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時間簡史》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時間簡史》讀後感

《時間簡史》讀後感1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通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核而重生。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迴;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後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隻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裏呢?

迴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因爲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爲宇宙的不規律纔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隻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爲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說到宇宙的最初讓我回想起我曾經看過的一部短片視頻。短片中講述我們人類所看、所聽、所觸、所感的都是不復存在的。乍一聽,我們可能會覺得此言論是語出驚人,喧譁取寵,但實則不然。

我們都知道人的所有感官系統都是由大腦所控制的,就像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由我們的神經系統傳播到我們的大腦組織,然後再由我們大腦組織顯像出我們看到的以及我們所聽到的景象或者聲音。試想一下把一個人的大腦組織拿出來,然後把它的聽覺系統、視覺系統與我們事先準備好的電腦連接在一起。電腦中的畫面出現的同時是不是也在這個大腦的視覺系統中顯現出相同的畫面?我們再把事先準備好的音樂在電腦中播放,這時候的大腦聽覺系統是不是也會同時聽到一樣的音樂呢?這一切真的令人匪夷所思。繼續觀察,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把與電腦連接的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切斷,此時此刻大腦中還能顯現出畫面、聽到音樂嗎?答案非常清楚,不能。而這些清晰的畫面和聲音的形成正是藉助於微量元素的作用。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過迅速的膨脹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將爆炸後的相同元素的殘骸吸引到一起。成千上萬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萬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類。

這樣,我們不難想象滅亡之後的重生將會更精彩。太陽系如此、地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但這都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也許等到地球、太陽系結束生命的時候,人類已經找到另外一個可以生存的星球。現在的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統治者、佔有者和使用者,等到那個時候人類將會成爲另一個星球的統治者、甚至整個宇宙的統治者。

霍金給我展現的這一切,或許有人會認爲是危言聳聽,但是時間會是一個公平的評判者。然而,短時間內,我們能賴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們無法趕超時間和超越空間,能做的就是珍惜愛護我們現在共同的家園,珍惜擁有的時光和生活,把每天都當成末日來過。那樣即使明天就如電影《20xx》中所描述的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也一樣能泰然處之。

最後,聯想到我們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慶幸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有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中求學,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那麼我們又有怎麼樣的理由在一點點的挫折面前萎靡不振,有怎樣的理由在寶貴的時間面前虛度我們的青春?霍金身殘志不殘,不僅與殘疾鬥爭20年,而且把他高超的智慧奉獻於科學研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高難度的科學研究。我不能不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他給科學界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一個正常人所付出的。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儘管上帝是公平的,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憑藉着依舊熱忱的心全力以赴。這些霍金都做到了!而我們就更應該充分利用這麼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打破侷限,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求知問道。不恥下問,擴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思想高度。同時逐步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提升我們的競爭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本好書不僅讓人獲得最新知識,獲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方法的薰陶和培養,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着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被禁錮在輪椅上長達20年之久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纔是真正奇蹟_—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2

自古以來,我們頭頂的天空究竟有什麼奧祕這一難題一直困擾着人們。關於世界起源有我國的盤古開天闢地之說等,西方世界則認爲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於是乎,在歐美可以看到遍佈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數人都虔誠地信仰着上帝。不過非常可惜呀,哈勃望遠鏡把地球周圍200億光年範圍內的空間都檢查了一遍,卻絲毫沒有上帝的影子。儘管這兩種看法非常明顯都是錯誤的,但它也反映出人類愛思考的一面,實在想不出來時,就編一個盤古,上帝之類的出來,自圓其說。

霍金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達到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物理基礎的話,那就更加難以理解了。其實阻礙我們理解的最大原因還是我們平時生活在宏觀低速的環境中,無法理解在宇觀或微觀下的物質及其運動狀態。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它在物質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纔有意義,但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這類情況,所以除非有超強的想象能力與抽象分析能力,想要明白其實非常難。所以我將從一個業餘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僅僅是出於愛好與好奇關於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堅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觀點。即宇宙原來是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因而它的密度無限大。它突然就爆發了,四散開來,同時爆炸產生的溫度極高,從此宇宙就一直持續膨脹,直到現在,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在膨脹的過程中,有些氣體,灰塵漸漸冷卻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各樣的星球,宇宙的樣貌漸漸清晰了起來。這裏有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那麼在大爆炸“之前”,那個奇點算什麼,沒有時間跨度麼?或許用“之前”有些不合適,畢竟在開始之前能有什麼呢?!可是開始又是從哪來的呢,這彷彿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無論你說什麼是源頭,你都可以懷疑這個源頭的來源,結束這種無休止的懷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個最早的,沒有“在那之前”。所以非常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個“奇點”,可我呢,我不知道,上帝那麼多人信,估計沒什麼可信度,大爆炸理論也只是猜想,沒有被證實。事實證明,沒有信仰的確是件非常痛苦的事,腦中一片混沌,無法被拯救。

