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的讀後感

她感到夜的寒氣,她的確需要點溫暖”,這是巴金《寒夜》裏最後的句子,緊扣了書名的含義,完整而飽滿,之前壓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間傾瀉而出,說不清是淋漓的痛苦,還是更加無所適從的悲涼,我心底彷彿有聲音在抽泣,故事雖然平淡,卻讓人有蕩氣迴腸的感覺。珍惜,它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義,珍惜所擁有的愛的意義,和作爲一個人的價值。應該說,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正是處於動盪搖曳中,主人公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汪文宣和曾樹生。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妻子在銀行當“花瓶”。

寒夜的讀後感

汪文宣的母親爲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係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華與戰亂、奢侈與落破、正義與邪-惡極端並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空有滿腹學識和愛憎分明的認知,卻迫於權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壓制,戰爭所帶來的經濟拮据與美好理想激烈衝撞矛盾的生存狀態,而不得不選擇逆來順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經都以爲無論世事如何演變,開始的愛都能夠堅貞到永遠,可當世事真的變了,時代與命運的糾結卻讓他們彼此沉默不堪重負,妻子渴求穩定幸福的生活,愉悅的年輕時光,可這恰恰是他這個小校稿員給不了的,所以在歷經反覆抉擇的最後一夜,妻子準備收拾行李投奔另一個男人,漆黑的走廊裏正好撞上他回家,憂傷的沉默在兩人之間像夜一樣流動,可是汪文宣再沒有爆發,他內心淒涼之至已經絕望,對他所處的時代和命運無從選擇,只好選擇放棄理想,也放棄一切關乎對錯的判斷,最終以死來告慰自己。

作者的筆觸極爲細膩,對人物內心的刻畫真摯而深切,尤其是那種進退取捨,欲說還休的掙扎狀態,讓人身臨其境,感慨萬千。我們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寶貴,健康的身體,幸福的時光,是人類不變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劇的時代歷練我們命運的時候纔想要堅強起來去留住愛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現在就賦予它足夠的耐心,給我們的愛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讀了巴金的寒夜,心裏久久不能平靜,爲汪文宣一家人感到悲痛不已,爲舊社會的封建感到悲哀。

寒夜主要人物有三,汪文宣,汪母,曾樹生,《寒夜》裏的人物在巴金筆下刻劃得淋漓盡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彎背駝腰,唯唯諾諾,時不時地咳嗽,委曲求全,連句響亮話也說不了的人;曾樹生,汪文宣的妻子,美麗動人,修長的身材,白白淨淨的皮膚,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的女性,是一位愛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親,吃苦耐勞,婆婆麻麻,有好心卻沒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兒子,蒼白無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像極了他的父親。

這一家人各有各的不幸和無奈,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自己付出了很多,汪文宣的母親深愛着自己有病的兒子,她願意爲兒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無時無不刻不在害着兒子,她明明知道曾樹生是兒子最愛的女人,她卻容不下這個讓兒子深愛着的女人,恨不得讓樹生早一天離開家門。曾樹生也一度想留下來陪有病的老公度過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點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給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順從,婆婆的無情還是逼她違心地離開了家。在我看來這個悲劇的原因是婆婆的封建思想陳舊和汪文宣的軟弱無能,曾樹生是無辜的,新派女性的生活方式他們接受不了,但這並不是她的錯。時代的交替、新鮮事物的誕生,必定是不被人接受的。汪母的封建思想以及頑固不化是最讓人感嘆的地方,以舊社會的思想和禮教來束縛新派的媳婦,總覺得媳婦不懂規矩,動不動就拿自己當年做比較,雖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兒子,但未免做法太過偏激。

在那個時代曾樹生和汪母的不合是思想的原因,其實在現代不也一樣嗎?婆媳關係永遠是最難相處的,因爲時代不同,年齡不同,思想不同,導致了處事的不同,於是矛盾就誕生了,無論是舊社會還是物質豐富的如今,這都是一個問題。此外,丈夫的孝順千萬不要盲目,不要愚孝,要懂事理,雖然說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但還是要儘量公平對待,不能讓一方一直受委屈,這樣的婚姻和生活既不會幸福,也不會長久。

書中用了很多重複的語句,反覆的使用,如汪文宣的自責,汪母的關心的話語,這些是文章略顯單調,可也正是這些話讓我們感受了王家人的枯燥無奈的生活,沒有希望和光明的活着,更讓我們理解了曾樹生的離家出走,也更深刻的體會到了文章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