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通用9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通用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通用9篇)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設計思想

彈力是力學常見三種性質力之一,也是後續摩擦力產生條件,所以本節課是全章的基礎內容之一。通過學習學生應該知道彈力是由於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知道壓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彈力,能準確畫出這些彈力的方向;知道彈力的大小與物體本身的性質、和形變量的大小有關,掌握胡克定律的內容。

在教學設計中以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爲原則,通過觀察彈簧,彎曲的木棍,氣球,橡皮泥等,來認識形變以及形變的種類。着重在演示微小形變和判斷彈力方向。探究彈簧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係,需要實驗,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與處理得出胡克定律,探究過程設計簡單,快速可完成。再次讓學生體會用圖處理數據的好處。

二、學習任務分析

1.學生憑藉生活經驗,已經知道彈力是一種與重力產生原因不同的力。本節課通過學生體驗形變;觀察並分析彈力的產生條件;分析彈力的方向;可以加深學生對彈力概念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例題點面接觸,面面接觸,點點接觸,知道分析彈力的方向的方法。通過學生對杆的練習,知道杆的彈力不一定沿着杆。

三、學習者分析

1.學生學完力和重力的概念,並且瞭解彈力的存在。強調受彈力的物體,原因是施力物體發生形變產生的。

2.胡克定律本身並不難掌握,但實際應用中學生往往容易誤將彈簧長度理解爲形變量。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彈性形變和裂變。

知道什麼是彈力,理解彈力產生的條件;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畫出不同情況下,上述彈力的方向。

知道常見的形變,能識別拉伸形變、壓縮形變、彎曲形變、扭轉形變。

通過實驗瞭解在彈性限度內形變量越大彈力越大;通過實驗得出彈簧彈力與形變量成正比;知道胡克定律;掌握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放大了的微小形變”,讓學生知道把微小變化量進行放大,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方法。

在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關係過程中,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學生體會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彈簧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係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待科學嚴謹、求實的態度。

五、教學準備

1.學生實驗器材:鉤碼、勁度係數不同的兩個輕彈簧、鐵架臺、米尺、鐵夾等。

2.演示器材:彈簧、木棍,氣球,玻璃瓶等。

3.視頻資料:蹦牀,撐杆跳高等。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彈力選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了一些力學的知識,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種力的學習爲過渡到本節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在本章內容中本節內容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整個章節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同時學好本節內容,可以爲整個高中物理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體系,並且本節內容的一些彈力知識,也是大學聯考必考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學知識,同時在生活中也瞭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們欠缺的是將我們實際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實驗知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形變的概念,彈性形變和非彈性形變的概念。

2.知道彈力的概念,產生的條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彈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變的,讓學生掌握彈力產生的原因。

2.讓學生通過實驗知道實驗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日常生活關注及探索。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物理用物理,將我們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時培養他們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思維能力,邏輯判斷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形變、彈力的概念,彈力產生的條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學難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導出。

五、教學方法:

爲了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和結合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取瞭如下的講學方法:

1.直觀投影法:通過ppt圖片等投影的方式進行直觀教學,充分調動起課堂氣氛和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知識結構形成的過程。

2.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導出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和內容,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學的知識和重點,充分顯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我進行分組分類進行討論,學生爲主導,總結結論,初步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六、教學學具:

橡皮泥、海綿、彈簧、木板、鐵架臺

七、教學流程:

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請同學們回憶這樣兩個問題:

1.什麼是力?

學生: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學生:.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使物體發生形變

關於第一個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我們將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個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物體形變時會產生什麼奇妙的事情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3-2彈力

學生活動一

給你桌面上的彈簧、海綿、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什麼叫形變?

問題2:撤去力後,觀察有什麼不同?

問題3: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

問題4:用手擠壓桌面,它發生形變了嗎?

老師:什麼叫形變?

學生:物體形狀發生了改變

學生:物體體積發生了改變

通過學生回答,和學生一起總結得到形變的概念

一、形變

1、概念: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老師:撤去力後,物體的變化有什麼不同

學生:彈簧和海綿撤去力後可以恢復原狀,橡皮泥撤去力後不能恢復原狀。

老師:我們把向彈簧、海綿這樣撤去力後可以恢復原長所發生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把橡皮泥這樣撤去力後不能恢復原長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在形變後撤去作用力時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在形變後撤去作用力時不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非彈性形變。

老師: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爲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如果用力過猛,彈簧形變量過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復原形。引出彈性限度。形變小時,能恢復原狀。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後物體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演示實驗一

