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1

《廉頗藺相如列傳》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爲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常用詞。

2、體會課文善於剪裁和組織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3、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以大局爲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積累文言常用詞;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簡介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爲郎中,成爲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曆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爲《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爲歷代傳頌。

2、簡介《史記》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爲“太史公書”的專名。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曆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竭盡終生精力最後完成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我國史書的新體例——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本紀——給帝王作傳的類別。

世家——給諸侯作傳的類別。

列傳——給名人作傳的類別。

書——典章、書籍。

表——大事年表。

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作爲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的《史記》,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正因爲如此,司馬遷纔對那些在逆境中發憤,在厄運中不屈不撓,在險境中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記》纔會出現那麼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難英雄形象。比如荊軻、毛遂、晁錯……而藺相如則是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藺相如在虎狼成羣、險象橫生的環境中,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以國家利益至上,憑自己的勇氣和智慧,贏得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史記》中著名篇章——《廉頗藺相如列傳》。

或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導入。

3、歷史背景

戰國末期,當時秦、楚、齊、趙、韓、魏、燕等七國中,以秦力量最爲強大,它要統一中國,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它南邊的楚國和西北的趙國,實力比秦稍弱。在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澠池會時,秦的主要力量正對付楚國,所以它對趙國雖也虎視耽耽,但還抽不出主要力量來進攻。這就是藺相如進行外交鬥爭取得勝利的客觀有利條件,當然,藺相如的主觀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勢,機智勇敢地進行鬥爭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展示字詞

繆公(mù ) 避匿 ( nì ) 繆賢 ( miào)

湯鑊(huò) 雖駑 (nú ) 肉袒 ( tǎn )

盆缶 (fǒu ) 案圖 (àn ) 可予不 (fǒu )

澠池(miǎn) 詐 佯 (yáng ) 列觀 (guàn )

皆靡(mǐ ) 傳舍 (zhuàn ) 甚倨 ( jù )

不懌(yì ) 衣褐 (yì hè ) 睨柱 (nì )

  三、學生聽讀理解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本文寫了三個故事,以藺相如爲主,以廉頗爲賓,三件事都是突出藺相如的性格,廉頗後又有傳。

1—2 節: 廉藺簡介

3—13 節: 完璧歸趙。

14—16 節: 澠池相會。

17—21 節 負荊請罪

  四、集中學習1—13節

1、學生對照註釋看課文,將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註釋寫到原文中。

2、師生共同疏通,明確重點詞語。

3、落實文句翻譯。

4、品讀“完璧歸趙”的故事,分析藺相如如何“使不辱於諸侯”。

A、藺相如出使前初顯膽識:“寧許以負秦曲”。

B、藺相如從哪些地方看出秦王“無意償城”?

秦國不合禮數有三:章臺不是接見外臣的場所;美人不是禮待外臣的人員;“左右皆呼萬歲”,左右侍從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禮節。

C、藺相如發現秦王“無意償城”後怎麼辦?

設計智取:璧有瑕,請指示王。

說理鬥爭: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衛: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D、秦王“以詐佯爲予趙城”後,藺相如又如何對策?

首先,使出緩兵之計,要秦王齋戒,設九賓禮;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E、歸璧於趙後,藺相如又如何對秦王交代的?

①義責秦王

義責秦王朝歷來言而無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乾脆說明璧已經歸趙:“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②堅明約束

以“秦強而趙弱”的事實,說明只要“堅明約束”,“趙立奉璧來”。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與羣臣熟計議之”,暗示秦王殺使者不是好辦法。

F、出使結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兩國僵持,進入對立狀態。

G、概括:寫“完璧歸趙”,着重表現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現方法:

①直接描寫(如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

②間接描寫(以秦王的聲威、秦廷環境氣氛來反襯藺相如的鎮定自如,智勇雙全及非凡的外交鬥爭藝術。

5、學生誦讀

  五、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完璧歸趙

澠池相會

負荊請罪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下)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常用詞,繼續培養文言文語感。

2、《史記》中的小說因素齊備。體會課文善於剪裁和組織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3、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以大局爲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積累文言常用詞;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集中學習14—16節。

1、學生對照註釋,試翻譯。

2、師生共同疏通,落實文句翻譯。

3、研讀、討論“澠池之會”。

(會前計議:相如主行並從,廉送至境與訣;會上鬥爭:迫使秦王擊破缶,反請咸陽爲壽;鬥爭結果:會上終不勝趙,會後秦不敢動。)

①秦軍在打勝仗的情況下爲什麼主動與趙求和?

