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合集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合集15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主要敘述永樂大帝-朱棣使明朝走上了巔峯,後來他病逝,明朝開始進入動盪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爲,明朝差點被滅,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

這本書,我覺得並沒有所謂的主次人物之分,但有幾個人物使我印象特別深刻,正如我這次的主題一樣,歷史中的人物有的被後人所唾棄,有的卻值得我們銘記。第一個值得我們銘記的就是代表明朝七下西洋的鄭和。其實他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但他並沒有自甘墮落,而是更加的努力,成爲了一名成功的外交家。得到朱棣的賞識,統帥當時的艦隊,出使西洋。很多人懷疑他們當時是出去找茬打仗的,但艦隊所到之處沒有累累白骨和硝煙,只有和平和友善。正如文中所說: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這纔是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所在,我覺得我們在生活中亦應如此,無論你是哪方面強於他人,都不應該驕傲自大,欺凌他人,而是用自己的才能和氣度贏得他人的尊重,這樣的人,更讓歷史銘記!

被後人唾棄的`是大宦官王振。這個王振仗着自己服侍皇帝,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逐殺正直官員。爲了個人私利,他惹怒了當時雄踞北方的瓦剌族,而且還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導致英宗被俘,朝廷一時羣龍無首,如一盤散沙,二十萬大軍也全軍覆沒,王振成爲歷史罪人,他真是一個讓人唾棄的小人。幸好,在瓦剌族兵臨城下的最危急關頭,忠臣于謙挺身而出,義正詞嚴地呵斥了建議南遷的大臣,沉着冷靜地指揮戰鬥,在主力被殲,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氣全無的劣勢下,他硬是讓北京城變得固若金湯,使瓦剌族被迫退兵!

于謙讓明軍轉敗爲勝,讓奄奄一息的明朝轉死爲生,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從這位英雄身上我懂得了: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難免會感到畏懼,但是懂得畏懼的可怕,還能超越它,征服它的人,就是英雄。關鍵只在於那畏懼的一刻,你是選擇戰,還是退。于謙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戰勝畏懼,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這首《石灰吟》一樣, “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

這本書不僅讓我們瞭解歷史,而且能得到啓示。希望同學們能去閱讀它,相信你也一定會有所收穫的。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多讀書吧,讓我們的人生更豐富多彩!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寫的,語言幽默,內容易懂而且很好理解。說實在的讀完了第二本之後我就覺得這本書很有趣,但是卻又很無奈。這本書有趣在他的故事很精彩,很有特色。但是也有皇帝的孤獨與無奈。我們就從朱元璋同志開始吧。

朱元璋家境貧寒,好多家人都餓死了,在生活的逼迫下他走上了反元朝的道路,他經歷了千辛萬苦,無數次的死裏逃生,跌倒了就爬起來,繼續前進,繼續戰鬥。而且朱元璋那個時代的對手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朱元璋和他們鬥智鬥勇,機關算盡,終於朱元璋勝。朱元璋終於坐上了屬於他的寶座。可以說當時最優秀的統帥非朱元璋莫屬了你想想人家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沒有家室,沒有後山。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崩,年七十一。就這樣,朱元璋結束了他那傳奇的一生。駕崩後傳位於長子朱標之子朱允炆可是人家朱允炆皇位還沒做熱就被燕王朱棣奪走了皇位。朱棣死後,朱高煦與朱高熾爭奪皇位,可是朱高熾這位短命的'皇帝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把皇位給了自己的兒子朱瞻基。這時候朱高煦同志又要進行他的陰謀與陽謀了。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就十分鬱悶,這個皇位您老人家處心積慮的想得究竟是爲了啥?結果毋庸置疑人家朱高煦又失敗了但是人家朱瞻基也並不怎麼幸運啊只做了十年的皇帝就掛了然後又是朱祁鎮即位,但是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一個宦官——王振。說實話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痛扁一頓王振,他實在是太可氣了,人家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差點被他這個小人給毀了。還好還好,他最後終究還是死了。但是就是他的原因人家朱祁鎮被也先當了人質,最後于謙計上心來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做了皇帝沒想到朱祁鈺坐上皇位後居然不把他的皇位還給他哥哥了,最後哥哥被釋放,弟弟病危最終還是哥哥當了皇帝。弟弟當了八年皇帝后駕崩了。於是朱祁鎮開始了他的統治。

讀到這裏,我已經感慨萬千了,這幾個皇帝都表現不凡我覺得還是沒有人家朱元璋厲害啊,但是最讓我想不明白的是朱祁鈺。築起於是朱祁鎮的弟弟,他不貪戀權勢對皇位一直是不感興趣。但是自從他的哥哥被也先綁架後,他坐上了代理皇帝,一坐就不能自拔了。他已經沉醉在了這權威之中,而且王偉讓他變得六親不認,還將他的哥哥關了好幾年,就因爲害怕哥哥強自己的皇位,還把哥哥住宅周圍所有的樹都砍了,其原因是害怕間諜。哎,我就不明白了,不就是一個皇位麼?這是何必啊。大家都是一家人,可是王位就是有一種魔力,一種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更多的人向上撲,更多的人在這場鬥爭中死亡,互相殘殺,這也許就是命。