學生活動二

全體起立,用你的手去擰你同桌的胳膊。同桌兩人互相感受。學生和我做一次實驗。

我受壓迫——我要反抗——我對壓迫者生產力——這個力就是彈力。

我受壓迫被形變——我反抗(要恢復原狀)——我對壓迫者產生彈力。(與我接觸的物體)

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彈力的概念。

二、彈力:

1.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發生彈性形變。接觸

演示實驗二

找一個學生上講臺,讓學生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讓全班學生觀察木板的形變方向,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的學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並說出來,全班學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學生一起總結彈力的方向。

3.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與施力物體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老師: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變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爲施力物體,木板給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變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爲施力物體,手指給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學生活動三:

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從我們的經驗來看,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隨着消失。

一般來講彈力與形變的定量關係,比較複雜。而彈簧的彈力與彈簧形變量的關係則比較簡單那有什麼關係呢?

探究彈簧彈力與伸長量的關係?

器材:

鐵架臺、彈簧、刻度尺、

鉤碼(每個50克)

問題5:採用什麼方法給彈簧施力?

問題6:彈力的大小如何確定?

問題7:什麼是彈簧的伸長量?怎麼測量?

問題8:表格記錄數據,數據怎麼處理?

今天我們學習了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大小。後面的摩擦力,電場力等力的學習都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發現,彈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要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現象,用理想的思維總結規律。

八、板書:

3-2彈力

一、形變

1.概念:物體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2.分類:彈性形變

非彈性形變

3.微小形變----放大法

二、彈力

1.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接觸 .發生形變

3.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與施力物體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4.大小: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F=k x ——胡克定律

X=形變量【伸長量,壓縮量】K=勁度係數,單位N/m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 篇3

一、說教材

設計意圖:孩子們玩過各種各樣的球,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齡球等,並且知道這些球的特點和玩法,它們都具有彈性,而彈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彈性,孩子們在玩的時候,發現彈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爲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精神,促進幼兒動手能力,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彈力球》。

二、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幼兒操作,感知彈力球的特點。

教學難點:讓幼兒大膽猜想,鼓勵幼兒能在嘗試中發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三、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感知彈力球的特點。

2、能在嘗試中發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四、活動準備:

1、活動要在玩過幾種球的基礎上進行。

2、彈力球或玻璃球幼兒每人1個。

3、教師與幼兒一起收集使彈力球跳的低的輔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綿等)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

1、遊戲教學法:以遊戲的形式教學,在歡樂愉快的活動中,讓孩子快樂的玩彈力球。

2、引導法:針對幼兒在探索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指導的方法,它體現了教師的調控能力。

學法:

1、自主探索法:爲幼兒準備多種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感知彈力球的彈性。

2、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3、記錄法:幼兒在記錄表中填寫探索結果。

六、活動過程:

1、提出問題。

——你玩過什麼球?

老師出示不同材質的球,讓幼兒觀察比較,重點引導幼兒發現這些球什麼不同,感知球的軟硬特性。

——什麼球跳得高?

教師用同樣的力氣拍球,讓幼兒觀察那個球跳得高,得出結論:彈力球比其它球的彈性大,跳得高。

2、彈力球跳起來。

——你是怎麼玩彈力球的?

教師提問:孩子們,你們想一想彈力球可以怎樣玩呢?拍球、拋球、滾球、踢球、趕小豬等。

——怎樣讓彈力球跳得高?

——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們一起來玩玩吧!玩的時候請小朋友們比較:那個球跳得高。通過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與交流。幼兒總結:彈力球跳得最高。老師:“咱們再來一次彈力球跳高的比賽,看看誰的彈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請幼兒猜想:怎樣使彈力球跳的低?畫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麼辦法能讓彈力球跳的的低嗎?(用力小)。

——鼓勵幼兒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綿等進行試驗。活動前一起確定一個參照標準,已確定那個球跳的低,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師給你們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綿這些材料,你們自己動手試一試吧!

——個別演示,請認爲自己的彈力球跳的低的幼兒進行演示。

——教師啓發幼兒說出彈力球在哪兒跳的低?

