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時間簡史》讀後感

《時間簡史》讀後感1

自古以來,我們頭頂的天空究竟有什麼奧祕這一難題一直困擾着人們。關於世界起源有我國的盤古開天闢地之說等,西方世界則認爲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於是乎,在歐美可以看到遍佈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數人都虔誠地信仰着上帝。不過很可惜呀,哈勃望遠鏡把地球周圍200億光年範圍內的空間都檢查了一遍,卻絲毫沒有上帝的影子。儘管這兩種看法很明顯都是錯誤的,但它也反映出人類愛思考的一面,實在想不出來時,就編一個盤古,上帝之類的出來,自圓其說。

霍金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達到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物理基礎的話,那就更加難以理解了。其實阻礙我們理解的最大原因還是我們平時生活在宏觀低速的環境中,無法理解在宇觀或微觀下的物質及其運動狀態。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它在物質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纔有意義,但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這類情況,所以除非有超強的想象能力與抽象分析能力,想要明白其實很難。所以我將從一個業餘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僅僅是出於愛好與好奇關於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堅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觀點。即宇宙原來是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因而它的密度無限大。它突然就爆發了,四散開來,同時爆炸產生的溫度極高,從此宇宙就一直持續膨脹,直到現在,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在膨脹的過程中,有些氣體,灰塵漸漸冷卻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各樣的星球,宇宙的樣貌漸漸清晰了起來。這裏有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那麼在大爆炸“之前”,那個奇點算什麼,沒有時間跨度麼?或許用“之前”有些不合適,畢竟在開始之前能有什麼呢?!可是開始又是從哪來的呢,這彷彿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無論你說什麼是源頭,你都可以懷疑這個源頭的來源,結束這種無休止的懷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個最早的,沒有“在那之前”。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個“奇點”,可我呢,我不知道,上帝那麼多人信,估計沒什麼可信度,大爆炸理論也只是猜想,沒有被證實。事實證明,沒有信仰的確是件很痛苦的事,腦中一片混沌,無法被拯救。

上面那個問題的確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說的含含糊糊,一筆帶過了,我也略過吧。下面講的是時間與空間、物質的關係。在大一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馬克思簡單的說了下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時間與空間則是物質運動的表現,時間具有一維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學家卻有不同的觀點。首先,物質與空間的關係就很微妙——物質是扭曲的空間。可空間是什麼呢?難道是真空?真空可是意味着什麼都沒有——虛無。這一點目前科學界仍在作努力,他們試圖發現一種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東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這兒遇到了點障礙,因爲夸克已經是一種猜想了,幾十年來一直都還未被證實。由於實驗器材條件的限制,以及理論上的一些缺陷,對微觀粒子的觀測一直都有障礙,無法精確測得其運動狀態。這樣一來,科學家們就只能很鬱悶地整天苦思冥想,試圖發現一種全新的理論,但在這幾十年裏,一直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時間簡史》讀後感2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迴;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後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隻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裏呢?

迴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因爲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爲宇宙的不規律纔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隻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爲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過迅速的膨脹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將爆炸後的相同元素的殘骸吸引到一起。成千上萬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萬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類。

這樣,我們不難想象滅亡之後的重生將會更精彩。就如同神話中的鳳凰,每次死亡都是重生的開始,都會變得更加美麗。太陽系如此、地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但這都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也許等到地球、太陽系結束生命的時候,人類已經找到另外一個可以生存的星球。現在的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一個佔有者,或許那時人類就是別的星域的主人了。

霍金給我展現的這一切,或許有人會認爲是危言聳聽,但是時間會是一個公平的評判者。然而,短時間內,我們能賴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們無法打破宇宙的法則,因此我們只能愛惜每寸時光,將每天都當做我們在世的最後一天,用生命感悟世界,才能使我們的每一天都過得更加充實,無悔。

