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讀後感8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文集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8篇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1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創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標。其紅線是:萬年大計,教育爲本,師德爲本,育人爲本,即以人爲本,教育爲根,德育爲先。

讀完《陶行知文集》一書,我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

要用愛心滋潤學生,“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蘊含着淳樸、真摯的師愛。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啓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

愛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情感。作爲一名教師,我覺得自己很愛學生,愛成績優秀的學生,愛乖巧聽話的學生,愛漂亮、可愛的學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覺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褒貶之,把“差生”視爲“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學的班級有個學生叫陳小東同學,他特別調皮,誰都不願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這樣的學生如果調皮就一頓呵斥,或者簡單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會適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強,而我在課堂中總是樹立他的自尊心,讓他知道自己也是有優點的同學並不是什麼都是缺點,然後我注重鼓勵他發揚優點逐步改正缺點,現在他比以前進步多了。

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

當然,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先生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爲美德,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爲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

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一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2

生活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的陶行知先生,不愧爲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和偉大的實踐教育家,他畢生致力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爲改革中國教育,創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雖然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展,但是你會發現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閃耀着奪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代價值。當我第一眼翻看書本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本書都是陶行知以信件的形式跟其他友人探討教育而留下的寶貴資料,有種重現當時陶先生爲教育事業憂心忡忡的心,也讓我們讀者深切的感受到陶先生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和親力親爲。

書裏有設計到陶先生對新中國成立後教育的發展的看法、有對如何創辦學校的建議、有對發展平民教育的肯定,在這裏我主要談談書中的一些跟我自身教師發展有關的感想。

1919年2月,陶先生研究了當時的教育現狀,把教師分爲大致三種。第一種教師:只會教書。這種教師把學生當成了書架子、字紙蔞,書上的東西一鍋兒往學習腦袋裏裝;第二種教師:教學生。這種教師所注意的中心已從書本移到學生上,果然比第一種好,是一種進步,然而學生仍然是被動地學習,被動地接受知識;第三種教師:教學生學。這種教師要教會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要學生學得"自得",學得"自動"。對照每一位教師,自己屬於哪一種教師呢?的確值得大家深思一番。而這一點學軍中學的老師做的甚好,一個學生不知道原理他不肯就這麼死記硬背,他非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再者是老師也有一定要教學學生如何學習的衝勁,他們也不屑於只教學生知識點,他們課堂貫穿的更多的事知識學習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的掌握自然很快,要是以後我們的學生沒有強烈的求知慾,那我們該如何操作?這個需要我們去好好深思。

陶先生又說: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先生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嗎?。而我們現今的.教育,特別是高中階段主要就是爲了大學聯考,無法做到全面的素質教育,所以我們的因材施教也只能是大學聯考方面的因材施教,所以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可以適當的劃分幾個行政部,讓弱的學生接受慢進度的教學,課後完成更加基礎的習題,而學習能力好的同學自然是進入快節奏的班級,因爲書本上的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渴望了。在這裏我們要跟家長溝通好,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放在快節奏的環境裏只是越學越沒樂趣,最後喪失學習興趣,在慢節奏的班級裏不代表孩子差,而只是一個過渡。

在"教學合一"的理論中,陶行知先生還強調:先生不僅要拿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認爲,教師不是販買知識的,教師自己的知識也會陳舊的,自己也要進步。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斷研究學問,就能時常找到新理。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教學應該是——"教學相長"嗎?。

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的教改思想,強調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在他杜威教師那種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新的突破,這對於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很值得我們教師反覆斟酌,我想每次閱讀都會帶給我們全新的感悟。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3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鬆。”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師,讀好書更爲重要。

假期我有意閱讀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淺。陶行知先生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創立了許多精闢的教育理論、新觀點和新方法。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在我的班級,我有計劃地開啓了愛的征程。

一、播下愛的種子

作爲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裏,就能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爲了教好每位學生,讓每位家長放心,我認真完成家長拜託的任何事。有時家長因爲工作的不便,請我轉告孩子中午的落腳點,我時刻記在心中;有時家長請我幫忙照顧生病堅持上課的孩子,我一會兒摸摸他的額頭,一會兒詢問一下,“你現在感覺怎麼樣?”“難受嗎?難受一定要告訴老師啊!”一會兒又送來了熱氣騰騰的蜂蜜水;有時家長出門在外,拜託我多多關心他們的`孩子。課堂上,我時刻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所思所想,他們的一個皺眉,一個委屈的眼神,我就會心焦半天。下課第一時間就找他們談天,瞭解心理想法,巧妙地化解他們的顧慮;課外時間,我還會在工作之餘找那些孩子聊天,爲他們分憂解愁,有時還輔導他們的學習,並定期與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長聯繫。雖然有時我也會因爲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爲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爲他們的違紀而心煩,但一想到他們還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剋制自己心中的不滿。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着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二、澆灌愛的雨露