——教師引導幼兒操作後與猜想作比較。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表面光滑平整,質地堅硬材料讓彈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帶有紋理和凹陷),質地柔軟的的材料讓彈力球跳得低。

4、操作記錄。

——教師與幼兒在圖表上再次記錄下操作結果。

七、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教師一改往日的“老師講,學生學”得傳統教學模式,從感知彈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彈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師爲孩子們準備了豐富的材料,目的是爲孩子們搭建了探究的平臺;一步步的啓發引導,目的是爲了孩子們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讓孩子在玩中學。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 篇4

【目的】

通過本課教學,在國中對彈力已有認識的基礎上,進—步深化對彈力的來由、性質、效果的認識,並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實驗——觀察——思考——歸納”科學方法。

【教學用具】

鋼鋸條、彈簧、泡沫塑料塊、銅皮、麪糰、白紙、墨水瓶(灌滿紅墨水)、通過橡皮塞插有細玻璃管的橢圓形玻璃瓶(見圖1)、激光光源、平面鏡及支架(兩套)、物理小車、橡皮筋、小螺旋槳、小球、掛圖1:顯示桌而微小形變裝置示意圖(見圖2)、掛圖2:比較重力與彈力(見表1)。

表1比較重力與彈力

【設計思想】

針對高一新生正處於從國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階段的特點,本節教材在文字敘述上非常簡潔並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爲學生接受,加上學生們在國中對彈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與理論基礎,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會很空泛。教師覺得“沒戲可唱”,學生則有“炒冷飯”之感。其實,對於學生,高中物理不僅因在知識內容上加深、拓寬而造成臺階,還因抽象思維、科學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學生倍感困難。所以幫助高一學生在初始階段跨好初、高中臺階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會他們學習物理的方法。根據本節教材知識內容學生較爲熟悉、易學易懂的特點,我們可將教學重心放在對物理學研究方法的傳授上,使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分析與歸納。基於此,本教案根據教材要求,設置了3個研究課題,每個課題以“提出問題——實驗與觀察——分析與歸納——總結與結論”爲認知程序,引導學生既研究物理規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全課設計了12個演示實驗供學生觀察與研究;全課以“方法”爲根莖,知識爲枝葉,板書設計亦突出“方法”的脈絡,使原本平淡的課堂教學變得充實、飽滿、有聲有色。

【教學過程

一、引入教師指出,彈力與重力一樣,是依性質而命名的一種力。告訴學生,本節課將圍繞彈力展開對3個方面問題的討論,以弄清彈力的來由、彈力所遵從的規律。

二、研究問題1:什麼是形變?

教師指出,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往往是從實驗入手,從觀察啓步。我們的研究也將這樣進行。關於什麼是形變,將演示一組實驗,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實驗中物體發生的變化和變化發生的原因。

演示實驗1:鋼鋸條在手的作用下彎曲。

演示實驗2:彈簧被拉長或壓短。

演示實驗3:泡沫塑料塊受力而被壓縮、彎曲與扭轉。

演示實驗4:銅片被彎成直角狀。

演示實驗5:麪糰在重力作用下下墜,形狀變化。

演示實驗6:紙張被手揉皺。

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實驗桌,桌面有形狀變化嗎?

請學生再觀察,觀察物體形狀的微小變化,並講解觀察的方法——把微小效應“放大”的實驗方法。

演示實驗7:玻璃瓶的微小形變效應。

演示實驗8:桌面的微小形變效應。

引導學生對衆多的實驗現象作出歸納——這麼多的實驗現象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當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會發生形狀的改變。

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在實驗中,物體發生的形狀改變有哪些形式。歸納出形變有拉伸、壓縮、彎曲、扭轉等不同形式,它們屬於兩類情況:一類是,受力發生形變,外力停止作用,物體可恢復原狀;一類是,受力發生形變後,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復到原狀。

至此,對什麼是形變的問題作一小結。

三、研究問題2:什麼是彈力?

這裏安排4個演示彈力作用效果的實驗,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注意彈力發生的條件。

演示實驗9:彎曲的鋸條將小球彈出。

演示實驗10:壓縮彈簧將與之相毗鄰的物理小車推出。

演示實驗11:伸長着的橡皮筋將與之相連的物理小車拉過來。

演示實驗12:扭轉着的橡筋條使與之相系的螺旋槳轉動。

根據實驗現象,由學生歸納出彈力發生的兩個條件:

(1)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必須直接接觸;

(2)施力物體必須發生了彈性形變。教師指出,這是直接判斷有無彈力存在的基本依據。

作出什麼是彈力的結論。

四、研究問題3:彈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實驗9~12中的彈力實驗爲據,逐一分析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間的關係,由學生歸納出彈力方向總是指向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的規律。

教師與學生一起對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的方向作具體分析,使學生一方面弄清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作爲彈力的一種效果而得名,同時,掌握判斷它們的方向所依從的規律。

對於彈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瞭解與施力物體形變程度有關,不作詳細研究,並在國中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直接給出胡克定律的數學表達式:f=kx。

五、總結全課

採取將彈力與上一節課學過的重力作比較的方式,既總結了本課知識,又複習了前課內容。

最後,要求學生們課後不僅要回憶本課學到了哪些知識內容,還應體會本課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板書設計】

主黑板:

第一版

問題1:什麼是形變?

