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電影轉山有感三篇

電影《轉山》改編自同名暢銷書,原著記錄了作者謝旺霖騎行2000多公里到達西藏的旅程,這個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無數年輕人嚮往。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電影轉山觀後感,僅供參考。

觀看電影轉山有感三篇

  電影轉山觀後感篇一

不要等到哪天在對方的葬禮上說,當時有就好了。

——電影《轉山》

活在當下,總會糾纏於一個困境:形而上的精神守望受困於形而下的社會躍進,物質在侵襲與蔓延。我們和自己狹路相逢的時候,總有空茫之感在心頭,於是,開始躲避心靈的犀利眼神,選擇把自己藏在一個牢固的黑洞裏。

要擺脫此種困境,那我們就要拿出應有的孤獨和勇敢,掙脫物質的羈絆,瀟灑轉身,再次找回自己原有的心靈與青春,而改編自同名暢銷書的電影《轉山》恰恰就是這一命題的深刻註解。

電影講述了一個臺灣青年張書豪爲了完成哥哥未了的心願,孤身一人,歷經各種艱險,從雲南麗江騎車到西-藏拉薩的故事。有人這樣評論這部電影:“用最初的心做永遠的事。”此話一語概括出本片的宏旨:夢想和不屈的青春。

主人公張書豪本來是一個生活安逸的大學生,並沒什麼特別的人生追求,騎車歷險與他的生活完全沒任何交集,他只是在單調的物質世界裏扮演着一個叫張書豪的青年。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了意外世的哥哥的一件遺物:一本封面上寫着“騎行者日誌”的普通筆記本。在這本筆記本上,他了解到了哥哥有一個未完成的願望:騎車西-藏的拉薩。哥哥一直是他的精神偶像,因此,張書豪不顧各種反對,義無反顧地來到祖國大陸,挑戰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長度近2000公里的高原路線。

想象一下,一個只有24歲的年輕人,能完成如此艱險的路程,依靠的會是什麼信念呢?名?利?……非也,名利只會褻瀆張書豪的執着與虔誠。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路程的前半部分,張書豪心中是懷着對死哥哥未竟心願的一種負責和堅持的信念,這種信念讓他勇敢,讓他無懼無畏走下。電影裏有一個情節最讓人動容:他撥通了他死哥哥的電話,對着話筒哭訴……這細節剛好戳中了人的淚點。不可忽視的是,同行的騎行者李曉川也給予他非常必要的鼓勵和幫助,這些因素使他順利完成前半部分路程,他的性格也從內向轉化外放,從寡言變多話,創造出另一個新的自我。

其實,張書豪所要面臨的剩下路程,更兇險,更艱難。夜路差點墜崖,身受重傷;在怒江被藏獒追逐,命懸一線;在然烏食物中毒,九死一生……這些都沒能阻止他前進的步伐,他的心中此刻有了一種更矢志不移的信念,確切地說,是信仰,一種呼喚心靈,追求夢想,點燃青春,不言放棄的信仰。

這種信仰伴隨着旅途在逐漸堅定加深,特別是他在通麥遇到一對修行的母女,目睹了神祕而虔誠的宗教活動儀式:轉山。

轉山,要步行甚至磕頭,圍着某座山,轉圈。轉山人需在57公里長,海拔4800米至5723米處的轉山路上行走或叩頭,快者日夜兼程當天可轉完,而一般人則2到3天時間轉一圈。據說朝聖者來到神山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圈可在五百輪迴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的十三圈。

朝聖母女無瑕而純潔的“轉山”,深深地感染了張書豪,他逐漸使自己從物質橫流的現實囹圄中解脫出來,頓悟到了生命的真諦和青春的力量。

本片有一個最能引人共鳴的鏡頭,那就是張書豪在登上海拔高度5020米川藏線最高點的時候,不禁流出最酣暢淋漓最男人的眼淚,實現了自我的靈魂淨化和昇華,可以說,在另一個層面上,張書豪也完成了一次心靈和青春的“轉山”。有評論說: 在《轉山》裏我們看到的是乾淨的一種堅持和最真的人性。所言甚是。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每個人的心目當中,何嘗沒有一座山呢?……這座山,便是是我們的青春。無論我們年輕與否,無論生活貧富貴賤,無論遭遇多少愛恨糾纏……只要我們還充滿希望,只要我們還在一直堅持,只要我們還有“轉山”的坦誠……我們終會聽到屬於心靈,屬於青春的回聲。

