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的教學研討總結

這是一篇可讀性極強的略讀課文,其中飽含着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追求真理,探尋科學的專研精神,特別是他善於從細微處觀察,善於思考,並不斷尋求證據來佐證自己想法的過程特別值得我們學習。故事發生在1910年。魏格納在病房的世界地圖上發現,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東海岸形狀十分吻合,從而推測太古時代地球上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巨大板塊,後因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個大陸。爲了證明自己的.發現,他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找到了許多事實,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說。上述內容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敘述的,每個部分連接自然,運用這不會是一種巧合吧?於是魏格納並不是一個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人等過渡句,使文章渾然一體。閱讀這篇課文,能讓學生懂得段與段之間的有機聯繫,有助於提高閱讀能力。文中還有很多具有積累價值的詞語,如潔白寧靜、性格豪放、靜謐舒適、坐臥不安、不可思議、浩如煙海、飛渡重洋,對豐富學生的詞彙很有好處。所以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本文教學的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的教學研討總結

我在教學中基本上能夠突出課文重點,教學過程較爲流暢。

但教學中教學的使用語言過於成人化,缺乏與學生的親和力和有效的溝通。

面對着四年級的國小生,教師所使用的語言應儘量與他們的心理特徵吻合,以求與學生心靈交流,以求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達到與教師共同學習體會文本內涵的目標。這點在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時,尤其顯得突出重要。正是語言上的欠些許親和力,以至學生也未能激起學習的興趣。

總體上教學設計上仍需考慮。作爲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間設計爲一節課,要在40分鐘內,讓學生有所收穫,有所感悟,我們在教學設計這一環節更應再三斟酌。

第一,字詞教學上。在教學時,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現大約20個詞語,然後讓學生自由讀,後糾正讀音。作爲略讀課文,可適當出示重要詞語,無需將所有詞語一起來教學,如果放到課文中效果會更好些。

第二,整體上教師拋出的小問題太多,以至在一些細枝末節上徘徊深究,而這些問題,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課後解決,如在太古時代有沒有動植物?等等。一個個問題的拋出,缺乏一定的導向性。其實設計時可以圍繞兩個問題來展開:魏格納如何發現世界地圖上的特徵?他又是如何證明這個假說的?這樣就把課文中的兩個部分較好地結合起來,思路清晰,教學會突出重點。

第三,課前準備尚需充分。本課中含有大量的世界地理方面的知識,如幾內亞灣、南美洲巴西,非洲西海岸等等,在學生尚未認識熟悉的情況下開展教學期間必然帶來問題。地理知識上準備不足,那麼學生對文本中關鍵大陸漂移學說的理解自然產生問題。

當然也有其可取之處,如文中第七自然段,抓住魏格納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讓學生想象他會做些什麼?此處的說話訓練更能讓學生感受他不斷追求科學真理,認真踏實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