觀察→思考→再觀察→

歸納:物體受到力的作用都會發生形狀改變。進一步思考→

歸納:

結論:見課本第14、15頁。

第二版

問題2:什麼是彈力?

觀察→

歸納: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直接接觸;施力物體發生了彈性形變。

結論:見課本第15頁。

問題3:彈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歸納:彈力的方向總是沿着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

第三版

具體分析(壓力、支持力)→

結論:見課本第16頁。

具體分析(繩的拉力)→

結論:見課本第17頁。

大小:

分析→

結論:胡克定律。

該定律適用於發生彈性形變的彈簧。

副黑板: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形變的概念,瞭解彈力是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

2、能夠正確判斷彈力的有無和彈力的方向,正確畫出物體受到的彈力。

3、掌握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方法。

能力目標

1、能夠運用二力平衡條件確定彈力的大小。

2、針對實際問題確定彈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斷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彈力: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回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彈性限度:如果形變超過一定限度,物體的形狀將不能完全恢復,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3、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

4、形變有拉伸形變、彎曲形變、和扭轉形變。

(二)、基本技能:

1、應用胡克定律求解彈簧等的產生彈力的大小。

2、根據不同接觸面或點畫出彈力的圖示。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彈力是物體發生形變後產生的,瞭解彈力產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斷和大小的確定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2、彈力的有無和彈力方向的判斷是教學中學生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點

教法建議

一、關於講解彈力的產生原因的教法建議

1、介紹彈力時,一定要把物體在外力作用時發生形狀改變的事實演示好,可以演示橢圓形狀玻璃瓶在用力握緊時的形狀變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顯的形變實驗,如礦泉水瓶的形變,握力器的形變,鋼尺的形變,也可以藉助媒體資料演示一些研究觀察物體微小形變的方法。通過演示,介紹我們在做科學研究時,通常將微小變化“放大”以利於觀察。

二、關於彈力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1、彈力的方向判斷是本節的重點,可以將接觸面的關係具體爲“點——面(平面、曲面)”接觸和“面——面”接觸。舉一些例子,將問題簡單化。往往彈力的方向的判斷以“面”或“面上接觸點的切面”爲準。

如所示的簡單圖示:

2、注意在分析兩物體之間彈力的作用時,可以分別對一個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確切說明,是哪一個物體的形變對其產生彈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講解繩子的拉力時,可以用具體的例子,畫出示意圖加以分析。

第三節彈力

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解法

教學用具

演示形變用的鋼尺、橡皮泥、彈簧、重物(鉤碼)。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提問

1、重力是的產生原因是什麼?重力的方怎樣?

2、複習國中內容:形變;彈性形變。

(二)、新課教學

由複習過渡到新課,並演示說明

1、演示實驗1:捏橡皮泥,用力拉壓彈簧,用力彎動鋼尺,它們的形狀都發生了改變,教師總結形變的概念。

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形變的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針對橡皮泥形變之後形狀改變總結出彈性形變的概念:能夠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塑性形變。

2、將鉤碼懸掛在彈簧上,彈簧另一端固定,彈簧被拉長,提問:

(1)鉤碼受哪些力?(重力、拉力、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誰加給鉤碼的?(彈簧)

(3)彈簧爲什麼對鉤碼產生拉力?(彈簧發生了彈性形變)

由此引出彈力的概念:

3、彈力: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直接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就叫彈力。

就上述實驗繼續提問:

(1)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直接接觸併發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

提問:課本放在桌子上。書給桌子的壓力和桌子對書的支持力屬於什麼性質的力?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麼?方向如何?

與學生討論,然後總結:

4、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壓物體)。

5、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支持物體)。

繼續提問:電燈對電線產生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產生的拉力又是什麼性質的力?

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誰?方向如何?

分析討論,總結。

6、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着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同一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係爲:

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跟彈簧的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即:

式中叫彈簧的倔強係數,單位:N/m。它由彈簧本身所決定。不同彈簧的倔強係數一般不相同。這個規律是英國科學家胡克發現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適用條件:只適用於伸長或壓縮形變。

8、練習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強調爲形變量的大小。

彈力高中物理教學反思

本節課注意了對學生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不是一句口號,而應該落到實處,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學實際中很難落實的一個問題。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塑性和彈性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舉出生活中或者學生能夠接觸的彈性物體和非彈性物體若干實例,通過歸納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彈性。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並沒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對教師給出的若干物體進行分類,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方法教育。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就不同,學生的興奮點就非常多,都試圖依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隨着分類的翅膀在飛翔。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關注學生的體驗。物理不是獨立和抽象於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國中階段來看更是如此。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沒有過分關注基本的知識和概念,而是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橡皮筋、海綿、彈簧、減震等學生常見常聽的事物出發,學生在對物體的彈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礎上,總結出什麼是塑性和彈性。關注學生自己的體驗,讓兩位同學在拉測力計的活動中體驗拉力的不同,認識到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物體的形變大小有關的。學生親自參與到了物理知識的建構中,認識當然是非常深刻的。師生關係融洽和諧,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閃光點。

