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案人教版

【教學目標】

再別康橋教案人教版

1.知識與技能層面:體會兩首詩的節奏、旋律,瞭解新詩中 “新月派”詩歌創作“三美”主張的特點;瞭解兩位詩人、主要作品及創作風格;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初步掌握並運用通過意象分析鑑賞新詩的方法;學習《雨巷》象徵手法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層面:朗讀、設問、啓發、講解、討論相結合。

3.情感與價值觀層面:體悟作品的內涵,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中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及其作用

2.《雨巷》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把握作者情感

教學方法】誦讀 品讀 感悟

【課前準備】朗誦錄音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李叔同《送別》歌曲 (大屏幕同步投影:李叔同《送別》,配以夕陽遠山,長亭古道,芳草萋萋的背景圖片)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霄別夢寒。

這首詞譜上曲後,成爲廣爲傳唱的校園歌曲,電影《城南舊事》也將它用作主題歌。它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藝術魅力,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主題“送別”。江淹在他的《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詩人運用白描手法,通過長亭、古道、芳草、晚風、綠柳、笛聲、夕陽、濁酒、寒夢這些意象,寫盡了離別的愁緒。“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往今來,人們一談到離愁,就是剪不斷理還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看看詩人是如何抒發他的別離之情的。

二、解題:

從詩題來看,既然是“再別”,當屬第二次離別。第一次離別是在1922年8月。詩人1920年來到英國留學,就讀於劍橋大學,其間愛戀林徽因,在康橋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22年3月與張幼儀離婚,同年回國,詩人與林徽因的這段感情最終也沒有結果。回國後,任北大、清 華教授。1924年漫遊歐洲,同年認識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與陸小曼結婚,但婚後生活並不如意,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28年6月爲除卻煩惱,他再次來到了英國,來到了康橋,1928年9月他在給英國友人恩厚之的信中說:“我這次故地重遊,是帶着再尋舊歡的癡想的。”康橋經歷在詩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投影,作者對康橋懷有深深的戀情,這都源於詩人的“康橋情結”。

康橋情結:康橋,即劍橋。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徐志摩在回憶康橋時曾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我所知道的康橋》)“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康橋,我難得的知己”“永爲我精神依戀之鄉”(《康橋,再會吧》) 康橋創造了一個充滿性靈的詩人,康橋情結貫穿在詩人一生的詩文中。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 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提醒學生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飽含的深情),整體感知詩意。

提問:《再別康橋》在你的心裏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提示可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

提示:1、康橋的景色秀麗柔美,宛若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

2、詩歌音節和諧,富於波動性,節奏感強,讀來朗朗上口;

3、詩節四句一節,錯落排列,整齊劃一,迴環呼應,給人以美感。

四、鑑賞評價:

1、學生自讀詩歌,讀後談談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確: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清荇、榆蔭下的一潭、青草、星輝。

2、詩人離別康橋時眼中所見一定不止這些,爲什麼單單選取這些景物來寫?

明確:康橋周圍有高樓大廈、寺塔鐘樓、村莊果園、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而是選取了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等柔美而抒情的自然景物,抒發了自己對康橋的永久戀情,營造出一種清新感。詩人對大自然充滿了崇敬,他的心靈與大自然非常貼近。他曾說我生平最純粹可貴的教育是得之於自然界,田野,森林,湖泊,草地,是我的課堂;雲彩的變幻,晚霞的絢爛,星月的隱現,田野的麥浪是我的功課;瀑吼,松濤,鳥語,雷聲是我的老師,我的感覺是它們忠謹的學生,受教的弟子。

3、七個詩節中你最喜歡哪一節?爲什麼?(讓學生先有感情的讀自己選出的詩節,再說出喜歡的理由。學生的鑑賞評價可能涉及到各個詩節,未涉及到的問題教師可設計幾個探究問題將學生的賞讀引向深入,只要學生言之成理,教師就應給予充分肯定)

探究問題:

(1)首尾兩節在節奏上完全相同,只是個別詞略有變化,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首尾兩節在節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循環迴環往復的結構方式,首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尾節連用兩個“悄悄的”與之遙相呼應,讀來有一種節奏舒徐、柔和上口的音樂美感,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庸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磐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兩節含蓄委婉地表現出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和依依惜別的深情。兩個詩節語義並非簡單的重複,尾節是對首節情感的深化。

(2)詩人將“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陽中的新娘”,試分析這個比喻的精妙之處。

明確:(一)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曳,婀娜多姿,就像一位含情脈脈嬌美溫婉的新娘,以新娘爲喻,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體現出詩人對康橋的愛戀。(二)詩人在康橋與林徽因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此時觸景生情,金柳彷彿幻化成了林徽因,不僅意亂情迷,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內心泛起了道道漣漪,只是林徽音已成爲別人的新娘,可望而不可即了,詩人不免有些惆悵。而“柳”在古典詩詞中的特定含義也觸動了詩人的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