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未來教案

  【自讀導言】

宇宙的未來教案

自讀要求

1.能讀懂本演講錄的內容。

2.學習本文生動、幽默的演講風格。

3.感受科學精神,增進科學素養。

(解說:本文雖說是演講錄,但其實就是一篇科技論文,加上語言的歐化風格,要讀懂全文並不容易,所以設置了第一個要求;生動、幽默是霍金的演講風格,是其演講獨具魅力的原因之一,因此設置了第二個要求;本文是傳播科學知識的演講錄,需要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科學精神,增進科學素養,因此設置了第三個要求。)

自讀重難點

1.提煉本文的要點,增強概括能力。

2.探究本文的內涵,增強分析能力。

(解說:這兩點按本單元的學習重點設計,順應編輯的教材編排意圖。)

  【自讀程序】

總的原則是:多次自讀,逐層領悟,逐個落實學習重點。具體如下:

1.初讀,總體感知。

結合註釋,通讀全文,總體感知。

讀後能用一句話簡要地說出本文講了什麼。

明確:本文講的是宇宙的未來問題,預測了兩種結局:或膨脹,或收縮。

2.再讀,提煉要點。

要求比上一次讀得細一些,邊讀邊給課文分段,明確作者講了幾層意思,並提煉出要點。提煉要點的方法是:或者摘錄文中的語句,或者用自己的語言組織。

明確:

要點依次爲:①科學家有信心預言未來。②巫師的預言模棱兩可,宗教的預言屢測屢敗。③物理方程、制約大腦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我們不能預言人類;而宇宙的行爲在非常大尺度下卻是簡單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們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④宇宙的未來有兩種可能,一是繼續膨脹下去,二是收縮以至坍縮成一個點。是膨脹還是坍縮,取決於宇宙的平均密度。⑤宇宙現在的密度非常接近於把坍縮和膨脹區分開來的臨界點上,所以兩種可能都會發生。

3.三讀,探究內涵。

要求比上一次讀得更深入,能對某些語句的內涵進行分析,也能對作者的某個觀點進行評析,或者對作者的整個科學思想進行闡述分析。

4.交流討論。

交流討論可以在前三步之後綜合進行,也可以在每一步(初讀、再讀、三讀)之後分別進行。對總體感知的情況、提煉要點的情況、探究內涵的情況依次進行交流討論。可以先在小組(前後桌爲一組)內進行,然後每個小組選一人蔘與全班交流。

(解說:本自讀程序力圖體現學生的自讀、自得、互動。讓學生自主發展,自我提高。)

  【自讀點撥】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劍橋大學的一次演講錄。

這篇演講,從古代巫師的預言,談到近代宗教的預言,然後過渡到自己對宇宙未來的預言,結構嚴謹,重點突出。作者運用天體物理學理論,對宇宙未來作出了兩種預測,一是繼續膨脹下去;二是收縮以至坍縮成一個點。是膨脹還是收縮,取決於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臨界值小,宇宙就將永遠膨脹。但是如果它比臨界值大,宇宙就會坍縮,而時間就會在大擠壓處終結。”可“現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於把坍縮和無限膨脹區分開來的臨界密度”,所以兩種結果都有可能。

本文專業性強,歐化語言明顯,閱讀起來非常吃力,難讀、難懂。大學聯考試卷上的科技說明文、科技論文只有三四段,考生讀起來已經非常吃力,而這裏卻有整整26段,是前者的六七倍。所以教學本文時一方面要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但同時也要積極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將學生由淺入深地引導下去。

在引導過程中,可以將以下問題靈活地插入上面的“自讀程序”中。(特別是發現學生在“探究內涵”不夠深入時。)

1.作者在第8段中爲什麼說“即使知道了制約宇宙的有關定律,我們仍然不能利用它們去預言遙遠的未來”?爲什麼第10段又說“儘管我們知道制約人類行爲的方程,但在實際上我們不能預言它”?

明確:“因爲物理方程的解會呈現出一種稱作混沌的性質”,“方程可能是不穩定的”;同樣,“制約大腦的方程幾乎肯定具有混沌行爲,初始態的.非常小的改變會導致非常不同的結果”。

2.爲什麼科學“不能預言人類社會的未來”,卻“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

明確:因爲前者是混沌的,不確定的;而“宇宙的行爲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簡單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們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

3.作者對宇宙的未來的預言與巫師、宗教預言家對人類社會未來的預言有何不同?

