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讀後感3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爾王》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李爾王》讀後感3篇

《李爾王》讀後感1

我曾經聽過一個和《李爾王》有幾分相像的童話,其中的國王也有兩個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一個直率的小女兒。當小女兒拒絕奉承父親而被驅逐時,從她臉頰上流下的眼淚變爲了晶瑩剔透的鑽石。最後國王意識到自己的錯,順着鑽石鋪成的路找回小女兒,童話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李爾王》中,科迪利婭的眼淚是輕小的水滴。只有在肯特和讀者的眼裏它才和鑽石一樣價值連城,因爲那是親情和真理的象徵。《李爾王》以悲劇結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

首先,權力實在是非常誘人的東西。莎士比亞添加了一條情節線索說明這一點:同是葛羅斯特伯爵的兒子,愛德蒙的地位就比愛德加低。儘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選擇是不是當個合法的孩子,他們還是對私生子抱有偏見。機敏狡猾的愛德蒙因此才向英格蘭開始了自己爭奪地位的戰鬥。親情在這條線索中不那麼重要,只是爲了在兩兄弟之間作對比控制變量而已。在愛德蒙接近勝利時他是多麼風光,掌權者信任他,看清他詭計的父親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長淪落成流浪漢,只差一點他就能借着戈納瑞和裏甘登上國王的寶座。愛德蒙以不正當的方式挑戰了命運,終究被正義和道德——即愛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發了瘋。雖然戈納瑞和裏甘對於權力的渴望沒有那樣誇張地落在文字上,她們的一言一行配合愛德蒙的地位戰向讀者展示了權力和慾望交織構成的無底洞。

其次,李爾沒有反省自己的意識,而是空口指責兒女的可恨。李爾的性格乖戾。他將詛咒濫加於任何不按照他的意願行事的.人;他變化無常,有時喜歡聽甜言蜜語,有時又喜歡弄臣帶有諷刺意味的兒歌。他的性情除了表現在自己身上以外,還充分地從女兒們身上顯露。哪一個女兒沒有遺傳任何父親的特徵?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貪婪無情;小女兒的善良寬容,不正是李爾的不同側面嗎?弄人的比喻“蝸牛揹着一個屋子是因爲可以把它的頭縮在裏面;它不會把屋子送給它的女兒,害得它的觸角沒地方安頓。”用“屋子”暗示國土和權力,用“觸角”暗示這一家人脾氣霸道的地方。壞脾氣在宮廷裏有阿諛奉承的大臣幫忙掩飾,蛻下這層虛僞的表皮李爾纔得到了報應。悲劇就在於李爾依然沒有明白:做父親的沒有樹立好榜樣是不應該的。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餘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託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暴政、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操,所以慘遭挖眼酷刑,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

他雖認識到自我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迫害的兒子仍在人世並陪伴保護着困苦無援的自我,又得到了真相後,由於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

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爲伍,最終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官場的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世事無常至於使悲喜在瞬間交替,而命運無常至於使乞丐與國王一夜之間換位。恩將仇報,認敵爲友,美貌黑心,醜相熱腸,魔性假語,佛性真言,這就是人類的智愚善惡,這就是生物的弱肉強食,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剋。

蒼蒼者天,茫茫者地,輪迴之中,皆循真理。善報者惡盡,惡報者善哉。今世前因,後世今果。得等於失,善同於惡。迷於五行中,醒於三界外。蒼蒼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誰握,貴賤何別,人物非異!

作爲一部戲劇,客觀的描述讓讀者能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故事。《李爾王》的悲情不是讓淚水溼潤讀者的眼睛,而是讓思考充斥讀者的大腦。

《李爾王》讀後感2

李爾王,相比哈姆雷特遜色太多,主要講述了幾種矛盾的社會關係:老人與子女、私生子與繼承權、畸形的感情,同時經過對兩個家庭的糾葛,利用謊言與真相,把矛盾推向了高峯,構成了最終的杯具效果。