讀到這裏,明朝的故事有趣又有着無奈,更讓我有了探索它的慾望希望我會在這本書中學會更多的知識。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3

在20xx年緊張而百無聊賴的春節期間,我偶然在小姨家翻到了這套書,一口氣走馬觀花讀了前六本(家裏只找到了六本)。此爲背景。

對於一個靠死記硬背上位的不稱職文科生來說,明朝在腦海裏是神祕、可怕的,標籤也只有朱元璋、東廠、陰謀和畫質模糊、背景音樂瘮人的港臺電視劇。感謝當年明月,把一個能讓人看懂的大明朝清楚、全面、完整地展現在我面前。

我認爲,明朝的特點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各種“沒想到”。從雄才大略的太祖成祖,到仁宣之治,再到英宗代宗,再到沒存在感的朱見深朱佑樘朱厚照,再到大名鼎鼎的嘉靖萬曆,最後是嘉靖。太祖定下的`規矩,本以爲可以限制太監的權利,沒想到宦官專權數諸朝之最;本以爲廢了丞相皇上就能高枕無憂,沒想到內閣首輔張居正竟能把萬曆噎個半死;本以爲永遠把商人壓下一頭,沒想到培育出了資本主義萌芽;本以爲明朝能永續漢族統治之潮流,沒想到又被女真奪了江山(雖然嚴格來講不算)。加之老朱家人擅長內鬥,而且越到後面基因越奇怪,英年早逝者、木匠、被藏着長大者不一而足,導致執政水平和效果千差萬別,以及文人勢力格外強盛,也上演了一幕幕君臣之間的鬥爭,導致整個大明朝真的是故事性極強,難怪可以寫成如此精彩的小說。

整體看,明朝的皇帝們水平不如清朝,但也從1368到1644維持了近三百年,其中文人功不可沒。明朝歷史上涌現出了太多忠臣、能臣,他們靠勇氣扛起大任,靠智慧挽救危局,雖敗猶榮。讓我印象深刻的有靖難之役裏拼死抗燕的鐵鉉、盛庸,七次下西洋的鄭和,土木堡之變中起死回生的于謙,和萬曆年間智慧得令人折服的張居正。明朝給了知識分子一個絕佳的舞臺,能力超羣者自有揚名立萬的機會,時代和英雄互相成就,這些人真的是歷史最寶貴的財富。

另外,這本書讓我對歷史上的各個地區也有了粗淺的認識。比如,才知道之前從沒注意過的江西,是古代能人輩出的地方,也作爲重要戰略地爆發過數場戰爭;還有北京城外的錦州、寧遠(興城)是守衛山海關、進而拱衛京城的戰略要地;山東也是從北打到南的必經之地。

明朝,凝聚了太多的權謀、智慧,放在整個歷史上看,作爲一個漢族王朝鞏固了大一統局面,也發展了經濟,都是很了不起的。對自己而言,這套書完成了基本的知識普及,當年明月也是很厲害的,能把那麼多難啃的古書啃出來,轉化成如此通俗的小說形式娓娓道來,絕非無能之爲。

