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通用7篇)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通用7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通用7篇)

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 篇1

核心提示:

教學中,我希望學生通過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漁夫勤勞、淳樸、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教學中,我希望學生通過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漁夫勤勞、淳樸、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一、成功之處

1、整堂課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在講課時把字詞句的訓練,句式訓練,標點符號的運用。人物描寫等方面內容穿插在教學中,讓人覺得實在、不空洞。整堂課節奏明快,水到渠成的活躍了課堂氣氛。

2、注重人物的心裏活動。從桑娜的心裏活動變化過程中體會她的品質,老師先讓孩子們讀課文,找找哪些詞句是描寫桑娜的心裏變化的。再讓他們細細品讀這些句子,通過學生的交流以及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從句子中體味到桑娜矛盾、猶豫、堅定的心理變化過程。從桑娜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過程中感受到她的善良、愛心。

二、不足之處

當然,一堂課也不是完美的,總會有那麼一些遺憾,這堂課值得探討有對學生朗讀指導還顯不夠。

三、改進措施

1、從讀中感受,從感受啓發。

2、讓課堂上的語言技巧富有激勵生動,會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敢說、有說、會說,才能活躍課堂氣氛,也會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 篇2

《窮人》這篇課文列夫·托爾斯泰從“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內心獨白,環境烘托等不同表達方式,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寫活了。這個經典的片段,語言很簡潔,層次很清晰,具有學習和借鑑的價值。所以,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

作者在描寫桑娜時,採用了多種形式的心理描寫:讓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動,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些什麼呢?……”或者從旁邊介紹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她的心跳得很歷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此外還用了幻覺描寫“彷彿有人進來,桑娜一驚!”景物襯托“古老的鐘嘶啞地敲……”等方法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表現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從文中找出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桑娜的美好品質對學生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讓學生從這些描寫中體會出這樣寫作的妙處。我以爲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藝術再創造應該是可行的。在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的補白和原文的留空後,就能很快發現作者描寫這些心理活動時的精妙之處。

在讓學生理解了心理活動描寫對錶現人物品質的作用後。我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聯繫主題叢書中的文章《虛職實愛》,運用同樣的方法,畫出心理活動的句子,理解人物的特點。

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 篇3

批閱着孩子們一份份續寫的作業,優秀的等級代表了他們的認真,也表明了他們課堂的習得與遷移運用。回顧兩課時的課堂,反思教學成功與不足:

概括主要內容有方法。文章比較長,但不難理解,通過羅列文中的"窮人",串聯人物之間的事件關係,主要內容得以呈現,加上導圖的板演,桑娜等待丈夫,抱回孩子,丈夫回來想法一致,文章的結構得以把握。從文章整體入手,有導圖爲抓手,有方法緊跟其後,建立框架,有助思維。

文體特點把握有關注。小說文體在國小階段並不多,通過這篇文章關注與滲透是個很好的途經,從作者入手,瞭解經典作品,瞭解作者生平,稍作背景介紹,初略瞭解語言特點再切入課文。再以瞭解結尾引導發現與《橋》的相似之處(巧設懸念)小說這一體裁孩子有些明白了,情節,人物,再加環境的描寫,小說要素的出示就不突兀,文體的關注比較充分。在每初學一篇文章,孩子們想探究屬於什麼文體已成習慣。

聚焦環境描寫學運用。瞭解窮人的"窮",探究窮人的"富有",我均採取"尋找證據"並"提煉觀點"的方法,對於情節的理解比較容易;在此基礎上,我把重點聚焦到環境的描寫,感受作者的用意(對比,同情),同時進行遷移運用,假如故事從西蒙的死亡爲開頭,你會寫下怎樣的環境(渲染,同情);最後在續寫片段,同樣要有環境描寫,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幾乎都會使用,環境的描寫爲續寫添彩。

也有不足:有聲有色地朗讀不夠,問題有些生硬,跳躍度過大,導致有些環節理性有餘情趣不夠。還好的是精彩的續寫看出孩子們對情節描繪的細膩,動作,心理,神態,環境的描寫,甚至標點(省略號)的'使用得以應用呈現,爲之欣慰。

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 篇4

《窮人》這篇課文比起《賣火柴的小女孩》來,沒讓人感覺到那種來自背上的寒冷。這篇課文除了漁夫與桑娜使我們感到溫暖外,還有一個角色,讓我們感覺到一顆火熱的母親的心。

西蒙是個寡婦,還帶着兩個孩子,她可以改嫁,或是將孩子扔下,自己去找一條活路。因爲她這樣的生活真的看不到希望。但她沒有這樣做。想到《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那位父親,他被生活、被艱苦的環境壓迫着,令他的親情變質了。而西蒙沒有因爲生活的艱苦,而失去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她臨死前,還不忘將自己的衣服給兩個孩子蓋上,拿圍巾包住他們的腳,給他們自己最後的也是僅有的溫暖。這樣的一個細節,使我們在爲她傷心時,還有些欣慰,欣慰於在艱苦的環境下還有真摯的親情。想到這些,那個淒涼的小屋裏的場景裏就有着絲絲的溫暖,暖在我們的心頭。