再聯想到我們這一代的高中生,我們將會是人類下一代最爲重要的支柱,我們將要負責支起人類的未來,或許人類的未來就在我們的的手中。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浪費這寶貴的時間呢,我們有什麼理由揮霍自己的青春呢,在一點的挫折前萎頓不前呢?看看霍金先生吧,身殘志不殘,不僅僅於疾病鬥爭了數十年,還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與無匹的智慧爲科學的發展做了無比巨大的貢獻。上帝是公平的,關上了一張門卻總會爲你再打開一扇窗。儘管如此,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的,因此我們只能用堅強的心靈去克服前方的一切困難。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3

時間是什麼?是看不見摸不着但又如液體般自由流動的非物質形態?還是物質運動中的一種存在方式?是由過去、現在、將來構成的連綿不斷的系統?還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也許,這一切只有時間才明白真正的答案。

我們從何而來?宇宙爲何是這樣子的?這兩個永恆的問題一直困擾着人類。時間一向是被認爲沒有邊界,但在這部探索宇宙時空的書中,憑着對霍金量子宇宙學的理解,僅靠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包括大爆炸和大擠壓的奇點。

霍金教授的論述清晰而機智,每個章節都有着近乎於0的距離,與我心靈存在着趨向於+∞巨大吸引力。但其中對我來說魅力最難以言明的部分,卻是再次印刷時加入的第十章——衝動和時間旅行。“穿越”不是一個新鮮詞。早在馬克·吐溫的《美國康州佬在亞瑟王朝》中,甚至更早,也許那時文字還沒有發明,人類就已經有了探索其他時空的念頭。霍金的態度是令人驚喜的:時空旅行,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當物體運動速度超過光速時,時間會倒流。可是他也指出,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加速器顯示,在粒子速度達到光速的99。99%之後,無論功率加到多大,都無法使其打破光速壁壘。逆時旅行宣告失敗。

就如逆時旅行一般,快速空間旅行也被否決。時空旅行需要時空的扭曲,過去及現在,時空的扭曲程度並未達到滿足時空旅行的條件,將來是未知的,即使時空會扭曲到那樣的程度,允許未來來客拜訪現在的地球,那也只是一張單程航票,無法回去。霍金在章末幽默地指出,他不會在對手也許通曉未來的情況下,對時空旅行可能性打賭。

然而,我認爲,不論時空旅行可能與否,這都無法用實驗論證。對一項事物的不同選擇,會帶來不一樣的未來,基於不同選擇造成的不同未來,我們稱之爲平行世界。相同的DNA組成、相同的外貌、擁有某段相同的過去,基於一個不同選擇而分立在平行世界,這是一個人,又不是一個人。如果將我們所在的世界命名爲A1,A1中的個體a1作爲志願者穿越到Ai時空。一個世界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自然法則不會允許a1與對應的個體ai同時存在於Ai時空中。即使兩個個體能夠同時存在,身處A1時空的我們也無法接受到a1的跨時空信件及證明。我們有理由相信a1在試驗過程中化爲分子。寄希望於Ax時空的個體x來到A1時空也是不可能的。僅中國目前有近14億人口,平均每人一生有n個事件,每個事件有m種選擇,由此衍生出的平行時空數量接近+∞,恰有Ax時空的x攜帶證明到達A1的可能性趨向於0。如果有未來公民到達A1時空,根據時序防衛猜測,他無法透露任何超過A1目前時間軸的信息,也無法回到未來,並不能驗證時空旅行的可能性。如果他強行改變歷史,也會創造無數新的平行世界,與擁有固定歷史的A1時空無關。當然,這也僅是我個人由《時間簡史》得到的一些想法。

童稚與智慧的結合造就了《時間簡史》。也許只有親自品讀,才能領略其無窮魅力。

《時間簡史》讀後感4

記得很小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霍金與《時間簡史》這兩個名字,當時只是好奇;再大些的時候,一次課本上出現了身患異症的霍金與死神一次次的搏鬥故事,當時只是敬仰;時隔四五年,有一次在參考書中看到《時間簡史》這個名字,意識驅動我一定要看看。趁着期末考試剛一結束,就一人匆匆忙忙感到新華書店,找了半天還詢問了圖書管理員才與這本書見面。