上面那個問題的確非常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說的含含糊糊,一筆帶過了,我也略過吧。下面講的是時間與空間、物質的關係。在大一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馬克思簡單的說了下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時間與空間則是物質運動的表現,時間具有一維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學家卻有不同的觀點。首先,物質與空間的關係就非常微妙——物質是扭曲的空間。可空間是什麼呢?難道是真空?真空可是意味着什麼都沒有——虛無。這一點目前科學界仍在作努力,他們試圖發現一種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東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這兒遇到了點障礙,因爲夸克已經是一種猜想了,幾十年來一直都還未被證實。由於實驗器材條件的限制,以及理論上的一些缺陷,對微觀粒子的觀測一直都有障礙,無法精確測得其運動狀態。這樣一來,科學家們就只能非常鬱悶地整天苦思冥想,試圖發現一種全新的理論,但在這幾十年裏,一直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這本書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是它的時空觀。在相對論中,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都不存在。現在大部分人都已能接受絕對運動的觀點,也就是說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靜止。因爲缺乏絕對的靜止的標準,我們無法確定在不同時刻發生的事情是否處於同一空間位置上,非常多人也許會認爲這非常簡單——同一地點非常好確定。但平常人所說的同一地點是指在目前這個星球上的相對地點,把我們置身於宇宙之中,我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着,永遠沒有重疊的兩點。因爲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着運動,這一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時間也變成相對的,就讓人非常難懂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規律行走,不受我們的影響。正因爲如此,我們總是用時間來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把時間當做一個固定的標尺,我們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標尺下進行交流纔不會有困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無情的指出不存在什麼絕對時間,時間只不過是物質運動的附屬品。我們通常所說的時間似乎沒有方向,虛無縹緲,看不見抓不到。在相對論中,時間是一維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脹的方向,我們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脹運動。

《時間簡史》讀後感3

這個春節花了半天時間看《時間簡史》,實話說雖然這本書已然經過編撰,評述已經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從小物理成績就差的我讀起來依然稀裏糊塗,貿貿然寫下一點讀後感表示一下對自我的嘲諷。

看過《時》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整個物理學是人類在歸納對宇宙和時間的一個漸進認識的過程,從哥白尼到伽利略,再到馬赫,牛頓,以及之後的愛因斯坦再到當代的霍金。都是後人在歸納前人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然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牛頓說他不是個偉人,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這個道理。伽利略透過研究哥白尼的地心說而提出日心說和地動說,牛頓在此基礎上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再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再到此刻霍金的時間簡史,他們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加上自我的思考,歸納提出了新的理論。可見沒有事物的發展是一觸而就的,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來源於人類對未知事物不斷地孜孜以求的思考,辯證和歸納。

雖然從小物理很差,但是我一向以來對天文和地理很感興趣,會考時候地理甚至還拿過滿分,只是對理論物理這樣的`抽象的純理論基礎學科明白起來很困難,肯能是抽象思維潛質不足吧。因此看了《時間簡史》後對其中所闡述的理論還是有一些自我的看法。

《時間簡史》在我膚淺的認識看來是向讀者描述這樣一個世界:整個宇宙是一個服務器,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小行星,彗星,行星,恆星甚至星系都是跟這個服務器連接的一個節點,他們獨自運行又透過服務器相互關聯,依靠各種基本物理法則相互作用。服務器的運行是單向的不可逆的,不可存檔當然也不可能回檔。各個節點之間透過各種光波等來通訊,正因相互之間的距離以及各種光波在傳播路徑上受到的各種影響等原因產生網絡延遲,導致節點之間的通訊並不一樣步。節點由於自身運行速度的質量等等原因導致相對於其他節點的運行時間是不確定的,但是每個節點相對於整個服務器的運行時間確是固定的。因此在A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和在D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可能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而在服務器觀察A,B,C,D節點狀態的結果是確定和一致的。這又讓我聯想到人類社會,人類社會也是一個服務器,每個人都是這個服務器的一個節點,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特點,各自生活的圈子。很多人看似遙不可及,卻在這個大的服務器下方相互影響,哪怕是十分細微的。有一個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認爲哪怕完全不可能認識的兩個人之間只要透過6箇中間人就能夠建立聯繫,這是透過超多統計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反過來看這個宇宙,我認爲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節點能夠讓宇宙中遙不可及的兩個互不關聯的節點建立最短的聯繫路徑。這就像一些物理學家正在研究的蟲洞理論。