希望這樣的文學能多一些,畢竟讀者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專家,能完成對廣大羣體的知識普及已數難得,想進一步研究者,再去翻史書就好。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4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部,終於讀完啦。明月先生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帶領我縱覽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王朝興衰,唏噓不已。的確,讀史使人明智,對其他歷朝歷代我都算不上有多瞭解,但通過明月先生的解讀,我敢說我最愛的朝代就是明朝。明月先生所述的不僅僅是歷史,我看到更多的是痛苦,權謀,氣節,正義,忠誠,憤怒,無奈,度量,希望……這是一部血淋淋的人生之書。崇禎一生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他每日上朝,每日加班,事無鉅細,親力親爲,卻無奈目睹王朝的覆滅,這不是他的錯,明朝始亡於嘉靖。這裏,明月先生告訴我們,有個東西叫做氣數,一個人,一個公司,一個朝代,都會有他的氣數,氣數已盡時,一切努力都顯得那麼的蒼白。當李自成打過來時,他最後選擇了自殺,並不能說明他的懦弱,恰恰相反,這代表的是崇禎和大明朝最後的氣節和尊嚴,這是崇禎的痛苦,我不能感受到,但我同情他,敬佩他。明末我最欽佩的一個人是孫承宗,一個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將大明朝延續二三十年之久的偉大人物,他在時,他的關寧防線一直折磨着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直到死去的那天也沒能真正戰勝孫承宗;他逝去時,他的關寧防線繼續折磨着皇太極。對於明朝來說,確實輸了,對於孫承宗來說,他沒輸,且贏得很徹底。生涯末年,他退休至家鄉,皇太極打了過來,俘虜了他,但皇太極及其宗室都不忍心殺他,孫承宗也不願投降,最終選擇了自盡,這是氣節。如果說明朝始亡於嘉靖,那大明實亡於萬曆,萬曆在位幾十年不上朝,比他爺爺還不要臉,從某種角度來說,是萬曆養了努爾哈赤,是萬曆養了明朝被終結的禍根。在位期間,因爲“爭國本”事情,多少文人能臣被他革職,導致國家決策中樞的智商越來越低。嘉靖至少留下了張居正這樣的偉大首輔,而萬曆有何功勞?在我看來,沒有,所以我自己最討厭和不齒的明代皇帝就是萬曆,當然,還有一個十分討厭的就是木匠皇帝,天啓。整個大明王朝,我最佩服的人有四個,按照出場順序,于謙,王陽明,李時珍,孫承宗。于謙,第一個將大明朝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生死存亡時刻,可稱他一人拯救了大明朝,不得不服,不服不行。王陽明,能文能武,曾被流放,當過大官,守過邊疆,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能獲諸此評價的歷史人物,屈指可數。李時珍的偉大,一部《本草綱目》足以說明,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然在親自試藥,偉大,偉大!孫承宗在此就不再贅述了。明月先生在最後以徐霞客的故事結尾,意圖在告訴我們,成功只有一個,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我認爲這是他整個七部書的中心思想。這是值得多遍閱讀仔細品讀的系列叢書。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5

今年暑假,我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豐富的歷史知識,俏皮的語言風格、獨特的觀察視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以湯顯祖爲主角的“稀泥謝幕”最讓我感慨萬千。

湯顯祖,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曾任南京禮部主事,官居六品。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被譽爲“東方的莎士比亞”。

二十歲時,湯顯祖就考中了舉人。可惜他運氣不好,遇見了張居正。之所以說他運氣不好,並非張居正討厭他,恰恰相反,張首輔很欣賞他,還讓自己的兒子跟他交朋友。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湯顯祖清高,瞧不起張居正,擺了譜,表示拒絕交友。跟張首輔擺譜,張首輔自然也要擺他一譜。結果可想而知,湯顯祖會試時落榜了。

三年後,湯顯祖再次上京趕考,張首輔依然讓自己的兒子跟他交朋友,他再次拒絕。張首輔又擺了他一譜,湯顯祖再次“光榮落榜”。又過了三年,湯顯祖又一次去趕考,這一次張居正並沒有阻攔他(因爲張居正此時已經死了),終於成功上榜。可由於朝廷內部爭鬥,湯顯祖沒有得到重用,被派到南京當了個禮部主事。

仕途上的曲折和失落,並沒有磨滅湯顯祖的理想和志向。在南京任禮部主事的日子裏,他盡情地將自己的抱負寄託在自己的文字上。最終寫成了經典戲曲《牡丹亭還魂記》,後人又稱《牡丹亭》。縱觀他的一生,雖爲官不濟,卻爲文不朽。

湯顯祖一生坎坷,卻不肯低頭,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回想到自己,記得有一次,媽媽讓我去游泳班學游泳。我的.游泳水平不錯,但是苦於教練每次叫大家演示自己的游泳技術時,都沒叫到我。偶爾叫到我時,該死的下課鈴就響起來了。因此,我內心很失落。一天,我回家向母親傾訴我的煩惱。“媽媽,我的游泳水平還不錯,可沒有機會展示,這游泳不學算了。”“趙然啊,你要記住,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一個真正優秀的人,無論在哪都能幹出成績。”聽了母親這句話,我恍然大悟,更加刻苦練習游泳。終於,在一次游泳課上,我自告奮勇,把自己的游泳技術展現給大家看。結果,獲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連教練都誇我有天分呢。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不管時間有多久,不管困難有多大,只要自己不斷去努力、去奮鬥、去拼搏,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到達不了的彼岸,實現不了的夢想。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6

在這個暑假裏,《明朝那些事兒》讓我明白了,其實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別”是“明朝”。書的作者——當年明月,他以一種風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現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個皇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而整部書其實所給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間的事兒——權勢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己欲)”。這可以說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絕大多數政治家們的'至理名言,爲了達到自己的理想,毀滅了無數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業之後,假借賞功之名燒死了無數曾經爲他征戰沙場的大臣們。但他是成功的,並且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背叛)”。當年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投奔陳友諒,陳友諒殺了倪文俊,將其頭顱獻給徐壽輝,深得徐壽輝信任後,後控制徐壽輝統領其軍隊,最終將徐壽輝殺害。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權謀)”。在萬曆那個時代,嚴嵩鬥倒夏言,徐階搬倒嚴嵩,高拱把徐階鬥倒,又被張居正鬥倒。僅說張居正,其可謂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條鞭法(稅收制度)影響中國乃至世界至今,但他爲了當上內閣首輔也是不擇手段,把老同學高拱鬥倒之後,還想將其致死。