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試圖在外交上以勢壓倒對方,逼迫對方投降,免去或減少動用武力的代價。

②秦王怎樣侮辱趙王?從哪些字可以看出來?藺相如是怎樣針鋒相對的?

酣 “秦王飲酒酣”中的 “酣”字寫出秦王的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神態;

令 “令趙王鼓瑟”中的“令”寫出秦王自命高趙王一等,且要寫進史冊。

壽 請以趙十五城爲秦王壽

藺相如:鬥爭

A逼秦擊缶首先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爲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其次“前進缶,因跪請秦王”,“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再次“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B揚獻秦都秦王一計未成,又提出“請以趙十五城爲秦王壽”的無理要求,藺相如針鋒相對,以攻爲守,提出同樣要求:“請以秦之咸陽爲趙王壽”,咸陽是秦的都城,其價值在趙十五城之上。

④“澠池之會”的結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二是“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二、集中學習17—21節。

1、學生朗讀,翻譯。

2、品讀討論:

①廉頗藺相如之間的矛盾起因是什麼?廉頗的心理狀態有何變化?是由哪些語言體現出來的?

②藺相如是怎樣處理這一矛盾的?從而顯示出藺相如怎樣的性格特徵?他們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什麼?

③作者寫藺相如舍人的諫言用意是什麼?

④怎樣看待廉頗的形象?你喜歡他嗎?

3、誦讀,增強語感,接受古文化的薰陶。

  三、從小說鑑賞的角度分析寫作技巧。

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傑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爲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爲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寫作借鑑:

人物分析

藺相如的性格特徵

1有智謀

A相如從得害觀點分析,指出繏繆賢不應逃亡燕國,應向趙王請罪,結果繆賢真的被免罪

B從決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寧許以負秦曲的看法,可見他有獨特的見解

C當相如看顧出秦王無意償城時,便以壁有瑕,爲藉口取回玉,並拖延時間,安排將玉送回趙國

D澠池之會上,相如憑急智 脅秦王擊缶地,又以秦獻咸陽作爲趙的獻禮

2勇敢,機智

A他勇於向趙王自薦奉壁出使秦國,並保證能夠完成任務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無禮也無意償城,並表示與壁玉同歸於盡.

C璧玉送回赼國,相如一人獨對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辭,視死如歸

D澠池會上,相如以死脅近秦王擊嶽,當秦臣殺他時,相如張目叱之,嚇退他們,表現出膽色過人

3愛國,忠心

A兩次以死相脅,甘心爲國犧牲性命

B深 明大義,以國家的前途爲重,私人人恩怨爲輕,愛國忘私

廉頗的性格

1魯莽善妒,心胸狹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戰功,看顧不到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藺相如地位高於自揚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沒考慮國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狹窄。

2善於謀略,

在澠池,之會,一事中,獻良計以防秦國挾持趙王,並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國不敢輕舉妄動

3勇於改過,

當知道 藺相如以國爲重的用意後,深爲感動,立即耳負荊請罪,表現出勇天認錯的精祌

秦昭王的性格

1貪婪狡詐,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國力強大,逼 使趙國獻璧,根本沒有用城交換的誠意,兩次攻打趙國,殺傷過萬,都顯示他的狡詐及侵 略野心

2重利忘義,手段圓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考慮到殺相如亦終不能得璧,反將與趙交惡,所以完成禮節,送相如返國,凡事着重,利益

刻畫人物方法

1、選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三個故事,集中、凝練、鮮明)。

2、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併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緊張,秦王終於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爲和好,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細節刻畫人物。

4、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

5、懸念、虛實映襯等技巧在本文體現突出。

細節描寫 語言

刻畫人物 動作

矛盾衝突 廉——秦(璧 會)