我堅信按照目前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用不了多少代人就能夠讓咱們人類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在宇宙這個服務器肆意漫遊。

篇5:時間簡史的讀後感

由於暑假裏韓老師讓咱們再看一本數學故事書,因此上個星期天,我就硬拉着父親到上海書城給我買書。我想:一向都十分鐘愛數學,而且又很鍾愛看書的父親,必須能爲我挑出一本適宜我看的書。果然,父親立刻爲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書——《時間簡史》。

這本《時間簡史》是由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所寫的。當父親告訴我,他被尊崇爲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時,我着實被嚇了一大跳。我掂了掂手裏的書,雖然很輕(只有100多頁),但我想,裏面包含的知識肯定遠遠超過了這個分量。

既然書名叫做《時間簡史》,那麼書中所寫的一切自然是和時間有關的了。爲了講明時間,作者從宇宙開始寫起,而後說到空間,而後又說到黑洞,而後再說到蟲洞,最後纔得到了結論。書中的語言都充滿了知識性與專業性,讓我感到懵懵懂懂的。雖然如此,但我似乎也瞭解到了時間。如果讓我結合書中的話來談談時間,那我會說:時間確實能夠是一種物質,正因萬物皆是物質,如果時間不是物質,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好處,但很明顯,它對於咱們無比重要,咱們也無法離開時間。用書中的一句深奧經典的話來概括時間:時間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咱們這些性命短暫的物質看來,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生一個點,就這樣無數個點連接在一齊,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不朽地編織下去,做那宇宙創造者的壽衣。

我覺得這本書不太適合我看,畢竟我還沒有學過物理,對書中所說的一切都還不明白,但我知道,這是一本對咱們人類來講相當重要的書。我想:等我長大一點了之後,再讀一遍這本書,到時候必須能掌握書中所說的知識。

《時間簡史》讀後感4

史蒂芬·霍金那本暢銷世界的《時間簡史》以成爲科學着述的里程碑。這不僅歸因於作者迷人的表達方式,還歸因於他討論的令人敬畏的主題:空間和時間的本性,上帝在創生中的作用,宇宙的歷史和將來。但是,在它問世後的歲月裏,有些讀者一直不斷地向霍金教授訴說,在這本書中某些最重要的概念理解起來非常困難。

《時間簡史》裏試圖把宇宙描述成一個有限但無邊界的空間,它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就是存在。對時間則有如下描述,“無序度或熵隨着時間增加是一個所謂的時間箭頭的例子。時間箭頭將過去和未來區別開來,使時間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種時間箭頭:第一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即是在這個時間方向上無序度或熵增加;然後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最後,是宇宙學時間箭頭,在這個方向上宇宙在膨脹,而不是在收縮。”

在我的理解範圍內,時間是一種過於複雜的概念。可以抽象地把它說成是伴隨在我們身邊的一種物質,儘管它無從捕捉,卻又確實存在。也可以實化成身邊的一切物質,也許你發現不了,但他們確實在被時間改變。明知肯定有東西在周圍影響我們的生活,卻終究看不清究竟是什麼。而時間是自身存在的,至少我現在這麼認爲,雖然目前沒有時光機。

這讓我想到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當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的時候就能穿越時空。如果這是真的,有一天有人證實時間是由某種物質發出的話,我們就可以有時光機穿梭將來和過去。一切的一切都聯繫着時間,當沒有了時間,物質是否就失去了它的本質意義呢?也許物質存在於時間之中只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一種方式,或別的什麼爲我們制定的。沒有時間的世界是一個沒有連續性的平衡世界,因爲時間與空間是一個整體,是座標軸上的弦,失去了其中一根,假設是X 軸,那麼Y 軸也就沒有意義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特定的時間所控制的世界。一切都由永遠不停止的卻又有着嚴格規律運作的時間主宰。也許它突然在一瞬間停止,調皮地玩弄我們,而我們卻也一無所知,當時間開啓之後,繼續自己的生活。它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我們這些生命短暫的物質看來,與璀璨的宇宙發展史相比,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生一個點,就這樣無數個點連接在一起,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不朽地編織下去,那就是人類所無法涉及的永恆。