無論別人多麼強大、多麼精明,但你可以將別人的東西巧取豪奪過來,但也無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奪走。皇帝如此,官員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強者皆如此。

而封建專治的權利又使我對那一時期感到無比的淒涼。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牽涉數萬之衆,斬首、抄家、充軍者不計其數;拒絕爲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誅“十族”。北京保衛戰功臣于謙,遭陷害被抄家斬首;“萬曆新政”領導人物張居正,死後被誣陷抄家。

不管怎麼說,怎麼想,歷史已是歷史,不會再回來,不會再改變,留下給我們的那就是經驗和教訓,歷史教會給我們的我們也不能忘記,要牢記歷史,反省歷史。不要再讓歷史成爲對於我們的下一個歷史,這纔是對歷史的充分認識。

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總結:

1、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朱棣、姚廣孝)

2、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朱元璋、戚繼光)

3、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朱元璋、于謙、張居正)

4、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楊士奇、張居正)

5、相信自己的直覺。(朱元璋)

6、一步失算,全盤皆輸。(朱棣、于謙)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7

《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寫起,寫到了崇禎皇帝的覆滅,生動形象寫出了大明276年曆史,那個風起雲涌的年代已經成了百年往事。然而,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那個時代的兵戈鐵馬鏗鏘在耳,劉基應天決斷的吼聲在耳,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笑聲在耳,曹文昭等人的無力迴天……今朝,我們沉浸於紙亂金迷之中,歲月如斯,在歷史的沉澱裏,該如何篤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經的青山腳下,夕陽紅似火的情景卻大相徑庭了。

日月山河永存,大明江山永存,縱觀大明朝276年十六帝的長河,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遠下西洋傳揚我華夏神威,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檢,或許有的皇帝被人討厭,幾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和萬曆,酷愛木工的天啓帝,但無論國家處於多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沒有一個軟骨頭。

朱元璋建國之初,手下的幾員大將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都是不出世的奇才,還有劉伯溫這樣的天才,到之後的張居正,戚繼光,鄭和,徐階,李成樑等等,那明末苦苦守衛大明江山的`曹文詔,盧象升,洪承疇,左良玉,陳奇瑜,左寬這些將領,大明無論何時都會奮起播發,即使後期衰敗,但幾萬人擊敗十幾萬的日軍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朝代富有過,凋零過。它可能不完美,但不可替代。

朱棣是大明朝第二能打的皇帝,燕王掃北,赫赫武功,打得韃靼畏手畏腳,他的能力也着實逆天,朱棣似乎是史上首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從最初北平被迫起事,不過幾千人的兵馬,短短几年竟然殺到了南京,奪了朱允炆的帝位,藩王對抗中央,實在是難如登天!其他諸如下西洋等等功績也非常不錯的,絕對是雄才大略的帝王。

沒有于謙的保衛北京之戰,可能就不會有後面的歷史了,于謙救大明於水火之中,正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國土無雙,寸土不讓。

要說大明第一人,文才武略樣樣精通之人要屬王陽明莫屬,他的心學影響了後世幾百年,培養出了一大批能臣,一代儒生,卻立下偉大的戰功,依靠知行和一,成爲了可以和朱熹並肩的思想大家。

我時常在想也許就是所謂的氣節才能使中國在四大文明繼續存在吧,對手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中國依舊存在,依舊傲世這一切。什麼叫信念,就是這件事辦成——死,辦不成——死,但義不容辭。純粹和執着,也是有區別的。所謂執着,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而純粹,是見了棺材,也不掉淚。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8

隨着崇禎皇帝在景山上自縊殉國,《明朝那些事兒》也以第七冊終結。當年明月曆時數年,終將大明王朝的歷史深入人心,婦孺皆知,不管來自廟堂江湖的各種閒言碎語,僅以普及明史這一社會效應而言,作者功莫大焉!

是該結束了,《明朝那些事兒》以無數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彙集成一個王朝的興衰軌跡,大多悲劇多於喜劇,顯然不符合大衆“好人一生平安”、"皆大歡喜"等套路,但作者一直以其獨特的幽默方式多方化解,讓讀者時而忍俊不禁,時而扼腕嘆息。但歷史發展到最後,作者自己再也無法用幽默的方式來淡化明朝滅亡給讀者造成的悲劇效果了,只能草草收尾。不是作者偷懶,我猜想面對這出最後的悲劇,作者也不忍多加面對。