老人與子女

李爾王老來昏聵,喜怒無常,喜歡聽奉承的話,並引以爲真,不能經過理性去確定是非,聽信了大女兒和二女兒的甜言蜜語把自我的國土和權力分給了兩人,並與拒絕逢迎、一心真誠的小女兒斷絕了父女關係。作爲老國王,放棄了權力,卻保留了一百人的強大武裝,再加上剛愎自用、反覆無常的性格,讓獲得權力的兩個女兒沒有安全感,擔心惹他不順心的時候,給她倆帶來生命危險,所以想方設法的削弱這一百人的武裝力量,這也是李爾王與女兒們的矛盾焦點,成爲了後面故事情節的發動機。李爾王的決策,無疑是昏庸的,縱觀中國曆代王朝,除非死亡,沒有一個君王會在自我有生之年主動放棄自我的權力,因爲在這個位置上,權力意味着自我生命的保障,即使像乾隆帝做了太上皇,也仍然經過和珅把持着國家權力。包括現代社會的老人與子女的關係處理,類似的例子也層出不窮,很多子女都是爲了老人的遺產而去孝敬老人,當老人的資產如果已經到手,就會變得不能相處,恨不能老人早日歸西,正所謂:老父衣百結,兒女不相識;老父滿囊金,兒女盡孝心。父母子女的關係,不應當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而應當是在從情感和倫理上,這纔是貼合人性的,動物尚且懂得反哺,作爲父母和子女都不應當唯物質論,這樣才能和諧,才能共享天倫之

樂,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完美。

私生子與繼承權

私生子,自古就不是一個光彩的名稱,由於父母的不負職責,私生子得不到公正的人權待遇,世俗的排擠與世人的歧視,讓他的成長中充滿了壓力和障礙,最終導致性格的偏激和扭曲,在對地位和財產的繼承權上,尤其不公正。這也是格羅斯特伯爵的私生子愛德蒙,一心想要得到公正的權益,拋棄了父子、兄弟的親情關係,經過欺騙、告密等卑劣的'手段去謀求自我想要的地位和財產。

畸形的感情

比較戲劇的地方在於,李爾王的兩個女兒,竟然同時愛上了格羅斯特的私生子愛德蒙,他們竟然會對愛德蒙經過自我卑劣的手段取得的成功欣賞有加,李爾王的二女兒想除掉自我的公爵丈夫,認爲僅有愛德蒙這樣的人才會配得上自我的眠牀,真是魚找魚蝦找蝦……由此可見,相同的價值觀纔是感情的基礎。故事的結局對他們也都是公正的,三人一同到地獄去做夫妻了。

謊言與真相

謊言與真相,李爾王與三個女兒,格羅斯特與兩個兒子,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往往不必須是真相,真正的真相還要經過理智去確定,經過更多的觀察去總結。因爲,謊言往往會包裝自我,針對人的需求和人性弱點,加以滿足,才能實現欺騙的目的。因爲所求不能得到正常的滿足,所以纔會先針對你想要的,給予滿足或者滿足的許諾,才能順利的從你那裏得到他想要的。有時候,當人進入某個通道之後,忠言、真相反而會沒有生存之地,絕對的權力更會加劇這種情景的發生,當忠臣肯特向國王諫言時,被盛怒的李爾王放逐,絲毫沒有一點兒猶豫與反思。

總結來講,這個故事就是李爾王老年昏聵,驕傲自大,爲了顯示自我權勢,把國家分給了兩個甜言蜜語的女兒,與堅持本性的小女兒斷絕關係,之後被兩個獲得權勢的女兒欺壓、遺棄,越來越瘋,在忠臣肯特的聯絡下,小女兒引法國軍隊來救父,但最終戰敗身亡,李爾王也悲傷而亡。李爾王失去丈夫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愛上了愛德蒙,爲了爭奪愛德蒙,二女兒謀劃殺死自我的丈夫未遂,毒死了自我的大姐,然後自殺身亡,愛德蒙被處死。格羅斯特伯爵因忠於李爾王,被愛德蒙出賣,並被李爾王的大女兒挖掉了雙眼。

《李爾王》讀後感3

李爾王,相比哈姆雷特遜色太多,主要講述了幾種矛盾的社會關係:老人與子女、私生子與繼承權、畸形的愛情,同時通過對兩個家庭的糾葛,利用謊言與真相,把矛盾推向了高峯,形成了最後的悲劇效果。

