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形的力量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拱形的力量教學設計

1.認識拱形能夠向下並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

2.能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並通過瓜皮拱的受力情況推測拱形受力時各部分相互擠壓的作用,進一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因。

3.能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並在研究過程中邊實驗邊改進,不斷加深研究。

 2重點難點

 重點:

1.認識拱形受力時可以將力分散,並向下和向外傳遞,在拱足處轉化成外推力和向下的力。

2.知道抵住外推力,可以使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

難點:瓜皮拱的受力情況推測拱形受力時各部分相互擠壓的作用,進一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因。

3教學過程

  3.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

1.圖片:各種拱形結構的建築物(課件出示)——這些建築在結構上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拱形結構,板書拱形)

2.古今中外,從城市到相間,拱形建築到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拱形。

活動2【活動】研究拱形

(二)研究拱形

1.人們爲何要將建築物做成拱形?你是怎麼想的?,真的如大家所說,拱形能承受很大的力嗎?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拱形的`力量,導入及板書

2.要研究拱形的力量,必須先要製作拱,看看我是怎麼做的(演示紙拱的製作)

3.猜猜看,這個紙拱能承受多大的壓力,也就是能承受多少個墊圈?

4.到底怎樣,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測試一下,請大家先了解一下實驗的要求:(課件展示)

5.分組實驗探究

6.交流板書:可承受一定的壓力

7.在剛纔的實驗中,你還發現了什麼?(拱足怎麼啦?)板畫(師板畫拱形——同時介紹拱形的拱頂和拱足)

(1)拱足向外移動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2)拱頂受到的壓力到了拱足變成了向外的推力,拱足部分真的有兩個外推力嗎,我們不妨體驗一下:兩人合作,一人拱頂處使力,另一人兩個手指抵住拱足,體驗外推力;

8.除了外推力,向下的壓力還有嗎?(演示實驗:沙平面受力壓痕,板畫完整的受力圖)

9.現在誰來說說看拱形受力有什麼特點。課件:拱形受力時可以將力分散,向下和向外傳遞,在拱足處轉化成外推力和向下的力。

10.進一步探究:如果我們不抵住拱足處的外推力,拱就會變形,那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讓紙拱不變形?(課件)這樣做,承受的壓力可能會怎樣,真的嗎?那我就按照你們的方法來試試看(演示實驗)

11.交流:發現了什麼?(1)承載力變大,(2)板畫:形狀又有改變)

12.從中你會提出什麼新的探究問題?(怎樣才能使紙拱承載更大的壓力;如果我們用四本書分別抵住拱足處的外推力,拱承受的力將會……六本呢?真的如大家所說嗎?你覺得這個實驗怎麼做,實驗時還要注意什麼?課件4本書及溫馨提示:6人一組,跨度不變,書本緊靠拱。

14.交流:說說你的發現——抵住拱足的力量越大,拱形承受的壓力越大。課件: 結論

活動3【練習】延伸與拓展

1.研究瓜皮拱

課件:(1)梯形的五塊瓜皮做成拱瓜皮爲什麼不垮呢?

(2)受壓時會有什麼現象發生?說明了什麼?

課件結論:拱形受壓,不單拱頂和拱足處受到力,其實拱形的每一個地方都受到力的作用。

瓜皮拱把受到的力向下、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拱形的各部分相互擠壓,結合得更緊密。所以在一定的重物下瓜皮拱不垮。

2. 課件師述:拱形建築,肯定不是靠人的力量抵住拱的外推力的,比如拱橋的拱足會頂住河的兩岸,抵住外推力時需要的的力量來自於河堤的岩石或地面,力量強大,可以保證拱橋的穩定和堅固。

3.課件運用:現在你能解釋爲什麼古代的城門大多是拱形?

 拱形的力量教學反思

(一)教學設計反思

1、第一個實驗環節中(探究紙拱是否有力量)不該過早揭示結論,而是讓學生自己發現並總結,使之成爲學生的內化知識。

2、第二個實驗環節應由教師拋出問題“怎樣讓紙拱不變形?”再由學生自主提出將拱足抵住。並設計實驗。

(二)教學過程反思

1、教學板塊銜接處不夠順暢,一時緊張竟遺忘一個穿插小實驗(讓學生兩人合作用手指抵住拱足感受其向外推力)

2、由於時間控制不夠到位,以致結尾處未對西瓜皮拱的承重原理進行分析闡述,從而缺少對本課知識點的牽引與加固。

(三)存在問題反思

1、設計的教學內容環節較匆忙,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活動、感知、體驗的時間。

2、教學板塊設計意圖應以學生探究爲目的,而不是教師傳授知識讓學生驗證。

3、運用教學語言不夠熟練,精簡,並出現了多次口誤。這是不應該的。

(四)改進措施反思

1、教學設計應更嚴密、更科學。尤其要預留出學生活動的時間。

2、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提高自己教學語言表達能力。多聽、多學、多練。 整堂課學生們在一種歡快的氣氛中學習新知識。在教學中,讓學生分組自己動手去掂一掂,讓學生自主探索,爲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

經過這次課堂教學的反思在日後的常規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自身教學語言的規範精煉,不斷紮實自己的科學基本功,並時刻銘記新課改標準的要求、指示: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探究性學習,以“玩”的形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