從孫承宗死後,作者筆下的明朝明顯加速了滅亡的節奏。闖賊攻入北京和崇禎臨死前的種種活動均未再加以詳細描述,作者自己的一些主觀文字明顯增多,譬如“幽默的並不是歷史,只是我而已”,“因爲他(崇禎)的故事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從中我讀到了作者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和對其滅亡的憐憫與不甘。但作者隨即又自我解脫,將之歸於氣數,“嗟爾明朝,氣數已盡”!隨後作者指出了“以史爲鑑”的不可行和反面案例的實質,說這決定於人性的慾望和弱點。這一觀點有些偏頗,歷史中的很多事還是可以給後人啓示的!歷史的醜陋和悲劇固然一直在重複,但也不能以此全盤否定歷史的“借鑑”作用。比如“潛規則”從封建時代盛行至今,一方面這種“醜陋”一直在重複,但也正是以史爲鑑有識之士才能得以總結和昭示天下,爲其最終根除奠定理論基礎。

在最後一章中,雖然以徐霞客生平結尾,但實則作者藉以自擬來體現一種生活態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套用一句以前時興的話,叫“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究其本質,就是執著和堅持。

通觀全書,作者非常推崇執著和堅持,具備該精神的.人都不吝給予大量筆墨,如徐階執著地打倒嚴嵩,張居正執著地改革,海瑞執著地兩袖清風,王陽明執著地“格竹”致知,袁崇煥、黃道周執著地效忠抗金,崇禎執著地挽救殘局,徐霞客執著地雲遊天下等等等等,在作者的眼裏,這些人不管結局如何,都是值得稱道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王侯將相的豐功偉績,榮辱沉浮,都在歷史的車輪下或塵或土,而在人世間能相對永恆的,只有人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兒》寫完了,但我從中看到的那些人和事,仍時刻鮮活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裏,或爲憐惜憫,或爲敬仰,或爲切齒,或爲榜樣。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9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套令我印象深刻的書,作者當年明月對明王朝這段輝煌卻又有些遺憾的歷史作了介紹與描寫,他幽默的筆觸讓人慾罷不能,不僅讀來輕鬆,還發人深省,是一本好書。

從朱元璋建國以來,明朝對華夏大地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鄭和七次下西洋、編著《永樂大典》、抗倭援朝戰爭……明朝的崛起,令人讚歎不已;閹黨亂政、農民起義、崇禎自縊……明朝的衰弱,令人扼腕嘆息。

讀完這整整七本書,我覺得明朝有許多歷史人物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抗倭名將戚繼光是我萬分景仰的,在嘉靖年間,浙江一帶倭寇(日本人)橫行,戚繼光被調任浙江,抗擊倭寇。雖然明軍屢戰屢捷,但在實戰上,戚繼光發現軍隊缺乏訓練,便向朝廷提出練兵的請求,最後得到批准。有一天,戚繼光無意中見到了義烏礦工與永康礦工打架的局面,幾萬人羣毆,勇猛異常,他驚呼道:“如有此一旅,可抵三軍!”便立即在義烏招募了4000人組成一支軍隊,這便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戚家軍”。戚繼光對這支軍隊加強訓練,並帶領這樣一支勁旅所向披靡,成功擊敗倭寇,安定了浙江的局面。

這樣一位名將,令人欽佩,明朝皇帝中也有一位出色的人物,那就是永樂皇帝朱棣。朱棣的一生傳奇多彩,他即位後五次北征蒙古,並遷都北京,成爲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天子御邊的.漢人皇帝。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後共七次之多,讓中國與更多的國家建立了友誼。明成祖朱棣還率學士們編著了3億多字的鉅著《永樂大典》,這對歷史的影響意義非凡。由此可見,朱棣堪稱是位功績累累的君主。

皇帝中另一位出彩的人物是明孝宗朱祐樘,他重用賢良、剷除奸佞,提倡直言進諫。所以,他統治的時期是明朝歷史上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時期,被稱爲“弘治中興”。

我帶着好奇心去搜索了作者當年明月的資料,並十分驚訝地發現,他5歲時買了一本《上下五千年》,到他上中學前,居然把這本書讀了整整十二遍!他後來繼續研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鑑》,並從此愛上了明史的人物,等他成年後他某一天突發奇想,想把腦海中關於明朝的那些故事用輕鬆幽默的現代語言寫出來,讓人們能夠輕鬆地讀懂明朝。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整整160多萬字的長篇鉅著。

正是這樣一本書,讓我第一次接觸到歷史的深刻,走進了歷史,探知了歷史,和當年明月一樣,愛上了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以朱重八從一個草根農民一步一步走上了統治者道路,從一個放牛的農民,再作到一個和尚,最後經過多次起義登上了皇位的寶座。說起草根皇帝,除了朱元璋朱重八,便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從一個泗水亭長,開創了漢帝國。而漢的昌盛是人們有所共睹的,無論是從經濟上的恢復,還是軍事上的強大,都在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歷史上都是有所震撼的。文景之治的,恢復經濟,漢武大帝,文才武略。再看那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看到年輕戰神霍去病直騁沙漠,追匈奴於千里之外,在西北封狼居胥,嚇破胡賊膽。而再看看明朝,朱重八開創的大明王朝,這時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經過明中葉,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也開始發展。到了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不斷髮展,西方文明慢慢侵蝕東方文化,而東方的悲慘世界也開始奠定基礎。雖然西方侵略中國的跡象還沒顯現,但再過三四百年後,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便一一簽訂。