明確:前者是有科學根據的,是運用天體物理學理論進行的科學推測,科學預言;而後者是沒有科學根據可言的。——其實,從上面的題目就可知道,人類社會的未來根本就是無法預言的,因爲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師、宗教預言家對人類社會的預言註定就是荒唐的。

44.對宇宙未來的預言,關鍵是要弄清宇宙的什麼問題?

明確:“對宇宙未來的預言,其關鍵問題在於:平均密度是多少。”

5.作者認爲宇宙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明確:會有兩種可能:“如果它比臨界值小,宇宙就將永遠膨脹,但是如果它比臨界值大,宇宙就會坍縮。”

(解說:設計這些題目旨在讓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內涵,由表及裏,將自讀引向深入、準確。)【自讀思考】

1.根據作者的論述,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質最多是“臨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縮。然而作者又指出,“也許存在足夠的暗物質,使宇宙最終坍縮”。宇宙中存在暗物質的證據是什麼?作者又舉了哪兩種假說,說明現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臨界狀態?

明確:宇宙中存在暗物質“一個證據來自於螺旋星系”,“必須存在某種看不見的物質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這些旋轉的星系牢牢抓住”;“另一個證據來自於星系團”,“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抓到一起,這些星系團就會飛散開去……所以,在星系團中我們觀測到的星系以外必須存在額外的暗物質”。

作者爲了說明現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臨界狀態,列舉了兩種假說,“一種是所謂的人擇原理”,另一種是“極早期宇宙的暴漲理論”。

(解說:此題旨在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內涵。同樣是探究文章的內涵,上面五個問題是宏觀的,環環相扣,步步深入,這一個則是微觀、細碎的,所以單獨列在“自讀思考”中。)

2.本文在論述過程中,常常用一些生動的比喻來說明事理。下列兩個比喻句各自說明了什麼道理?

①“例如,如果你稍微改變一下你旋轉輪賭盤的方式,就會改變出來的數字。你在實際上不可能預言出來的數字,否則的話,物理學家就會在賭場發財。”

明確:用這個比喻生動地說明了“即使我們知道了制約宇宙的有關定律,我們仍然不能利用它們去預言遙遠的未來”。

②“這有一點像是再投胎。如果有人聲稱一個新生的嬰兒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如果該嬰兒沒從他的以前的生命遺傳到任何特徵或記憶,這種聲稱有什麼意義呢?人們可以同樣地講,它是完全不同的生命。”

明確:用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宇宙在大擠壓處終結後,並不是任何發生在“之後”的事件都是另一個相分離的宇宙的部分。

(解說:此題旨在引導學生領會、學習作者善於用比喻來說理的技巧。)

3.這篇文章語言幽默風趣,在說明科學道理的同時,創造出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體現了演講詞的特點。試舉出三個例子,分析其表達效果。

明確:

例如:①“……這些日期使股票市場下瀉。雖然它使我百思不解,爲何世界的終結會使人願意用股票來換錢,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麼也帶不走的話。”這句話讓人在笑聲中悟到人類自身的某些缺陷和某些思維誤區。②“據說,1844年是第二次迴歸的開始,但是首先要數出獲救者名單。只有數完了名單,審判日才降臨到那些不列在名單上的人。幸運的是,數人名看來要花很長的時間。”這句話幽默中含着揶揄和諷刺,揭露了宗教預言師的荒謬,表現了對方屢測屢敗卻又想方設法自圓其說的尷尬與可笑。③“如果暴漲理論是正確的,則宇宙實際上是處在刀鋒上。所以我正是繼承那些巫師或預言者的良好傳統,兩方下賭,以保萬無一失。”聽衆明知作者做的是科學的預言,和巫師他們完全不同,可作者卻有意將自己降爲他們的同類,一是說明自己恰好也有兩種預測,二是順勢又對他們進行嘲諷。這種智慧的表達既帶來了輕鬆愉悅的氣氛,又大大增加了自己與聽衆的親和力。

(解說:此題旨在引導學生領會並學習作者幽默風趣的演講風格。)

4.下面這段話引自霍金2002年8月15日在浙江大學的公衆演講《膜的新奇世界》,讀後請用其中的原句提煉本段的要點,並同課文做比較閱讀,說說霍金在介紹深奧理論時喜歡採用什麼方式來讓聽衆聽明白?

