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教學設計

導語:《懷念母親》是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集的一篇懷念母親的作品。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聊城市臨清人,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我的母親》教學設計

1、準確讀寫課文8個生字和“寢不安席、頻來入夢、淒涼、朦朧、可見一斑、真摯”等六個詞語。

2、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描寫對祖國母親魂牽夢縈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旅居海外時對祖國異常強烈的思念之情,從而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4、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5、學習體會關鍵詞句,結合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的讀書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的敬意與真摯愛慕,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季羨林先生的文章,齊讀課題——

2、複習:

①首先來複習課文中的幾個詞語,請看屏幕,一起讀讀:寢不安席、頻來入夢、淒涼、朦朧、可見一斑、真摯

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對課文已有了初步瞭解,課文以懷念母親爲題,寫了哪兩個母親?(板書:生身母親、祖國母親)

他對這兩個母親懷着怎樣的感情?(板書:崇高的敬意、真摯的愛慕)

3、引入:看來大家對上節課的內容掌握非常紮實,這節課我們就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研讀課文,並在研讀過程中用心體會作者對兩位母親的崇高敬意與真摯愛慕。

二、整體讀文,初步體會

1、誰願意和老師一起來讀課文

2、你讀第一自然段,老師來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按順序往後讀,大家邊聽邊初步體會蘊含在文章字裏行間的真摯情感。

三、默讀課文,自主學習

1、提出學習要求:

一邊讀一邊把文中描寫對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與真摯的愛慕的詞句,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來,反覆讀一讀,看看你有什麼體會,體會深刻的在空白處簡單做做批註,如果有問題在旁邊做出標記。

2、讀完的同學快到小組裏去,把你讀中發現的問題在小組提出來和他們一起研究一下,把體會深刻的地方跟他們交流。

四、集體彙報交流

(一)、體味對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導理解以下幾個句子

1、我痛苦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①學生初讀談自己的理解,談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讀讀這句話。

②問題設計:母親去世,作者爲什麼會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再讀讀這一段,聯繫上下文想一想。

聯繫上文:“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歲。”體會作者心中的傷心難過。

感情朗讀

聯繫下文:“我真想隨母親與地下……數十年如一日。”

問題設計:你知道作者有什麼願望嗎?

補充資料:作者曾經暗下決心,一旦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就立即迎養母親,以彌補長久離開母親的遺憾,然而沒等作者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了人世,作者的願望永遠無法實現了。

指導朗讀:而今母親去世了,即使他大學畢業,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還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願望嗎?此時此刻,你覺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還僅僅是難過、傷心嗎?是什麼?(遺憾、悔恨、自責)帶着這樣的體會,誰來給大家讀讀。

2、下文中還有你關注的句子嗎?

“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

理解後感情朗讀“我痛苦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一、語調低沉;二、語速緩慢)

感情朗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世上還有比這更讓人痛苦與遺憾的事嗎?讓我們一起帶着對母親的愛慕,帶着失去母親的痛苦,也帶着永遠無法實現願望的遺憾再讀讀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長眠於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作者爲什麼真想哭?再快速瀏覽這則日記,結合課外資料來談。

感情朗讀:剛纔我們體會到作者傷心母親去世了,而今他成了遊子,對母親的思念更加真摯,更加深厚,所以他連用兩個感嘆號,來表達心中噴涌的情感。大家讀時要注意語氣的把握,指名讀,齊讀。

4、在文中還有一句話也寫出了作者對生身母親的這種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嗎?讀給大家聽一聽。

過渡:讀到這,老師不由得想到了王維的兩句話“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遠在異國他鄉,季老懷念的還僅僅是自己的生母嗎?還有誰——(祖國母親)

(二)、體味對祖國母親的情感

1、請同學們看看你們畫出的描寫對祖國母親愛慕與敬意的詞句中,哪句話最能表達他對祖國母親的魂牽夢繞?指名讀

①理解“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爲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這句也出現了一個“頻來入夢”你是怎麼理解的?

問題設計:祖國母親爲什麼也會一次又一次走進作者的夢中呢?讓我們走進作者的日記。

②在日記裏找到了哪些關鍵句,哪個小組接着來彙報。

Ⅰ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濃濃地糊在心頭。

在這段的學習中,你們提出了什麼問題嗎?