主要缺點:

學生在進行分類的時候沒有充分放開學生的思維。爲什麼學生的分類答案都是與本節內容是對應的?爲什麼沒有學生按照物質的組成去分?爲什麼沒有按照物質的導電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這是受到了思維定勢的影響,既然本節學習彈性和塑性,當然就是這一種分類方法。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充分分類的基礎上,從中挑出一組依照彈性和塑性分類的一組,讓學生分析這一種分類的標準是什麼,同樣回到了環節的主題。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 篇6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形變和彈性形變

2、知道什麼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3、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並能判斷方向。

4、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成正比。

過程與方法

1、從生活中常見的形變現象出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在探究形變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形變與彈性之間的關係後,使學生了解探究彈力的實際意義,學會探究物理規律的一般方法。

3、通過觀察微小變化的實例,初步接觸“放大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實驗中,培養其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尊重事實的科學探究精神。

2、積極參與觀察和實驗,認真討論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和喜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彈力概念的建立、彈力產生的條件、彈力方向的確定。

【教學難點】

彈力方向的確定。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視頻播放:彎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塊發生運動、拉弓射箭等情景。讓學生試着回答以上動作的完成有什麼共同特點

新課教學

一、彈力的產生

動畫模擬彎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塊發生運動、拉弓射箭等:同學們觀察動作的完成,總結什麼是形變

形變: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發生的形狀或體積改變

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拉橡皮筋:

(1)彈性形變: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

(2)塑性形變: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

(3)彈性限度:形變超過一定限度,物體形狀將不能完全恢復,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討論與交流]我用力推牆或壓桌面,那麼牆和桌面也會發生形變嗎?

動畫模擬微小形變實驗:

①按壓桌面

②擠壓玻璃瓶。讓學生自習觀察,實驗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

(4)一切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都會發生形變,只不過一些物體比較堅硬,雖發生形變,但形變量很小,眼睛根本觀察不到它的形變。

[猜想]:物體發生彈性形變後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什麼呢?

感受分析

師:我們現在一起來進行下面的操作:用手扯住橡皮筋的兩端,在彈性限度範圍內拉橡皮筋,使其發生形變。在操作的同時,用心體會一下手與彈簧或橡皮筋之間的相互作用。

師:根據力的定義,我們知道彈簧與左右手之間有力的作用,那同學們知道彈簧對左手的力是向哪個方向的?對右手的力又是向哪個方向的?

生:對左手的力向右手方向,對右手的力向左手方向。

師:爲什麼是這樣的方向呢?

生:我想是因爲物體發生彈性形變後,由於要恢復原狀而把兩手向中間扯。

綜上:橡皮筋形變要恢復原狀而對與之接觸的物體產生的力的作用叫做彈力。

2、彈力: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來的形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發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回顧開始時課件展示情景:讓學生分析並總結彈力產生的條件。

3、彈力產生的條件:

(1)、兩物體相互接觸。(接觸力)

(2)、接觸處產生彈性形變。

二、幾種常見的彈力及方向

1、支持力和壓力的方向:垂直於接觸面

(1)、平面與平面接觸

例題1:分析A受到的彈力(A均處於靜止狀態)

(2)、點與面接觸

例2:分析物體A受到的彈力(A均處於靜止狀態)

(3)、曲面與曲面接觸

例3:分析球A所受到的彈力

2、繩的拉力方向:沿着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隨着消失。

課後習題

佈置作業

開放式問題(視頻播放:撐杆跳高、跳水);

提出問題: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請同學們開放式地討論

①從形變與彈力知識去思考,撐杆跳高運動員跳得這麼高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②跳水運動員在空中滯空時間主要由哪方面決定?