我歡樂的拿着這部精裝版的《時間簡史》回到了家。既然書名叫做《時間簡史》,那麼書中所寫的一切自然是和時間有關的了。爲了講明時間,作者從宇宙開始寫起,而後說到空間,而後又說到黑洞,而後再說到蟲洞,最後纔得到了結論。書中的語言都充滿了知識性與專業性,讓我感到懵懵懂懂的。時間與空間,在我看來根本是風牛馬不相即是兩回事,而書中將時間與空間聯繫在一起。

然而,從任何方向看,宇宙都是一樣的。宇宙是無限的,因爲他是無限的,所以畫任何一條線都可以認爲是中線,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也都可以認爲是宇宙的邊緣。

空間和時間是一個整體,有空間的地方就有時間,有時間的地方就有空間。那麼宇宙在膨脹,時間就在延續,宇宙一旦停止膨脹,時間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時間和空間只能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的夾角只能是零。因爲它們在大爆炸之前交與一個奇點,所以它們不可能品行。時間和空間是一個整體意味着它們不可能單獨存在。這樣,必然的結論是: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那麼它們有速度嗎?因爲空間有速度,所以時間必然存在一個速度,即空間膨脹的速度等於時間的速度。

那麼時間的速度(宇宙膨脹的速度)與光速相比呢?如果時間的速度>光速,我們認爲是超光速。而超光速是不成立的!因爲我們的速度等價於時間的速度,我們是無法看到光的。如果時間的速度=光速,或許這種更爲大多數人認同。而如果時間的速度<光速,又有個問題,是時間速度一開始就低於光速還是後來慢慢低於光速的?

這本書中還講到了關於時間扭曲與曲線的問題。我對黑洞很感興趣,以前也專門看過關於黑洞的一些資料片。據我瞭解的,黑洞是一種物質,它的密度要比其他物質遠遠大的多。在國中學關於物質密度時瞭解到:密度最小的是宇宙空間的物質,而最大的就是黑洞了。因爲黑洞的體積不足一個乒乓球大,而質量卻是太陽的幾萬倍。它的力量足以使時間扭曲,光線無法逃脫它的魔掌。有科學家指出,廣大的宇宙空間中存在上萬個黑洞,而且在不停的運動中。假設在太陽附近出現一個黑洞,那麼整個太陽將在3——4分鐘內被撕成碎片。初看還不懂爲什麼要用“撕”這個動詞,而在看了模擬影片後,我感觸到了黑洞那種殘暴的手段……

我只是一個剛剛上高一的學生,出於多次與霍金、《時間簡史》的巧遇,纔看了這本經典鉅著。有個最大的感受就是越看到後來出現的問題越多,有越多的事情想不通,或許我學的知識還太淺薄,但我相信隨着我的不斷成長,我會完全看懂這部書的!

《時間簡史》讀後感5

其實初讀《時光簡史》只是正因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爲了在閒暇之餘與兄弟姐妹之間有一點談資罷了,不得不說這樣的科學著作實在難懂,相比我的張愛玲,三毛,劉墉來說卻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將我引向了充滿幻想的未來。

說它單調是正因它沒有平平仄仄的語調,沒有風花雪月的場景,沒有催人淚寫的辭藻,但他,卻擁有極嚴謹的的探索科學的態度,以一種嚴謹的口吻向咱們敘述着蔚藍的宇宙,神祕的黑洞。父親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說我再也看不懂這麼深奧的著作,開始我還不以爲然,漸漸的我發現我只能讀懂其中一點,而絕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個極平凡的人,他正因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因此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能夠活動。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徹底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演講和問答只能透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但他的智慧彌補了先天的不足,輪椅上的他還是可愛的,值得我敬佩的。30歲,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正因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好處,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齊。

