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教案設計範例

教學目的

《社戲》教案設計範例

1.學習本篇敘事有詳有略和生動描寫農家少年形象,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設想

本篇用第一人稱敘寫幼年的“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故事。敘事有詳有略,主要敘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寫得曲折生動,展現出幅幅農村生活畫面,描寫出一羣淳樸善良、好客能幹的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出對那段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引導學生體會本篇的這些特點,完成教學目的。

本篇語言樸實準確,很有表現力量。引導學生把關鍵語句表現力量的分析,統一於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當中,體會其藝術魅力,培養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篇側重敘事,寫的是農家少年的羣體。引導學生在分析故事情節中分析“我”和農家少年,體會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本篇的結構層次,“我”在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寫人有詳有略的《分馬》,引出敘事有詳有略的《社戲》(板書課題)。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的一、二兩段,初步瞭解本篇;參看註釋閱讀課文、理解詞義、句意、全篇大意。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歸)省:xǐng行輩:hángbèi

憚:dàn絮叨:xùdao

怠(慢):dài攛掇:cuānduo

鳧(水):fǘ潺潺:chánchán

(歌)吹:chuī蘊藻:yùnzǎo

(家)眷:juàn皎(潔):jiǎo

漂渺:piāomiǎo糾葛:jiūgé

4.指定學生二人朗讀課文。

前一人讀至“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讀音準確,緩急得當。

5.引導學生理清結構層次。

(1)本篇主要敘寫什麼事件?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主要敘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

(2)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第三部分,從“第二天”到篇末,寫看戲次日的情形。

(3)依據情節的發展,第二部分又可爲幾層,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爲四層:部分開頭至“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爲第一層,寫去看戲前的波折;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爲第二層,寫去看戲途中的情景;從“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爲第三層,寫在趙莊看戲的情形;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爲第四層,寫看戲歸來的情形。

6.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板書: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於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裏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爲“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遊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板書:村中居民熱情好客)。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分很高、應該稱之爲“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板書: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總有哪些樂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着釣尖送到嘴裏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裏。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着,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 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 .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 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着、站着”;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着,站着”,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板書:少年相伴釣蝦放牛 樂趣甚濃)。

(4)本篇題爲“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起着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板書:多方表現樂趣);更由於這裏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裏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係。

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去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爲寫最大樂事的去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去領略那去看戲的敘寫(板書:鋪墊趙莊看戲)。

佈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一部分的表現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預習第二部分,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 二 課 時

教學重點

去看戲前的波折,航船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戲當中的心理和興趣。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書: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層(板書:去趙莊看戲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個“等”字,表現出“我”在平橋村一心盼望着趙莊演戲的日子。在這日子到來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到了趙演戲的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外祖母爲此“很氣惱”,“絮叨起來”,母親只得一力“寬慰”外祖母,一邊囑咐“急得要哭”的“我”,“說萬不能裝模作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沒有大船不能去看戲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氣惱,“我”更非常焦急(板書:無船前往看戲 老少氣惱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們都去看戲了,“我”的情形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雖然不能和小朋們一同去看戲,心卻和他們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戲已經開場了”,“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想到小朋友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一心只在戲上,一心只在看戲的小朋們身上,以致“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鬱鬱不樂。這使得母親很爲難,外祖母又氣惱起來。外祖母家裏的不快氣氛更爲濃重了。

(3)在這嚴重的去看戲的波折之中,怎樣出現了轉機?解決了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飯後,“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我”沒有看到戲,聽到別人講戲,心情更加沉重,這引起了小朋友們“嘆息而且表同情”,雙喜“大悟似的提議”,“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兩個“大悟”,表現出小朋友們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戲的辦法時,十分歡喜興奮,事情出現了轉機(板書:雙喜想到航船 事情出現轉機)。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不可靠”,母親又顧慮讓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戲,“不合情理”,雖然有了航船,戲還是看不成。雙喜又看出底細來了,他勇敢地大聲說“我寫包票”,並且談出能寫包票的條件,他們也確實具備這種條件。於是外祖母和母親“都微笑了”,表示同意,於是“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立刻”表現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鬨”,表現出出門時的滿心高興和一片歡騰的情景。不能去看戲的波折終於得到了解決(板書:雙喜勇打保票 波折得到解決)。

(4)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在情節發展上起着什麼樣的作用?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和解決波折,構成了曲折生動情節,並且再爲去看戲作好鋪墊(板書:構成曲折生動情節再爲看戲作好鋪墊),表現出了農家少年的熱情和聰明能幹(板書:表現農家少年 熱情聰明能幹)。

3.引導學生分析第二層(板書:去看戲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戲時的心情怎樣?出發的情景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出門的時候,“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戲而馬上變得心情暢快,渾身舒適,似乎都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了(板書:出發 心暢體舒)。一出門,望見橋內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現出上船之快;上船後,雙喜、阿發拔篙,立即點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準備搖櫓,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練迅速;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已經“點開船”,“出了橋”,發船十分迅速(板書:發船迅速)。船出橋後,架起,搖動兩支櫓,在“說笑的”、“嚷的”聲音中,“夾着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船“飛一般徑向。