板書

板書設計

彈力

1、形變

(1)概念:物體的形狀或體積改變

(2)分類:彈性形變;塑性形變

2、彈力

(1)定義: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來的形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發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的條件:兩物體相互接觸、接觸處產生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支持力和壓力的方向:垂直於接觸面;繩的拉力方向沿着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推力、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中正確畫出他們的方向。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

教學重難點

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出示[學習目標]

1、理解彈力的概念,知道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會分析彈力的方向,能正確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3、理解形變概念,瞭解放顯示微小形變。

(一)觀察實驗

1、觀察用彈簧拉靜止的小車

小車:由靜止→運動

彈簧:被拉長

2、水平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碼,觀察砝碼和竹片

竹片:發生彎曲

砝碼:處於靜止狀態

3、觀察用彈性鋼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體

鋼片:發生彎曲

物體:被推開

(二)形變和彈力的概念:

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形變。

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彈力的概念:

(三)彈力產生的條件

(1)物體間是否直接接觸(必要條件);

(2)接觸處是否有相互擠壓或拉伸的作用(充分條件)

彈力是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產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觸的物體上。用手向右拉彈簧,彈簧因形變(伸長)而產生彈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彈力的施力者是發生形變的物體,受力者是使它發生形變的其他物體。

圖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豎直擋板之間,在重力作用下小球與斜面及擋板間都有擠壓趨勢,因此小球與斜面接觸處,小球與擋板接觸處都會產生彈力。而圖1-11(b)中,小球放在水平面和豎直擋板間,雖然小球與豎直擋板相接觸,但在接觸處沒有相互擠壓趨勢,因此小球與豎直擋板間不會產生彈力。

(四)顯示微小形變的兩個實驗

有一些物體眼睛根本觀察不到它的形變,比如一些比較堅硬的物體,但是這些物體都有形變,只不過形變很微小。所以,一切物體都在力的作用下會發生形成。

(五)彈力的方向

彈力的方向總是與作用在物體上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

(1)彈力方向的判定步驟:

明確產生形變的物體--找出使該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方向--確定該物體產生彈力的方向。

(2)常見支持物的彈力方向:

平板的彈力垂直於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曲面的彈力垂直於曲面該處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支承點的彈力垂直於跟它接觸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繩索的`彈力沿着繩子指向收縮的方向。

(六)形變的種類

看形變的種類有哪些,舉例說明。

總結:產生彈力的大小與形變程度有關,形變程度越大,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七)例題分析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

書由於重力的作用而壓迫桌面,使書和桌面同時發生微小形變,要恢復原狀,對桌面產生垂直於桌面向下的彈力F1,這就是書對桌面的壓力;桌面由於發生微小的形變,對書產生垂直於書面向上的彈力F2,這就是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練習1

分析:靜止地放在傾斜木板上的書,書對木板的壓力和木板對書的支持力。並畫出力的示意圖。

例題2按下列要求畫出彈力的方向

(1)擱在光滑豎直牆與粗糙水平地面間的棒在A,B兩處受到的彈力(圖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對A,B兩處都有擠壓作用,因A,B兩處的支持物都爲平面,所以其彈力垂直平面分別向上和向右。

(2)擱在光滑半球形槽內的棒在C,D兩處受到的彈力(圖1-14);

分析:棒對C,D兩處有擠壓作用,因C處爲曲面,D處爲支承點,所以C處彈力垂直其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沿球半徑指向球心;D處彈力垂直跟它接觸的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垂直棒斜向上。

(3)用細繩懸掛、靠在光滑豎直牆上的小球受到的彈力(圖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擠壓牆壁,拉引繩子,所以牆產生的彈力垂直牆面指向球;繩子產生的彈力沿着繩子向上。

(八)課內練習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對桌面的壓力等於書受的重力。能不能說書對桌面的壓力就是書受的重力?爲什麼?

(2)停放在操場上的籃球,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施力物體各是什麼?各個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學把斜面對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別畫成圖1-10中的四種樣子,其中哪個圖畫得對?

(4)如圖1-11所示,用兩根繩子把一個物體掛在天花板上,這個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體,並把力的方向表示出來。

(5)在水平桌面上的兩個球,靠在一起但並不互相擠壓,它們之間有相互作用的彈力嗎?爲什麼?

學生思考後集體交流。

(九)課堂總結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訓練與應用”第1、2、3、4題。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中正確畫出他們的方向。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在實際問題中能夠確定彈力的方向

三、德育目標:

在實驗中,培養其觀察能力,結合實際的求實精神。

教學重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彈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

1、在接觸的物體間是否有彈力

2、彈力方向的確定

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討論答疑

教學用具:

彈簧、海綿、薄竹片、微小形變演示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運動場上跳遠時要用踏跳板,撐杆跳高運動員的杆,都是利用他們彈性形變時的彈力,同學們還可以舉出許多利用彈力得力子,誰來說?

學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牀、跳水踏跳板

……

那彈力是怎樣產生的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形變的概念

2、理解彈力是因爲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

3、會判斷彈力的方向

4、知道形變的種類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彈力是怎樣產生的?