明朝中國科技的總結時代,包括各種農藥醫書,總結前人的論述。鄭和下西洋的恢宏宏大,從東南沿海一直到非洲的好望角,是世界幾千年歷史上的最浩大的航海遠洋。但是朱重八,登上皇位第一件事便是逼殺有功之臣,是這個虛晃的王朝撐了不過幾百年而已。

《明朝那些事兒》很詼諧幽默的以故事形式呈現給大家歷史的史實。使人們記憶的更加深刻了解的更加透徹,中間又插有史料,有憑有證,不歪曲歷史。他可以說是史書中的另一種典範吧,一小故事敘事的形式慢慢呈現給大家,讓大家有興趣去讀史,去,更加深入地瞭解中華民族深邃的文化。

因此我覺得20xx年最成功的兩件東西便是王者榮耀的老少咸宜,再加上《明朝那些事兒》的銷量暢銷。但對於王者榮耀和《明朝那些事兒》我更爲《明朝那些事兒》點贊,作者創新思路,用更有效的方法使全民讀史,最終走向中華文明的復興之路。

中華文明的復興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必須全面發展文化產業,其稱國人自己的.文化軟實力,拒絕國外的文化侵略,捍衛中國的文明和文化,進而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來迎接美好的小康社會。《明朝那些事兒》編撰的成功,作者思路的創新,便是中華文明覆興的好的一面的體現,他不僅迎來了銷量,而且帶領全民去更深層次的挖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底蘊。

近現代最成功的史書便是《明朝那些事兒》,朱重八的事蹟也便會家喻戶曉。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1

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揹負着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臺,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裏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鬥。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着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我們從一份檔案開始。姓名:朱元璋,別名:朱重八、朱國瑞;性別:男;民族:漢;血型:學歷:無文憑,秀才舉人進士統統的不是,後曾自學過;職業:皇帝;家庭出身:貧農;生卒:1328~1398;最喜歡的顏色:黃色;社會關係:父親:朱五四,農民;母親:陳氏,農民;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第一章寫的是朱元璋的童年。他1328年——1344年他主要的工作是放牛,到了1344年——1347年間朱元璋做了和尚,只不過主要工作是討飯,1352年——1368年朱元璋忍不住了終於開始造反了,1368年——1398年朱元璋終於脫離了困境當上了永樂皇帝。 《明朝的那些事兒》說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3XX年的事。第一卷則從朱元璋出生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爲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 ——江其霖明朝那些事讀後感史書讀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兒》居然讓我能夠一直讀下去直至讀完。以至其霖說要看這部書我也沒有阻止他看。《明朝那些事兒》是以簡單易懂的當今現代人的語言講述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直到永樂帝朱棣登基爲止。算是一部朱元璋傳和半部朱棣傳。

以現代的說法,只要有着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就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即使你面對的敵人無比強大,即使你沒有好的因對方法,但只要你有敢於面對強敵的決心和勇氣,你就會發現,一切奇蹟都可以被創造出來。還有每個人讀書的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書讀得好,不代表事情能處理得好,能列出計劃,不代表能夠執行計劃。相信很多同學都會被問過你爲什麼要讀書?讀書爲了什麼?大多的答案都是建設祖國,爲祖國爭光等等等等的大話,而在大多同學們的心中,讀書的真正目的是爲了大多是爲了長大能有個好的出路和爲了滿足大人們的各種慾望。但事實告訴我們,爲了名利去做一件事情也許可以獲得動力和成功,但要成就大的未來,需要的是另一種決心和回答---爲了讀書而讀書。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2

當代明月所著的《明朝哪些事兒》,整部小說非常宏大,跨越300多年的時間,通俗易懂,可以把歷史當小說看,我推薦這本書,很多人不理解,說是投資書單,爲什麼讀起了歷史,看了便會明白,從歷史中能學到很多正確的價值觀。

今天分享這篇讀書感,對書中的精華理解、總結很到位。

這本小說感觸最深的只有一條:找到正確的事情,“要麼不做,要麼做絕”。今天的時代與明朝完全不同,拋開厚黑學的成分,可以理解爲“對目標極度明確、對戰略乃至戰術極度認真、極度一絲不苟、極度精益求精、極度熱情及極度自信(堅強)”,就是巴菲特等人推崇的`“專注”。

做一件事即使正確,如果目標左搖右擺,總是瞻前顧後,抱着試試看的態度,那麼結果一定是普普通通,不會取得大的成功。

土木堡事變後,二十萬精兵毀於一旦,天塌了。京城受到蒙古的圍攻,且明顯強於明軍,皇帝被抓,京城不堪一擊,大明王朝陷於絕境。很多人傾向南遷或者死守,然而“京城保衛戰”主帥于謙認爲只有戰勝敵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國運,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所以他收編整頓軍隊以後,決戰前下達了以下幾個命令。

“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列陣迎敵!”