在宇宙大爆炸的理論,文中提到宇宙大爆炸發生1 秒種後溫度降爲100 億度,那麼爆炸前的溫度是多少呢?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相結合後知道宇宙大爆炸前的溫度爲10 的32 次方絕對溫度。這是經近代高能物理學家所證明的溫度。雖然這龐大的數字,特殊的單位我都無法理解,但我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其實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發現是一位普通的醫生。有一晚,他在家中看星空,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如果根據萬有引力定律,那麼天空的星星應該互相吸引而越來越近,可是爲什麼人們卻沒發現星星都聚在一起的現象呢? 於是他提出,一定有一種作用力在抵消星球間的引力,於是,這就是宇宙在膨脹擴散理論的第一位提出者。

當大爆炸前,宇宙是一個高度均勻恆溫的原始火球,那麼這就是一個無序的狀態,這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又是反的了。根據研究發現,宇宙在大爆炸後在10 的負23 次方每秒,這一瞬間的時間,宇宙就膨脹了10 倍,那麼這個宇宙膨脹的速度有多快呢? 大概是10 的31 次方米/ 秒,這是什麼概念?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光速是不可超的,除非是在靜止的狀態,質量爲0 的光子,纔可能達到光速,光速是多少?1 秒種30 萬公里,那麼就是3 乘10 的8 次方米每秒,這是光速,而宇宙膨脹的速度遠遠的億萬倍地超過光速。在大爆炸開始10 的35 次方米每秒以內的事情根本沒辦法知道。

再來說宇宙大爆炸的速度,這個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如果慢的話,所有星球就會被萬有引力拉回來,整個宇宙大爆炸要精調到10 的55 次方分之一纔可能達到爆炸所需要的速度。

只有真正懂行的天文學家才知道對神的敬畏,所以很多的天文學家告訴我們,神有兩本書啓示我們,一本是聖經,一本是大自然。兩者之間絕不會相互矛盾。天文學家是很驕傲的,因爲他們是研究天文的,所以要讓他們相信上帝是很難的,可是現在隨着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研究,使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的信仰發生了變化,有的科學家你明顯地看到是從無神論變成有神論。

讀完《時間簡史》,獲益匪淺。雖然霍金先生深入簡出地表達其對時空以及宇宙的看法,但許多抽象的概念我還是沒有弄懂,更不敢不懂裝懂歪曲原意,所以在這裏就談談我看完該書後對時間的認識吧。

我們這個世界,或者說宇宙,是在某條時間弦的,而其他的X Y Z 軸等我們都不知道,因爲人類只有看見三維的能力,最多隻能感覺到四維,而宇宙起碼在四維以上。

《時間簡史》讀後感5

我是愛讀自然科學書籍的人,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唯物論者,對於那些神怪之類的說法從不相信,而對於能用科學理論解釋奇異事物的書刊雜誌很感興趣。暑假期間,閒來無事,認真閱讀了霍金先生的《時間簡史》一書。國中物理中提到的“大爆炸理論”在書中有詳細的論述。帶着對浩瀚的宇宙、生命起源的好奇心,帶着對科學大師崇敬之心,細細閱讀。儘管書中有許多抽象的理論、奇特的概念我還難以理解,身爲物理教師的我,有責任也更有義務去學習、瞭解這些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是我對宇宙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刻。

斯蒂芬·霍金教授寫的《時間簡史》出版於1988年,回答了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裏去?的問題。

書中認爲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隨着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髮生複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空間繼續擴大,膨脹,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脹之中。

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

宇宙繼續膨脹,將來也會膨脹,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佔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在還說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永遠也無法知道。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理論基礎。

對於霍金先生寫的這本《時間簡史》本想一口氣看完,但是由於自己認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霍金先生在某一場合也曾說過,能夠讀懂全書的每一句話的人,就已經夠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學位了。雖說只學到了點皮毛,但對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個很大的擴充並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我不覺得對霍金先生深厚的學術造詣敬佩不已。