  電影轉山觀後感篇二

看那山,美嗎?我想,如果歷盡千辛萬苦,到達了 那樣一個自己夢想很久的目的地,那應該會很激動吧。自然,我實在是很難想象得出,那種激動會有多激動。要是我,我也許會對着那山,大聲的狂叫,那種發自內心的高興,激動。很難表達的清楚。

《轉山》,給我了一種很震撼我神經的力量。帶着去世的哥哥的遺願,帶着和女朋友分手的'極大痛苦,帶着對前方路途的茫然,他毅然選擇了上路,勇敢的上路!陪着他走了一路,我也跟着他思考了一路,關於人生,關於愛情,關於親情,友情,世間冷暖。一路走來,一路思索。也許不需要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件來證實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只要你帶着心上路就好。就如現實中的一樣,有些事兒,再多的話也不一定能夠說的清楚,那乾脆就別說了,就想吧,放在心裏,默默的想吧,也許剛剛上路的時候你不會懂的,但是,這不代表,在旅途的末尾,你仍舊不懂。或許現實中的我們,是非觀的確是太強了。對錯真的就有那麼重要嗎?是否有結果就那麼重要嗎?我無法否定,這兩者的重要性,畢竟我還是生活於這個現實社會的人,但是,現實似乎也將我們逼得太過。

記憶深刻的有這樣的一個畫面,川哥,來自雲南,很熱愛生活,來了三次西藏,可是,每次來,都未能看到他一直期望看到的,能夠給他帶來一整年幸運的梅里十三峯。也許人生就是這樣,沒什麼理由的,這路上的風景,你會看到什麼,你能夠看到什麼,命裏有時終須有。這一路的風景,不像是進電影院看電影,能夠預先給你想要的結果的。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像現實低頭。你面前的路從來不會按照我們所設想的延伸下去,也從來不會按照我們所想的,在我們所謂的正確的時間裏遇上我們所想的場景。但是,即便不能這樣,川哥還是一如既往的,歷經風霜雨雪,奔波在只屬於他的路上。一包行李,一輛車。也許這就是生活,這才配叫得上是生活。又想起了那句話:“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他告訴了我,什麼纔是真正的生活。

寫着寫着,我覺得,有些多西,還是放在心裏好,因爲說出來,似乎變味了。就像電影裏那片天,那座雪山。很美好,也許腳印走過之後,那片寧靜就蕩然無存了。人生,就像這一段旅程,感悟之中,慢慢成長,無需太多的話語!

  電影轉山觀後感篇三

今天,真的感謝老師讓我們觀看了《轉山》。我真的感觸很深。電影的意義或許不僅僅是供人消遣和放鬆心情,更重要的是傳遞一種信念,一種關於愛,關於生命的信仰。片中張書豪爲了完成哥哥騎車去拉薩的夙願,遇到了“川哥”,遇到了家中失去頂樑柱的藏族家庭,途中遇狼,看見思念家人的留守兒童與婦女打電話給最親愛的人。我不止一次被感動,不止一次的爲之淚流滿面。愛是一首經久不衰的歌.因爲愛,我們堅持着,不斷向前,向前!

當我看到小男孩小心翼翼的爲他戴上帽子,戀戀不捨的問了聲,哥哥什麼時候回來時,他殊不知結果是未知的。此時,林書豪或許有對孩子的不捨,或許也在心裏問了一句同樣的話,但他的結果是否定的。一場場離別的場景,如電影浮現在眼前。生命的離別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當“川哥”口中說着未來的美好憧憬時,跌下了山崖,摔成重傷。最後終於見到了神聖的“冰激凌“山峯,這是一種信念,我想到了,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無論你怎麼打算的多好,未來是不可測的,但是我們要有自己的目標,在此生有自己的追求,並且實現。這是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