霍金的魅力不僅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正因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他,幾乎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他仍出版了《時刻簡史》,成爲全球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對於這本書我實在做不出自我的評價,正因,可能在之後的幾年,我才能讀懂這本書,但是我能感受到這字裏行間的一份堅持,一份嚴謹,甚至一份心酸。

其實更多的我將這本書當作科幻小說來看,書裏就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時刻簡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統一理論,這是愛因斯坦未盡的夢想。霍金在本書中坦言,不能用單獨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預測宇宙的每一件事情,正因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決定了宇宙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統一的。在本書中,霍金透過地圖模型來說明宇宙的多樣性可能需要一組理論來進行描述。

《時刻簡史》是爲想更多瞭解霍金教授性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睿智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性。該書本來就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爲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絞盡腦汁都無法真正明白的,只能當科幻小說看。《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擬空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發奮,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進化原理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讀讀它吧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

《時間簡史》讀後感6

科學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中華民族依靠着先進的科學創造了燦爛的古國文明。科學被廣泛地應用於生活、軍事、政治等領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時間簡史》正是人類科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着奪目的光彩。

浩瀚的宇宙,神祕的地球,以及那些到目前爲止人類尚未弄明白的事物總是像磁鐵般地吸引着我們……而《時間簡史》則爲我們詮釋了這一切。

《時間簡史》是由xx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始人霍金撰寫的一本科學著作。

《時間簡史》裏試圖把宇宙描述成一個有限但無邊界的空間,它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就是存在。對時間則有如下描述,“無序度或熵隨着時間增加是一個所謂的時間箭頭的例子。時間箭頭將過去和未來區別開來,使時間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種時間箭頭:第一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即是在這個時間方向上無序度或熵增加;然後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最後,是宇宙學時間箭頭,在這個方向上宇宙在膨脹,而不是在收縮。”

我覺得除非找到宇宙大爆炸時的奇點或者宇宙的邊界,否則是無法找到時間的方向的,那方向似乎形成了一個球體,指向任何地方。我也傾向於相信,宇宙有開始也有結束,宇宙是任意產生的,可能已經產生了無數次也結束了無數次,每一次存在的時間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從一秒到幾百億年。我們現在只是其中一次,其它某一次也可能產生過智慧生命也可能沒有產生過。總之是任意的,這一次不是幸運,而是億萬種可能中必然的一種。

宇宙現在在膨脹,那麼將來它會壓縮嗎?如果它壓縮,時間的方向就會和現在相反,就會出現破碎的花瓶的碎片從地上跳到桌子上又結合成花瓶的現象啊。時間簡史上說,無邊界條件意味着,事實上在收縮相時無序度繼續增加。就是說宇宙即使壓縮時,時間的方向也會和膨脹時,即現在發生的時間同向。《時間簡史》上說收縮相時不適合智慧生命的生存,因爲那沒有強的熱力學時間箭頭。我不認爲這是原因,爲什麼不能假設,在宇宙由膨脹轉爲收縮的臨界時,所有的生物將獲得永恆的生命,直到收縮到奇點呢?或許由膨脹轉爲收縮,繼而收縮到奇點的時間只是一秒。當然,是在數百億年也不一定。收縮時的空間和現在肯定完全不一樣,生命或許將飛越到沒有時間觀念……

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對於現今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大學被賦予的歷史使命將不同於往,它肩負着培養出下一代有着卓越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可以說今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將更多的是人才之間的競爭,不管是從經濟方面還是武力方面,以往的傳統觀念將不利於更快速的發展,有時甚至會起到阻礙的作用,因此創新將是今後發展的又一個新的歷史潮流。

《時間簡史》讀後感7

昨天晚上終於把它看完了,雲裏霧裏,很多地方不知所云,正如霍金所說的那樣:“在牛頓時代,一個受教育的人至少能夠在梗概上掌握人類知識。但從那以後,科學發展的節奏使之不再可能。因爲理論總是被改變以解釋新的觀察結果,它們從未被消化或者簡化到使常人能夠理解。”嘿嘿,由此得出,自己只不過是個常人罷了~~~