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爲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人人討厭的蒼蠅,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同意神創造蒼蠅這種昆蟲,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爲人類的愛憎而剝奪另一種生物存在的權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於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這些對於剛進入科學之門的國中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使學生能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於他們將來的人生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如伽利略、哥白尼、愛因斯坦。對於現今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義務教育被賦予的歷史使命將不同於往,它肩負着培養出下一代有着創新能力的人才,可以說今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將更多的是人才之間的競爭,創新將是今後發展的又一個新的歷史潮流,我們國家只有抓住歷史發展的機遇期,抓緊培養創新型人才,才能永久的屹立在東方。這樣的歷史使命對於從事義務教育的老師來說的不能推脫,我們趕上了這樣一個重視基礎教育的好時代,有大量時間來進一步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在教學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相信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大膽進行教學研究、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研究道路闊步前進,通過教改實現自身發展的需求。在課堂教學中要向學生宣揚,年少的你們要成爲未來的建設者,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多多讀一些課外雜誌,多學一些知識。鼓勵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讓他們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體會書本知識在實踐活動中的應用價值,培養他們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史蒂芬·威廉·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是真正的空前絕後。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所以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他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爲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空,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6

那天,無意間從物理書上了解了《時間簡史》。上面的簡介深深吸引了我,我立馬到書店買了一本。浩瀚的宇宙、神祕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爲止人類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總是像磁鐵般地吸引着有着強烈好奇心的人們。

《時間簡史》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時間本質和宇宙,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作者想象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我從當中學到了以下幾點:

1.宇宙是無限的,因爲他是無限的,所以畫任何一條線都可以認爲是中線,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認爲是中心。宇宙是無限的,它沒有邊緣,那麼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認爲是邊緣。這不是簡單的套用物極必反,這完全是我對無限的推論。

2.然而在廣義相對論中,情況則相當不同。這時,空間和時間變成爲動力量:當一個物體運動時,或一個力起作用時,它影響了空間和時間的曲率;反過來,時空的結構影響了物體運動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間和時間不僅去影響、而且被髮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響。正如一個人不用空間和時間的概念不能談宇宙的事件一樣,同樣,在廣義相對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講空間和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引用時間簡史。)

3.時間和光不是一種東西,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裏雖然沒有光,但仍然有時間。光速和時間怎麼聯繫起來我還不清楚。我不用去定義宇宙和時間的概念。宇宙形成之前是一個無窮小的奇點,而且無限緊密,我在這裏說成沒有,這不是唯心的沒有,空間和時間在大爆炸時同時的從無生有。這就會產生兩個問題,那個無窮小的產生一切的奇點是什麼和它爲什麼要爆炸。那個奇點什麼也不是,不是人類所認識的物質,可以起個隨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個無窮小無限緊密的點,僅僅是一個點。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爲它想那樣,因爲現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這是無法證明的,人類的證明方法必然會引入第三方,爲了證明第三方的正確又必須引入第四方,這樣的證明會無休止的循環下去。(看到後來,才知道這應該算人擇原理。)

4.空間和時間是一個整體,有空間的地方就有時間,有時間的地方就有空間。那麼宇宙在膨脹,時間就在延續,宇宙一旦停止膨脹,時間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時間和空間只能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的夾角只能是零。因爲它們在大爆炸之前交於奇點,所以它們不可能平行。時間和空間是一個整體意味着它們不可能單獨存在。這樣,接着我必然得說,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那麼它們有速度嗎?因爲空間膨脹有速度,所以時間也必然有速度,即空間膨脹的速度等於時間的速度。

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到底在時間上要不要有個開端?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到底還能在創造出什麼樣的理論去解決什麼樣的難題?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2222年人類的科技又將會達到什麼樣的地步?一切的一切都因繞在我的腦海中。這也與就是作爲一本科學鉅著的魅力吧。

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作爲一名新世紀的少年,我們不也應該擁有發散性思維。很慶興的是我們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來進一步求學的同時,也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一個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相信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來求知問道。我們也應該多多向老師求教,畢竟老師的知識和閱歷還是很豐富的,這對於正處在年輕氣盛的我們而言是彌足珍貴的。要成爲未來的建設者,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多多讀一些課外雜誌,多學一些知識,對於自己的提高也是極其有好處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該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這對於將要走進社會的我們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科學帶給我們很多,我應當尊重科學,理解科學,運用科學,在科學的山峯上勇闖峯巔。不僅是爲我們,也不僅是爲我們國家,更要爲整個世界以及全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最後,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7

自古以來,我們頭頂的天空究竟有什麼奧祕這一難題一直困擾着人們。關於世界起源有我國的盤古開天闢地之說等,西方世界則認爲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於是乎,在歐美可以看到遍佈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數人都虔誠地信仰着上帝。不過很可惜呀,哈勃望遠鏡把地球周圍200億光年範圍內的空間都檢查了一遍,卻絲毫沒有上帝的影子。儘管這兩種看法很明顯都是錯誤的,但它也反映出人類愛思考的一面,實在想不出來時,就編一個盤古,上帝之類的出來,自圓其說。