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溫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溫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爲上暫時落後的學生。

有個男生他叫李程雨,他是班上成績比較落後的學生,上課做小動作,彎着腰,不擡頭,小眼睛滴溜溜亂轉,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着老師寫一舉一動。作業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課吵吵鬧鬧,一刻也不停。怎麼辦?我不能讓他在我的手下變成問題生。我的語文課上,我故意走到他的座位邊,暖暖地看上他一眼。他顯得更加羞澀了。我又輕輕地推一推他的脊背,他把腰挺直了。可是,過不了一會兒,背又塌了下來。我一次又一次不經意地走過的他的座位,一次又一次愛撫他的頭顱,並投以鼓勵的目光。他的背直了,眼睛睜開了,第一次把目光,屬於他的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欣喜若狂,我給他示範漢字的書寫,我幫他擦去錯誤的答案……他越來越認真,越來越努力,雖然比不上曹文奧的書寫和成績。相信,他會越來越棒。因爲有愛的澆灌,小苗的成長會更加茁壯。

播撒愛的種子,收穫秋的碩果。做爲教育者,我們能做的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要做到讓愛常駐每個孩子的心間,讓愛常駐我們的心間。讓雨露滋潤孩子的心田,讓愛伴隨孩子們成長。 “精彩六年,幸福一生”, 我們就一定可以實現我們的誓言。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4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爲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種具有創造性並不斷髮展、不斷進步的教育思想。

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陳校長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陶行知曾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課程課改確立了以幼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突出了學生髮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孩子學會生活,學會探究,學會表達,致力於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爲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迴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爲學生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礎。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裏找教育,爲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着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儘可能好的實效。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5

上學的時候老師就就對我們說:是陶行知老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陶行知認爲,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

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裏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爲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不管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班級,都會有一些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俗話說:“一娘養九子,九子個九樣。”“五個拇指還不一樣齊呢?”特別是一些薄弱學校的薄弱班級,這樣的現象特別的突出,對這樣的學生,老師們傷透腦筋,想了許多辦法對他們進行教育,可總感覺收效甚微。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還是不厭其煩的多鼓勵,多引導,教給他們一些比較適合的學習方法,就算我們的教學內容他們還是聽不懂,但這些方法可能對他們今後學習其他知識技能會有很大的幫助。在教學上,加強檢查督促,讓他們認真完成每一次作業,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了,就一定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6

讀書節,學校給每位老師發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他是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學的視野、博大的胸懷,用溫情、智慧和愛詮釋教育的真諦。對於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一、教育要用情,這種情是來自與對學生的大愛,來自於做教師的責任。

作爲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按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讓學生每天進步一點,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悅。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纔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

二、教育要講信,要教育孩子做誠實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須是誠實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千教萬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化學老師爲促使學生仔細觀察,用手指頭蘸了(其實沒蘸)了蓖麻油嚐了嚐,之後讓學生跟着做------本書中美國的教師也做了類似的事:花一節課的時間考試教師叫給學生的錯誤的東西,然後再在試卷上畫上0分,讓學生明白老師講的也不一定是對的,要用自己的頭腦思索,思索之後對的才值得去堅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教會學生探究。

三、要做一個自信的教師。

近年來很多老師“信課件”、“信教學時尚”、“信課改新潮概念”、“信評價標準”、“信應試指揮棒”,惟獨缺失了自信力。適當的使用課件、課改理念、評價標準等等也都是教學所必要的,但教師斷不可忘卻自信力的培育與發掘。

