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的閱讀讀後感800字

《漢書,感》中唯一讓人潸然淚下的莫過於作者對漢宣帝劉詢的故事的總結。《漢書》已經出版一段時間了,它的故事廣爲流傳。現在就跟着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漢書的閱讀感悟800字吧。

漢書的閱讀讀後感800字

  漢書的讀後感800字篇一

朱先生這部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傳統的“四書五經”,“十三經”等著作.囊括了經,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廣爲流傳,最爲經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第,文第.書中自序中說“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國小”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說,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說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縱觀通篇,朱先生不但對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闢的解釋,並且在對某些著作的闡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認識.比如在《禮》第五中,朱先生說道:“天生萬物,是個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還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信仰還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說是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有一些也可以說是生活的藝術.”在《尚書》中,朱先生對幾千年來關於《尚書》的真僞也做了自己的考證,確定伏生的《尚書》爲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還是建議我們對這29篇要分別看,因爲中間也有一些文章是戰國時人託古之作.所以,這樣嚴謹的態度也恰恰可以爲一些剛接觸這些著作,或者即將接觸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個更爲客觀、更爲辯證地來了解、認識這些著作的渠道.

朱先生的這本書雖然稱作爲“經典常談”,但在我看來其實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經典常談”,更深遠地來看,其實還包含着“經典導讀”這更深一層次的含義.衆所周知,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地深入每個人生活時,我們的生活也充斥着許多新生文化,以至於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面對日益增多的“泊來”文化,已經很少在有家庭再給孩子接受“傳統教育”了.所以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爲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畢竟,我們的華夏文化還是需要下一代來傳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裏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併爲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出發,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爲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典開啓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最近我讀了朱自清先生撰寫的《經典常談》一書,朱先生離開我們已有62年了,他作爲我國現代作家以及他的優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這本書,就覺得書中字裏行間都閃現出他那種嚼飯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對其追懷不已,併爲其只有50歲的生命而惋惜.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後說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爲朱先生在書的序言裏說,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裏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漢書的讀後感800字篇二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這四本史書不像後面的二十史,只有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很低,而前四史歷來被史學家和文學家共同尊崇。至於原因,大部分專家認爲,前四史都是作者的個人行爲,近乎是耗費一生的經歷在寫書。官方的作用很小,不是以宣揚統治者的主體思想爲目的,再加上前四史的作者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文學修養。清朝 趙翼的《廿二史札記》中做過如下總結:

統計遷作史記,前後共十八年,李延壽作南北史凡十七年。歐陽修、宋子京修新唐書,亦十七年。司馬溫公作資治通鑑凡十九年。合班固作史之歲月並觀之,可知編訂史事,未可聊爾命筆矣。元末修宋遼金三史,不過三年。明初修元史,兩次設局,不過一年。毋怪乎草率荒謬,爲史家最劣也。

在這裏多說一句,如果大家不是研究歷史的,只是當做愛好想讀完二十四史,忠告一句:要不讀電子版的(本人不是很喜歡電子版,讀起來沒感覺,標記也麻煩);要不直接買一套二十四史,千萬別抱着讀一本買一本的心態,因爲除了前四史可以單買,從晉書開始,就很難買到單本了,要想買簡體版的更難,到頭來只能再買一套二十四史,前面買的書就會重複,浪費銀子了。小編前四史各買了兩個版本,結果要開始讀晉書的時候,發現買不到單本的,只能又買了一整套二十四史,現在小編手裏有三個版本的前四史。如果有想要的,可以留言,願意低價轉讓。

個人比較推薦中華書局出的這個版本的前四史:這個版本的史記、漢書、後漢書各四本,三國志兩本,加起來一共一萬頁(這套書是簡體版,沒有白話文註釋,只有名家做的註釋,如三國志的裴松之,漢書的顏師古等)。

  漢書的讀後感800字篇三

法不能順情。文帝因喜而拜嗇夫,因怒而欲斬蹕者、盜者,張釋之據理力爭:“法者,人民之法也,因陛下一人喜怒而失法度,何以取信於民?”文帝屈。

世間多阿諛者,法外之情多矣。《紅樓夢》中薛蟠殺人後逍遙法外,只因有錢有勢,衆人捧之;被殺者族中“人丁稀微”,故“殺人償命”之天理在此行不通。此命不等同於彼命也,“生而平等”不過是美妙的宗教語言而己。人世間何時平等過。

拿請客吃飯來說,得看請的人是誰,請多了,怕背上“奢侈浪費”的惡名。越往上,層次越高,檔次越高。上層一頓夠基層吃幾頓。誰規定的這個原則?人們是很奇怪的,不能容忍小惡,倒能寬容大惡。似乎高層的人們隔得遠,見不着,眼不見心靜了;或是這些大人物日理萬機,管着國家大事,享受一些,理所應當;或是自然的弱肉強食法則在作祟。平不平等,麻木的人們的靈魂己經接受,並自覺不自覺地維護着。

而誰來執法呢?誰來維護這“人民之法”呢?恐怕張釋之再世,也只能“酌情處理”了,也只能“苟順人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