廉——藺

  四、歸納整理本文的語言現象,進一步進行考點知識梳理。

1、通假字

⑴可與不:不,通“否”。

⑵臣願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託。

⑶拜書送於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⑹唯大王與羣臣孰計義之:孰,通“熟”,仔細。

2、一詞多義

⑴負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藉)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謙頗聞之,肉袒負荊(揹着)

⑵使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引申爲掉轉)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的)

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爲勞(只,只不過)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僥倖)

②而君幸於趙王(寵幸)

⑹以①以勇氣聞於諸侯--憑

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爲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爲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麼仇也--因爲

3、古今異義

⑴拜爲上卿--拜,授予官職

⑵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患,憂慮,擔心

⑶請以咸陽爲趙王壽-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⑷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去,離開;親戚,近親及姻親.

⑸請指示王--指示,指給……看

⑹於是相如前進缶--前進,上前進獻

⑺宣言曰:事見相職必辱之--宣言,揚言,到處說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詞類活用

⑴名詞作動詞

①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殺

③乃使從者衣褐--衣,穿

⑵名詞作狀語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從小路

⑶使動用法

①完璧歸趙-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寧許以負秦曲-負.使……承擔

④畢禮而歸之-歸,使……回去

⑷意動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爲羞恥

②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先,以……爲先;後,以……爲後

5、文言句式

⑴判斷句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③我爲趙將

⑵被動句

①而君幸於趙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⑶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語後置:求人可使報秦者

③介賓短語後置:拜送書於廷

  五、佈置作業。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掌握課文中有關實詞、虛詞的用法。

2、學習藺、廉二人顧全大局、以國事爲重的優良品質。

3、學習本文通過典型事例和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品質的協作方法。

  教學設想:

1、充分利用學生手頭上已有的文言文學習資料,文字、語句上擬採用鑑賞引導下的學生自讀的方法,疏通字句。

2、課前佈置預習。預習注意:①對照註解和文言文譯註資料疏通文句;②劃分課文段落層次;③劃分“完璧歸趙”一部分的層次,列出結構提綱(小標題)。

3、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介紹本文的學習目的。

  二、導入新課。

指名朗讀課文“預習提示”和註釋①。

1、關於《史記》的補充介紹:

本紀(12 篇):專述歷代最高統治者的政治活動(如《項羽本紀》)。

世家(30篇):主要記述貴族的史事。(如〈〈陳涉世家〉〉)

列傳(70篇):記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蹟。分三種:①專傳,即一人一傳,(如〈〈淮陰侯列傳〉〉)②合傳,有二人合傳,也有三五人合傳,(〈〈廉藺列傳〉〉)③匯傳,記同一類的若干人,篇名中並不舉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傳〉〉、〈〈酷吏列傳〉〉。

表(10篇):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

書(8篇):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分別敘述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的發展和現狀。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記》的寫法和所寫人物對後世影響深遠。

魯迅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背景簡介:

公元前三——四世紀,是我國曆史上的戰國後期。七雄並峙,戰火頻繁。七國之中秦最強大,它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各個擊破,力圖吞併六國。趙是北方還有點實力的國家,秦一時難以吞併,便用訛詐的手段掠奪它的土地和財務。趙依仗廉、藺二人軍事上嚴密戒備,外交上不卑不亢,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障了國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記敘了二人團結合作,與強秦抗爭的故事。

  三、檢查預習

提問:課文按什麼順序寫了幾件事?

明確:按時間順序寫了三件事: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廉藺交歡。課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問:這三件事充滿了矛盾衝突,能說說每件事各圍繞什麼矛盾展開的嗎?

明確:“完璧歸趙”寫的是詐璧與存璧的鬥爭;“澠池相會”寫的是辱趙與尊趙的鬥爭;“廉藺交歡”寫的是私怨與國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開情節,刻畫人物,而所有這些矛盾又都掛在對秦鬥爭這條主線上。學習這篇課文要始終抓住這個重點。

板書: 完璧歸趙—————————詐璧與存璧的鬥爭

澠池相會—————————辱趙與尊趙的矛盾

廉藺交歡—————————私怨與國事的矛盾

提問:文章是在矛盾的發展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全文貫串了怎樣的矛盾?

