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教學設計的範文

一、教學目標

《社戲》教學設計的範文

(一)知識目標

瞭解有關本文的知識背景,深入思考本文主題。

(二)能力目標

瞭解情節敘述的詳略處理和景物描寫對錶達主題思想的作用培養閱讀能力。

(三)情感目標

瞭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的深刻含義,體會作者對淳樸健康的農村生活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純真無私、誠摯善良的優秀品質的歌頌。

二、學法引導

通過文章優美生動的語言,生趣盎然的情節,體會文章傳達出鄉村生活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作者對自然人性的讚美,以及對違揹人性的封建禮教的否定與批判。在課文的講述過程當中,要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給予他們更多思考和發言的機會。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敘事的詳略處理原則與方法。

2。景物描寫。

3。虛詞的表達作用。

難點:

1.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2.分析開頭和結尾兩部分與看“社戲”這一主要情節的關係及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語

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社戲》——它選自短篇小說集《吶喊》,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篇文章是原作的節選。它是一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我”講述童年生活的小說。 那麼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以前還學過魯迅先生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一篇作品,大家還記得嗎?對,這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但是,請同學注意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我”=作者)而《社戲》(選自《吶喊》),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的藝術創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兒)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來的。(“我”—— 迅哥兒 ≠作者)好,下面請同學注意:“社”原指土地廟。從前,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

時代背景(結合本文)

先由同學介紹自己收集到的有關課文時代背景的資料。抓住要點是①文章寫於1922年,由於辛亥革命不夠徹底,在封建軍閥的統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緊緊地禁錮着大家的頭腦,封建的禮教制度牢牢地束縛着人們的手腳,一切都沒有進步,一切都沒有朝氣。②在這種氣氛之下,兒童教育就更成爲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了。枯燥無味的教育內容,僵化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而且備受摧殘。少年兒童們渴望自由,追求發展,嚮往大自然的美好風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融洽友愛互助的關係。魯迅先生的《社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一個少年兒童觀察社會,觀察人情的角度,生動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發出了時代的吶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字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預習、質疑、整體把握全文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

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1層:(第1節)交代看社戲的時間、地點和機緣。

第2層:(第2節)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層:(第3節)平橋村樂土的樂事:釣蝦、放牛。爲最大樂事――看社戲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1層(第4-9節)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2層(第10-13節)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3層(第14-21節)寫在趙任看社戲。

第4層(第22-30節)寫看社成後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至結尾)寫看社戲後的餘波

問題與思考

1.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瞭解作品時代背景(寫成資料卡片)。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1)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後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3.爲什麼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因爲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着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後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係不大,所以略寫。

4."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我爲什麼稱它爲樂土?

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土。因爲:(l)我在這裏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於幽幽南山"了;(2)許多小朋友伴我來遊戲,掘蚯蚓釣蝦,放牛;(3)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第二課時

課前預習

1.再讀課文,思考雙喜和六一公公各是什麼樣的人?

2.思考文章是怎樣寫景物。

教學過程

一、課前口頭作文(課外閱讀讀後感)

二、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從而導入新課。(可以請學生複述文章的內容)

三、課文分析

1.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

答案參考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

(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 表現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徵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爲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捱罵的――表現雙喜考慮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並考慮好對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裏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有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如有學生提出雙喜是壞孩子頭,並以偷豆作爲理由時,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3)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嚐嚐。因此,這不算什麼盜竊行爲。而是表現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麼樣的老人?

答案參考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2)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麼?""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

(3)六一公公誇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3.朗讀課文第11節,談談課文從哪些感官寫景,寫出景物的什麼特徵?這些景物描寫對錶現文章中心思想起什麼作用?

答案參考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徵。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於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4.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爲什麼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答案參考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入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以上環節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並交流回答)

四、總結

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後故事的敘述,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幹。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思想教育)

五、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第二、三。

2.寫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介紹你家鄉的地方。

3.寫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