(2)接着怎樣描寫出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什麼樣的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是從“我”的視覺、觸覺、嗅覺,運用比喻方法,描寫。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麼誤認?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爲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爲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 心急生誤 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4)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着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出夜航途中的如畫景物,這優美江南水鄉風光襯托着社戲,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寫出“我”急於到達趙莊看戲的心情,並由此產生兩點誤認,在曲折情節中爲寫趙莊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板書:如畫景物 襯托看戲 曲折鋪墊 蓄足氣勢)。

4.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板書:趙莊看戲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戲臺時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直望到“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板書:望見戲臺 疑爲仙境 深被吸引 無限歡喜)。

(2)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描寫“我們”觀看演出,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和興趣。

鐵頭老生表演,雙喜介紹他“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並且說“日裏親自數過”,“我們都擠在船頭看打仗”;在小旦出來“咿咿呀呀的唱”的時候,雙喜還推測鐵頭老生在這場表演中“並不翻筋斗”是因爲“晚上看客少”,表現出喜歡看武打,討厭聽文唱(板書:喜歡觀看武打 討厭聆聽文唱)。

“我”最願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一個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託桂生買豆漿去”;表現出願意看演員扮成蛇虎的表演(板書:願看扮演蛇虎)

當“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的時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覺得看打人也比聽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來了,大家“都很掃興”,她那沒完沒了的唱,使得小朋友們先是“喃喃的罵”,後是“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最後,“熬不住了”的雙喜說,“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到開船駛上歸途時,還“罵着老旦”。表現出萬分厭煩老旦總唱(板書:厭煩老旦總唱)。 這樣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體地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在稚氣十足的笑容中和罵聲裏,把這場夜晚看戲寫得童趣盎然(板書:看戲表現了兒童心理 笑罵體現着稚齡童趣)。

佈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預習後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看戲歸來的情形,看戲次日的情形,詳略敘事的恰當。

教學過程:

由分析過的第三層,引到引導學生分析第四層(板書:看戲歸來的情形)。

(1)“我們”在看戲歸途中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回望戲臺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聽到悠揚的橫笛聲,“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表現出仍很留戀演出(板書:留戀演出)。

小朋友們一面“議論着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這留戀演出、議論笑罵和搖船情形,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板書:議論笑罵 戲興仍濃 愉快興奮)。

(2)小說寫出“我們”偷豆、吃豆的怎樣的經過?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搖船的說“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雙喜指揮偷豆。雙喜先問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哪一邊的呢?”阿發“往來的摸了一回”,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誰家的,單選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現出他憨厚無私(板書:選偷大豆 憨厚無私)。

大家在阿發家的豆田裏,各摘了一大捧。“雙喜以爲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於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裏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現出他不願惹起阿發的娘哭罵、氣惱,偷豆也有分寸。

“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着船,幾個到後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隨波漂浮的航船上,圍吃自己偷來、剝好、煮熟的豆,自然別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書:自剝自煮 吃來味香)。

(3)“我們”吃完豆做了些什麼?慮到了什麼?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吃完豆後,洗了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裏,什麼痕跡也沒有

了”,避免被人發現偷豆、吃豆的事,表現出處理善後,考慮周到(板書:善後處理 考慮周到)。雙喜所慮的是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大家議論之後,“歸結是不怕”,有應付他的辦法。寫這些,表現出少年們預想到可能發生的糾葛,有了應付的辦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書:預想糾葛 應付有法)。由於歸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這次夜晚去趙莊看戲,更加令“我”難忘。

(4)小說是怎樣結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這樣結束產生着什麼樣的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長幼都很高興來結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站在橋腳來接的母親,本來爲“回來得這樣遲”而“頗有些生氣”,但看到兒子和小朋友們都高興的回來了,“也就高興了”(板書:長幼都很高興);並且“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們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辭謝了母親的邀請,“各自回去了”,圓滿地結住去趙莊看戲。這樣圓滿地結住去趙莊看戲,不但由母親送始,以母親接終,前後呼應,構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腦海中永留美好的記憶(板書:圓滿結束看戲 永留美好記憶)。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板書:看戲次日的情形)

(1)小說怎樣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照應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呼應第一部分寫的村民淳樸好客,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並沒有聽到什麼關係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照應昨晚吃豆後“所慮的”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會罵的”;六一公公問“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照應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裏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給的豆,覺得“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照應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六一公公的問“我”的話和送豆,呼應第一部分所寫村民淳樸好客。

(2)這樣照應前文、呼應開頭結束全篇,具有什麼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兩位公公的照應前文偷豆的說明和描寫,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並未引起糾葛,結果良好(板書:照應偷豆 結果良好)。特別是呼應開頭部分的村民淳樸好客,描寫六一公公親熱地問“我”昨晚的戲、豆如何,高興地送給豆,更表現了村民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板書:呼應好客更現樸厚)。對“我”的照應前文的描寫,則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戲最好看,至今不忘。這樣結束全篇,構成了作品綿密完整的結構,表現出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生活的美好,抒發了對平橋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綿綿無盡的懷戀(板書:結構綿密完整 小住生活美好 懷戀綿綿無盡)。

3.引導學生分析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本篇怎樣有詳有略地敘寫事件?產生着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豆行動,更表現了鄉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值得認真體會,學習。

4.指定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緩急輕重得當,讀出感情色彩

佈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三部分的表現作用,和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