明確:全文貫串了互相交織的兩種矛盾:一種是趙國與秦國的矛盾,一種是廉頗與藺相如的矛盾。

一開始,秦恃強訛詐,趙國處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銳。廉藺二人一切爲了自己的國家,彼此間並無私人恩怨。而後,隨着趙秦間的矛盾幾經緩和、緊張、緩和,藺相如地位的`不斷上升,廉頗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緊張。藺的退讓忍辱感動了廉頗,二人終於成了刎頸之交,矛盾消除,共同爲國效勞,趙、秦間的矛盾也趨隱伏。

  四、學習“完璧歸趙”部分

提問:(檢查預習)這部分可分幾層?列出情節提綱。

明確:可分三層:(板書)

(1)1——2段:簡介廉、藺

(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4——11段:

決策入秦 繆賢薦賢(4)

智鬥秦王 決策入秦(5)

完璧歸趙 畢禮而歸 章臺刺秦(6)

(事情的經過) 迫秦齋戒(7、8)

從者歸璧(9)

廷斥秦王(9、10)

  五、講析“完璧歸趙”之第一層(也可單獨作爲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講析

提問:課文的前兩段是簡介本文的兩個主人公。傳記的一般寫法,是在文章的一開頭就介紹人物的出身之類。本文開頭對二人的介紹與一般傳記相同,但讀完全文,卻又感到其用意不僅如此。還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更重要的是突顯兩人地位的懸殊,影響的大小,爲以後矛盾的引線。

  六、講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繆賢薦賢”一節。

1、指名試講,疏通文句。

2、講析

提問:這段在情節的發展上有何作用?

明確: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趙之間的矛盾。同時,也爲引出藺相如張本。秦國願“以城求璧”;趙君臣緊急商議,一,“計未定”,二,“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氣氛極爲緊張。在趙猶豫不定、進退維谷的情勢下,引出繆賢的薦藺相如。從繆賢的引薦,見相如之機智。這是相如出場之前的側面描寫。繆賢的“臣竊以爲其人勇士,有智謀”一句話,也可作爲下文的綱。

  七、佈置作業:通讀全文,疏通文句。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指名口譯課文第四段。

  二、講析“決策入秦”一段。

1.串講

2.2、講析

3.提問:這一段中哪幾句是講出使秦國的決策?

明確:(議後可集體朗讀)“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秦以城……負秦曲”;“城入趙……歸趙”。

歸納:相如決策,解決了趙君臣不能解決的問題,見其智;願當重任,奉璧入切,見其勇。這是一見其智。

板書: 相如決策————智

一見其智(對話描寫)

願意入秦————勇

  三、析“章臺斥秦”一段

1、表情朗讀(亦可讓普通話好的同學朗讀),讀出秦王傲慢、貪婪得意的神態,讀出相如果斷機智,凜然正氣,不惜碎玉,以死報國的氣勢。

2、講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節,作者用語言描寫表現藺相如的智勇。“復取璧”見其智,怒斥見其勇。二見其智勇。

板書: 復取璧————智

二見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講析“迫秦齋戒”一段

1、指名試譯,然後視情況串講。

2、在秦王朝廷上,面對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藺相如不卑不亢,以詐對詐,迫秦齋戒,以爭取時間。三見其智勇。

板書: 以詐對詐————智

三見其智勇(行動描寫,語言描寫)

迫秦齋戒————勇

  五、講析“從者歸璧”一段

1、串講

2、講析

提問:秦王第二次接見,場面與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確: 第一次 第二次

地點: 章臺 廷(議處國政的處所)

人員: 美人、侍從 九賓(禮待外賓的儀式)

場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鎮定自如,也表現出相如的勝利。

提問:“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一句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暗示對方,璧已歸趙,如殺掉相如,有害無利。

提問: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羣臣反應如何?

明確:“相如而嘻”,發出驚呼,段無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臺階,說“趙王豈……欺秦邪?”最終“廷見相如……歸之”。

板書: 相如既知秦國曆史,又洞察秦王內心————智

五見其智勇

針鋒相對,請就湯鑊———————————勇

歸納:以上六個情節,步步展開,層層深入,置人物於尖銳的矛盾衝突之中,刻畫其主要性格特徵——智勇,寫待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這一部分的最後兩段是交代結果:相如勝利歸來,秦王陰謀破產。

提問:完璧歸趙以趙勝秦敗而告終,原因是什麼?

