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教學反思總結

篇一:

游泳教學反思總結

游泳課是一項集水浴、空氣浴、日光浴於一體的運動項目,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體育課。經常游泳對提高身體各器官、各系統的功能能起到良好的鍛鍊作用。

國小生的游泳課的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經過這些年的教學摸索總結,在教學上我採用了以下做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1、因爲國小生一提馬上要下水就興奮得不行,在你要教他們做準備活動和進行一些陸上練習時,他們已經急不可待了,他們很難集中注意來聽你的講解和完成你安排的練習,所以在一開始下水時,我都會先讓他們按要求玩玩水。一來滿足一下他們急切的玩水慾望,緩解一下他們的心情:二來也可以趁機試試水性。這樣做利於學生能很快靜下心來和教師一起學習游泳技術

2、分組教學,我校學生游泳的技術水平到了中年級就出現了比較大的差距。一是因爲學生對技術的領悟,受學生自身的身體協調性制約,這是客觀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則是中途轉學來的學生,他們在原來的學校就根本沒有開設游泳課,當然也就談不上游泳學得怎麼樣了。在這種情況下,分組教學是必須也是最好的選擇。在教學中,我則是先讓會遊的同學,給他們下達一定的游泳量,讓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中間要怎麼休息?如何調整節奏讓他們自行安排。這也體現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一環。我則把重點放在指導部分不會遊的學生身上。多給指導,多給關心,這樣也好讓他們早日跟上同班同學的水平。

此外,動作學習的秩序安排也非常關鍵,安排得當可以事半功倍。在教學秩序安排上,我採用了以下做法:

1、初學者先熟悉水性再學泳式動作。游泳與在陸上活動有很多不同:首先是活動環境不同。由於水有浮力,有壓力,阻力也比空氣阻力大很多。初學者乍一下水會站立不穩,呼吸困難,移動困難,因而心裏緊張害怕。其次呼吸方法的不同。再次就是身體運動的動力不同。在陸上動作是利用固定的支撐反作用力使身體運動,而游泳是在一種不能作爲固定支撐的液體中運動。由於上述原因,決定了初學者開始學游泳不是先學哪一種泳勢,而是要先到水的環境中去,感受水的浮力、壓力、阻力。掌握水中行走、浸入水中、呼吸、浮體、站立等,從而爲學習各種姿勢的游泳技術打下良好的基礎。

2、先學腿部動作,掌握水中平浮。自由泳時,身體俯臥於水面,由於身體的上半身浮力大於下半身,腿會下沉,爲保持身體平浮,須先學會腿的打水動作,使雙腳取得水的支撐反作用力,既可推動身體前進,又可使腿部不下沉。

3、先陸後水,以水爲主。先在陸地上進行模仿練習。在陸上進行模仿練習可以利用視覺,看清動作路線、方向、結構,自己做得是否正確,隨時可以改正。在陸上初步體會了動作要領之後,就要及時轉到水中練習,經過水中反覆練習,達到鞏固的效果。 當然,這僅是一些經驗總結,至於游泳課堂教學還有很多需要去反思的。

篇二:

說點我對游泳的感受吧,業餘愛好者游泳我把它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學會姿勢,初步掌握“蝶、仰、蛙、爬”四種泳姿,專業運動員有教練指導1年即可,業餘愛好者通過模仿或看視頻資料3-5年可學會。有關該階段的學習資料很多,包括呼吸、打腿、劃臂、壓胸、轉髖等等。

第二階段:找到水感,當你覺得初步掌握了四種泳姿的動作基礎,但仍然感覺遊不快,或者很費力時,你就該到第二階段了。此時再一味的模仿專業運動員的姿勢是不會有提高的,反而把自己帶入了動作誤區。

一個人的感覺是天生的,但是水感絕對是後天培養或者說是後天激發出來的。

該階段的學習資料很少,因爲感覺是不好描述不好量化的。

業餘愛好者找到水感可以從自己最擅長的泳姿入手,先讓自己的遊速慢下來,充分體會每個動作完成後在水中的漂浮前進過程,感受水流過面頰、流過胸前、流過腰腹、流過髖、流過大腿、小腿甚至腳趾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單要體會身體正面水流,還要體會身體背面水流摩擦身體的感覺,我是用爬泳和仰泳交替練習來體會水感的,如果你身體的某部分感覺不到水,大多是應爲你這部分肌肉太緊張不放鬆造成的`。

體會水感的過程每個人不同,我的建議是先體會胸、背水感,然後體會髖、臀部位水感,再然後是腰腹水感,再然後是大腿、小腿和肩部、面頰水感,最後是腳掌與手心。總之是從軀幹到四肢的順序。

那麼,我們在水中怎麼做才能體會水感呢?

比方說體會胸、背水感,以爬泳爲例:

首先將遊速慢下來,將精神集中於胸部,在一次划水中(從開始划水到前衝漂浮結束,下一次划水前),輕微下壓胸脯,感受水流過胸部時對身體的摩擦,並且感受下壓時水對胸部的浮力,這種浮力越大表明下壓的幅度越好,此時胸部也處於最佳的流線形狀態。在這裏要說明,要經常改變你遊進的速度,按水流過胸前的速度不同來改變胸部下壓幅度進而體會水對胸的最大浮力,此過程就是體會胸部水感的過程。

當胸部經常感覺到水的衝擊、上浮力後,就會按照你遊進的速度、水流的變化做自適應的下壓和上擡調節,總體感覺就是胸下的水一波一波、連續不斷的流過胸部。

其它身體部位的水感獲得也同胸部水感獲得一樣,不詳述。

體會水感的要點:

1、體會水感時身體儘量放鬆、拉長,上面提到的下壓確切地說應該是前拉下壓。

2、體會水感時所說的放慢泳速確切地說應該爲降低劃頻,但每次划水的力量與速度可以經常變化,以體會在不同遊進速度下水對身體的摩擦與浮力的不同,其目的是找到流速不同的水流對身體摩擦與浮力的不同,從而提高身體對水的自適應性。

第三階段:水感動作,可以說人在游泳過程中的第二階段是個無止境的階段。但是當你身體某一部位獲得水感後,身體根據水流的速度自適應來調節身體前進的動作,此時的動作纔是最適合你自己的動作,並且你的動作也會隨速度的變化而有微小改變的。

我體會到的學習游泳過程中存在的誤區:

1.動作命名:游泳學習資料是按人在陸地上的行爲動作來命名游泳的技術用語,()會給學游泳帶來很大的動作誤區。比方說“打腿、胸部下壓、轉髖、划水”所有這些用語都給人們潛意識中灌輸了一個發力點的概念,其實水中運動似乎不應該有這個點。

“打腿”應該爲“波腿”,爬泳、仰泳的雙腿動作像兩條擺動的海帶,蛙泳的雙腿像遊進的水母邊緣(這個動作人可以比青蛙做的更好),蝶泳雙腿像尾巴。

“胸部下壓與轉髖”應該爲“螺旋胸與螺旋髖”是一個“前拉下壓”與“前拉上提”的動作。

“划水”用“撥水”更容易體會。

2.對速度的追求:就像人們按陸地上的動作命名游泳動作一樣,游泳比賽也是比速度。

在陸地上,對速度的追求源於速度決定了大多數動物的撲食與生存方式。但在水中從來沒看到兩條魚按着直線比拼誰遊的快。一個泳者對速度的追求往往讓人喪失了水感,在水中是遊起來而不是跑起來。藝術教學反思椅子設計教學反思以學定教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