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張繼·悵望南徐登北固》賞析

《酬張繼·悵望南徐登北固》作者爲唐朝文學家皇甫冉。其古詩全文如下:

《酬張繼·悵望南徐登北固》賞析

悵望南徐登北固,迢遙西塞恨東關。

落日臨川問音信,寒潮唯帶夕陽還。

【鑑賞】

這是一首酬和詩。詩前原有一篇小序,說明作詩的起因。皇甫冉於代宗大曆(766-779)初在京城長安任左補闕,公元770年(大曆五年)回老家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省親。這時其好友張繼(《楓橋夜泊》之作者》)正在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任轉運使判官,先寫了一首《奉寄皇甫補闕》的`六言小詩表示思念之情,皇甫冉就寫了這首七言絕句作爲酬答。

首句直起。“悵望南徐登北固”,南徐爲潤州別稱,北固山亦在潤州,下臨長江。詩人因思念友人心切而登高遠望,“悵”字統領全詩,爲全詩定下抒情基調。次句點染。“迢遙西塞限東關”,西塞山在鄂州武昌(今湖北大冶)東長江邊上,與洪州相鄰;東關指秣陵關,在潤州上元(今江蘇南京)。詩人登高遠眺,不見友人,只見長江浩茫,阻隔東西,非但不能減緩思念之情,反而增添惆悵之感。三、四兩句宕開。張繼原詩有“潮至潯陽回去,相思無處通書”(潯陽爲江州別稱,與洪州相鄰),皇甫冉在此緊扣潮水做文章。“落日臨川問音信,寒潮唯帶夕陽還”,臨川爲撫州(治所在今江西撫州)別稱,亦與洪州相鄰。二句說本想託潮水捎帶音信,但寒潮無知,不但沒有帶來安慰的迴音,反而帶來了惹人憂愁的夕陽餘暉。

這首詩前三句直接敘寫別情,選用五個相互關聯的地名,恰到好處地通過空間的遼闊阻隔傳達出友情的綿遠深沉。後一句融情於景,以寒潮的無知反襯出人的有情,並藉助夕陽這一傳統意象點染離愁,從而產生悵然不盡,情意悠長的藝術效果。而貫穿全詩的,還有一條渺渺茫茫,潮漲潮落的長江水,予人以時間、空間和友誼的更爲深層的體味。