霍金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達到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物理基礎的話,那就更加難以理解了。其實阻礙我們理解的最大原因還是我們平時生活在宏觀低速的環境中,無法理解在宇觀或微觀下的物質及其運動狀態。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它在物質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纔有意義,但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這類情況,所以除非有超強的想象能力與抽象分析能力,想要明白其實很難。所以我將從一個業餘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僅僅是出於愛好與好奇關於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堅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觀點。即宇宙原來是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因而它的密度無限大。它突然就爆發了,四散開來,同時爆炸產生的溫度極高,從此宇宙就一直持續膨脹,直到現在,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在膨脹的過程中,有些氣體,灰塵漸漸冷卻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各樣的星球,宇宙的樣貌漸漸清晰了起來。這裏有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那麼在大爆炸“之前”,那個奇點算什麼,沒有時間跨度麼?或許用“之前”有些不合適,畢竟在開始之前能有什麼呢?!可是開始又是從哪來的呢,這彷彿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無論你說什麼是源頭,你都可以懷疑這個源頭的來源,結束這種無休止的懷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個最早的,沒有“在那之前”。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個“奇點”,可我呢,我不知道,上帝那麼多人信,估計沒什麼可信度,大爆炸理論也只是猜想,沒有被證實。事實證明,沒有信仰的確是件很痛苦的事,腦中一片混沌,無法被拯救。

上面那個問題的確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說的含含糊糊,一筆帶過了,我也略過吧。下面講的是時間與空間、物質的關係。在大一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馬克思簡單的說了下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時間與空間則是物質運動的表現,時間具有一維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學家卻有不同的觀點。首先,物質與空間的關係就很微妙——物質是扭曲的空間。可空間是什麼呢?難道是真空?真空可是意味着什麼都沒有——虛無。這一點目前科學界仍在作努力,他們試圖發現一種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東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這兒遇到了點障礙,因爲夸克已經是一種猜想了,幾十年來一直都還未被證實。由於實驗器材條件的限制,以及理論上的一些缺陷,對微觀粒子的觀測一直都有障礙,無法精確測得其運動狀態。這樣一來,科學家們就只能很鬱悶地整天苦思冥想,試圖發現一種全新的理論,但在這幾十年裏,一直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這本書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是它的時空觀。在相對論中,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都不存在。現在大部分人都已能接受絕對運動的觀點,也就是說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靜止。因爲缺乏絕對的靜止的標準,我們無法確定在不同時刻發生的事情是否處於同一空間位置上,很多人也許會認爲這很簡單——同一地點很好確定。但平常人所說的同一地點是指在目前這個星球上的相對地點,把我們置身於宇宙之中,我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着,永遠沒有重疊的兩點。因爲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着運動,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時間也變成相對的,就讓人很難懂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規律行走,不受我們的影響。正因爲如此,我們總是用時間來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把時間當做一個固定的標尺,我們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標尺下進行交流纔不會有困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無情的指出不存在什麼絕對時間,時間只不過是物質運動的附屬品。我們通常所說的時間似乎沒有方向,虛無縹緲,看不見抓不到。在相對論中,時間是一維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脹的方向,我們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脹運動。

《時間簡史》讀後感8

浩瀚的宇宙、神祕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爲止人類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總是像磁鐵般地吸引着有着強烈好奇心的人們,《時間簡史》讀後感。無論是年少的還是年長的,人們總是去不斷的學習,爲的是能更好地瞭解我們周圍的各種事物。身爲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也更有義務去學習、瞭解、研究我們所處的環境。爲此出於強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難得的機會我認真地讀了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一書,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爲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溫度非常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溫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後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麼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爲“黑洞”。但他認爲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後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溫度。正因爲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並在宇宙中消亡。

如果我們可以時間旅行,我們回到過去的時間。因爲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過去的空間和過去的時間已經成爲現在的空間和現在的時間,我們也就是回到了現在。這有意義嗎,我們從現在回到現在?我無法想象我們過去的某一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們明顯已延續成了現在,讀後感《《時間簡史》讀後感》。如果它們以某種形式存在的話,那意味着每一個時刻都象照片一樣靜止,並且是絕對靜止在一個地方。這是錯誤的。我還沒有想說時間旅行不可能,只是想假設空間和時間的速度比光快。時間的速度是個什麼概念,這似乎象水裏燃燒的火一樣無法想象?