(一)要努力。路遙說:“人處在一種默默奮鬥的狀態時,思想就會從生活的瑣碎中得到昇華。”的確如此,人歸根結底是精神的存在物。當夜深人靜,萬賴俱寂時,我們會在心底響起清脆的聲音,直扣心靈,追問每個當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義。雖然,我們似乎難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當我們努力於一份自覺有意義的事物時,我們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與空洞。要激勵學生多讀多寫,語文教師就得多讀多寫,讀好,寫好,在讀書做文中享受語文。如此才能將這份興趣、熱情與方法與學生分享,讓學生受其感染,親其師,信其道,走上熱愛語文的路途,終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中說:“教師所能教給學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師要比學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師學好、學實,才能將所學之得與學生分享,否則只能是“水中撈月”一場空而已。錢夢龍在其新著《教師的價值》)中也說:“老師自己愛讀書、會讀書,才能教出愛讀書、會讀書的學生。”因而,做教師,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作爲語文教師,僅有閱讀與寫作本身還不夠,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澱,在反思中燭見理性之光。諸如語文教學的性質之爭(工具論、人文論,亦或兩者兼顧),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否統一爲正確理解並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都是值得每個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再如語文教學的實效性等問題,都是語文教學中不可迴避的問題。

(三)要境界。特別欣賞羅曼·羅蘭的一句話:“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是人伴隨自己最大潛能地改變世界”。在羅曼·羅蘭的表述中,我清晰地發現幸福的本質在於個體實現改變、影響世界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層次即爲境界。身爲人師,我想呼喚我的學生,走進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髮,激發他們閱讀優秀的作品,喚醒內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7

作爲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假期之中,我閱讀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我們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一、實施愛的教育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一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裏找教育,爲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着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儘可能好的實效。

三、實踐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爲此,今後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爲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爲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爲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爲培養學生成爲“真人”,並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五大解放”的思想,可以採用的做法是:

1、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

2、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

3、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

4、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

5、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恆的課題,是創造型教師及專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8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馬可連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爲一大事來,爲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對教育無限的愛的最真實的寫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是陶行知對我們教師和家長的良言忠告。教師對學生的愛能夠營造出和諧、親切、溫馨而且樂觀向上師生關係。陶公“四塊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懷和睿智的教育機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對學生的那種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種對孩子深深的愛。

陶先生任育才國小校長時,一天,他發現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他當即斥止了王友,並令他放學時到校長辦公室。放學後陶先生來到校長室,見王友已經等在門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爲你按時來到這裏,我卻遲到了。”當王友懷疑地接過糖果後,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果放到他手裏:“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爲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進王友手裏:“我調查過了,你砸他們,是因爲他們欺負女學生。這說明你很正直,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王友哭了:“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啊······”陶先生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爲你正確認識錯誤,我再勵你一塊糖果······我的糖果發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每當我們遇到學生打架事件時,我們是否會有這樣的胸襟和機智來面對我們的學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們自己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時,更多的是對孩子的說教,有時甚至會是不分青紅皁白地一頓指責和數落。根本無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無法達到教育轉化的目的。我們的學生在這種說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種等待和應付,等待着老師劈頭蓋臉的批評後的'一句“你錯了嗎?”學生會應付式地、高興地回答“我錯了。”“以後還會不會這樣?”“不會了。”跟小朋友說“對不起”。犯錯的孩子會在心裏長長地舒口氣,興高采烈地對被欺負的孩子說對不起。開心地走出這說教的大門,回到教室去,繼續着自己快樂的遊戲。這樣地說教有沒有用呢?各位老師心裏很明白,也許第二天孩子還會繼續着他欺負學生的遊戲,老師又會繼續着自己的說教,實在沒轍了就請父母。其實,在我們的教育中,面對我們的學生,我們要賦予更多的耐心、細心和愛心。對孩子們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誘導,讓孩子們自己一步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將我們以往的批評,指責,抱怨換成欣賞,啓發,激勵。

教師沒有愛,教學就會沒有動力。沒有課堂上的師生之間的心與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要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麼偉人都要大”,陶公親切地稱學生爲他的“愛人”。心中有學生,心中就會有愛,有愛的課堂總是那樣地親切、和諧;有愛的課堂總是那樣的美,那樣地能吸引老師和孩子。民主的愛,智慧的愛,公平的愛,會讓教師收穫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沒有愛的教育將會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樣。”從小沐浴在愛中的孩子他以後給予人家的也是愛。只有愛的教育,纔會讓孩子在充滿陽光的道路上成長;只有愛的教育,纔會使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愛是教育的基礎,愛是教師的職業情感,愛就是理解、尊重、信任與公正、賞識。

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從《陶行知教育文集》中,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然而我想讀出更多的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