(1)實驗演示:

壓縮彈簧、海綿、用手彎曲竹片

觀察到什麼現象?

學生:看到形狀或體積改變

老師:對,這就是形變。

板書: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形變

(2)被壓縮的彈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彈起;被彎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筆頭,放手,粉筆頭被彈起。

提問:爲什麼黑板擦、粉筆頭被彈起?

引導學生回答: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對和它接觸的物體有力的作用,就被彈起。

提問:如果粉筆頭、黑板擦與形變物不接觸,會受到這個力嗎?

引導回答:不接觸一定不會受到這個力

學生總結什麼是彈力?

板書: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地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可見,彈力的產生需兩個條件:直接接觸併發生形變。

2、任何物體都會發生形變

實驗操作:顯示微小形變的裝置向學生作一簡單介紹。

(1)入射光的位置不變,將光線經m、n兩平面鏡兩次反射,射到一個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點。用力壓桌面,同學會看到什麼現象?

學生:光點在刻度尺上移動?

學生分析:桌面有了形變,使m、n平面鏡的位置發生了微小的變化。

總結:我們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體發生形變,還有一些物體眼睛根本觀察不到它的形變,比如一些比較堅硬的物體,但是這些物體都有形變,只不過形變很微小。所以,一切物體都在力的作用下會發生形成。

3、彈力的方向

一般情況下,凡是支持物對物體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發生形變而對物體產生彈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

書由於重力的作用而壓迫桌面,使書和桌面同時發生微小形變,要恢復原狀,對桌面產生垂直於桌面向下的彈力f1,這就是書對桌面的壓力;桌面由於發生微小的形變,對書產生垂直於書面向上的彈力f2,這就是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學生分析:靜止地放在傾斜木板上的書,書對木板的壓力和木板對書的支持力。並畫出力的示意圖。

結論:壓力、支持力都是彈力。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而指向被壓的物體,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引導學生分析靜止時,懸繩對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導得出:懸掛物由於重力的作用而拉緊懸繩,使重物、懸繩同時發生微小的形變。重物由於發生微小的形變,對懸繩沉重豎直向下的彈力f1,這是物對繩的拉力;懸繩由於發生微小形變,對物產生豎直向上的彈力f2,這就是繩對物體的拉力。

結論:拉力是彈力,方向總是沿着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1) 畫出下列各靜止物體的彈力(接觸面光滑)

(2)師生共評:彈力的方向總跟接觸的面垂直,面與面接觸,點與面接觸,都是垂直於面;點與點的接觸要找兩接觸點的公切面,彈力垂直於這個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強調:象b圖中,斜面與球間有無彈力?

對小球狀態進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彈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會靜止,會向右運動。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彈力。這是判定相接觸的物體間是否有彈力得基本方法,說明兩接觸物體接觸但沒有發生形變。

5、形變的種類

請同學閱讀p6,看形變的種類有哪些,舉例說明。

學生:形變分爲拉伸形變、彎曲形變、扭轉形變。比如彈簧的伸長或縮短爲拉伸形變,弓、跳板的形變爲彎曲形變,金屬絲被扭轉爲扭轉形變。

總結:產生彈力的大小與形變程度有關,形變程度越大,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三、小結

1、彈力產生的條件

2、彈力方向的確定

3、形變的種類

四、作業

p8、練習二、3、4、5

五、板書設計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 篇9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第3節第1課時:“重力、彈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能在具體問題中區分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瞭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計算;瞭解彈力的概念及其產生條件。

過程與方法:通過聯繫生產生活中的力現象,通過各種力現象的區別比較,培養觀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微小形變現象的實驗觀察,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重力、彈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及方向確定。

【教具準備】

彈簧、彈簧秤、小車、砝碼、橡皮泥、PPT課件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一、力

1.回顧國中所學內容:

(1)什麼是力?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裏的作用指的是一個物體提、壓、推、拉另一個物體,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兩個物體,一個物體施加出力,稱爲施力物體,另一個物體受到力,稱爲受力物體,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2)力作用在物體上,能產生什麼效果?

力作用在物體上,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使物體產生加速度;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力的三要素是什麼?

力有大小、方向、作用點,稱爲力的三要素。意思是說,力作用於物體,所產生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有關係。要明確說明一個力,就要說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頓,方向朝什麼方向,作用在受力物體上的什麼位置(點)。

力是矢量。

(4)力的單位是什麼?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字母“N”表示。

(5)力的大小能測量嗎?

力的大小可用測力計來測量。

(6)如何用圖示表示一個力?

