間的任何一個承諾縱使當時的信誓旦旦歷歷在目,也一樣無動於衷。

香榭麗舍的常春藤愛上了薔薇色的夕光,所以日日等待,就像“我”對希爾貝特的,只屬於青春的愛情。日落時分,都以知曉還有二十四小時的漫長旅途才能再度重逢,但卻天真的臆想只要盡力挽留就可以避免道別,卻最後成了現實的奴隸,匆匆惜別。或許不是愛情,只是青春點亮的心底的悸動,在初次相逢的地方散落了多少心靈的碎片,總要使人不厭其煩的回到邂逅發生的地點,拾起這不堪的玩笑。

恐怕只有寂寞的人才會覺得青春倉促,像一本早已過時的三流言情小說,第一頁中是一對滿懷希望的戀人,一頁一頁,十年二十年……書的最後他按照每天的慣例在養老院中散步,腳步蹣跚,沒有人同他講話,因爲他已經老到足以忘記一切。青春的傷痛大致如此,也許只是因爲最快使人發現的美是最容易讓人厭倦的美吧!又因爲時光殘酷的可怕,一點一滴的攫取年華的美好,雖然這些美好在普魯斯特筆下只是一場華麗的幻覺,就算充滿曖昧的風花雪月,到最後也只是無望的幸福,哪怕擁有一切,也難以留住青春的滿頭烏黑,只好眼睜睜的看着年華款款,青絲換白髮。

但青春停留在了一個字跡潦草的練習本上,上面寫滿了希爾貝特的名字和地址,一遍一遍的傾訴,不爲結局,只是徒勞且蒼白的奢望有一天,本子無端落入她的手中,那麼這在心頭徘徊瞭如此之久的折磨便終有回報了。可惜,這世上除了歲月,還有什麼無端的事可能發生呢?

終究會有一天,回憶佔據了整個空乏疲憊的心靈,他知道,青春的愛情如同佛羅倫薩的春天,開滿了純淨的百合與銀蓮,但永遠不會有人採擷,因爲完美的永遠只是幻像,花季一過,凋敝的凋敝,零落的零落,紛繁的把心碎丟棄在眼前。總會明白的,就像普魯斯特一樣,人們只可以把世界變得複雜,卻無法讓他來的簡單化。

人生最難尋找的並不是最終的一個正確答案而是人生到處都充滿了正確答案。放棄又是最容易辦到的事情 ,於是走過青春的人,往往兩手空空,只是滿滿的回憶,走向一去不回的,命中註定的路途。

幸福不是一個瞬間可以兌現的,就像青春難以用愛情來計算,因爲片面的永遠無法成爲全部。如同那條“我”所鍾愛的槐樹路,槐花縹緲的香氣已經消失殆盡,可枯萎的禿枝與嶙峋的樹幹依然存在,像是在挽留,彷彿垂暮的老人只能靠記憶來弔唁已逝的青春。

就算青春可以停滯,時光可以挽留,又有誰願意犧牲全部的未來與無限的希翼,只爲曾幾何時的那個動人心魄的凝眸淺笑。

大概普魯斯特的記憶中也有一個這樣支離破碎的威尼斯,只得靠無數記憶的橋樑纔可以連接起拼湊成難以名狀的優雅與極致的美麗,難以觸碰,無法擁有;與香榭麗舍相似,發生了太多太多細碎瑣屑的故事,卻也埋葬了太多太多絢爛的青春。而青春送給我們記憶的也只有一張一張拍壞了的泛黃老照片,像生活一樣,永遠難以掌握。

那麼青春在普魯斯特的眼中就是一場場虛假的愛情,來的轟轟烈烈刻骨銘心,最後卻也難逃消逝的命運,一落在年華猖狂的風暴之中,沒有憐香惜玉,有的只是義無反顧的葬送。而普魯斯特終歸是看破紅塵的人,所以可以微笑的接受並記錄下風花雪月裏無情的青春。

可是離開《追憶似水年華》,離開普魯斯特,在我們平凡的現實之中,當歲月凋零,時光落寞,青春了無憑據的時候,又有誰會守在誰歸家的那條林蔭路旁,等待着永遠不會出現的誰呢?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篇二

《追憶逝水年華》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代表作,這部被譽爲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鉅著,以其出色的對心靈追索的描寫和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並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爲“風流喜劇”。 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

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爲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在普魯斯特看來,人最真實的世界是在回憶之中,因爲回憶,人們才感受到時間的存在。而當前的瞬間,卻常常因爲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考慮而平淡地掠過去了,直到變成回憶之時才顯示出其真實的價值來。而回憶的產生,不是靠對某個細節,某個情景的主動的追憶,而是在某個時候,因爲某個微小的感受與昔日所經歷的契合,從這個小小的感受,回憶便自然地展開到面前來。

讀《追憶似水年華》,很自然地讓人想起雨果的話:“比海洋和天空更爲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普魯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他沒有高爾基這樣的坎坷多難的青少年時代,也沒有傑克·倫敦和海明威那樣的傳奇經歷。如果沒有寫《追憶似水年華》,人們在墓地回顧他的一生時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說中,他把心靈之門打開,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曲折而奇妙。心靈的豐富對於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心靈的世界是最神祕也是最浩繁的,天地萬物,都可以包孕在心靈的世界中,變幻無窮,縹緲無際。當然,只有那些才華出衆、思想深邃的藝術家纔可能爲世人破譯並展現這個世界,而且也僅是這世界的一小部分。