“錦衣衛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大軍開戰之日,衆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就是這幾條,“要麼勝、要麼死”,讓所有人放棄幻想,忘記對蒙古人的恐懼,全力作戰,加之有效的戰術謀略,最終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是用他的聰明證明事情難以辦到,而是總能從不能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京城保衛戰”中,通州的糧食很多,然而很難運到京城,因爲沒有多餘的人保護糧食,爲了不讓糧食落入敵手大臣甚至主張燒掉。于謙通過一個公告就解決了:“所有受召軍隊進發時應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並運送至京城。”調兵、運糧、安全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當然反例也很多,皇帝朱允炆打燕王朱棣的時候,語重心長地對主帥說:“請你務必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結果軍士都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擔心萬一打死朱棣落個滿門抄斬的結局,朱棣利用這個保命符多次化險爲夷,並取得皇位。

“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讀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書,感覺像是在跌宕起伏的歷史中一起歷練,與一個個名人對話,瞭解他們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收穫很多。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3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以白話正說明朝歷史的小說,作者當年明月用輕鬆,幽默的語言細緻的描寫了大明朝兩三百年的風雨滄桑,興衰成敗!文章風趣的語言和通俗的講解,讓我感覺到歷史很有意思,很精彩。

我相信讀此書的前十章時,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心中是滿滿的佩服和敬意。感嘆朱重八從一個放牛娃的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到開國皇帝的坐擁江山,俯視天下。白手起家,消滅了勁敵陳友諒,張士誠,打敗了曾經享譽世界的蒙古騎兵,終得天下。怎麼能讓人不敬佩他的過人智謀與雄才偉略?他奪取天下的過程實爲一部傳奇,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一舉動,懂得在農民起義並起的元末,囤積實力,隱忍鋒芒,在權力的路上保持清醒,這樣的人就是一條潛龍!

永樂帝朱棣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雄才英主,他曾是一地藩王,起兵造反終得皇位,但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遷都北京,修《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平定安南,出兵蒙古,他在位十幾年完成了幾件別的皇帝可能一輩子都完成不了一件的大事。我十分喜歡作者當年明月對他的一句評價“他可能並不是一個好人,但他是一個好皇帝。”

在名將輩出的明朝,我最最敬佩的不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藍玉等開國名將,而是鐵鉉,在建文帝潰敗時,許多將軍大臣,州府衙門紛紛向燕軍投降。而作爲一個並不怎麼懂軍事的文官,鐵鉉能夠在軍隊逃跑之時,組織力量反抗,並使徐州久久未能被燕王攻破,足見他的智慧與勇氣。雖然最後未能挽救敗局,被抓,卻寧死不屈。他被割了耳朵和鼻子,還被將煮熟的耳鼻塞入口中。朱棣問他“甘否?”他回答說“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最後被凌遲處死。這些都能充分的表現他文人的氣節和赤子忠心,正氣凜然,可悲可嘆,可歌可泣!

可惜的是,從明宣宗開始,宦官專權,如王振,魏忠賢等一批奸賊手握重權,禍亂朝綱。大明朝從此逐漸衰落。再加上從明初開始的閉關鎖國,雖然一時利於穩固重農抑商的明朝政權,但卻讓中國與世界缺少交流,逐步落伍。威威大明王朝經歷了兩三百年的風雨滄桑,最終在清兵的鐵蹄下奄然覆滅!無數風雲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沖淡!不變的是他們的雄偉事蹟與傳奇,爲中華民族增添了無數的文化瑰寶。曾經的仁宣盛世,鄭和下西洋,大明王朝讓四海臣服,足以讓後輩引以爲豪!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4

讀史的時候就像看武俠一樣,也有一種快意恩仇的期待,所以當誅殺劉瑾王振之流,當九千九百歲的魏公公終於在惶恐中結束了自己的罪惡時,當徐階終於熬倒嚴嵩,當戚繼光平定了倭寇,當李如鬆、麻貴打退了豐臣秀吉的朝鮮夢時,總有種正義到來的快感。我會站在歷史人物的視角,爲他搖旗吶喊,也會爲命運的轉折而神傷,爲大業轉瞬空的朱允炆默哀,也爲悲情憤懣的崇禎而嗟嘆。

但歷史也總是告訴我們,人性是複雜的,大明王朝最偉大的政治家張居正張大人不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差點毀了萬曆的三觀(實際上也確實讓萬曆更加複雜了),張大人出行的轎子要32個人才能擡起來,家人也在地方作威作福;民族英雄戚繼光也是能抱大腿能拉關係的多面手。像楊繼盛、海瑞一樣純粹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同樣歷史也訴說着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單純的理想主義者往往只能取得戰術性勝利,海青天也只是嘉靖供起的一塊豐碑,看看就好了,他並不準備讓這塊碑鋪滿大明王朝的江山。