老人與子女

李爾王老來昏聵,喜怒無常,喜歡聽奉承的話,並引以爲真,不能通過理性去判斷是非,聽信了大女兒和二女兒的甜言蜜語把自己的國土和權力分給了兩人,並與拒絕逢迎、一心真誠的小女兒斷絕了父女關係。作爲老國王,放棄了權力,卻保留了一百人的強大武裝,再加上剛愎自用、反覆無常的性格,讓獲得權力的兩個女兒沒有安全感,擔心惹他不順心的時候,給她倆帶來生命危險,所以想方設法的削弱這一百人的武裝力量,這也是李爾王與女兒們的矛盾焦點,成爲了後面故事情節的發動機。李爾王的決策,無疑是昏庸的,縱觀中國曆代王朝,除非死亡,沒有一個君王會在自己有生之年主動放棄自己的權力,因爲在這個位置上,權力意味着自己生命的保障,即使像乾隆帝做了太上皇,也仍然通過和珅把持着國家權力。包括現代社會的老人與子女的關係處理,類似的例子也層出不窮,很多子女都是爲了老人的遺產而去孝敬老人,當老人的資產如果已經到手,就會變得不能相處,恨不能老人早日歸西,正所謂:老父衣百結,兒女不相識;老父滿囊金,兒女盡孝心。父母子女的關係,不應該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而應該是在從情感和倫理上,這纔是符合人性的,動物尚且懂得反哺,作爲父母和子女都不應該唯物質論,這樣才能和諧,才能共享天倫之樂,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美好。

私生子與繼承權

私生子,自古就不是一個光彩的名稱,由於父母的不負責任,私生子得不到公正的人權待遇,世俗的排擠與世人的歧視,讓他的成長中充滿了壓力和障礙,最終導致性格的偏激和扭曲,在對地位和財產的繼承權上,尤其不公正。這也是格羅斯特伯爵的私生子愛德蒙,一心想要得到公正的權益,拋棄了父子、兄弟的親情關係,通過欺騙、告密等卑劣的手段去謀求自己想要的地位和財產。

畸形的愛情

比較戲劇的地方在於,李爾王的兩個女兒,竟然同時愛上了格羅斯特的私生子愛德蒙,他們竟然會對愛德蒙通過自己卑劣的手段取得的成功欣賞有加,李爾王的二女兒想除掉自己的公爵丈夫,認爲只有愛德蒙這樣的人才會配得上自己的眠牀,真是魚找魚蝦找蝦……由此可見,相同的價值觀纔是愛情的基礎。故事的結局對他們也都是公正的,三人一同到地獄去做夫妻了。

謊言與真相

謊言與真相,李爾王與三個女兒,格羅斯特與兩個兒子,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往往不一定是真相,真正的真相還要通過理智去判斷,通過更多的觀察去總結。因爲,謊言往往會包裝自己,針對人的需求和人性弱點,加以滿足,才能實現欺騙的目的.。因爲所求不能得到正常的滿足,所以纔會先針對你想要的,給予滿足或者滿足的許諾,才能順利的從你那裏得到他想要的。有時候,當人進入某個通道之後,忠言、真相反而會沒有生存之地,絕對的權力更會加劇這種情況的發生,當忠臣肯特向國王諫言時,被盛怒的李爾王放逐,絲毫沒有一點兒猶豫與反思。

總結來講,這個故事就是李爾王老年昏聵,驕傲自大,爲了顯示自己權勢,把國家分給了兩個甜言蜜語的女兒,與堅持本性的小女兒斷絕關係,後來被兩個獲得權勢的女兒欺壓、遺棄,越來越瘋,在忠臣肯特的聯絡下,小女兒引法國軍隊來救父,但最終戰敗身亡,李爾王也悲傷而亡。李爾王失去丈夫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愛上了愛德蒙,爲了爭奪愛德蒙,二女兒謀劃殺死自己的丈夫未遂,毒死了自己的大姐,然後自殺身亡,愛德蒙被處死。格羅斯特伯爵因忠於李爾王,被愛德蒙出賣,並被李爾王的大女兒挖掉了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