預設:作者爲什麼而淒涼,爲什麼這淒涼又是甜蜜的,帶着這個問題再讀讀課文,看看你能解決嗎?

小結指導朗讀:作者運用淒涼與甜蜜這一看似矛盾,實則並不矛盾的詞語巧妙的將自己遠離家鄉親人的孤寂與想起親人的甜蜜進行了對比,將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懷念表達的非常充分。因此讀這句時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點淒涼”與“甜蜜的、濃濃的”語氣上的區分。指名讀

Ⅱ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不能忍耐。

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思念)這種思念你能用一個詞、一句話或你積累的詩句來形容嗎?

指導朗讀:艾青曾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來表達我此時的感受:“爲什麼我的眼裏滿是淚水,因爲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同學們,這種深沉、這種刻骨銘心的思念,怎樣通過讀傳達出來呢?練習讀一讀

指名讀

Ⅲ我仰躺在沙發上聽風路過窗外……

③通過剛纔學習,聯繫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爲什麼祖國母親也會頻來入夢嗎?

2、引讀

師: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斷涌現着祖國的身影,不斷回想着故國的生活,故國的親人,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頭不僅揮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離而變得更加強烈了,請同學們與老師一起再深情地朗讀他的日記,再一次走進老人濃濃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記

師:這種思念是多麼深切啊!他在異國他鄉想到故國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記

師:時間愈久,思國的神經愈發敏銳,即便是一絲輕輕地驚動,也能勾起遊子對故國的無限眷戀——生:11月28日日記

(三)體會《尋夢》的情感

過渡:爲了更好的表達對兩位母親的敬意與愛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記外,還引用了他的散文《尋夢》的開篇、結尾,讓我們來讀讀這兩段文字,用心去體會、感悟。(分男女生讀)

①這樣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②在你的想象中,母親的面影是怎樣的?(結合蒐集的資料談)

(四)學習最後一段

過渡:這樣的思緒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許多許多,母親已成了遊子夢中一個重要內容,快速讀讀課文做後一段。

說說從這一段中的哪個詞、哪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感情朗讀

五、體會文章寫法

1、瀏覽課文開篇、結尾

2、你發現文章在寫法上的特點了嗎?能結合課文具體說說文章是怎樣首尾照應的。

3、小結:像這樣首尾照應就能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六、總結延伸

這篇課文首尾照應使每一個讀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識到作者在歐洲的十一年是對母親思念異常強烈的十一年,生身母親與祖國母親化爲一體,成爲支撐他在國外漫長歲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課後請同學們把文中描寫對祖國母親魂牽夢縈的句子摘抄下來,願意進一步瞭解季羨林先生的同學,可以讀讀《季羨林畫傳》、《重返哥廷根》、《季羨林論人生》。

  原文:

懷念母親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裏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呆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裏。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後來到了德國,住在一座叫哥廷根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爲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是爲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爲了說明當時真實的感情,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摘抄幾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氛圍裏,活動起來。這活動是輕微的,我簡直不知道有這樣的活動。我想到故鄉,故鄉里的老朋友,心裏有點酸酸的,有點淒涼。然而這淒涼卻並不同普通的淒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1月18日

從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向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家來,從學校回家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兒子只是不來,她的神色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來的。我看了她的神氣,想到自己的在故鄉地下臥着的母親,我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11月20日

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裏的朋友。我有時簡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發上,聽風聲在窗外過路。風裏夾着雨。天色陰得如黑夜。心裏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

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裏,我暫時引用這幾段。實際上,類似的地方還有不少,從這幾段中也可見一斑了。總之,我不想在國外呆。一想到我的母親和祖國母親,就心潮騰涌,惶惶不可終日,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幾個月以後,在1936年7月11日,我寫了一篇散文,題目叫《尋夢》。開頭一段是:

夜裏夢到母親,我哭着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下面描繪在夢裏見到母親的情景。最後一段是:

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

我在國內的時候,只懷念,也只有可能懷念一個母親。現在到國外來了,在我的懷念中就增添了一個祖國母親。這種懷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時候,異常強烈。以後也沒有斷過。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着我度過了在德國的十年,在歐洲的十一年。

課文註釋:本文作者季羨林,選作課文時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