太陽光要經過八分鐘到達地球這句話裏有兩個內容。一是光的速度,二是時間的長度。我們所認識的時間,是我們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時間,這是一個人爲的劃分,之後我們才測量出光的速度。我們一直把時間當成一種長度,似乎它的速度無窮大,只要物質達到那裏,時間同時也達到了那裏。時間的速度就是宇宙膨脹的速度,它應該比光的速度快。這樣的推導,將推出宇宙是有限的結論。

爲什麼我們總是記住過去而不是未來,爲什麼時間總是向前進?

這裏必須關心一下時間的方向,只有時間有方向的時候纔可能出現時間旅行。這必然出現前後和裏外之分,它必然有起點和現在的位點,那麼宇宙就有了一個邊界,宇宙就是有限的。只有當我們低於時間的速度時,我們才相對於時間向後運動,我們才能回到過去。就是說,所有的物體在相對於宇宙的時候都和時間同速,宇宙裏的一切都在隨時間向前運動。如果我們超過時間的速度走到時間之前,那裏還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一切,那裏還是混沌狀態,在那裏不會看到任何東西,我們也不能在那裏存在。

另外,佛教說:三十六重天,十八層地獄。似乎與九有關的倍數都有很大的魔力。

書裏比較吸引我的令一個說法是“空間和時間變成動力量。當一個物體運動或一個力作用時,它影響空間和時間的曲率;反過來,空間——時間的結構影響了物體運動和力的作用方式。空間和時間不僅去影響,而且被髮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響。”

這段話看起來,似乎說得和全息論是一個道理,但是前面的光錐理論明顯和這個理論有矛盾。這使我很困惑。

後來我才發現,光錐是從狹義相對論推出的;那段話是從廣義相對論推出的。

越來越發現,霍金好像一個哲學家,他幾乎總是在思考着令我們無法想像的東西。但這本書無

疑使我產生了對外太空的興趣!我不得不承認霍金真的很偉大,他讓我發現物力除了頭疼的公式和數字外,還有許多令人歎爲觀止的奇妙世界!

《時間簡史》讀後感9

浩瀚的宇宙、神祕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爲止人類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總是像磁鐵般地吸引着有着強烈好奇心的人們。無論是年少的還是年長的,人們總是去不斷的學習,爲的是能更好地瞭解我們周圍的各種事物。身爲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也更有義務去學習、瞭解、研究我們所處的環境。爲此出於強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難得的機會我認真地讀了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一書,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就我而言,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唯物論者,對於那些神怪之類的說法很是反感,而對於能用科學理論解釋奇異事物的書刊雜誌便很感興趣。對於霍金先生寫的這本《時間簡史》便很是有一口氣看完的衝動,但是由於自己認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難怪就連霍金先生在某一場合也曾說過,能夠讀懂全書的每一句話的人,就已經夠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學位了。雖說只學到了點皮毛,但對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個很大的擴充並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我不覺得對霍金先生深厚的學術造詣敬佩不已。

首先,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爲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人人討厭的蚊子,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同意上帝創造蚊子這種生物,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爲自我的關係而剝奪另一種生物存在的權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

怎麼說呢,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於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這些對於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於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後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信息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臺,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在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其次,過去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我對那些試圖證明世界絕對準則的文章很感興趣。尤其在學習方面體現得相當明顯,對於我而言,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的時候,都感到莫名的興奮,因爲他們能用很簡單的幾個公式來指導我們生產和生活方面的種種問題,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對科學家們很是崇拜。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才發現世界遠不是我想象得那麼簡單,幾個“公式”就能涵蓋。概括的來說,簡單中孕育着變化,而變化中又體現着規律。人們總是在不斷地,想方設法地去尋找那“隱藏”的規律。

很幸運的是,某些規律被我們發現了,但更多的還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沒有絕對準則?還是僅僅是個巧合?所有的問題我們目前尚還不得而知。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人們不斷的探索纔有可能解開這一個一個的謎團。而對於我們來說,它給我們的啓發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無法在學習上達到最高峯,因爲沒有最高峯。你有的只能是不斷的去和別人競爭,和自己較勁,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學習上取得好成績。同樣,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業者他們比平常人多的就是一個強烈的競爭意識。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環境下,“適者生存”,誰都不想被社會所淘汰,誰都想有所作爲,那麼競爭就在所難免,這也會不斷的促使着社會的快速發展,一舉兩得。