用圖示表示一個力,就是運用圖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具體做法是:從力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標度(比例)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這樣,線段的起點就代表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後的學習中常常需要分析一個物體的受力情況,用受力示意圖表示分析結果,相當於畫出每個力的圖示,不過對線段的長度沒有嚴格要求,不需要確定標度。

2.教師講述

在物理學的力學部分,按照力的產生過程,即力的性質,把力分爲重力、彈力、摩擦力。

◆合作探究──新課學習

二、重力

1.回顧國中所學內容

(1)什麼是重力?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是重力。需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但重力不等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3)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

演示並講解:將物體掛在彈簧秤彈簧自由端的掛鉤上,提起彈簧稱外殼上的掛鉤,使彈簧秤和物體靜止在空中,此時彈簧秤指鍾所指出的值,就是被測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4)物體所受的重力大小與它的質量有什麼關係?

在地球上的同一地點,物體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表示質量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牛頓。

若已知物體的質量,利用此式可以求出物體的重力大小。

物體的質量不隨它的地理位置的變化而變化,但不同地理位置處的g值不一樣,所以同一物體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緯度)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5)怎樣確定重力的作用點?

物體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它的各個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我們可以把各部分的重力等效成物體上的一個點所受到的重力,這個點稱爲物體的重心。

2.交流評價──關於重心的討論

(1)重心的確定:對於形狀規則且質量分佈均勻(各處密度相同)的物體,它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均勻球體的重心在球心,均勻細杆的中心在它的中點,均勻圓柱體的重心在其軸線的中點。

質量分佈不均勻的物體的重心位置,隨物體中質量分佈的變化而變化;有些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可能在物體之外。

(2)重心與穩度

把物體豎直放置在支持面上,物體的重心位置越低,物體受到讓它晃動的力以後,越不容易翻到,重心位置越高,越容易翻到。

在建築中,建築物的重心應儘量低;裝載貨物的車輛、船隻的重心要儘量低。

三、彈力

1.舉例並演示

(1)物體的形變:物體受力作用後,形狀發生變化。

(2)兩種形變:用橡皮筋、彈簧、橡皮泥等演示並說明:有些物體,當引起形變的外力撤去後不能恢復原狀;有些物體,當引起形變的外力撤去後,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彈性形變,能夠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彈性。

(3)彈力的演示:用彈簧與小車演示被壓縮或拉長的彈簧能夠對別的物體(使它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想把使它形變的物體彈開,這種力是由於物體發生了彈性形變而產生的,稱爲彈力。

2.探究彈力的產生條件

(1)兩物體直接接觸。

(2)兩物體的接觸處發生彈性形變。

這兩條必須同時具備,纔會出現彈力。接觸處是否發生彈性形變,可根據其中一個物體所受已知力的方向確定,如對另一物體在接觸處造成擠壓或拉伸效果,則接觸處一定發生彈性形變。如將書本放在水平桌面上,書本受到向下的重力,書本向下擠壓桌面,使桌面向下彎曲,桌面產生向上的彈力F2,作用給了書本,支持着書本,按這個效果,可稱它爲支持力;同時桌面向上擠壓書本的下表面,使其向上彎曲,書本產生向下的彈力F1作用給了桌面,向下壓桌面,可稱爲壓力。

3.彈力方向探究

(1)壓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於接觸面指向被壓物體或被支持的物體。

(2)拉力的方向:線、繩子等只能產生伸長形變,所以只能產生拉力,拉力沿着線、繩子指向它們縮短的方向

4.彈力大小的探究

(1)與物體的彈性形變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彈性限度: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

5.彈簧彈力大小探究──胡克定律

(1)內容: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彈力的大小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x是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單位是m,k稱爲彈簧的勁度係數,單位是N/m,F是彈力,單位是N。

(2)彈簧的勁度係數:

胡克定律公式中的k稱爲勁度係數,它的大小隻由彈簧自身因素決定,如彈簧的長度、材料、粗細等,與彈力大小及形變大小無關。

(3)應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緩衝裝置等。

◆案例研究──歸納小結

1.案例研究

例1 書本靜止在斜面上,畫出斜面所產生的彈力方向。

解析:

(1)確定接觸面:斜面

(2)判斷斜面有無彈性形變:書本受重力作用,擠壓斜面,斜面產生彈性形變。

(3)垂直斜面,指向被支持的書本──垂直斜面向上。

例2 畫出圖中的兩根細繩產生的彈力。

簡析:沿細繩斜向上。

2.學生練習:課本第25頁“複習與鞏固”1、2、4、5。

【佈置作業】

1.複習課文,書面完成課本第25頁“複習與鞏固”3、7。

2.預習本節“摩擦力”部分內容。

【板書設計】

重力

彈力

定義

產生條件

方向

大小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