拿到這本書已經兩個月了,說實話,我不太願意翻開它,雖說是普及版,但過於深奧的內容,作爲一位科學專職的我來說,實在有點慚愧。

本書的作者是史蒂芬?霍金,我們知道霍金他一生的經歷和他的科學貢獻同樣是一個奇蹟,他20歲時即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症,醫生甚至預言他當時還只有兩年的壽命,然而他卻創造了奇蹟。的俗稱,主要類型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因爲特徵性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症”。由於目前沒有特效藥,而與癌症、艾滋病等疾病並列爲世界五大頑症。)

正如霍金所說,這是一本不僅讓青少年,而且讓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書。他刪去了《時間簡史》中過於高深的部分,重寫了相對論和彎曲空間這兩章,但是由於自己認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

我們都知道這是一本普及科學知識爲目的的科學著作,看了這本書後,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正確的看待這個世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情。我們可以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怎麼說呢,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我們要把霍金的這種精神用到自己工作學習上,作爲一名學生,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於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這些對於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於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後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信息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臺,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在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霍金,這樣一位終年坐在輪椅上的人,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

《時間簡史》讀後感8

在閱讀《時間簡史》前,我首先查閱了有關霍金的資料,在此之前,我對霍金的瞭解僅限於與病魔抗爭的同時爲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一位偉大人物,查閱資料後我得知,霍金是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在21歲時患上一種叫做“盧伽雷氏症”的病,導致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只能靠輪椅進行一些簡單的行動,他不能寫字,看書也只能依賴一種可以自動翻頁的機器。但這仍然不能阻止霍金對科學的探索,對知識的渴求。霍金憑藉超強的意志力,在其研究領域—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授予“英國榮譽勳章”、“大英帝國司令勳章”等榮譽。而《時間簡史》是霍金在1988年的科普著作,探索了生命的起源和歸宿。

這本書中通過列舉哲學家亨利希奧勃斯、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尼古拉哥白尼、伊薩克牛頓等科學家的論點來論證時間、空間、宇宙圖像等內容,深入淺出的介紹了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且通過大量的科學論證來解讀我們常說的時間、空間等古老問題。

我印象最深也是最感興趣的一部分是霍金在書中提到,何爲時間。我們現在對時間的表面性理解就是分、時、周、月,這就是時間,可是在此之前,我們如何規定一個小時究竟有多長?一週爲什麼分爲七天?我們自以爲知道的會更多一些,而我們對宇宙究竟有多瞭解?我們又是怎樣知道的這些平時張口就來的道理呢?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第一天是從何算起的,在此之前又發生了什麼?而時間的本質又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寫過一本書,名爲《論天》;書中有說地球是一個球體,而不是一個圓形,這個結論的論據其一是月食,亞里士多德認爲,地球在運行過程中,在運行到太陽和月亮中間時,則月食形成,因爲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始終是圓的,這種情況只有地球本身就是球體的情況下才會成立,若地球[]是一個平板的圓形,地球在運轉過程中運轉到一定位置便會形成長長的橢圓。第二個論據則是希臘人在全世界旅行途中得知,他們在越靠近南方的地方觀察北極星,北極星就會越靠近地平線,若在赤道上觀察,北極星則剛好在地平線上。看到這個地方讓我想起中學時老師舉過一個例子:站在大海邊,遠方行駛過來一艘輪船,我們一定是先看到船帆,然後再看到船身的,我想這也是一個證明地球是球形的很好的論證。