再次,就是讀完了全書之後,腦中一直縈繞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到底在時間上要不要有個開端?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到底還能在創造出什麼樣的理論去解決什麼樣的難題?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2222年人類的科技又將會達到什麼樣的地步?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難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極限,以致於黑洞成爲人類無法逾越的鴻溝?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

所有的問題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但是這種種的問號又是那麼的有趣,那麼的吸引我們的目光,讓人浮想聯翩。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着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視,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纔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正如沒有人能預測你的未來會怎麼,一切都要交給時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能進行太空旅行,或許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無所適從……

《時間簡史》讀後感10

自古以來,咱們頭頂的天空究竟有什麼奧祕這一難題一向困擾着人們。關於世界起源有我國的盤古開天闢地之說等,西方世界則認爲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於是乎,在歐美能夠看到遍佈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數人都虔誠地信仰着上帝。但是很可惜呀,哈勃望遠鏡把地球周圍200億光年範圍內的空間都檢查了一遍,卻絲毫沒有上帝的影子。儘管這兩種看法很明顯都是錯誤的,但它也反映出人類愛思考的一面,實在想不出來時,就編一個盤古,上帝之類的出來,自圓其說。

霍金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到達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必須難度的,如果你沒有必須的物理基礎的話,那就更加難以明白了。其實阻礙咱們明白的最大原因還是咱們平時生活在宏觀低速的環境中,無法明白在宇觀或微觀下的物質及其戶外狀態。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它在物質的戶外速度接近光速時纔有好處,但咱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這類狀況,因此除非有超強的想象潛質與抽象分析潛質,想要明白其實很難。因此我將從一個業餘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僅僅是出於愛好與好奇關於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堅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觀點。即宇宙原來是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因而它的密度無限大。它突然就爆發了,四散開來,同時爆炸產生的溫度極高,從此宇宙就一向持續膨脹,直到此刻,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在膨脹的過程中,有些氣體,灰塵漸漸冷卻聚集在一齊,構成各種各樣的星球,宇宙的樣貌漸漸清晰了起來。那裏有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那麼在大爆炸“之前”,那個奇點算什麼,沒有時間跨度麼?或許用“之前”有些不適宜,畢竟在開始之前能有什麼呢?!但是開始又是從哪來的呢,這彷彿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無論你說什麼是源頭,你都能夠懷疑這個源頭的來源,結束這種無休止的懷疑的最好方法就是堅信一個最早的,沒有“在那之前”。因此很多人就堅信上帝,霍金呢,堅信那個“奇點”,可我呢,我不知道,上帝那麼多人信,估計沒什麼可信度,大爆炸理論也只是猜想,沒有被證實。事實證明,沒有信仰的確是件很痛苦的事,腦中一片混沌,無法被拯救。

上方那個問題的確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我也說的含含糊糊,一筆帶過了,我也略過吧。下方講的是時間與空間、物質的關聯。在大一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馬克思簡單的說了下戶外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時間與空間則是物質戶外的表現,時間具有一維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學家卻有不一樣的觀點。首先,物質與空間的關聯就很微妙——物質是扭曲的空間。可空間是什麼呢?難道是真空?真空但是意味着什麼都沒有——虛無。這一點目前科學界仍在作發奮,他們試圖發現一種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東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這兒遇到了點障礙,正因夸克已經是一種猜想了,幾十年來一向都還未被證實。由於實驗器材條件的限制,以及理論上的一些缺陷,對微觀粒子的觀測一向都有障礙,無法精確測得其戶外狀態。這樣一來,科學家們就只能很鬱悶地整天苦思冥想,試圖發現一種全新的理論,但在這幾十年裏,一向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這本書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是它的時空觀。在相對論中,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都不存在。此刻大部分人都已能理解絕對戶外的觀點,也就是說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靜止。正因缺乏絕對的靜止的標準,咱們無法確定在不一樣時間發生的事情是否處於同一空間位置上,很多人也許會認爲這很簡單——同一地點很好確定。但平常人所說的同一地點是指在目前這個星球上的相對地點,把咱們置身於宇宙之中,咱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着,永遠沒有重疊的兩點。正因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着戶外,這一點是很容易明白的。但時間也變成相對的,就讓人很難懂了。在咱們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它自我固有的規律行走,不受咱們的影響。正正因如此,咱們總是用時間來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把時間當做一個固定的標尺,咱們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標尺下進行交流纔不會有困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無情的指出不存在什麼絕對時間,時間只但是是物質戶外的附屬品。咱們通常所說的時間似乎沒有方向,虛無縹緲,看不見抓不到。在相對論中,時間是一維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脹的方向,咱們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脹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