在物質上文中的人物很窮很窮,沒有鞋子穿,沒有飽飯吃,沒有被子蓋~~~~但在精神上,在他們的情感上,他們窮嗎?不!他們不窮,比那些富人還富有。

青劍語絲:列夫*托爾斯泰對貴族生活的罪惡感和貴族人羣的失望應該就是在這樣的對比中產生的吧。年輕時,逃避貴族生活,他選擇了當兵,纔有了後來的《戰爭與和平》。年老了,逃避貴族生活,他選擇了出走,而病死在一個小火車站上。這樣一個和貴族徹底決裂的人,看到了奢華生活下的虛僞與墮落,看到了平凡人家的愛與溫情。

在他的文章中,孩子們看到了溫馨幸福的家庭不是*金錢和物質堆砌起來的,而是默契、善良與愛!

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 篇5

《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中體會窮人的善良。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力求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一層一層地理解課文。在教學1—2節時,先讓學生找出描寫“窮”的語句,再找出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然後指導朗讀,讀出家裏很窮。

從“感知”到“揣摩”,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沿着這條思維途徑,一步一步地閱讀理解。

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研究“溫暖”、“舒適”這兩個詞語。首先讓學生聯繫生活理解“溫暖、舒適”,然後再看插圖,從圖上看出桑娜家的“溫暖、舒適”,最後回到課文。從文中進一步體會“溫暖”指什麼?“舒適”指什麼?此時,學生的回答中已不僅僅是孤零零的描寫小屋的語言文字了,還有描寫小屋外的呼嘯怒吼的寒風,洶涌澎湃的大海的語言文字,還有對在這兩種不同的環境中的人的處境和感受的聯想。從而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窮人雖窮但生活得很樂觀。由於本文的文本較長,又處處精彩給人留以發揮餘地,所以預習加兩節課的教學還覺得時間有限,不少同學意猶未盡只好作罷,還應該做更深入的寫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實現,結尾的續寫未能完成,只得利用課餘時間來寫,不過同學們的續寫大多都充滿了想象,又注意了人物的性格,寫得比較精彩!

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 篇6

《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短篇小說。課文中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的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漁夫和桑娜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準確樸實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窮人》是一篇老課文了,也教了多次,可是每次都是一個全新體驗。課前設計時緊扣單元訓練點:讀懂課文,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是如何通過對環境、人物的心理活動等的描寫抒發美好的情感的。因此在設計研讀時,緊抓環境、人物對話、心理的句子來體會。

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氛圍,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學生的表現出人意料,能迅速通過抓出句子中關鍵部分,體會出真摯的感情。

“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多數學生找出“不知道爲什麼這樣做”與“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的矛盾統一,感受到桑娜善良是本能是出自內心深處的想法。這比預設中的關心窮人更貼切更能說明桑娜的品質。

“她忐忑不安的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兒的嗎?……嗯,揍我一頓也好!’”學生在自讀,討論,互讀中,抓住“忐忑不安”,幾處省略號表示的心理時斷時續,充分感受到生活給桑娜帶來的壓力,感受到桑娜愛丈夫,同情孤兒,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

學生在聯繫背景與實際深入體會人物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質中,表現出來的理解力,真摯情感令人驚歎。別小看了這羣學生,當我們教師創設了適宜的氛圍時,學生在課堂上定會精彩生成。

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 篇7

在備課時心中明白現在的學生對窮人的感性認識是很淺顯的,對文章人物沒有一個很深的感情基礎是很難在情感上產生與作者那樣的共鳴的,學習時體會也不深刻,因此課前我佈置讓學生去查閱有關文章的背景資料,瞭解托爾斯泰的生前事蹟;讓學生自己收集閱讀有關托爾斯泰的世界名著等,充分的讓讓學生通過資料去感受,豐富學生的課前感知。

文章是緊緊圍繞漁夫和妻子桑娜“勤勞”和“善良”這兩個內容展開的,從內容上看是對主人公思想品質的高度評價,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境界,揭示文章主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就是緊抓住“勤勞”、“善良”這個文章的文眼來進行,起到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學時,是輕分析,重感悟,讓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談體會和感受,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的,做到時時在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又時時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在讓學生補充省略號省略的內容時,學生自然地引用課前閱讀的資料故事發散地從人物的其他品質來進行說話訓練,這一環節給予了學生開闊的思維空間,語言豐滿,全方位,引起了課堂教學的小高潮。

不足:

1、本節課開始調動學生的感情不夠,一開始浪費了時間,學生學鍀被動,分析原因,課前沒有充分預習,沒有充分處理好課前預習與課堂學習的關係。

2、課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夠,一是迫於時間,怕耽誤課堂進度,而是教師自己駕馭課堂,關注全體學生不夠,所以,課堂回答問題集中在少數學生身上,而忽略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

3、平時還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學生大聲讀書的學習習慣,回答問題口齒清楚的讀書習慣,課堂積極發言、大膽舉手的習慣等,更主要的是自己平時的教育督促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