“按照我的意見,膜世界啓始的更遠爲吸引人的解釋是,它作爲真空中的起伏而自發產生。膜的產生有點像沸騰水中蒸氣泡的形成。水液體中包含億萬個H2O分子,它們在最*近的鄰居之間耦合,並且擠在一起。當水被加熱上去,分子運動得更加快,並且相互彈開。這些碰撞偶然賦予分子如此高的速度,使得它們中的一羣能擺脫它們的鍵,形成熱水圍繞着的蒸氣小泡泡。泡泡將以隨機的方式長大或縮小,這時液體中來的更多的分子參與到蒸氣中去,或者相反的過程。大多數小蒸氣泡將會重新塌縮成液體,但是有一些會長大到一定的臨界尺度,超過該尺度泡泡幾乎肯定會繼續成長。我們在沸騰時觀察到的正是這些巨大的膨脹的泡泡。”

明確:這是遷移運用題。體現本段要點的句子是“膜的產生有點像沸騰水中蒸氣泡的形成。”作者喜歡用比喻的方式將深奧的理論說得通俗易懂。

5.課文中霍金對宇宙未來的預言,你怎麼看?老師鼓勵學生髮表有創見的觀點,只要態度科學,能自圓其說即可。

(解說:設計該題旨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獨立的人格,同時也培養獨立的科學精神。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比如認爲霍金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只是一種推測,無法得到證實,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雖然都很偉大,但都只是一種理論,一種思想,缺少科學的實證,因此也都沒能獲得需要實證的諾貝爾獎。其他科學家站在另外的角度來思考來假設,或許會有不同的結論,不同的發現。所以青少年對霍金的觀點可以學習,可以接受,但不能迷信,不能束縛自己的思維。)

6.霍金的中國學生吳忠超教授這樣介紹史蒂芬·霍金:在相對論和引力論領域,霍金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代表人物。他的第一項工作是和彭羅斯一起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第二項工作是創立了黑洞物理理論,其中有黑洞的無毛定理和黑洞視界面積增加定理;第三項工作是研究極早期宇宙和宇宙的創生,其量子宇宙學使人們單獨地從科學定律即能預言出宇宙中的一切。而他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在他患盧伽雷病(肌肉萎縮性側面硬化病)後的40年間所做的。在科學史上有許多殘疾科學家,但是像霍金這樣殘疾到這種程度的則絕無僅有——21歲就患病,幾十年被禁錮在特製的輪椅上,全身只有三個手指能活動,不能講話,與人交談要*計算機合成語言,有了新的想法也只能通過三個手指“敲擊”進語言合成器裏保存……可就是這樣一個重度殘疾的人,卻把研究的目標直指浩瀚的宇宙。

在《果殼中的宇宙》一書中,霍金引用了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裏一句充滿詩意的臺詞:“我即使被關在果殼裏,仍自以爲是無限空間之王!”這句臺詞形象地道出了霍金的崇高精神追求,使人們親眼看到了“果殼”中的那個挑戰命運的不屈的靈魂。他曾說:“只要有智慧和精神在,沒有什麼能打倒自己。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心靈的健康也會給你無窮的力量。”在少年霍金的心中,崇拜的不是歌星或球星,而是貝特朗·羅素,一位不知疲倦的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

那麼你呢?你怎麼看待霍金?十年前,一家青少年調查機構調查出我國中學生最崇拜的人物是歌星劉德華、影星劉曉慶、球星貝利,“三星高照”。你又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解說:科學和人文是教育的兩大內容,學習本文可以增進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設計了上題;而從作者霍金的身上,還能感受到高尚的人格魅力,因而設計了本題。霍金的朋友曾這樣感慨:“可以相信,當他所熱愛的東西都失去時,他不僅堅強地活着,而且偉大地活着,那麼他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科學的智慧,還有人類最可貴的精神。”教師可介紹霍金的生平,介紹霍金2002年8月來華颳起的“霍金旋風”,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霍金戰勝自我、挑戰極限、追求科學的頑強品質。對於“三星高照”的現象,能夠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並作出較爲正確的評價,比如這樣評價:這一現象的出現,既有中學生自身價值取向的問題,也有新聞媒體的誤導問題。要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在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下,個人才能體現出最大的人生價值,社會才能快速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