明確:秦詐璧靠的是勢,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氣餒,相如理直——氣壯。

七、佈置作業:課後練習

  第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講析第三部分

1、串講

3、劃分情節提綱

趙王赴會

澠池相會 會上鬥爭

“爲好”結果

  二、講析“趙王赴會”一段(15)

1、“其後……殺二萬人”,這是“完璧歸趙”的餘波,“澠池相會”的先聲,趙國失地,折兵,形勢險惡。

2、齊讀:秦王雖處劣勢,段由於廉藺之計,抗秦態度堅決,並做了周密部署,這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明確: 1、廉頗留守

趙國部署 2、相如相從

3、三十日不還,立太子爲王(國不可一日無主)

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對策,寥寥數筆,具見廉、藺膽識。

  三、講析“會上鬥爭“

1、學生試譯

2、講析: 秦王: “酣”“令”——趾高氣揚,盛氣凌人

秦御史:“前書”(不召而書)——見其預謀

相如: “前(曰)”,“前(進缶)”,“跪”——顯出機智

秦王: 不許——不肯——不懌——爲一擊缶(被迫無奈)

3、集體朗讀:“秦之羣臣曰……爲趙王壽”

提問:索十五城本來是秦“爲嬉”的本意,作者爲什麼寫待簡略?

明確:

(1)秦王受驚,餘悸未消,戰局已亂;

(2)“左右皆靡”,前車可鑑,羣臣何敢妄爲?也就不必多費筆墨。

歸納:澠池會上,相如面對羣秦,以寡勝衆,以賓奪主,由變動變爲主動,處處見膽,句句見智,作者把人寫活了。

4、串講“爲好結果”,分析從略。

  四、講析“廉藺交歡”

1、串講

2、劃分情節:

矛盾發生(17、18段)

廉藺交歡 矛盾激化(19)

矛盾解決(20)

3、(矛盾發生、激化分析略),講析“矛盾解決”

提問:矛盾之所以解決,是因爲雙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礎,這個基礎,課文中用了哪句話?

明確:“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五、歸納:全文三件酸,表現了兩重矛盾(秦趙、廉藺),前一個矛盾的發展結果,導致後一個矛盾的爆發;後一個矛盾的解決,又服從前一個矛盾鬥爭的需要。這樣寫,人物形象逐步飽滿,主題思想逐層深化,從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勝,扣人心絃,發人深思。

  六、佈置作業

第四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上課時作業

二、講析

提問:作品是用哪些表達手段,從哪些不同側面來表現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確:

(1)繆賢薦賢,從側面顯示相如的機智;

(2)秦王求璧,先寫趙國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襯下文相如一言以決的膽識;

(3)廷斥秦王,秦王設九賓禮儀的隆重召見,側面烘托相如臨危不懼,從容應對的機智和勇敢;

(4)澠池會上,相如置工人安危於不顧,爲的是維護國家的尊嚴;

(5)廉藺交歡中,相如處處忍讓,顯示相如識大體,顧大局,忍讓爲國的高貴品質。

提問:課文以相如爲主,是怎樣寫廉頗的?從中表現了廉頗怎樣的思想性格?

明確:全文在寫相如時,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頗,同樣提出了他在趙國的地位,表現了他的性特徵。第一,開頭就說他“以勇氣聞於諸侯”。強調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後寫他負荊請罪,固然是受藺相如愛國精神的感動,也是他自己對祖國的一片忠心和勇於改過的精神。第二,作者介紹廉頗是“趙之良將也”,一旦國家形勢緊張,趙王立即“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突出表明了廉頗既舉足輕重之勢,又不同於常人。澠池相會一段,對廉頗的描寫更爲明顯,正是他的“盛設兵以待”,秦纔不敢動的。第三,作品還寫了他的智謀,如第二段,是“廉頗藺相如計”、敦促才成行的。後來又是他建議“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爲王,以絕秦望”,也正是他給了相如以強大的後援。他的性格極爲爽朗,開始居功自傲,後來又負荊請罪。

  三、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