我不是一名理科生,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很多專業性很強的名詞都要查閱資料纔會理解,沒有閱讀小說時的一目十行,而是逐字逐句仔細翻閱,但這並不妨礙我對《時間簡史》的濃厚興趣,黑洞、蟲洞、時間箭頭……每個詞語既陌生又熟悉。《時間簡史》最厲害的地方在於霍金用非常淺顯易懂的字句把如此深奧的知識展現給我們,不像其他科普類書籍閱讀起來非常吃力,讓我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對時間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知,而不僅限於數字化的表面認識,而是通過宇宙的起源和命運對古老的“時間”問題進行科學而系統的分析和論證。我想我還會再讀第二遍、第三遍,我也相信每一遍我都會又有全新的認識。

《時間簡史》讀後感9

提起史蒂芬·霍金,大家並不陌生。畢竟國小時,我們的課本中就提到過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自那時起,我對這位不屈不撓的殘疾人的敬意便油然而生,他的這本《時間簡史》也顯得十分的神祕莫測。

讀完這本《時間簡史》,霍金對時間與空間的苦苦探究與對宇宙、宏觀世界的思索與領悟讓我折服,他對科學界做出的貢獻太巨大了,除了他,還有誰會想到去證明黑洞的面積變化與黑洞輻射;除了他,還有誰會想到去追溯時間的本源?雖然他坐在輪椅上,行動與說話都不方便,但他的思維卻能自由的穿梭在廣博的宇宙之中,有哪座星體能夠感知到,在地球的某個角落裏,一位毫不起眼的病人,正在洞察他們的奧祕?沒錯,“宇宙之王”的稱號,他當之無愧!

如若是一個正常人,獲得那麼多的成就、得到這麼大的榮譽或許還不能引人深思,但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是,霍金自二十一歲、當他還是一位朝氣蓬勃的青年時,便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從此,他便只能在輪椅上度過餘生了,《時間簡史》固然是這位偉大科學家的著作之一,值得每個人好好閱讀與學習,但我們更該學習的,是霍金偉大成就背後隱藏的那份人性:那是一份堅韌不拔的意志。誰能想到一位坐在輪椅上有功能障礙的人,會是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畢業生、博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誰會想到那張歪曲的臉的背後,隱藏着多麼高深莫測的智慧。霍金的這些巨大成就背後又有誰能夠想象他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恐怕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懂,他告訴了我們世界上最淺顯易懂、又是世界上最難落實的時間的祕密:付出時間,纔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

仔細品讀霍金,我們感受到的是一位身體極度貧弱卻精神高度富有的學者的魅力。這是什麼?有人說霍金出生的那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的週年紀念日,是否是伽利略轉世?我想不是,支撐着這位殘疾人走向成功的,是他對科學打心底的崇敬與熱愛,是他人性中固有的那份對科學執着的精神。

正是這種科學精神給予了霍金無窮的力量,使這位“宇宙之王”與宇宙平起平坐,用最平易的話語描述宇宙的誕生,預知宇宙的爆炸。科學精神敦促他一心追求科學從不爲自身名譽所縛,在真理面前,他敢於低頭,20xx年7月,霍金修正了黑洞悖論觀點,信息應該守恆,這樣一位殘疾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探得科學的諸多奧祕,可見科學並不是一塊遙不可及的神祕領域我們這批新時代熱愛科學的健康年輕人,又怎能認輸?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爲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他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些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着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衝直撞”。

我們有霍金所夢寐以求的自由,又有什麼理由不渴望擁有他的智慧?讓我們行動起來,發覺自己的那份科學精神,成爲新時代的又一位霍金吧!

《時間簡史》讀後感10

霍金:當愛因斯坦說到“上帝不擲骰子”的時候,他錯了。鑑於黑洞給予我們的暗示,上帝不僅擲篩子,而且往往將骰子擲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以迷惑我們。 ——題記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科學家史蒂夫霍金的《時間簡史》。

讀完了全書之後,我腦中一直縈繞着許多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

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 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着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纔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最後,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險才,提出的理論。首先我們應該慶幸自己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好的環境來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培養自己的能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聽從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應該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我們也應該多多向老師請教,畢竟老師的知識和閱歷還更加豐富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該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而我更是被作者霍金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着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纔是真正空前的。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這是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爲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空,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