作者整本書都在寫他一生的回憶,我覺得雖然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將那些幸福快樂的事情留在回憶當中,可是當離開《追憶似水年華》,離開普魯斯特,在我們平凡的現實之中,當歲月凋零,時光落寞,青春了無憑據的時候,又有誰會守在誰歸家的那條林蔭路旁,等待着永遠不會出現的誰呢?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珍惜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過去的世界裏,即使過去的回憶再美好,那也只是過去,現在的世界纔是真的,我們要好好的度過現實中的每份每秒,讓自己在以後能夠真的追憶屬於我們自己的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篇三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追憶似水年華》(以下簡稱《似水年華》)確實是一部不同凡響的小說。不但在法國,即使在國際間,都認爲《似水年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這早已成爲定論。英國的法國文學專家喬伊斯·M·H·雷德在他所編寫的《牛津法國文學辭典》中,就是這樣評價《似水年華》的。

人們早就說過,小說是生活的鏡子,也是現實生活的橫斷面,是生物學或生理學上的切片。無論是短篇或長篇小說,在它的有限的範圍的,強烈地深刻地反映某一個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的特性,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而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的典型的.生活或生命機體。在世界各國一切文學產品中,小說是人類生活的最切實可靠的見證。然而在各國文學史上,能夠負擔這樣重要任務的偉大小說並不多見。舉例說,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是這樣的小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也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也是。普魯斯特的《似水年華》也是這樣的小說。這些偉大的作品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活生生的橫斷面。幾乎可以說:都是人類生活有血有肉的切片。

《似水年華》另一個藝術特點是“我”與“非我”的界限不是絕對不可逾越的。普魯斯特曾經給友人寫信時說:“我決定寫這樣一部小說,這小說中有一位‘先生’,他到處自稱‘我’,我如何如何……”這位“先生”就是作者自己,這是無疑的。這麼說,《似水年華》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嗎?不完全是。小說貢徹始終的線索是“我”,但作者常常把“我”放在一邊,用很長的篇幅寫別人。正如哲學家阿蘭指出,《似水年華》的作者要寫“此物”時,必先寫“彼物”對“此物”的反映。世界上沒有不是彼此聯繫着的事物。沒有絕對的“有我”,也沒有絕對的“無我”。在這裏,又可以指出《似水年華”的藝術手法與《人間喜劇》不同之處。巴爾扎克着重寫“物”,這是衆所周知的。巴爾扎克把作爲他敘述故事的“物”的背景描寫得仔細周全,凡是小說人物的住屋、屋子裏的木器傢俱、人物的財產、現金帳目等等,鉅細無遺,令人歎絕。可是巴爾扎克從來不寫自然的背景,不寫山水草木;也不寫活的背景,也就是說,不寫小說主人翁周圍的其他活人。好象他心目中只有高老頭、葛朗代等主要人物,把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深刻、生動。至於次要的人物,往往一筆帶過,決不多費筆罷。其實巴爾扎克心中只有一個“錢” 字。他寫“物”也爲了寫“錢”,通過對房屋傢俱的描寫,說明這些東西大概值多少錢,因此可以估計出有關人物的財產情況。普魯斯特和巴爾扎克完全不同。《似水年華》主要寫人,寫小說中的主角,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也寫作爲陪襯的人物,而有時寫得很仔細,比方他寫家中的老女僕弗朗索瓦絲,一個農村出身的樸實婦女,頭腦中充滿農民的成見與迷信。這位老女僕在主人家已經服務了多年,主僕之間建立了感情關係。女主人很信賴她,喜歡她,往往拿弗朗索瓦絲的農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論開玩笑,增加了小說的人情味。普魯斯特有時也描寫居室和室內的陳設,但都是一筆帶過,簡略而不煩瑣;有時也寫居室外面的庭園,甚至大門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這一切,都增加小說的人間氣息,反映小說中的“我”的藝術家性格,詩人的敏感,以及他對生活的熱愛。這一切可能使我國讀者聯想起曹雪芹不但精心描寫了大觀園中的主要人物,十二金釵,也寫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丫環,同時也以詩人之筆描寫了大觀園中的亭臺樓閣,曲水迴廊,瓊林玉樹,使人感到親切濃郁的人間氣息。《似水年華》第五卷《女囚》中,作者不惜大費筆墨,詳細描寫巴黎鬧市上的各種聲音,這是《人間喜劇》的作者無論如何想不到的。請問:到底是誰的“人間”味更濃厚呢?

作爲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衆不同。他把今昔兩個時間概念融合起來,形成特殊的回憶方式。比如他在兒童時期早晨喝一杯熱茶,把一塊俗名“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熱茶裏,一邊喝茶,同時吃點心,他覺得其味無窮。等到他寫《似水年華》的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時,他重新提起這件事,好象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兒童時代,把當時的生活環境和身邊的人物都想起來了,好象“昔”就是“今”,“今”就是“昔”,“今”與“昔”結合,形成真正的生活。所謂時間,實際上是指生命延續。“延續”一詞是柏格森哲學的重要術語①,所謂生命,就是延續與記憶②。如果沒有記憶,思想中就沒有“昔”的概念。沒有“昔”也就沒有“今”,“今”“昔”兩個概念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昔”與“今”的結合,就沒有延續的概念,也就沒有生命。所以有人說,普魯斯特生命的最後十五六年是關在斗室中度過的,他把窗簾都掩上,室中無光,白晝點燈,他的時鐘與我們的時鐘不同,我們的時鐘上的指針是向前走的,他的時鐘的指針是向後退的。他愈活愈年輕,復得了失去的時光,創造了斷的生命。

《似水年華》和傳統的小說不同,它雖然有一箇中心人物“我”,但沒有貫徹始終的中心情節。只有回憶,沒有情節。這是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說的創新,但不是爲創新而創新,而是爲了表現他對於生命的特殊感受而創造的新藝術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