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欲何爲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審美欲何爲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審美欲何爲讀後感

最近在中國音樂教育上看到一篇審美欲何爲的文章,聯繫自己的教學實際,特別是在音樂學科中,我感觸頗深。新課標明確指出:普通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音樂教學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它是以美育爲基本屬性的。音樂的全過程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過程,貫穿着所有的審美因素,以美感發生爲根本內容。因此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必須重視和尊重音樂的美學規律,遵循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馬克思)的科學法則來進行教育教學,必須以音樂審美爲核心。很多成功的課例無不是將音樂審美做的恰到好處,那種出自心靈,直抵心靈的自然流露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浸染最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審美體驗。但音樂審美決不是一種外顯的表現形式,或者說是爲了審美而審美。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就是自身的音樂素養和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音樂課的真髓體悟不夠,對音樂美的`內涵挖掘不深,對審美教學的手段駕馭不了,教師就很難引領學生進入較高的審美境界,而只能停留在音樂的表面上。作爲教師我覺得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創設審美環境:當代音樂教育的重要特徵之一是教學環境的改革,我們在學生的審美審美教學中首先要給學生具有審美特點的教學環境,要在學校中創造有良好的音樂教學氣氛和情境的外部條件,佈置優雅、藝術話的教室及美的校園環境。例如:座位可以擺成五個半圓形,每組地面上畫do、 re、 mi、sol、la卡通畫,成爲宮組、商組、角組、徽組、羽組利於民族音樂創作課;牆上懸掛音樂家畫像:歷次音樂比賽獲獎的錦旗:在鋼琴上擺束鮮花;展板上有學生自己的作品展。最主要的是原來刺耳的上下課鈴聲都設置爲動聽美妙的音響資料,在課間可播放一些世界名曲,隨時隨地給學生以音樂美的薰陶和享受,讓學生沉浸在濃郁的氣憤中,日積與月累,課間幾分鐘的音樂聆聽潛效應是久遠的。

校園音樂生活是學校音樂教育的一部分,我們音樂教師還可利用學校的廣播站、閉路電視、網站等媒體播放音樂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形成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氛圍,讓美妙的音樂成爲學校一日生活的中軸線。還有,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但音樂審美絕不僅僅是一種外顯的表現形式,或者說是爲了審美而審美,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審美的中介與橋樑美感教育者音樂教師。這就要求我們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把自己當成審美主體。就是說音樂教師要有美的形象,包括修養、知識、專業素養。課上教態自然,教學語言親切,富於啓發性,手勢簡潔形象。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學生知道什麼是美的聲音,美的歌唱,美的風度,要讓學生知道品曲尤宜端重,種種惡態,切須避之,比如:穿戴整潔,歌唱時聲音要適宜,要有感情投入,沒有閤眼、搖頭、掩耳、摳鼻等不良習慣,保持應有的風度氣質。還要放棄話語霸權以平等的心態和溫暖的眼神去關注美一顆敏感的心。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纔會自由地思考、說話、抒情,纔會投入地笑,動情地唱,纔會忘我的與音樂融爲一體,與課堂融爲一體,和則美,美則愉悅。

其次;教師要有美的情感,要有發自內心的一種由衷的不可抑制的對教學的完美藝術的追求,要全身心投入和不斷追求、探索音樂的美。以一定的審美態度和超越意識,達到與音樂的溝通,自己先進入音樂美妙的意境,進而才能聯繫學生特點,選擇響應的教學策略,以與其教學內容、過程相適應的審美情感和教學藝術投入其中。使學生獲得更爲豐富的審美體驗,從而實現音樂教育的審美價值。

美從哪裏來,美來自點點滴滴,來自純潔的心靈。羅丹說得好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作爲我們一線的音樂工作者有義務給學生一個美的環境,在音樂審美中愉情悅性,提升審美能力,完善審美功能,從而潤澤心靈、提升人格、啓迪智慧,建造和完美自身,並辨別生活中的美醜,感受生活的樂趣。從音樂美中走來,讓人越來越美,讓社會越來越美,讓美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