人類的劣根性總是很難消除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染缸裏的一般人。大明王朝人才濟濟,也從來不缺乏混子和王八蛋,要收拾這些人,還必須是張首輔這樣黑白通吃,有理想更有手段的人。所以我理解了那句話,“只有經歷過地獄的磨練才能鍛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經受過的苦難總會在一定時候灌注於你力量。所以我也理解了歷史總是特別欣賞那些理想堅定的人,變得是鬥爭形式,不變的是初心。我也清楚了時間總是能大浪淘沙始見金,耐心一些,別在短暫的痛苦中迷茫、迷失,才能光芒加身。

我也更看到了,歷史的巨大悲劇性,就如黑格爾所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不止是重蹈覆轍的問題,甚至是花樣翻新的創造性的悲劇。如當年明月所說,所有發生的事,因爲他有發生的理由,該犯的錯還是要犯,該殺的人還是要殺,岳飛會死,袁崇煥會死,再過一千年還是會死。能超越歷史的人,才能叫以史爲鑑,然而我們終究不是聖人,我們有自己的慾望和弱點,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

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但是面對現在的每一天,世界不還是那樣有趣嗎?

我可以用魯短腿戰擼打上王者;也可以低頭思考遞延所得稅這種怪胎;我可以一個人獨自徜徉在大明王朝的熱血與悲涼;也可以悄悄放個屁讓旁邊的基友猝不及防,然後開始互相問候虎狼之詞。

不斷的自我思考,不斷的自我改進,偶爾的駐足嬉戲,偶爾的沉默放逐。到底做什麼事算珍惜時間,做什麼事算浪費時間,主流可以給你答案,但沒法給你快樂和人生。

當年明月說,“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三十年,我還在思考自己的方式。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

隔離的這些天,讀完了本兒書——《明朝那些事兒》。這本兒書,從小就有人誇好,忘了是國小還是國中,家裏就有那麼一摞擺在那裏,可我自始至終就沒翻過。今日讀罷,不禁讚歎——人們推崇自有其緣由。

現在回到正題。其實這本書令我驚詫的不是書中的內容,而是無意間翻到時看到的幾個字——“我十年前剛上大學的時候”。由於看書前對作者沒有了解,不禁大吃一驚。十年前上大學,那意味着作者寫下此書時不過二十餘歲,二十餘歲便有此般歷史功底和洞察能力。我掐指算了一下,我現在也是二十多歲,但是再給我幾年,我能有作者的水平麼?作者所讀的經文不是一般的厚,考究的時間也不是尋常的多,我決不敢妄言。

有句話叫人比人不如人,瞭解的事情越多便會覺得這個世界天才奇才多的去了,你算哪根蔥?疫情初的時候在家整天悶頭讀書,讀着讀着茅塞頓開,大喜,覺得自己之前的20多年書近乎白讀了,昏昏碌碌的日子近乎白活。但我還是特別高興,自己終於半隻腳邁入“讀書”二字的門檻了。

雖然我不夠強大,雖然困難很多,但我決不會妄自菲薄。這些年來還記得喜歡的網絡玄幻小說《神墓》中的一段話:登高者必自卑,行遠者必自邇,一個人重要的不是站在什麼位置,而是在向什麼方向移動。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浩浩蕩蕩通俗易懂又頗有個人見地的講完了明代這部斷代史,大明氣數已盡,崇禎景山自殺,明代滅亡。

結束了麼?也結束了,也沒結束。作者在最後又講了個故事——徐霞客遊記。我納悶,這是畫蛇添足?怎麼最後講起一個人遊東遊西了,徐霞客的確是明朝的人,但和歷史大勢,好似沒多大關係。莫不是忘掉一個人在最後添上了?敗筆吧。讀着讀着,發現非但不是畫蛇添足,還是畫龍點睛。作者透過徐霞客的故事,以史爲鑑,說出來的是他感悟到的人生真諦——“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徐霞客那時候的'遊歷山水,可謂是歷盡艱辛,風餐露宿,要吃沒吃,要喝沒喝,沒準遇到強盜,天災,還可能丟了小命。現在的旅遊是度假,是享受,但當年只是遭罪。一個人放着好好的生活不過,去遭罪,是爲什麼呢?可能沒什麼理由,他不過是想遊歷天下,雖死無憾。

人生活得是什麼呢?我特喜歡杜甫的一句詩“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可不是呢,糞土當年萬戶侯,濤濤歷史長河,死了,就只是歷史了,人們期許有來生,可那卻又是未曾有人親眼目睹的存在。

那爲什麼呢?權力?財富?正義?功名?別人的期許?抑或只是單純的愛?一切只有你自己才能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